分享

“青山绿树碧海蓝天”是谁的神总结?看完这些你就知道啦!

 好读又读1856 2017-09-15

青岛的美

给每一位来过青岛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住在青岛的人更是形容自己“活在油画里”

作家最擅长用文字来表达感受

那么,现当代作家是怎么评价青岛的呢?


包天笑

青岛:冬暖夏凉


要说第一个赞美青岛的作家是谁?仔细梳理一下,应该是鸳鸯蝴蝶派的开山者和领袖人,被誉为“通俗文学之王”的包天笑(1876年-1973年)。

包天笑(资料照片)


1904年包天笑出任青州府学堂监督时,曾路过青岛。后来,他在《到青州府去》中盛赞青岛的自然环境。当时青岛作为德国殖民地,刚刚开发不久。他赞美青岛,可谓第一人。


“德国人没有来(指侵占青岛)时,是一片荒凉的海滩。然而那个地方,冬暖夏凉,气候最佳,虽近北方,是个不冻海岸。为什么德国人一下子便挑了这个地方呢?可见他们觊觎已久……”


由此看,包天笑应该是第一位将青岛“冬暖夏凉”优点付诸文字的作家。


 康有为

青岛:青山绿树,碧海蓝天


康有为(资料照片)


1917年,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1858年-1927年)首次来到青岛。


“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中国第一。”


这是他对青岛的第一印象。


至此,青岛,冬暖夏凉——气候,青山绿树,碧海蓝天——环境,便成为青岛的专用语。青岛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就这样地被众多人所知晓。


冯至

青岛:红楼绿树相遮映


冯至(资料照片)


在1924年,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1905年-1993年)来到青岛后,激动地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青岛伸出两臂把海抱得紧紧的,吻得密密的,满山上红楼绿树相遮映,清凉极了!”


“市上,山上,都是清凉凉的,有一种幽静的情调。路上既少行人,行人又舒散。海滨上是无时无地不好的。夜间在地上独行,常常可以听到琴声。山里树木葱郁,有鹿、有兔、有雉鸡。”


闻一多

青岛:一片海浪下有似海底下神人所住的仙宫


闻一多(资料图片)


闻一多(1899年-1946年)1930年来到青岛,在国立青岛大学被聘任为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国立青岛大学设立在鱼山路一片丘陵之上。这里绿树掩映,楼房错落,红瓦蓝天碧海,连成一片,充满诗情画意。



闻一多初到青岛,他在一篇名为《青岛》的散文中记述了自己第一眼见到青岛时的情景——


“海船快到胶州湾时,远远望见一点青,在万顷的巨涛中浮沉……簇新的、整齐的楼屋,一座一座立在小小山坡上,笔直的柏油路伸展在两行梧桐树的中间,起伏在山冈上如一条蛇。谁信这个现成的海市蜃楼,一百年前还是个荒岛?”


那时,闻一多已收到了清华大学的聘书,但他最终选择了青岛大学,因为青岛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闻一多曾如此描绘栈桥:“在伸出海面的栈桥海天的云彩永远是清澄无比的,夕阳快下山,西边浮几道鲜丽耀眼的光,在别处你永远看不见的……”


他喜欢看云,喜欢看海,喜欢一望无际的波浪翻滚。


他说:“我一个人到青岛那个高处的阁楼门前,坐在石阶上看云,看海,看春天街市上和山野间密集的树叶遮蔽着岛上所有的住屋,向着大海碧绿的波浪岛上起伏的青梢也是一片海浪浪下有似海底下神人所住的仙宫。”


从古至今,西湖的美景在全国人民的心中极负盛名。


汪静之

青岛:欲把西湖比青岛,秀美柔美各五分


汪静之(资料照片)


而在1933年,著名作家汪静之(1902—1996)却将青岛与西湖相比称:


“欲把西湖比青岛。秀美柔美各五分。”



郁达夫

青岛:白的灯台,红的屋瓦,弯曲的海岸


1934年暑假汪静之陪同郁达夫(1896—1945)一家来到青岛,郁达夫也被青岛风光旖旎的景色深深打动。

郁达夫(资料照片)


郁达夫曾如此描绘他心中的青岛:“……白的灯台,红的屋瓦,弯曲的海岸,点点的近岛遥山,就净现上你的视界里来了,这就是青岛。所以海道去青岛的人对她所得的最初印象,比无论哪一个港市,都要清新些,美丽些。”


青岛在气候方面尤其得天独厚,四季分明。而科学表明,四季越分明,气血运行幅度越大,人即越聪明越健康。住在青岛的人更是幸福的。


梁实秋

青岛: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梁实秋(资料照片)


正如梁实秋(1903—1987)在他的作品《忆青岛》里称青岛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好地方。


而这段对青岛四季的描写:“冬天也有过雪,但是很少见,屋里面无需升火不会结冰。夏天的凉风习习,秋季的天高气爽,都是令人喜的,而春季的百花齐放,更是美不胜收。”更是恰如其分的展现了青岛四季的特色。


老舍

青岛:樱花一开,青岛的风

雾也挡不住草木的生长了


老舍(资料照片


青岛的春天百花盛开,十分壮观。老舍(1899—1966)在1937年所作的作品《五月的青岛》里也恰如其分的描绘了青岛的春天。



“因为青岛的节气晚,所以樱花照例是在四月下旬才能盛开。樱花一开,青岛的风,雾也挡不住草木的生长了。海棠、丁香、桃、梨、苹果、藤萝、杜鹃、都争着开放,墙角路边也都有了嫩绿的叶儿。五月的岛上,到处花香,一清早便听见卖花声。”


苏雪林

青岛:整个青岛,好像是一片汪洋的绿海


苏雪林(资料照片)


青岛的夏天凉爽是全国著名的,女作家苏雪林(1897—1999)便慕名而来,武汉夏天炎热,苏雪林是怕热之人,每到暑假便开始“逃热”。正是“逃热”成就了苏雪林与青岛的缘分。


据青岛著名文史专家鲁海介绍,虽然苏雪林在青岛居住的时间不过一个月,但她却是上世纪30年代直接记录青岛文字最多的作家之一。


鲁海认为,苏雪林的文字不仅有文学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并且随便拿出一段都是十分优美:“青岛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树多。到处是树,密密层层的。漫天盖地的树,叫你眼睛里所见的无非是那苍翠欲滴的树色,鼻子里所闻的无非是那芳醇欲醉的叶香,肌肤所感受的是那清冰如水的爽意。从高处看,整个青岛,好像是一片汪洋的绿海,各种建筑物则是那露出水面的岛屿之属。”


洪深

青岛:青岛的好处,就好在青上


许多文化名人在青岛或长或短的停留,也在青岛孕育了许许多多的作品。


在福山路1号,洪深(18941955)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以《劫后桃花》最为著名。《劫后桃花》剧组来青岛拍摄外景,于1935年摄制完成,为中国电影界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洪深(资料照片)


而洪深也在1934年在作品《留得青山在》中将青岛的树描绘出了另一番景象:“北地的十月梢,树上的叶子,应当都是黄落了,然而青岛还没有落;青岛的树上依然是青的。有人说,青岛的好处,就好在青上,如果没有这些树,青岛便和别的城市一样,不见得有什么出色了。这句话也许是真的。”



沈从文

青岛:看海,看教堂石墙上挂的薜萝


与洪深居住的福山路1号相邻的福山路3号,1931年曾任国立青岛大学国文系讲师的沈从文(1902—1988)就住在这里。

沈从文(资料照片)


值得一提的是,沈从文最著名的小说《边城》也是在这里酝酿的。少女翠翠的原型之一就是崂山少女。


沈从文曾经说,在青岛期间,“正是我一生中工作能力最旺盛,文字也比较成熟的时期”,“大约因为先天性的供血不足,一到海边,就觉得身心舒适,每天只睡三小时,精神特别旺盛。”


他在《从文家书》里也写了青岛这座城市对他巨大的影响:“我一个人到青岛那个高处的教堂门前,坐在石阶上看云,看海,看教堂石墙上挂的薜萝。耳听到附近一个什么人家一阵钢琴的声音。那曲子或许只是一个初学琴的女孩子那样。重要的是它一和当前情景结合,和我生命结合,我简直完全变了一个人,在学习和写作中都会发生极大地影响。”


巴金

青岛:青岛之美不在山而在水


巴金(资料照片)


1932年9月,巴金(1904—2005)来青岛时也曾在福山路3号小住。


巴金在《怀念从文》一文中写道:“在青岛,他把那间房子让我,我可以安静地写文章、写信,也可以毫无拘束地在樱花林中散步”。


巴金的《电椅集》中的《爱》,也是在此写成的。


青岛的大海与城市融为一体,在海边随时都能欣赏到大海的景色。分布在前海一带的海水浴场更是以沙细水清著名。


文学界巨匠梁实秋曾说过:“青岛之美不在山而在水。汇泉的海滩宽广而水浅,坡度缓,作为浴场据说是东亚第一。”


田仲济

青岛:青岛的确是令人喜爱的


田仲济(资料照片)


作家、学者田仲济(1907—2002)在1936年《我爱青岛》中这样写道:


“青岛的确是令人喜爱的。你喜欢幽静么?那你可到湛山,太平角一带,你可以在空气清新,花木夹道的马路上散步,也可以在苍松翠柏,嶙峋怪石林立的海滨坐上几个钟头,你可以沉思,你可以静读,是很少有人来打扰你的。在过去的岁月里,甚而会半天遇不见一个人。现在人是多些了。你喜欢热闹的话,那就可以到中山路和栈桥一带走走,真是熙熙攘攘,磨肩接踵,若在晚上,人那就更多了。因为不仅外地来游览或避暑的人,当地的人也喜欢于晚饭后到海边到栈桥乘凉。”


现在是2017年,81年过去了,这些景色还在,而且更秀美,更壮观。当年游人们常去的地方,现在还是游客的最爱。



用田仲济的另一段话来总结青岛:“青岛的海是我这一生中最早见到的海,其印象之深是无与伦比的。最令人欣喜的是走在栈桥上,或海岸上一站,真是海阔天空,是那么令人心旷神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