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熏炉

 年轮·心结 2017-09-16

折叠 编辑本段 基本释义

折叠 基本用途

古时用来熏香和取暖的炉子。

折叠 形状构造

圆形,大腹,两侧有环,青铜制。宫廷及富贵人家多有之。若熏衣被,可外加竹笼,即称为"熏笼"。

折叠 古文记载

《艺文类聚》卷七十引汉刘向《熏炉铭》:"嘉此正器,嶃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铜盘,中有兰绮,朱火青烟。"谢惠连《雪赋》:"燎熏炉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曲。"

折叠 历史介绍

熏香的历史在我国由来已久。

先秦时人们 是将一些带有特殊气味或芳香味的植物直接焚 烧,利用焚烧时的烟气来驱逐蚊蝇或是净化室内 空气,去除浊气,以达到除潮祛湿、强身健体的 功效,罕见特定的熏香器。

战国时期,始出现铜制熏炉,今仅见于陕西凤翔县姚家岗所出的凤鸟衔环铜熏炉。

秦王朝历时短暂,考古资料少 见,今可见咸阳博物馆所藏铜熏炉,炉体圆球 形,座上有阴刻篆文 "大吉"字样,年代姑且 认定为秦 ,但此时未见有外来香料输入的记 载,可见,此时用香之风大约同前。

汉时,凿通 西域,香料之路繁荣,外来香料大盛, 《史记· 货殖列传》中记: "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 犀、瑇瑁、果布之凑。" [原 《集解》引韦昭所言释为果、布, "果为龙眼、离支之属"。学者韩怀准纠释,认为果布为马来语的对音,即龙脑。《后汉书·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中 亦记: "旧交址土多珍产,明玑、翠羽、犀象、 瑇瑁、异香、美木之属,莫不自出。" 此时由 于香料品种的增多与变化,人们更加关注对不同 香料的利用与处理,从上层到平民,无不喜香、 用香,随着用香之风的盛行,熏炉十分流行,形 制多样,制作精良,进入了熏炉的大发展时期。

其实,熏香并不完全是古代文人生活中的点缀,它还有熏香衣物、消除疲劳以及驱散蚊虫等作用。汉代以后,香炉的材质逐渐丰富起来。宋代出现了瓷制的博山炉,但是它禁不住香粉的烧烤,很快就变成了文人的把玩之物。诸如此类,以后出现的玉质香炉、翡翠香炉等等,也都是一种用来陈设或者把玩的观赏品。与实用器相比,陈设器的价值也许更高。春秋青铜熏炉春秋青铜熏炉

传统熏香炉,古代的熏香炉是金属或陶瓷做的外表有着精美图案的火炉,在里面点燃碳火,时时撒上香料或散香。现代的"熏香炉"则是使用加热方法(一般是煮水)使香精的气味散发在空气中以调节环境气氛的一种器皿,它结合了陶瓷艺术、蜡烛火焰和芳香养生于一体,兼具实用、收藏、欣赏价值之功能。其构成由"炉体"、加热用蜡烛和香精(通常加入水中与水蒸汽一起挥发)。使用时,将选择好的适当香型的香精滴入适量于开敞或封闭的容器上,同时加入少许的水,再将蜡烛放入炉膛中点燃即可!

折叠 编辑本段 汉代熏炉

年代: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尺寸:高29、口径9.5、底盘直径23.8厘米。

炉体呈半球形,上有镂空的山形盖,盖上有一凤钮;下有一圆柱和底盘相连。盘内盘踞一条口噙圆柱的蛟龙。圆柱中部有四片向四周伸展的叶片。整个熏炉制作颇为细致精美。

熏炉熏炉

折叠 编辑本段 晋代熏炉

2003年5月山东临沂王羲之故居发掘出土由临沂市博物馆珍藏的晋代神雀负雏衔鱼熏炉是国家级出土文物。熏炉通高16.6厘米凤身长20.0厘米,炉身为凤形,凤嘴衔一鱼,身上有五只小凤。底盘敞口,平沿。平底微凸,三乳足。

神雀负雏衔鱼香(熏)炉在临沂王羲之故居出土,临沂洗砚池晋墓的发掘在国内外引起轰动,该墓出土众多国宝级文物。同时临沂洗砚池晋墓获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在众多的国宝文物中,神雀负雏衔鱼香(熏)炉以其舒展大气的造型,精巧的装饰被誉为极品国宝。

"神雀"又称朱雀、凤凰等,古有观之平安之说,视其为幸运之神。其凤口中衔鱼身负雏鸟合为6吉祥之数,其寓意天顺谷丰、年年有余;子孙繁荣昌盛、生活美满幸福。该器物通体给人一种雍容华贵的视觉享受,是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品。[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