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柏———增益肾水降虚火

 包羲老子 2017-09-15

 
  
 

黄柏———增益肾水降虚火

【性味】味苦,性寒,归于肝、肾、胆、大肠、膀胱经。

【功效】清热泻火,燥湿解毒,坚肾治痿。

【药论】凡檗类植物,其皮必黄。而本品之内皮鲜黄,尤胜于他者,故得名为黄檗。李时珍谓,民间称为黄柏,是简写的错误。如果按照一般的理论来推理,因其药用树皮所以入肺,味苦所以入心血,色黄所以入脾胃,如此说明,此物明显是中、上二焦药物,为何其归经应用全在下焦呢?黄柏先入于心并发挥药理作用不错,但其性趋下,所以不久留于心而发挥有效的药理作用。黄柏的药性趋下是多方面的,一是其质相对于其他树皮来说偏重而下降,二是五谷的气味皆不能胜过苦味,因而苦味多能直走下焦,三是此物根结珠块,故而性趋下降,其中道理,请看邹润安所论。

邹润安说:“凡草木之根成球结块者,其气必向下,纵苦寒而不泄。凡物之苦寒不泄者,其性必燥,能搜削隐伏之热。檗木根结如茯苓,皮色鲜黄,味苦气寒性燥,故其为治,能使在内之伏热解,而肌肉九窍之热尽除。”

大抵清热燥湿之药,黄芩主于上焦,黄连主于中焦,黄柏主于下焦。自古以来,皆以黄柏为治阴虚内热之首选药物,且其效更是无物可代,问题也就出在这里。按说此物味苦性寒,善入于下焦而达里,其能泻火除热之效似乎不足为奇,世人亦多自以为是。问题是,阴虚而生内热之证毕竟是虚火之疾,宁有苦寒直折,速其绝灭之理?上自《神农本草经》,下至李东垣,都认为黄柏善补肾水而使虚火自潜,可惜世人多不明其理,反而攻击说:“沉寒之性,本无生气,清火则可,补水则谬。”现在,我们不得不为此作出解说,以正黄柏之能。

《内经》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按肾水作强之宫,非坚则无以称作强之职。凡物皆是遇热则软,遇寒则坚,得甘则缓,得苦则坚。黄柏味苦性寒,能直达肾经之所,用之正能使肾以坚也。又因肾之坚,全赖以水火之充盛。其证虽是内热,实则肾水不足,黄柏既善坚之,正是取其善于益水之能啊!

有人会说,推究黄柏之生物成分,多是碱类物质,又其味但苦不甘,又怎能说黄柏善于补益肾水呢?殊不知黄柏益水,非取其内在之物质,但取其特殊之性能啊!按阴虚则火旺,此象正如大地干裂而烈日当空,用以黄柏之苦寒,则阳盛之热遇此寒凝之物,必阴阳相合而生水。又黄柏善入于肾,则易导之入肾以补益其水之不足。正因为这样,无火者服用黄柏,必致损正而伤胃;而阴虚火旺之人,用之则能康复。如是加合知母、黄芪等药物以助其气化下雨降水,则效果更佳。

《伤寒论》里面有一栀子柏皮汤,就栀子、黄柏与甘草三味药,该方主要用于阳明湿与热互结而出现的黄疸。这里用甘草是由于中焦正气已虚,所以这里尽管是湿热问题也不会考虑应用黄连,更何况《神农本草经》本来就没有记载黄连拥有主治黄疸的功效。问题是,黄芩也有主治黄疸的功效呀,怎么仲景用黄柏而不用黄芩呢?《神农本草经》对黄柏的药用描述是:“味苦寒。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泄利,女子漏下赤白,阴阳蚀疮。”由于这里是阳明湿与热互结而出现的黄疸,而黄柏能够“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并且指定黄柏善于去除“肠胃中结热”,所以优先考虑应用黄柏,这很合乎道理。而黄芩即使也有主治黄疸的功效,但它善于对付的黄疸是胆黄而不是阳明黄疸,因此不符合本证要求,故不取用。

48.3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