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的女人(六)|汉朝献身和亲的女人们

 龙叔文馆 2017-09-15
 
关键词:和亲
前面几期咱们说的女人们都是一些皇后啊、太后啊什么的,为什么这些女人被记住、流传?因为她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她们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了政治。

古代中国人关心的最多的就是政治、军事,所谓“军国重事”,经济、生活方面的话题关注的很少,尤其是作为史官和他们的史书,主要着墨的就是政治和军事,这些女人们能在刀笔吏的手下留下一些事迹,也主要是因为重大的政治、军事事件有她们的密切参与,撇开了她们,事情就叙述不周详了。

咱们这一篇说的几个女人,也是一样,她们和亲到了外国,参与了汉朝的政治外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名字流传到了现在:刘细君、刘解忧、王昭君。

王昭君这个名字大概是个中国人都知道,她的故事流传很广,比如昭君出塞,落雁之貌,相比之下,刘细君和刘解忧就不是那么知名了,这也是因为她二人和亲的国家比较弱,政治影响力没有王昭君大,名气也就没那么大了。

远嫁乌孙老昆莫
刘细君
刘细君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她的父亲是江都王刘建,她的爷爷是汉武帝的异母兄江都王刘非。刘非最开始被封为汝南王,在吴王刘濞发动的七国之乱的时候,才十五岁,但是有勇力,参与了平叛战争,转封江都王,治理吴国故地,并且以军功赐天子旌旗。后来汉武帝在位的时候,他还上书想打匈奴,不过皇帝没有同意。刘非在位的时候,江都王一家还是很风光的,等刘非一死,刘细君的爹刘建当了江都王,他家的光景就变了。

刘建不学无术,荒淫无耻,他爹还没入葬,就勾搭他爹的宠姬淫乱,而且趁他妹妹刘征臣奔丧期间,又和他自己的妹妹勾搭成奸。不仅如此,他自己还作死,参与淮南王和衡山王的谋反事件,并且对皇帝进行巫蛊。不作死不会死,既然作了,那就得死,前一二一年,刘建的恶行被告发,他自己自杀,王后成光被处以弃市的极刑,留下了孤零零的刘细君。刘细君那时年龄应该非常小,可能只有两三岁的样子。她应该和以后的刘病己差不多命运,被收养于掖廷或者其他亲眷家中,但政治地位已经没有了。

汉武帝经过几次对匈奴大的打击,又加上张骞通使西域,西域的国家开始倾向于和汉朝结好。其中乌孙国是和汉朝最早结好的国家,当时的昆莫(国王)猎骄靡派人护送张骞回到汉朝,和汉朝通使结好,这样汉朝的使臣就通过乌孙到达了更远的大月氏等国。此时的匈奴虽然退到了漠北,但对西域的影响力犹存。匈奴听说乌孙和汉朝结好,就扬言要攻打乌孙,乌孙和匈奴比那叫国小力弱,只好向汉朝求亲,希望汉朝出兵帮助乌孙。汉武帝和大臣们商议,决定接受乌孙昆莫的请求。可派谁去和亲呢?要知道,乌孙昆莫猎骄靡可是个六十多七十岁的老头子了,他的孙子都成人了,嫁过去的又必须是汉朝的公主,总不能把六七十岁的老公主嫁过去把?真嫁过去,不仅猎骄靡得跟汉朝拼命,估计公主家的子孙们也得跟汉武帝拼命。公主必须是年轻的公主,可汉武帝自己的女儿都已经嫁人,即便是没嫁人,汉武帝也不舍得把自己亲闺女嫁给一个糟老头子吧?况且现在的汉朝已经和刚立国时候的汉朝不一样了,那时候的和亲是被逼无奈,这时候是对方上杆子求亲来了,怎么也不能让皇帝的女儿往火坑跳啊?可随便找个大臣的女儿或者宫女,这也不够尊重外国领导人啊,咋办?办法总比困难多,有那聪明的大臣,就给皇帝建议,选宗室的女儿,尤其是有罪的,她们不仅是刘氏,虽然远嫁国外,但她的家人可以免罪除刑,好一点再封个爵位,这可是莫大的恩典,她们在国外也生活的安心,可谓一举多得。皇帝一听,好,就这么办。

刘细君当时应该在二十岁左右,这么大还没有嫁人大概和她是罪臣后代有关,没人愿意招惹谋反的家庭。但她应该生的很美,况且她知识渊博,多才多艺,性格又温婉,不卑不亢,因此汉朝选中她作为和亲的人选。前一零五年,乌孙向汉朝进献了一千匹马的聘礼,汉朝加封刘细君为公主,远嫁乌孙昆莫猎骄靡。刘细君的封号史籍无载,后世称她为江都公主或者乌孙公主。



嫁了爷爷嫁孙子
刘细君
刘细君带了大量的金银礼品以及宫女、宦官、役者嫁到了远离汉朝万里之外的乌孙,然而,这场政治婚姻比想象的还要残酷。原来,匈奴听说猎骄靡要娶汉朝公主,也有点慌乱,就也把一个女人嫁给猎骄靡。猎骄靡权衡了下利弊,两边都不能得罪,但汉朝讲理,是不来打自己的,匈奴可不是,一言不合就动刀啊,谁狠谁就是老大,得了,还是以匈奴女为左夫人,以汉朝公主为右夫人。

猎骄靡年纪老迈,得此二佳人,其实也无福消受。刘细君自己建筑宫室居住,和猎骄靡一年之内相聚几次,宴饮、赏赐而已,二人语言又不通,等于让刘细君守活寡。《汉书》记载:“公主悲愁,自为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天子闻而怜之,间岁遣使者持帷帐锦绣给遗焉。”听此歌,我亦为之悲!这可怜的细君公主,正值妙龄却嫁与一白发鳏夫,白头红颜,岂是良配?奈何这政治婚姻,君命在身,细君公主只能空对帷帐,消得人憔悴。

命运对于细君来说,真的是一场悲剧。猎骄靡资质老迈,不堪匹配细君,于是打算让自己的孙子,也是乌孙昆莫继承人军须靡娶细君。细君一听,这不成了乱伦无耻了么,不同意,而且上书给汉武帝。这个事情呢,老实说不怪猎骄靡。乌孙国和匈奴等游牧民族一样,他们实行的是收继婚制度,简单说就是父亲死了,儿子可以把父亲的妻妾继承下来,有点像私人财产继承的意思。这种制度是和游牧民族低下的生产力对应的,他们认为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但汉朝是开化社会,周公创嫁娶之礼,兄死弟娶其嫂这种事情都不被接受,更何况孙子娶爷爷的女人呢?汉朝人肯定是接受不了这种荒唐婚姻的。但汉武帝和大臣们不这么想,他们想的更多的是国家,如果细君不嫁军须靡,那势必会影响汉朝和乌孙的关系。为了大局,只有牺牲细君了。汉武帝回复细君:“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孤立无助的细君只好嫁给了军须靡,从奶奶变成了孙子媳妇。

不久,猎骄靡去世,那位匈奴夫人继续做了军须靡的左夫人,毫无压力,而细君又成了右夫人。匈奴夫人和军须靡两情相悦,生了一个儿子泥靡,相比之下,细君和军须靡的感情就要淡很多,因此在军须靡时期,乌孙的政治倾向对匈奴偏向更多。刘细君性格温婉,但不免忧郁,尤其她又是和亲乌孙的第一位公主,很多东西都不熟悉,周边也没有可以请教的人,因此她一直生活在一种比较压抑的氛围里。再加上水土不服,饮食不周,细君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在为军须靡生了一个女儿少夫之后,也许是产后失调,细君的身体是越来越差,在前一零一年,来到乌孙不过四年多的细君公主,就香消玉殒了。对她来说,也许死是一种更好地解脱,不用在这纷扰的尘世频添烦恼了。



汉朝再派公主
刘解忧
细君公主去世了,但匈奴还没有被彻底击垮,汉朝和乌孙还得继续发展关系,没奈何,汉朝还得继续嫁公主。这次选谁呢?和上次同样的办法选出来一个楚王的后代刘解忧。

刘解忧的先祖是汉高帝刘邦的弟弟楚王刘交,刘交博学多才,而且谦躬下士,很有令名。刘交死后,王位传到他儿子刘郢客手里,刘郢客继承父亲遗志,也有名望。俗话说富不过三代,等刘郢客一死,第三代楚王刘戊就出事了。刘戊不学无术,而且性情骄狂,他爹在的时候请了不少名师教导他,但他爹一死他就故态复萌了,当初的老师们都负气而去,再也没人管教他了。后来,他因私生活不检点被汉景帝削去了两个郡的地盘,因而怀恨在心,趁着吴王刘濞七国之乱,他也起兵跟着造反。七国之乱失败,刘戊自杀身亡,他的宗族后代也跟着都成了罪人,成了中下层平民。这样的家族,如果选中家中的女儿做公主,想必他们也都是愿意的。刘解忧这个女孩,从名字看,应该是个比较开朗的女孩,从她以后的所作所为看,应该也比较符合她的性格。和细君一样,她也应该是貌美的,不然,怎么能取悦乌孙昆莫呢?


前一零一年,解忧被封为公主,后世一般称她为楚公主。解忧踏着细君公主走过的路,一路向西来到万里之外的乌孙。此时解忧面临的状况,比细君面临的状况更复杂。一方面,军须靡和匈奴夫人已有一子泥靡,而且感情日笃,另一方面,解忧和细君一样,都是右夫人,地位不利,而乌孙内部亲匈派和亲汉派斗争激烈,解忧要想维护乌孙和汉朝的关系,十分困难。尤其是解忧嫁给军须靡几年都没有生孩子,遭到军须靡冷落,使得她在乌孙的地位更加尴尬。

更加没想到的还在后头,没过几年,军须靡病危,乌孙昆莫由谁来继承成了一个大问题。当初猎骄靡的太子早死,死的时候希望让自己的儿子军须靡做太子。老来丧子的猎骄靡含泪答应了让军须靡做太子,可此事引起了猎骄靡另外一个儿子大禄的不满。由于大禄手里握有大约全国三分之一的军队,大禄决定武力攻打军须靡。猎骄靡无奈,只得把自己的人众和军队分给军须靡一半,让他外出驻扎。这样,乌孙一国其实分成了三股势力。军须靡在位没几年,他死的时候,大禄的儿子翁归靡统领着他自己的势力。军须靡深知儿子泥靡太小,根本当不了昆莫,即便做了昆莫,而堂弟翁归靡的势力很大,如果不加以安抚,极有可能反叛泥靡,造成乌孙分裂。军须靡也不愧是个政治家,思来想去,他剑走偏锋,将昆莫的位子传给了翁归靡,但是有约定,等泥靡长大成人了,昆莫要传给泥靡。这样,翁归靡做了乌孙的昆弥(从昆莫改的),匈奴夫人和解忧又同时被封为左右夫人。



乌孙归心,汉得西域
刘解忧
翁归靡和前两个昆莫不一样,他清醒地意识到,乌孙这样的小国,是不能再匈奴和汉朝这两个大国之间玩两面派的,不然总有一天自己会死的很惨,必须要选择倾向一方才可以。在他做出选择的这个过程中,解忧公主一定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翁归靡想要了解汉朝,解忧公主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窗口,通过她,翁归靡充分了解了汉朝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等各方各面,为他做出最后决定起到了决定作用。不仅如此,解忧还把她和翁归靡生的三子二女都送回汉朝学习诗词礼仪,接受汉家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翁归靡最后决定,归服汉朝。

乌孙的风向变了,匈奴怎么可能不作出反应。匈奴当即出兵占领了车师,切断了汉朝和西域联系的北道,并且合车师之兵,攻打乌孙。翁归靡处变不惊,一方面整兵备战,一方面上书给汉昭帝,请求支援。汉朝政府准备援助乌孙,不料这时汉昭帝病逝,军事行动一下子耽搁了下来。匈奴看到汉朝援军迟迟不来,继续加大军事压力,并且攻陷了乌孙东境,而乌孙内部的亲匈势力也纷纷抬头,蠢蠢欲动。翁归靡和解忧再次向汉朝求援,请求汉朝从东路,乌孙从西路,两路夹击匈奴。这个时候,汉宣帝已经即位,在霍光的辅助下,汉朝派赵充国,范明友等将领帅十五万汉军从东路进攻匈奴,又派常惠做使者到乌孙帮助翁归靡指挥五万乌孙军队从西路进攻匈奴。这一仗打的非常漂亮,匈奴大败,汉乌联军获得大胜。此后又经过了大小几战,匈奴的势力已经完全从西域撤退,汉朝控制了整个西域,而汉朝此时已经可以独立完成对匈奴的军事打击,不再需要外援了。

翁归靡为了贯彻自己归服汉朝的政治路线,决定为自己的儿子元贵靡迎娶汉朝的公主。汉宣帝同意了这一请求,决定派解忧的侄女刘相夫为公主,嫁给翁归靡。翁归靡派出三百人的迎亲团队,汉宣帝也非常重视这次和亲,亲临宴席,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为了以示隆重,汉宣帝派以长罗侯常惠为首的四位使臣亲送刘相夫前往乌孙。不料,当和亲队伍到达敦煌的时候,一场政变让他们停下了脚步,这一场政变,也改变了历史。



乌孙反复
刘解忧
翁归靡死了,他死的不是时候。他这一死,乌孙国的政治势力都还记着当年军须靡和翁归靡定下的规矩,尤其是乌孙国内亲匈派势力还是很强大,他们可不想让汉朝人的后代元贵靡当昆弥,因此,翁归靡一死,军须靡和匈奴夫人生的儿子泥靡被扶上了台,做了昆弥。元贵靡什么也没捞着,汉朝的公主是要嫁给昆弥的,现在昆弥泥靡是匈奴人后代,政策肯定是亲匈的,公主也不可能嫁给泥靡。汉宣帝一纸令下,回来,这桩婚事就成了泡影。

新公主不嫁了,不是还有位老公主解忧呢么?这是公元前六十年的事情,解忧公主已经在乌孙生活了四十年,她已经六十岁了。泥靡呢,大约四十出头。《汉书》中称呼泥靡为狂王,估计这哥们长期处于神经紧张和精神抑郁当中,心智有些失常了。泥靡不管三七二十一,仍然娶了解忧公主,不过他还没丧失任性,起码他不敢娶他亲妈匈奴夫人。泥靡狂躁,再加上他是匈奴血统,对汉朝的东西非常排斥。即便是已经六十岁的解忧为他生了一个儿子鸱靡,也很难改变他的德性。

这个时候,由于匈奴势力衰退,汉朝和乌孙的关系已经由原来的联合乌孙抵抗匈奴变成了控制乌孙,因此,汉朝希望乌孙的昆弥是听汉朝话的人。现在泥靡既不符合汉朝的意愿所立,而且泥靡狂暴也不得人心,解忧于是和汉朝使者魏如意和任昌合谋刺杀泥靡。遗憾的是,刺杀失败,泥靡逃走,他的儿子细沈瘦派兵包围了公主和使者。西域都护郑吉发兵解救解忧公主,为了安抚泥靡,两名汉朝使者被带回斩首。汉朝这是第一次干涉乌孙内政,以失败告终。

但自此以后,泥靡的势力也遭受重大打击,国内大乱。前五十三年,翁归靡和匈奴夫人生的儿子乌就屠起兵杀了泥靡。乌孙昆弥之位本应由元贵靡继承,但乌就屠是匈奴血统,他阻止元贵靡继承昆弥之位。这时,乌孙右大将的夫人,也是当初解忧公主的侍女冯嫽,凭借右大将和乌就屠的关系,亲往游说乌就屠,劝他放弃昆弥之位。同时汉宣帝派破羌将军辛武贤帅一万五千人入屯敦煌,以备不虞。乌就屠面对军事压力,无奈选择了退让。汉朝册封元贵靡为大昆弥,乌就屠为小昆弥,乌孙就此一分为二。

前五十一年,元贵靡病死,他的儿子星靡继承大昆弥之位。不久鸱靡也病死。解忧公主年已七十,非常思念故土,上书汉宣帝,希望能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回到汉朝。汉宣帝非常感佩,派使者把他接回长安,以皇室公主的待遇礼遇解忧。过了两年,解忧在长安病逝,汉宣帝以公主礼仪安葬。解忧相比细君,结局不可谓不喜,可是这喜,也是多少血泪凝结而成。当年明眸皓齿,二八年华,红颜醉人,在异域为汉朝奉献了青春、精力、身体五十年,回到长安,已是白发皤皤、鸡皮鹤发的老妪,怎能不令人悲从中来,伤心落泪?

呼韩邪入汉求亲
王昭君
匈奴在汉宣帝是遭受汉朝和乌孙重创,从此再无力量和汉朝争衡。匈奴外患不止,内乱又生。由于战争、灾荒,匈奴内部人口死亡、流失严重,匈奴内部纷争激化。前六十年,虚闾权渠单于死后,匈奴开始内讧,长达将近三十年,期间有五位单于并立,互相攻伐。其中有一部的单于呼韩邪,投靠了汉朝,汉朝帮他打败了其他竞争者,并且在前三十六年击杀了当时最大的反对派郅支单于,呼韩邪得以重新统一匈奴。但这时的匈奴,无论土地占有面积,还是人口数量,都不能和百年前同日而语了,呼韩邪不得不采取依附汉朝的政策。

前三十三年,呼韩邪第三次朝见汉朝皇帝,这一次,他还有个请求,那就是自请为婿,希望汉朝能把公主嫁给他。汉朝从立国以来,从来只有自己求着把公主嫁给匈奴的份儿,从武帝开始,这一百年了,再也没有汉匈和亲的事儿了。这次呼韩邪提出要和亲,确实是百年来头一次,而且是匈奴求着汉朝的,汉朝和匈奴果然攻守之势异焉。既然单于提亲了,那汉朝总得给个面子,那好,问题来了,让谁去和亲呢?呼韩邪这时候也是六七十岁的老头儿了,汉元帝才四十二岁,两个女儿,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呼韩邪,你想也不要想。既然公主不行,那翁主(汉朝诸侯王的女儿称翁主)呢?可巧,翁主之中也没几个合适的,况且翁主的爹妈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女儿嫁个老头子啊,以前还有政治压力,现在是匈奴求咱呢,怕啥?汉元帝也是个仁慈的主子,既然都不愿意,那就张榜招贤,看有谁愿意嫁给呼韩邪。

谁料一出榜文,这后宫之中,竟然真有一个宫女愿意,她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昭君。王昭君是南郡秭归人,她的名叫嫱,字昭君。古代人称呼对方一般称字,称名就是是骂别人了,所以王昭君是以字行于世。这一年王昭君已经二十岁了,年龄算是比较大了。关于她为什么愿意报名嫁给呼韩邪,《后汉书》里说“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很简单,宫女入宫就是为了能伺候皇帝,可进宫那么多年了,没被皇帝临幸过,而年龄一天天大了,以后的路不知该怎么走,王昭君既悲且怨,就选择了向掖庭令求行。能看出来,王昭君的性子还是比较烈的,有想法,有追求,虽然这种追求很世俗,但这才是有血有肉,鲜活的生命。说王昭君思想有多高尚,什么为了汉匈百年和好之类的,对不起,她真的不需要有这样的觉悟。

等到呼韩邪要走的那一天,汉元帝让自愿报名的五个宫女来到呼韩邪面前,展示汉家威仪。“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王昭君果然美丽,在座各人都惊为天人。不过老实说,这句话夸张成分多。从王昭君性格分析,估计她是故意为之的,姑娘我在的时候你们不看我,今天我要走了,就给你们留个念想。因此她这天的装扮是有意为之的,“丰容靓饰”,这说明她画了浓妆,也用了一些有可能略显夸张的饰物以及衣服,以至于造成惊为天人的感叹。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如果几个姑娘并排走在马路上,一个姑娘浓妆艳抹,黑丝高跟,其他几个都是休闲装,你说哪个回头率高?也许其中容貌最不起眼的就是回头率最高的这个。所以我个人觉得,王昭君是美的,不过没那么夸张而已。汉元帝“大惊,意欲留之”,一者恐怕也是好奇,二者可能也是后世文人的想法强加在汉元帝身上而已。

王昭君的打扮,估计呼韩邪这辈子也没梦见过,当时惊的嘴巴子都合不拢了,完全沉浸在以后的美好生活的幻想中了。呼韩邪这次长安之行是真没白来,抱得美人归,还得到了汉朝的承诺,他的匈奴王庭在几十年之后,终于重返漠南,再也不用去漠北那荒凉苦涩的地方了。



汉匈边塞安宁
王昭君
王昭君嫁到匈奴,呼韩邪立她为阏氏(匈奴王后),号称为宁胡阏氏,王昭君为呼韩邪生了一个儿子伊屠智牙师。不过呼韩邪无福消受美色,两年以后,呼韩邪死了,他的大阏氏生的儿子立为复株累单于。复株累单于垂涎王昭君的美色,想娶她为阏氏。王昭君上书汉成帝,请求返回汉朝,但汉成帝回复她从胡俗,王昭君只得再嫁给复株累单于为阏氏。之后,他们又生了两个女儿。

王昭君面对的匈奴局势,比当初刘细君和刘解忧面临的乌孙局势,好的不要太多。匈奴单于基本一心归服汉朝,也无心和汉朝打仗,所以她的出塞,刚好赶上了好时候,匈奴人也想静下来发展自己,汉朝人也要休养生息,再加上她从中斡旋,客观上造成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的场景,但要说她在其中有多大功劳,我看未必,这基本上是当时匈奴人根据自己的力量强弱采取的一种策略,就和汉朝刚立国时候采取和亲政策而强盛时候就打匈奴的政策一样,此一时彼一时也。

不管怎么说,王昭君远嫁匈奴,这件事给汉朝带来的影响远比细君、解忧远嫁乌孙影响力大,毕竟匈奴地大人稠,对汉朝的影响要比乌孙大多了。而且客观上汉匈之间四十年无战事,惠及的边疆人民要比汉朝和乌孙关系影响的人民要多得多,因此王昭君的故事就流传了下来,而且越传越神,以至于我们能看到的关于王昭君的任何故事基本都是故事和传说。有这么多人传颂着昭君的故事,想来这也是对昭君这个同样苦命的姑娘的一丝安慰吧,毕竟她当初的选择是值得的,她的勇气和胆量是值得钦佩的。



细君、解忧、昭君,不同的女子,却都远嫁异域,献身于汉朝的外交和亲。青春年华,葬送于政治,作为女人,她们是可悲的,竟无一个男人和她们相伴终老。为了政治,她们的精神被赤裸裸地拷打,熬不住的,香消玉殒,侥幸不死的,也是遍体鳞伤,空留一副驱壳,早已成了行尸走肉,再无自己的思想可言。

然而
她们那薄如纸的命运
早已经被国家收走
定好了归宿
汉朝的女人
抗争不过制度,空留下一声声哀叹!

End


  谈知 专栏 
 
谈知
一枚混迹于上海的IT民工。学IT,精于大数据,可他偏偏要跨界。喜欢地理,研究历史,各个朝代名人轶事信手拈来,全国再旮旯角的小县城都能叫得上名字。发誓绝不做一个只会编程的码农,更要码字撩历史,希冀撩出一片新天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