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一闻

 一闻347 2017-09-16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的博大胸怀   ▲一闻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戎马一生,为结束东汉末年以后的战乱和社会动荡,重新统一中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汉献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率军亲征,在官渡之战中,终于击败了称霸冀、青(今山东东北部)、幽(今河北北部)、并(今山西)四州,且地广兵多的袁绍,并北攻乌桓又获全胜,扫除了北方最后一个障碍。

接着,他要实现的目标是统一南北方。然而,孙权和刘备是劲敌,他俩在长江成鼎足之势,要收他们可决非易事。但无论困难多大,都必须完成南北统一的这个宏图大业。因而,当他北征乌桓凯旋归来路过碣石山时,面对着茫茫的沧海,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便挥笔写下了寄托自己壮怀的下面这首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就是曹操用以抒发博大胸怀的著名的《观沧海》,也是他的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一首。

全诗共六句,在内容上,除了最后两句外,都在写海,可以分为两部分。

前一部分三句,写眼前所见: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第一句的意思是说,(我)向东到达碣石山,来观赏茫茫沧沧的大海。”,是到达的意思;“碣石”,是山名,在现河北省昌黎县北;“”,连词,用于连接词组或连贯复句中表示目的或结果等分句,可译成“”;“沧海”,即大海,因大海水深呈青苍色……

这是曹操写自己北征乌桓凯旋而回,路过碣石山时情不自禁地策马登临碣石山的情景。

那么,当他攀上高峰到达顶巅,站在峭崖上见到了些什么呢?

——近看是茫茫大海,微风吹拂,水波荡漾;远眺,海岛高耸,挺立水面,那里有一片葱茏的树林,还有山坡上茂盛的百草,覆盖如茵……

这是第二、三句,描写了一幅何等生动的海岛图”啊!面对着这样一幅生动的图画,曹操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充满了勃勃生机。

澹澹”,是重叠的形容词,形容水波的荡漾;“”,动词“耸起”;“”,这里当“直立”的样子讲。

这就是他登临碣石山”时的眼前所见。

后一部分两句,写所想: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面对“沧海”所见后,想到了些什么呢?

——由秋风他联想到“洪波”,由风起波涌,想象着大海的壮观:每当黎明之时,望日之夜,火红的旭日和皎洁的月亮被汹涌的海涛托起露出水面,那气势是何等的磅礴!每当星光灿烂的夜晚,水波不兴,大海就把银河吞进水底,那景象又是何等的宏伟!于是,诗人便顺口吟出了这两句不朽的句。

在这两句诗里,曹操将大海塑造成一个包容宇宙,博大宏伟的形象。其实,这大海的形象也就是这位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的曹操他自己!

——他把敢履艰危,实现统一南北宏图大业的意志寄托给大海,塑造了这一艺术形象。

以上就是第二部分的内容。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诗的结尾。

这一句中,跟以上内容没有直接联系。

幸甚至哉”的意思是在说:庆幸得很;“歌以咏志”,是“以歌咏志”的倒装句”,是介词,当“”讲,跟后面的名词“”(即诗构成介宾词组;”,是动词,用诗词等来赞颂或叙述;“”,是记叙的意思。

这两句是《步出夏门行》这一组乐府诗结尾所固有的格式,每首乐府诗都相同……

古人云诗言志”。

曹操正是这样,他以这首《观沧海》来——寄托自己渴望实现统一南北宏图大业的意愿。

在艺术构思上,《观沧海》的最大特点是由眼前所见引出眼前所不见……通过生动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来塑造出大海的形象,从而抒发了诗人自己的博大胸怀和思想情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