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作品,就像一个异乡人

 冬天惠铃 2017-09-16

想写一本书,这种感觉越来越强。

1

听着李健的《异乡人》,不觉眼前一阵模糊,尤其是当李健浅浅吟唱到下面这两句歌词时:

不知不觉把他乡
当作了故乡

从上高中时开始,就一个人在外生活了,多年以后,依然是一个人。在长沙生活多年,又因为各种原因,最终离开了那座城市。那座城市,在我现在的记忆里,已经变成了一座伤心的城市。漂泊的感觉配合着李健的这首《异乡人》变得更浓了。

有个姑娘曾经跟我说,“你在长沙买了房,家就在长沙啊!”。可在我看来,那只是一个空壳,一个除了老家之外还可以摆上一张床睡觉的地方。家,原生家庭之外的那个属于我的家,在遇到一个可以牵手的人之前,永远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像。

离开长沙,来到杭州,在这座素有天堂美誉的城市,在这座因为有阿里而显得离未来更近的城市,一切都显得新鲜有趣。在这里有不一样的城市风景,河道交错,风光惹人;这里有不一样的人,热情的看门大叔,做化妆品生意的温州老板;这里还有不一样的生活节奏,河边钓鱼也是一种不错的娱乐活动。我喜欢这里。

只是到了夜深人静时,才清醒地发觉自己不过是把他乡当作了故乡而已,家的影像从来没有清晰过。

2

工作已有些年头,依然是一名很普通的打工者,工作上没有取得过骄人的成绩,也没有什么具体的创业的想法。和那些优秀的同龄人相比,自己算是泯然众人了。

好在今年开始了写作上的尝试,能够留下一些零散的不系统的文字记录,期间也有了相比前几年都要大的阅读量,心理上可以找到一点点安慰。

但也是一点点安慰而已。焦虑感,在“看到”了更多以后,反而变得更加强烈了。

来到杭州之后,光是身边的同事里面就接触到有两位有创业经历的小伙伴了,加上在外面认识的两位,这四个人里面有连续创业的,有经营了好几年还活着的,也有失败的。创业氛围比长沙浓啊。在我看来,他们即使是创业失败,也是一段值得骄傲的经历,是一个“作品”。失败的作品也是作品,比起作为一个打工者的时候,做再多工作也只能成为别人的作品当中的一小部分,这个失败的作品要更值得尊敬得多。

同样,在参与到写作这个行当里头以后,也看到不少有作品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书,有影响力的自媒体,自己的课程等,这些都是作品。大咖们自不必说,就我在一个去中心化的线上写作组织中认识的大学校友龙姐姐来说,她的书就是一个很好的作品,对她自己以及她的亲人朋友。她的书虽然没有达到出版商的要求,是自己花钱印刷的,可是在我看来却是非常宝贵的,书里面记录了大量的有关儿时和青少年时期的有趣的故事,文笔朴实也不乏幽默。这样的作品是对记忆的一次编织。

所以,我也想有自己的作品。

没有作品,就好像活在意义的世界里的异乡人,飘泊不定,无家可归。偶尔的一阵头脑发热,完成了一次所谓的“学习”之后,还有可能误把他乡当作故乡。唯有作品,可以像家承载起生活的重量一样,承载起意义。

3

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作品呢?

先列出可能的方向:一个软件、APP或者WEB应用,一家公司,一次富有意义的旅行,一本书。

作为一名多年的软件技术人员,按理讲是具备开发完成一套软件系统或者网站的能力或者资源的。现实的情况却是,要么是志不在此要么是过于懒惰不会思考,这份能力就这样被浪费着。而说到成立一家公司,尽管只是一个幻想,总还是令人激动的。最有可能完成的,是一次期待中的徒步旅行,去到西部或者大西北某个地方。

选择去完成一件什么样的作品,关系到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作品和完成作品的人,在打磨作品的过程中,实际上是一种互相塑造的关系。把一个作品打磨得更好,就是让自己也变得更好的过程。回顾过去这半年的经历,只有文字可以扮演这样的角色。

写完一篇精心雕琢的文章,那种思维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满足,都不是工作或者别的什么事情可以替代的。再看那些网络作家,一年下来发表几百万字的小说,这样的经历只是在心里面想想都觉得激动。当然,我不是就因为这个想要去写网络小说了。

我想写一本书。

李敖说过,要想搞明白一件事,最好的办法就是写一本书。李敖老先生的这句话,即使是在写一篇文章上也能得到验证。一篇文章在下笔之前,可能只有一个大概的影子,甚至连影子都没有,它的骨肉都是在写的过程中逐步成型的,往往自己对所要写的东西的理解在写完文章之后才变得更深刻,甚至偶尔也会觉得已经写下来的还不够好,还不够表达自己更深入的理解。

人这一辈子能够搞明白多少事情?情,钱,人,事,搞明白这其中一件差不多就可以圆满了吧。读书的时候,大概都有过对某个知识点达到通透理解的程度,那是一种美妙的体验。而通过写一本书来对人生的某个核心主题也达到通透的理解,岂不是更加振奋人心?

4

写什么好呢?

关于这个问题,最近有一个想法越来越清晰:先成为自己,然后才能成就别人,最终才是成就自己。至于能否成就别人或成就自己,这只是一个附带的结果,在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以前,它甚至连目标都不是。

写对别人有用的文章,这个观点我理解是不适合所有人的。字面上,这意味着一味地迎合,意味着去成为某类知识或者套路的搬运工。写对自己有用的文章,我理解才是写作的出发点。当然当搬运工的过程也是学习成长的过程,对自己有用就是好的,如果还能像罗胖一样成为知识搬运方面的大师就更好了。

写什么样的文章会是对自己有用的?我理解有三点:

一是那些困扰自己的,二是那些自己好奇想要去了解的,三是那些既不困扰自己、自己也不好奇但为了某个目标必须去完成的事情。

困扰自己的事情,每个阶段都有。对旅行的好奇、对新技术的好奇也是越来越多。而基于未来反过来思考现在,比如将来要面对的生老病死、意外等,如何应对将来那个更好的世界等,也是现在可以去认真思考的。

5

回顾一下之前几次失败的尝试:一次是试图写一个有关华为的系列,100篇文章,目前只完成17篇;另一次是试图紧跟罗胖的步伐,每天更新一个针对罗胖六十秒的思考,这个计划到现在也停了快一个月了;也计划过每周去翻译有关批判性思考的文章,最终只完成一篇便搁浅了。

有时候也会想,能够把这三个计划当中的任何一个完整地完成,也可以算得上自己的一个小作品了吧。干扰太盛而自律不足啊,不过还好有机会补救。

在持续做成一件事上面,有能力做到的人,生活过得都不会差的吧。而打磨一本书,又何尝不是在打磨自己的生活。即使在写一本书这件事情上,我甚至都还没搞清楚应该写什么主题,需要注意什么。也许这个过程最终让我收获最大就是,搞清楚了如何写一本书。那又怎样。折腾,总比多年之后后悔自己不够折腾,要好得多。

也许折腾够了,也就到了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