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谎言是孩子又爱又恨的朋友,你可知道?

 咨询师曹丽君 2017-09-16


那年我应该是四岁了,一个星期天,爸爸加班,妈妈休息在家里打扫卫生。下午有人敲门,我打开门:“是一位叔叔!” 妈妈的同事被迎进门,坐在沙发上两个人交谈起来。小孩子在一旁也插不上嘴,妈妈见我无聊,就让我出门玩了。


玩到天黑才回家,一进家门就听到爸爸和妈妈在屋里吵架,我赶忙躲到厨房。尽管当时年纪还很小,但也大概听得懂:爸爸怀疑下午的那个叔叔与妈妈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他们吵得很凶,妈妈哭了,爸爸走到厨房一把拽住我的衣服,很凶地问我:“下午那个男人在咱们家和你妈做什么了?!” 我颤抖着说:“不知道,没看见,我出去玩了。” 爸爸一脚把我踹倒在地上,狠狠地威胁说:“下次,那个人要是再来,你就老实在家里呆着,哪也不许去,再敢出去玩,我就打断你的腿!”


后来又有一次爸爸加班,那个叔叔来了,我还是跑出去玩了。爸爸下班后问我:“今天家里有没有人来过?” 我说:“没有。我一直家里。”


谎言的历史


童年谎言的诞生是为了保护自己不被爸爸暴力与羞辱,为了免受外在的伤害。慢慢地谎言从自我保护变成了最常用的一项心理防御机制,变身为自己掩耳盗铃的工具。


从小爸爸就对我很差,连有条件的爱他都很少给我。没有给我买过任何东西,除了打骂就是打骂,周围所有的人都偷偷问我妈:这个孩子是不是你跟别人生的?我内心对父爱的渴望可想而知,没有爸爸爱感觉真的好痛苦。


后来我学会了用谎言来掩盖痛苦。每当跟别人聊到爸妈的话题,就表现出自己在家里是很受父母宠爱的样子,爸爸当我是掌上明珠。真实情况却是我都不知道宠爱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因为从未感受过。可我不想面对这样的现实,于是在头脑里面编织出了另外一幅家庭的画面——温馨有爱。我经常沉浸在这种幻想中,从而麻痹自己深层的需求,以为是对伤口的呵护。


说谎成了我的家常便饭:在学校对老师同学我说谎,在家里对父母我说谎,长大后对朋友我说谎,工作中对同事领导我也说谎,所有的谎言都是为了隐瞒那个不好的我。


有十几年,说谎是我生活的常态。只有自己内心深处知道,大家对我的认识,是虚假的,是自己刻意用谎言包装出来的。


其实,还有一个我,真实的我,她丑陋。一个人安静下来时,也很瞧不起自己,好悲哀。很多次我问自己:为什么不能鼓起勇气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给别人看呢?


答案是:恐惧。我怕如果大家知道我是那个样子的就不喜欢我了,更重要的是自己就连一点点虚假的外在认可也得不到了,那我将是一文不值,想象那种痛苦我就没有勇气真实。


回归真实


生活很残酷,它见我陷入自欺中久久不能自拔,干脆就一次性震碎虚幻的梦境。24岁那年,我因一个事件而抑郁,辛辛苦苦用谎言积累起的虚假形象也随之崩塌。面对内在衣衫褴褛的自己,无处躲藏,甚至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了。


好在自己从小积淀的哲学与心理学功底,再加上小我的骄傲心和不想被别人瞧不起的虚荣心,我决定不向眼前的生活低头。于是放下经营了24年的“我”,重新开始了对自己的探索之路。


童年我们是无知的状态,无意识地在成长的过程中受伤(外在环境与内在环境)。没有任何一个人喜欢盯着自己一身的伤疤,成年后我们通过在生活中不断地制造很多的欲望(向外界人事物抓取),用欲望去填补伤疤带来的匮乏感,从而让自我感觉良好,本质上都是自欺。谎言只是各种自欺策略手段的其中之一罢了。只有当我们停下来,决定和自己的伤疤相处时,才能深入到内在,看到自己真实的样子。


我就是这样,不断地看见,不断地承认,不断地接纳,慢慢收回内在力量,开始做自己。这样的状态下再去看自己的伤疤,竟然觉得它们很美,以真实为背景的一切都很美。


真实不是实在,也不是赤裸裸地暴露自己的隐私。我理解的真实是经历了自我探索后的自知自觉境界。就像你们读我的文章觉得真实,不是因为我讲自己的故事,而是因为我能从自己的经历中提炼出真相,由经体验到自知。


我现在的生活中极少有谎言,少有的也因不得已,处于不伤害别人的善意,不是所有人都能与真实对接。



你好,我是Joven。我文章两个方向:育儿和心灵成长,都是写自己的故事,所以你得多读几篇才能全面了解。我最大的能力就是可以教你如何将书本上的理论转变为行动。如果你想认识我,可以选择【预约Joven】-加我微信,关于心灵成长与育儿的事儿都可以聊,因为它们是一件事!你也可以点微信菜单-我要成长-预约Joven。我的新浪微博@Joven嬉游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