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疑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对于“物品”为什么叫“东西”而不是“南北”也是一个人们很疑问的问题,其实关于“买东西”可不是随便说说,而是有历史典故的! 典故一 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奉命出使西域,他去的时候买了东方(汉都城长安在西域东边)的物品卖到西方(西域),回来时又买西方的东西卖给东方,时间一久,人们就把这种买东卖给西,买西卖给东的做法,叫做买东西、卖东西。 典故二 南宋大文豪朱熹由此去到朋友盛温如家串门子,刚到门口看到盛温如挎着篮子出门,朱熹就问:“你这是要去哪啊?”温如回答:“买东西!”朱熹很奇怪:“买东西?那南北也可以买吗?”温如回答:“不可,我这篮子只装得金、木,装不了水、火。”朱熹听后忙点头称是。 其实在古代的“五行之说”是与东西南北相配的,其中东方属木、西方是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而古代的篮子多为竹子这类编的带有缝隙,不能放“水、火”,只能盛“金、木”,所以就把物品称作“东西”,且一直沿用至今! 典故三 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叫龚玮的学者则认为,早在东汉时期,商贾大多集中在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东西二市。即到东京、西京的东西二市购货,久而久之,“东西”就成为货物的代名词。 还有一种类似的说法是,在古时,大路多为南北走向,而那时候的人们交易买卖多在路边进行,当时人们购买物品多以吃食为主,而交易时路的东边是粮食,路西以副食为主,所以人们购进物品时说买粮食为买东,而买副食品为买西,什么都买叫做买东买西,说习惯了连起来就是买东西。 这么多说法,你觉得哪个最靠谱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