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味淡,性寒,归于肺、胃、膀胱经。
【功效】清热解暑,利水通淋,渗湿敛疮。
【药论】徐灵胎说:“此(滑石)以质为治。凡石多燥,而滑石体最滑润,得石中阴和之性以成,故通利肠胃,去积除水,解热降气。石中之最和平者也。”滑石色白,所以入肺,其味甘而淡,所以入胃,质滑而行水道,所以善入膀胱。如此,则《本经》对滑石的描述“主身热泄澼;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荡胃中积聚寒热;益精气。久服轻身,耐饥长年”里面,相信很多条文大家都容易理解,但对于“女子乳难”一句就有些难以理解了,很多人都认为是主治妇女乳汁难出,这真是望之生义了。其实,这里的乳难,按《说文》所载“人及鸟生子曰乳,兽曰产”,很明显指的是妇女生子困难的意思,当作“分娩困难”解。至于“益精气”一语,是指利小便以解肾热而言的,我们绝对不能由此而认为此物可以长久服用,毕竟《本经》里面也没有把这个功能归在“久服”后面。最后所谓“久服轻身,耐饥长年”,那是针对修道的人来说的,平常人家久服虽也能减肥,也能“轻身”,但毕竟我们没有练气基础,自己不会牵引收敛肾气,所以久服恐防败坏下焦元气,不但不能“耐饥长年”,反而会因其损人阴液而变生不测。
我们知道,大凡淡味药皆补中带泻,且总以先补而后泻为顺序,滑石也不例外。只是与茯苓之类相比,因其质滑而更善利窍,故其泄泻之力远甚于其补益之能,故滑石多以通利为用。正因为滑石功偏滑利,故临床上多配伍甘草共用。滑石与甘草相配有一个好处,就是既能清热利窍,使停留于体内的水湿排出体外,另一方面,由于加了小量的甘草,在利水祛湿同时又可以甘寒生津。这两个作用看起来是相反的,但确实有相互并存的特殊用处,既利了尿,又减少了利尿所致的津伤。一般情况下,滑石与甘草的用量比例为6∶1,取天一生水而地六成之的意义,故得名为六一散。并且,甘草的用量确实不宜大量,因为甘草有保钠保水的作用,与滑石的利水是相反的,所以甘草在这里可以说是反佐,因为担心滑石过于利水而导致伤阴。或许你会问,甘草味甘属土,土善克水,为什么会是保水呢?其实克水与利水是不同的,克水是制约水液在体内不要乱动而正常循环,利水却是将不正当的水湿排出体外,因此,甘草克水保水而不会利水。
李时珍说:“滑石能利窍,不独利小便。上能利毛发腠理之孔窍,下能利精、尿之孔窍。其味甘淡,先入于胃,渗走经络,游溢津气,上输于气,下通膀胱。肺主皮毛,为水之上源,膀胱主司津液,经气化可利出。所以滑石上能发表,下利水道,为荡热燥湿的药。发表是荡涤中上焦之热,利水道是荡涤中下焦之热;发表是燥中上焦之湿,利水道是燥中下焦之湿。热散后三焦安宁,表里调和;湿去后阑门(大小肠交界处)通,阴阳平利。刘河间用益元散,通治上下诸病,就是这个意思,只是没有说明而已。”
滑石质重而滑,多被误认为其性专于下行而断无上行之理。殊不知,大凡淡味药皆升中带降,且总以先升而后降为顺序,滑石自然也不例外,故时珍之言,诚为确论矣。有人用滑石治疗肾结石,方法如下:取滑石兑水,然后静放一天,待其水石分离,则取在上之清水喝下,然后找一高楼来回跑楼梯,不久结石脱落,系我亲眼所见,实在惊奇。若寻其药理,则滑石、结石同是石类,滑石性滑善下,则结石也相随而下。但此法不能久用,惟恐长服败坏下焦元气,则后果不堪设想。应用此法的时候我们建议加一些能让结石变小的药物则更好,比如加芒硝来处理矿物类结石,用鸡内金来处理脂肪类结石等等,海金沙能使结石容易碎掉,葶苈子可以帮忙把结石从肾中喷出来,这些药物都不妨考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