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的女人(四)|第一位有独立谥号的皇后-卫子夫(下)

 龙叔文馆 2017-09-15

卫子夫
最后一弹
倾情奉上!!!

1
子夫封后 
第一位有独立谥号的皇后-卫子夫(下)

在卫青率领一万骑兵长途奔袭匈奴龙城的时候,身在长安的姐姐卫子夫一边担心自己的兄弟的安危,一边抚摸着自己的肚子,享受着又一次怀孕的喜悦。这一年(前一二九年),卫子夫已经进宫满十年了。这十年里,她看惯了后宫的起起伏伏,也经历了宫廷斗争的生离死别,幸运的是,当初找她麻烦的陈皇后已经被废一年,皇宫里也没有人再找她的麻烦,卫子夫就安安心心的陪伴着新来的小生命。 
卫青得胜归来,获封关内侯,卫氏一家子都喜不自胜。在这个时候,卫氏兄妹里的大哥卫长君已经去世,荣兴卫氏一门的重任都落在了卫青身上。卫君孺这时应该已经嫁给公孙贺为妻,有了一个儿子公孙敬声。(卫君孺嫁给公孙贺为妻的时间不可考,公孙敬声是否是卫君孺所生也无记载,姑且这么认为。)卫少儿在卫子夫进宫前一年和一个叫霍仲孺的平阳县小吏私通生了个男孩,名叫霍去病,这时已经十一岁了。卫少儿在生了霍去病之后嫁给了陈掌。卫步、卫广的事迹没有记载,应该也已经娶妻生子。卫青的情况也不是很清楚,以常理揣测应该也已经娶妻生子了。

很快,卫子夫和她背后的卫氏家族迎来了第二个喜讯,也是卫家最重要的转折。前一二八年春天,卫子夫生了,男孩。听来报喜的宫人一说,汉武帝竟然情不自禁的浑身颤抖起来,即位十三年,自己都已经三十岁了,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男性后代,可喜可贺,可喜可贺!汉武帝看着产后的卫子夫,眼泪差点跌落,这个女人受苦了,朕要好好补偿她。皇帝有了儿子,汉朝总算有了继承人,这个功劳是卫子夫的。没几天,汉武帝下诏,封卫子夫为皇后。卫子夫三十八年的皇后位子,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这一年她已经二十六、七岁了,入宫已经十一年了。 

荣登后位的卫子夫,并没有骄矜自恃,她本就不是那种人。卫子夫年少时与人为奴,地位卑贱,脾气秉性早已养成小心谨慎,唯唯诺诺而已,后虽受汉武帝青睐入宫,仍然是过的提心吊胆的日子,不仅后宫有皇后管着,就是那汉武帝,也容不得女人们恃宠而骄,这十来年她不敢有一点随心所欲,处处是自我克制,这日子过得可不舒心。现在卫子夫做了皇后,听起来光鲜了,可以唯我独尊了,可别忘了,真正唯我独尊的是她老公,那大汉朝的孝武皇帝。汉武帝是一代英主,一般这样的人性格都是唯我独尊,要求别人唯唯诺诺的,这样的主子,难伺候。得亏卫子夫脾气性格趁了汉武帝的意,不然,就得是陈阿娇第二。也得亏卫子夫忍耐谦让,将后宫打理的井井有条,才能免除汉武帝的后宫和家庭烦恼,专一处理外朝政治。这也是卫子夫能稳坐皇后位几近四十年的重要原因。 


2
卫青封侯拜大将军
第一位有独立谥号的皇后-卫子夫(下)

前一二八年秋天,匈奴两万骑兵攻击辽阳郡、渔阳郡、雁门郡一带。杀辽西太守并掳去两千余人,又击败渔阳郡太守军千余人,还围攻驻守渔阳的材官将军韩安国,汉军战死殆尽,还好援军及时赶到,渔阳才未被攻破。同时,匈奴本部进攻雁门郡,击败雁门郡太守,斩杀千余人。汉武帝派卫青率领三万骑兵出雁门郡,李息出代郡声援渔阳,一起反击匈奴。卫青此战斩杀匈奴人数千,匈奴败走。 

前一二七年春天,匈奴为了报复汉朝,派骑兵又侵入上谷郡、渔阳郡,杀掠吏民数千人。汉武帝决定用全力收复河南地,以消除匈奴的威胁。西汉的河南地,就是今天的黄河河套地区,这里水草丰美,宜于农牧,其地又有直道与西汉首都长安相连,无论在经济和军事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卫青与将军李息等领兵四万北出云中(今呼和浩特西南),沿黄河西进,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西绕到匈奴军的后方,迅速攻占石水门和高阙(今内蒙古临河西北),切断了驻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同单于王廷的联系。再折向南,围歼匈奴白羊王、楼烦王两部,斩首并俘虏匈奴人数千、牛羊百万计,收复河套地区。汉武帝随后在河朔地区移民屯田,建立五原郡、朔方郡,这是汉朝立国七十年来第一次从匈奴人手中夺回了被侵夺的土地,对汉朝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意义,更加坚定了汉朝人击败匈奴的信心和意志。卫青因这一次的战功被封为长平侯,以长平县三千八百户为长平侯国,建立自己的宗庙和纪元。 

卫青封侯,这在卫氏家族历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一个奴隶家庭出来的孩子,三年之内,依靠自己的战功,获封汉朝等级最高的列侯爵位,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一年,卫青不过才二十六、七岁。封侯,真正提高了卫家的政治地位,因为在汉朝前期,只靠着皇后吃饭的外戚,在朝廷是没有地位的,皇后也很难倚靠这样的母家。汉文帝的皇后窦氏,起于微末,她的两个弟弟在幼时被人掳掠贩卖,成年后与窦皇后相认,虽然被封侯,不过聊胜于无罢了,并不能对皇后形成支撑。卫青的封侯,不仅对卫子夫的后位以及刘据的地位有巩固的意味,也增加了卫家在政治上的话语权,对今后的政治局势走向有了影响。 

当年冬天,匈奴的军臣单于死了,匈奴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权力斗争,最终,军臣单于的弟弟伊稚斜打败了军臣单于的儿子于单,做了单于。伊稚斜单于疯狂报复汉朝,第二年(前一二六年)遣数万骑侵代郡,斩代郡太守及其部下千余人。秋天,又进攻雁门郡,杀千余人扬长而去。前一二五年夏天更是大举进犯,各以三万骑攻代郡、定襄郡及上郡,同时,右贤王欲夺回河南地亦进攻朔方郡,杀掠吏民甚重。 

这两年时间里,汉朝没有进行大的反击战争,而是休养整备,准备一击而中。在前一二四年春天,大行李息、岸头侯张次公出右北平郡,攻匈奴之左部做为牵制;卫青率领骑兵三万出朔方、高阙,攻击匈奴主力。卫青得悉右贤王不备,于是秘密自朔方渡河,至五原郡,又于夜间潜军出高阙六、七百里,急夜袭右贤王。当时右贤王正醉卧幕中,在惊恐中与爱妾一人及亲骑数百紧急突围而去,卫青掳获裨王十余人、男女共一万五千人及生畜数百万头。 

这是汉匈作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汉武帝接到战报,喜出望外,派特使捧着印绶,到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益封长平侯食邑八千七百户,所有汉朝军队归他指挥。不仅如此,汉武帝还要封卫青的三个在襁褓中的儿子为列侯,卫青非常谦逊,坚决请辞,认为这样的封赏应该给予部下而不是寸功未立的孩子。汉武帝非常欣赏卫青的态度,不仅加封了他的部下十一人为列侯,并且仍然加封他的三个儿子为列侯。卫家的荣耀,显赫一时。 

大将军这个官职,最早见于战国时代。汉朝初年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总理汉朝军队,帮助刘邦平定天下。后来韩信被杀,大将军的官职就被废不设了,只是在后来七国之乱时窦婴被短暂地授予过大将军,事后即撤。这一次汉武帝为了卫青重设大将军官职,位在三公之上,可谓器重至极,足见卫青的功勋彪炳。更重要的是,大将军这个官职从卫青开始,已经不单纯是武将之首,它是汉武帝设立内朝的标志,逐步架空了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将军逐步成了内朝的最高权力中心,掌握了朝廷政治。这一年的卫青,只有三十岁。此外,卫青的侯爵封邑,初封加上益封,已经超过万户,成了名副其实的万户侯,要知道,整个汉朝,超过万户的列侯,不过寥寥数人,而且他也是第一个在汉武帝朝被封的万户侯。权力、功勋、荣耀,此刻,都集中到了卫青这个人奴所生的大将军身上,卫氏家族的权力和地位,开始走向了最高峰。 

深处后宫的皇后卫子夫,看着自己的弟弟建立了如此大的功勋,位极人臣,心中既是欢喜,亦是担忧。她深知自己的这位皇帝丈夫,臣子有功,他不吝赏赐,臣子要是有了错,他也心狠手辣。卫子夫的担忧不无道理,汉朝开国以来,皇帝和丞相的关系,从来都是互相牵制,皇帝对丞相的态度一般也都比较尊敬。而汉武帝一朝的丞相,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要么被杀,要么就是担惊受怕而死。不过卫青的脾气秉性不事张扬,低调内敛,和汉武帝的张扬性格形成互补,虽然荣登高位,依然不改旧时本色,与汉武帝相安无事。卫子夫在后宫亦不以自己母家位高权重而颐指气使,轻视其他妃嫔,仍然恪守本分,为汉武帝维护着后宫的稳定。 

3
帝国双璧 
第一位有独立谥号的皇后-卫子夫(下)

匈奴在经过几次大战之后,所幸主力并未受到大的损失,因此,反而加强了对汉朝的侵犯,入代地,供雁门,劫掠定襄、上郡。前一二三年,卫青以大将军率领六路大军进攻匈奴,从春至夏,两次攻打匈奴漠南王庭,虽然歼敌过万人,但他的部下苏建、赵信部三千人遭遇单于主力全军覆没(赵信带八百随从投降,苏建独身逃出),汉军士兵、马匹损失十余万,损失可谓惨重,因此,这两次战役卫青不益封,只赐千金。不过,这一仗却又打出了卫家另外一位名将,这就是霍去病。

霍去病的妈是卫子夫的二姐卫少儿,在卫子夫进宫前一年出生,一直跟着卫家生活,并没有回到他父亲霍仲孺那里。这一年霍去病虚岁十八岁,之前已经做皇帝的侍中一两年了,卫青在出征之时,也带上了霍去病。不想,此子也是一个将才,他带着八百精锐骑兵脱离大队,独立跑出很远,杀敌两千余人方才返回。霍去病在此战初露锋芒,汉武帝看着十分欢喜,因为他的战功在此次战役中最大,取冠于诸军之意,汉武帝封他为冠军侯。这也是卫家的第二位列侯,连上卫青和他三个儿子的列侯爵位,被称为”卫氏五侯”。一门出了五位列侯,也是绝无仅有了。 

前一二一年春,汉武帝以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一万骠骑,六天中转战河西走廊五国,越过焉支山一千多里后给匈奴以重创,歼敌近九千人,获取匈奴祭天金人。夏天的战役则成果更大,在与共同出击,作为另外一支夹击部队的公孙敖失去联系的情况下,霍去病孤军深入,到达祁连山,杀敌30,000余,让匈奴的实力受到一次极大的打击。当时的匈奴人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两次河西战役之后,汉朝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区。 

前一一九年春,汉武帝以十四万匹战马及五十万步卒作为后勤补给兵团,授与卫青与霍去病各率领五万骑兵,步兵和运输物资的军队十万余,兵分两路,跨大漠长征出击匈奴。汉军原计划由霍去病来攻击单于主力,卫青打击左贤王。后从俘获的匈奴兵口中得知伊稚斜单于在东方,两军于是对调出塞线路,霍去病东出代郡,卫青西出定襄。卫青出塞后,捕获到匈奴俘虏,得知单于军队在自己方向,卫青当机立断,抓住战机,大军出塞一千多里,与匈奴单于主力遭遇。卫青结武刚车为阵,趁黄昏和风沙天气,分左右两翼包抄单于。单于见势不好,趁风沙逃走,卫青派轻骑追杀,一路斩杀匈奴兵一万多人,到达了匈奴的辎重据点赵信城,获得匈奴积存的粮食以供军队食用。汉军留驻一日,把城中剩余的粮食全部烧掉才归来。霍去病则率军东出代郡,行军二千里,大败左贤王,歼敌七万余人,左贤王部几乎全军覆没,捕获匈奴屯头王、韩王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高级官员等八十余人。在这次长途奔袭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山(今外蒙古肯特山)以祭天,禅姑衍山(肯特山以北)以祭地,得瀚海(贝加尔湖)而班师。这两仗,汉朝斩杀匈奴兵九万余人,匈奴主力一蹶不振,自此,匈奴迁到更偏远的地方,漠南再无匈奴王庭,汉朝基本彻底消除了边患。 

汉武帝加封卫青、霍去病以大司马的加官,管理日常军事行政事务。此外,为了表彰霍去病的卓越战功,汉武帝特令骠骑将军与大将军秩禄等,位在三公之上。舅甥二人,以军功显于当世,他们得到的官职、封爵、荣耀,与他们的付出和功勋是相匹的,他们是汉帝国的双璧,大汉朝的金梁玉柱。 

当时的汉朝人都说:“生男勿喜,生女勿悲,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古往今来,做皇后的女人多了去了,为何只有卫子夫有这样评价?这便是她的弟弟和她的外甥的功劳了。卫青和霍去病不仅自身官高权重,多年征战,带出了一批军事将才和政治人才,朝内朝外,卫家的政治势力无所不及,岂不是“霸天下”么? 

4
大汉朝的继承人 
第一位有独立谥号的皇后-卫子夫(下)

卫氏一门五侯的荣耀,并不是终点,他们期盼的另外一件大喜事来了。汉武帝三十岁得了长子刘据,不久他妈妈卫子夫做了皇后,刘据就是汉武帝的嫡长子。按照汉朝的礼法和传统,太子一般都是立嫡长子的。在等了六年之后,前一二二年,汉武帝终于立七岁的嫡长子刘据为太子,正式确立了大汉朝的继承人。因为母亲姓卫,所以刘据一般又被称为卫太子。此时的刘据,母亲贵为皇后,舅父是大将军,姨表兄是骠骑将军,对于他储君的地位,形成了强有力的保障。 

汉武帝是个好动的主子,也是个多情的种子,长相厮守一个女人,那还真不是这爷的脾气。随着卫太子一天天长大,皇后卫子夫却年长色衰,那汉武帝不免对她爱弛。这时,宫中有了一位王夫人,美貌绝人,汉武帝十分爱怜,不久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刘闳。还有其他姬妾,陆续为汉武帝生了两个儿子,刘旦,刘胥。有利益,就有争斗,汉武帝一下多了几个儿子出来,自然就有人要争宠、上位,甚至有人觊觎皇后和太子的位子。 

这个时候,该需要有强有力的外戚出来说话了。前一一七年,霍去病上疏请汉武帝立三子为诸侯王。汉朝的诸侯王须“就国”,即到封地居住,也就是请汉武帝尽快定了其他三个儿子名位离开长安,以维护卫太子刘据的地位。其他大臣如丞相庄青翟,以及张汤、公孙贺、任安等纷纷联名上书响应。当年四月,汉武帝下诏封三子为王,让他们远离长安,远离政治中心。说起来,这三个小孩子小小年纪就被迫离开母亲,带着属官和仆役远赴他方,也真是可怜。可是,政治斗争不是讲感情的,三王不就国,也许就会有其他变端。卫家这样强有力的外家,在维护本家太子的问题上,是当仁不让的,即便是唯我独尊的汉武帝,在这个问题上也不得不考虑大臣的态度,必须做一个决定。 

刘据的性格和他母亲卫子夫很像,宽仁温和,谦恭有礼,可是,这样的性格却令汉武帝不满意,认为他跟自己不相似。随着汉武帝的其他宠妃生下儿子后,汉武帝对卫子夫和刘据母子俩的关爱减少,因此刘据“常有不自安之意”。汉武帝察觉此事,就对太子的舅舅、大将军卫青说:“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闻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岂有之邪?可以意晓之。”汉武帝并不糊涂,对太子不满意归不满意,那只是从太子性格不“类己”而发出的牢骚,但他毕竟明白,自己这样的性格,打了多少次战争,已经把汉朝打疲了,打残了,打烂了,再这样下去,汉朝非毁在自己手里不可。汉朝,需要有一个像自己的太子这样的皇帝,做个守文之君,不要穷兵黩武,要安天下。 

不过,汉武帝这番话,是对卫青私下说的,别人并不知道汉武帝是何心思。汉朝的治国策略,是“外儒内法”,就是说表面推崇儒道,实际内里是崇尚法家和霸王道的。而太子刘据,由于他宽厚温和,与法家相悖,因此有很多主张严刑峻法的官员对他不满。但终于因为他的母家卫氏有大将军、骠骑将军两位重量级人物保护,这些人始终不敢构陷太子。 

前一一七年,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得了暴病而亡,武帝很悲伤,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给霍去病修的坟墓外形象祈连山的样子,追谥为景桓侯。霍去病一死,卫氏家族的顶梁柱就只有大将军卫青了。 


5
黄昏恋曲 
第一位有独立谥号的皇后-卫子夫(下)

说了些不开心的事情,下面再来看一出喜事。 

前一三一年,平阳公主的丈夫曹时去世,这一年公主大概在三十三、四岁。平阳公主和曹时有一个儿子曹襄,承袭了平阳侯的爵位。十年之后,曹襄还曾经在卫青手下作为后将军,一起攻打匈奴。并且曹襄还娶了卫子夫的大女儿卫长公主为妻,两人生了一个儿子曹宗。曹家两代人都娶公主为妻,也是少见的恩宠,当然,这肯定和平阳公主与卫子夫的私人关系少不了联系。 

汉朝没有程朱理学的束缚,公主寡居还可以再嫁。平阳公主也想择婿,就与左右商议长安城中的列侯谁可以成为丈夫的人选。左右人都说大将军卫青最适合不过。平阳公主笑道:“此出吾家,常使令骑从我出入耳,奈何用为夫乎?”左右又说:“今大将军姊为皇后,三子为侯,富贵振动天下,主何以易之乎?”于是公主同意了这门婚事,就向皇后卫子夫说明。卫子夫自然欣喜,就告诉了汉武帝,下诏卫青与平阳公主成婚。这也就是在诸多民间故事、戏剧以及电视剧里面津津乐道的平阳公主和卫青的恋情。在这些故事中,都是说两人如何从小认识,如何苦恋,如何等了多少年,终成正果之类,虽然故事引人入胜,不过却不免夸大其词。 

卫青在前一二四年拜大将军,三子为侯。这一年,卫青三十岁,平阳公主呢?四十一岁。从平阳公主的年岁来说,已经算是黄昏恋了,更何况,两人成婚还不一定就是这一年,也许更后面也说不定。《史记》上说,平阳公主在曹时死后,又嫁给了汝阴侯夏侯颇。前一一五年,夏侯颇因与父亲的侍女私通而有罪自杀,平阳公主又守寡,然后才嫁给卫青。如果按这一年算,那卫青已经三十八、九岁,尚在壮年,而平阳公主却已经四十九、五十岁了,已经是标准的黄昏恋了。两人年岁相差十多岁,在卫青进宫之前,两人如果有情愫,可能性不是很大,毕竟年龄、身份相差悬殊,也许卫青对高高在上的女主人有幻想,可那也不过是青春期男人的幻想而已,成年后估计就是一笑了之。到两人真正成亲的时候,可能又反过来了,卫青正值壮年,而平阳公主大了他十来岁,岂不是有点“老牛吃嫩草”的意思,也许平阳公主心里更愿意一些。 

不管怎么说,两人的婚姻,也许有爱,不过爱的不深,顶多些微有些情愫,毕竟当时在平阳侯府相处多年,更多的感情应该是在成婚之后。他们的婚姻中,占不小比例的成分可能是政治,两方都希望联合起来,共同抵抗其他势力,保护自己的利益。

前一零六年,大司马大将军卫青病逝,谥号烈侯,取《谥法》“有功安民曰烈”之意。 汉武帝命人在自己的茂陵东为卫青修建了一座‘庐山’形状(匈奴境内的一座山)的墓冢,以象征卫青一生的赫赫战功。班固赞卫青说:“长平桓桓,上将之元,薄伐猃允,恢我朔边,戎车七征,冲輣闲闲,合围单于,北登阗颜”。壮哉! 


6
巫蛊之祸
第一位有独立谥号的皇后-卫子夫(下)
大将军卫青死后,卫家的顶梁柱没了,这几十年来对卫家身怀怨望的人开始蠢蠢欲动,准备对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下手。前一零三年,皇后卫子夫的大姐夫公孙贺出任丞相,成了皇后和太子的支持力量的代表,同时,他儿子公孙敬声也担任了九卿之一的太仆。不过,汉武帝朝的丞相,和之前的丞相相比,权势、威望都已经雄风不在,何况公孙贺也只能夹着尾巴在汉武帝面前做人,因此敌对卫家的政治力量已经没有顾忌,就等着一有机会就对卫家下手。

在后宫,皇后卫子夫年老色衰,宫里的主角早已换了一茬又一茬。其中一位李夫人,生了一位皇子刘髆,她的哥哥李广利被武帝封为贰师将军,是汉武帝后期地位最重要的将军。不过李夫人早死,汉武帝又得了一个美人儿,叫做钩弋夫人。这钩弋夫人怀孕十四个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刘弗陵,也是汉武帝最后一个儿子,这一年他已经六十四岁了。由于传说中上古的尧帝是孕十四个月而生,因此武帝给钩弋夫人所住的宫门起名叫“尧母门”。好事者们一看,这可是明确的政治信号啊,这说明太子刘据的位子要保不住了,加紧构陷太子就成了当下最紧迫的事情。

此外,卫氏集团内部也没开始腐化堕落,小字辈的已经不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凭真刀真枪挣出来的功勋和官位,一个个都是酒囊饭袋了。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下,一旦条件成熟,必有一场滔天大祸。谁知,话音未落,这场大祸已经来了。

前九十二年冬天,汉武帝住在建章宫,突然看到有个陌生男子带剑进入宫门,怀疑其有不轨所图,下令逮捕。结果,这个人跑了,搜捕全城也没搜到。这时,有人怀疑此人和阳陵侠客朱安世有关,于是汉武帝下令搜捕朱安世。好死不死,就在这个要命的时候,卫家政治集团里有一个人闯下了滔天大祸。此人是谁?就是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公孙敬声做了太仆以后,仗着自己姨母是皇后,自己的爹是丞相,不免骄奢淫逸,擅自动用北军军饷一千九百万钱,结果事泄被捕。年迈的公孙贺为了自己的儿子,向汉武帝请求以抓朱安世为交换,希望免了公孙敬声的死罪,汉武帝答应了。公孙贺动用公权和私人关系,几经周折,终于逮住了朱安世。然而,朱安世却笑着说:“丞相祸及宗矣!”朱安世自知罪无可逭,就在狱中诬告公孙贺父子行巫蛊,企图谋害皇帝。汉武帝穷追猛打,朱安世还污蔑说皇后的两个女儿阳石公主和诸邑公主亦参与巫蛊,另外还有故大将军卫青的儿子、袭爵为长平侯的卫伉。汉武帝一怒之下,族诛了公孙贺一家,并且杀了自己的两个女儿阳石公主、诸邑公主以及卫伉。汉武帝真是老糊涂了,且不说公孙贺巫蛊的事情极有可能是敌对势力的陷害,更何况自己的女儿怎么可能会巫蛊自己的爹,她们已经贵为公主了,难道还图别的?这英明一世的汉朝大皇帝,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居然对自己的女儿下这样的狠手,也是丧心病狂了。

公孙贺死后,卫氏政治集团受到了非常大的打击,皇后和太子几乎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汉武帝调宗室刘屈髦为丞相。这个刘屈髦和李广利是儿女亲家,眼见着卫太子的支持力量越来越弱,两人开始谋划立李广利的外甥刘髆为太子。这时后宫有些妃嫔以巫蛊希求取悦于皇帝,却不料相互之间因为嫉妒而互相告发,汉武帝大怒,将告发的人处死,妃嫔、大臣因此牵连被杀的有几十个。同一时期,汉武帝梦到有数千木头人拿棍棒要打他,霍然惊醒,从此之后就精神恍惚,记忆力衰退。汉武帝的近臣江充自以为与太子、卫皇后有嫌隙,见汉武帝年纪已老,害怕汉武帝去世后被刘据诛杀,便定下奸谋,说汉武帝的病是因为有巫术蛊作祟造成的。于是汉武帝派江充为直指绣衣使者,负责查出巫蛊案。

江充指使胡巫檀何欺骗汉武帝说:“皇宫中大有蛊气,不除之,上疾终不差(病不愈)。”武帝信以为真,派江充严加查察,一时江充权倾朝野。江充的目的是太子和皇后,他事先准备了大量桐木人偶,在搜查太子宫时,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人偶,谎称太子巫蛊,意图谋害皇帝。太子刘据害怕,就找少傅石德商量对策。石德害怕自己牵连被杀,怂恿太子杀江充。刘据一开始不肯,可江充步步紧逼,眼看自己的命运就要被江充主宰,况且此时汉武帝远在甘泉宫,刘据自己的使者都见不到汉武帝,没办法,不能坐以待毙,杀吧!刘据让自己的门客假充汉武帝使者,逮捕了江充,同时,太子派人联系到自己的母亲卫皇后。卫子夫年纪虽老,胆识没老,在这万分紧急的当口,她选择支持自己的儿子,用皇后的玺绶调动中厩里皇后的马车装载射手,搬取武库的兵器,调发长乐宫的卫队以助太子。太子向文武百官宣称江充造反,斩了江充巡示朝野,并在上林苑烧死了一众胡人巫师。长安城内一片混乱,人们纷纷传言太子要造反。这时,和江充一伙的宦官苏文逃回了甘泉宫,向汉武帝告发太子造反的事情。汉武帝还算不糊涂,毕竟是自己的长子,朝夕相处近四十年,很了解儿子,就说,这是太子害怕了,又恨江充,所以才发生这样的变故。于是派了一个使者前去长安招太子来见。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这个使者也许也是江充一派,到了长安根本没敢进城,连忙跑回甘泉宫,报告说太子造反,还要杀他。同时,丞相刘屈髦也吓得丢了印绶逃出了长安,派长史来见皇帝,汉武帝对这个窝囊废丞相嗤之以鼻,可不得已,还得用他。于是汉武帝命令刘屈髦拿着玺书征发三辅之兵讨伐太子。刘据首先拿符节征发北军兵士,但护北军使者任安接了符节却按兵不动,作壁上观。刘据无奈,只能武装了四万长安老百姓和刘屈髦在长安城中大战,血战五日之后,终因寡不敌众,逃出长安。

同一日,汉武帝诏遣宗正刘长乐、执金吾刘敢奉敕向卫子夫收回用以帮助刘据起兵、象征皇后实权的皇后玺绶,但却并未使有司下废后诏书,也没有下令让卫皇后搬离象征皇后地位的椒房殿,同时,她的饮食用度一如平常。然而,卫子夫是个外柔内刚的女人,眼见得自己的两个女儿惨遭杀害,到现在自己唯一的儿子也凶多吉少,她不是个小女人,她要保护自己的儿子,分担儿子的过错,同时也为了向汉武帝表达不满,以死明志,卫皇后在最后一次沐浴更衣后换上朝服,自缢而亡。至此,母仪天下三十八年,陪伴汉武帝四十九年的卫皇后溘然长逝。偌大的未央宫在经历过一场血色浩劫之后依旧壮丽而重威,只是长秋门后的中宫椒房殿,再一次失去了主人,直到汉昭帝的皇后上官氏。

一个月之后,太子刘据行踪暴露,遭遇地方官围捕。刘据自尽,两个儿子同时遇害,他还有另外一子一女,也在长安被杀。不过,天可怜见,刘据的孙子刘病己逃脱大难,得以不死。

7
尾声
第一位有独立谥号的皇后-卫子夫(下)
时间一久,有官员开始为皇后和太子叫屈,慢慢地,汉武帝明白过来了,回过味来了,这他妈是自己要了亲老婆和亲儿子的命啊!估计明白过来的汉武帝得自己抽自己大嘴巴子。怎么办?还问怎么办?杀!给亲老婆和亲儿子报仇啊!

江充已死,汉武帝愤而恢复了自文帝起已废除近百年的夷族之刑,夷灭江充三族。又仿太子烧死胡巫,将苏文烧死在横桥之上。那些因为和太子战斗以及逮捕太子而封官封爵的,杀的杀,灭族的灭族。

刘屈髦和李广利两人祝祷希望昌邑王刘髆当皇帝,而他老婆指使巫师在祭祀土地神时诅咒皇上,被定罪为大逆不道。武帝诏令刘屈氂游街示众,腰斩于东市,其妻子儿女押赴华阳街斩首示众。李广利的妻子儿女也收捕入狱,当时李广利正在前线,听到这个消息,便投降了匈奴,他的宗族遂全部被处死。李广利在第二年也被匈奴单于处死。

汉武帝晚年丧子,怜惜刘据无辜遭害,也可能是不愿面对长子已故的事实,因此没有为刘据立庙,而立思子宫以寄哀思,又在太子自杀的湖县修建了一座归来望思之台,望而思之,期魂来归。天下人听说这件事后,都很悲伤。

卫皇后自尽后,葬于覆盎门外、长安城南的桐柏亭。十八年以后,她的曾孙刘病己(登基后改名刘询)登基做了皇帝(汉宣帝),原地改葬卫皇后,追赠谥号为思后,按帝陵规制设置周卫供奉守护园陵。卫子夫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独立谥号的皇后,其陵园亦因此称为“思后园”。 为使曾祖母神灵在天享乐,或因卫子夫曾为讴者,喜好音律,汉宣帝“以倡优千人乐思后园庙”、“纵声乐以娱神”,思后园也被称为千乡,一直都是热闹繁华的场所,直到八百年以后的唐朝,思后园仍然是长安城的繁华之处。思后虽死,犹若生焉!

汉朝前期的皇后,大部分都是底层平民出身,比如吕雉、文帝母薄太后、文帝后窦氏、景帝后王氏,其中好几个还都是再嫁过的,这是因为当时尊卑等级的观念并未大行其道。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的尊卑等级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像卫子夫这样奴婢出身的女人,史学家是不屑评价的,当然也就不会对她的事迹着墨过多。但反过来,如果这样的女人犯了错,那这帮儒家文人可就要大书特书了,比如后世的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和她妹妹赵合德。卫子夫身在后卫三十八年,即便最后辅助自己的儿子发兵,被认为是过错,但也没有哪个史家或文人对此有负面评价,而更多的则是对卫子夫和汉武帝感情的赞美。此外,卫子夫直接或间接将卫青、霍去病以及霍光引入了历史舞台,对孝武、孝昭和孝宣三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和深渊影响,她的曾孙汉宣帝也得以中兴汉朝,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因此,卫思后的品行是得到后世一致认同的,她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称她一个“贤“字,应该当的起。

两汉四百年,浓墨重彩的女人只有卫子夫一人,就像她的丈夫汉武帝一样,绝无仅有。遥想当年,平阳侯府,汉武初见,子夫豆蔻年华,鬓发乌泽,君岂有意乎?



  谈知 专栏 
 
谈知
一枚混迹于上海的IT民工。学IT,精于大数据,可他偏偏要跨界。喜欢地理,研究历史,各个朝代名人轶事信手拈来,全国再旮旯角的小县城都能叫得上名字。发誓绝不做一个只会编程的码农,更要码字撩历史,希冀撩出一片新天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