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野奇人之——马元佐

 听涛小主 2017-09-15

赵志勇

赵县城东十五里,有个东纪豪村,村里马姓占大半。马元佐是这个村里的正骨先生,有正骨王的美誉。马先生生于民国三年,属虎。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没有透视机,也不能拍X光片。正骨推拿全凭手感和经验。马元佐的手感比X光都灵。隔着皮肉把手一搭,里面是长是短,心里便门儿清了。

马元佐在京城读过书,毕业于北京高师。他在县里至少三所学校教过学。1958年,受家庭影响失去公职,才回村挂牌行医。自此,世上少了一位教书匠,却多了个正骨高人。马元佐正骨推拿一凭手法,二凭秘方。那个时候,找他治病的人山西的、东北的都有。家里住不下,就安排住到大队部里,后来大队部住满了,只能分散到户里,折胳膊断腿的,跌打损伤的住了半个村子。

1958年,村里一个年轻人开机器浇地,被皮带缠住,一条胳膊粉碎性骨折。急忙喊来了马元佐。马元佐来到井台上,见那年轻人脸色蜡黄,汗珠子流的如下雨,疼得满地打滚儿。便安慰了几句,随即伸出一双细白的手,将胳膊里的碎骨一块块对好,掏出随身带来的秘制接骨膏药,这膏药绵软如泥,它是用捣烂的白公鸡骨肉、高度白酒以及鹿茸、麝香、虎骨、乳香、没药、冰片等多味名贵中药材炮制而成,具有镇痛消炎、活血化瘀、去腐生肌功效。马元佐为年轻人贴好膏药上了夹板,让人抬回家去,开了些内服外洗的药物辅助治疗。过了些日子,村里又看见这个年轻人活蹦乱跳了。

村人老谭,抬水车把脚崴了,而且崴得不轻,脚后跟都朝前了。三五个壮汉,把老谭掫到车上,拉到马元佐跟前。老谭疼得“哎呀哎呀”大呼小叫,马元佐双手攥住老谭的脚,询问他崴脚的过程,不等回答,“嘎巴”一声,就掰了过来,原来这是分散老谭的注意力。马元佐又给老谭开了熏蒸泡洗的药方,不外红花、艾叶、透骨草、牛膝等等之类活血祛瘀,强筋健骨的草药,便打发他去了。

说起这接骨秘方,那可是大有来历。当年马家是东纪豪村的首富。家大业大,骡马成群,长工短佣,终年不断。马元佐幼时,爷爷由于人品端正,家道殷实,还充当了村里的村正,村里大事小情都归他管。一天,奶奶在雪天滑倒摔折了手腕,家人便四处打听正骨名医。有人推举了河南的曹先生,曹先生祖上乃中原大地武林中人,有正骨的祖传秘方,但凡有医者上门,那是治一个好一个,治两个好一双。就像冯骥才先生笔下的正骨奇人苏七块,病人回去后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马家当即派人赶着细车昼夜不停把曹先生接到家里,曹先生见老太太伤势并不重,却肯跑这么远的道路请先生,暗叹富家人的身体贵重。治疗上更是多用了几分心。他在马家住了几日,手法疗伤、器具固定、药物疗法、功能锻炼,四样招数一样不少地使上。临走时千叮万咛老太太静养。马家上上下下都十分满意,为表达谢意,送曹先生时,除装了满车的粮食外,还送了三百块大洋。曹先生过意不去,便将接骨秘方传给马家,说道:“生在农家,常有粗活笨活,磕磕碰碰、伤筋动骨在所难免避,有了这秘方,就不用跑那么远去延请我了,两不耽搁。”曹先生还特别嘱咐,接骨的膏药必须对应使用,比如,腿骨骨折,就用白公鸡的鸡腿部分,胳膊断了,则用鸡翅部分,药效更神奇。这份儿接骨秘方,最终传到聪明伶俐的马元佐手里。

马元佐对神奇的接骨术非常好奇。年轻时,他一个人拿着棍子在“倒儿”的尸体上拨拨挑挑,以此观察人体的骨骼构造。“倒儿”是什么?就是冻饿而死的逃荒者。早年间,田野地头经常能见一些冻饿而死的穷苦人,诠释了老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那些人无论死在谁家地里,地主人都觉得腻歪,怕惹官司。所以,一旦察觉,就偷偷将尸首推到相邻的地里,邻人发现,再推回去。推来推去,就推到车道沟里去了。“倒儿”的尸首无人葬埋,时间一长就腐烂掉。马元佐往往在几番观察之后,就出钱将人埋掉,也算行善积德。如此这般,他心里便有了一幅清晰的人体骨骼图。

村里曾有人听马元佐说过,人体206块骨头,你就是把它们堆成堆,我合上眼也能把它们对上,缺那块都知道。说着无心,听者有意。一天,便有村里人找上门来,是马家大家族里一个小辈儿。他进门就“扑通”跪倒磕了个响头:“叔啊,俺家祖坟需要迁移,你说嘛也要帮帮忙,把老人的尸骨给对接好。”在我们这一带农村,长辈过世一般都埋葬在本家祖坟地里,一旦土地倒手,就要把祖坟迁走,村里人把迁祖坟称作“起干骨”。这时要另备棺木,由晚辈将墓里的骨植殓入新棺。

马元佐属于不折不扣的文化人,却不是文弱书生的相貌。他长得敦实个儿,白净脸儿,狮鼻阔口,双目炯炯有神。说话声若洪钟,走路虎虎生风,常常一身中式服装,冬季则穿掩腰棉裤,穿戴极不讲究。他为人和善,内心却有一副傲骨。那晚辈唯恐马元佐放不下架子,不肯干这种有失体面的活计。想不到人家二话不说,跟着就出了门,来至坟前,铺好席子,一双手上下翻飞,疾若闪电,一具完整的骨植霎时展现在面前。从此,马元佐除了正骨推拿,又多了一项服务项目——给村人“起干骨”。

据说,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赵县接受了大批伤员,多为骨伤病人,他们分别住在县医院和政府招待所院内临时搭建的抗震棚里。当时,骨科医生奇缺,马元佐闻知,主动请缨,救人无数。

今年初冬,我到东纪豪村办事,说起马元佐,村里老乡告诉我,马元佐活了80多岁,患脑血栓而亡。老乡指着一家不大的门脸儿说:“那家是马元佐的后人,叫他爷爷的。”那小屋在不起眼的地方挂了块小牌——马氏祖传正骨门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