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鸿海,一个书法老师的梦想

 cxag 2017-09-16

人物档案

鸿海

1940年出生于北京。自幼酷爱书法艺术,对柳体楷书,张旭怀素的草书都有一定的研究,把狂草和今草融合在一起,形成自身艺术风格。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长期在老年大学、各个社区进行义务书法教学。现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等。

30多年前,因为负责离休干部工作,马鸿海产生了办书法班的念头,这一开始,就再也没有停下来,从单位的学习班,到老干部大学,再到各个社区里的书法班,马鸿海的义务教学生涯也延续了30多年。马鸿海说:“书法是我的爱好,在自己喜欢之外,也想把书法教给更多的人。”

多年自学更爱狂草

从小喜欢书画,但并没有机会认真学习,只是平常闲暇时间,自己一个人练字。1977年,马鸿海从部队转业,时间变得宽裕了,学习书法的想法又再一次萌发。他说:“那时候没那么多学习班可以上,基本上都是自己买各种字帖自学,所以学得特别杂,真草隶篆什么都学。后来慢慢的学习机会多了,很多著名的书法家都会到基层讲课,教授书法,只要得到消息,我都会去跟着听。”

从1977年至1984年,马鸿海听过许多书法课,但更多的时候还是自己练习,诸多书体中,马鸿海尤爱草书,喜欢张旭和米芾,他说:“我觉得草书是最能够表达书写者内心情感的,写的久了,甚至有时候更喜欢用书法来表达,而不是语言。”

办起老干部书法班

1984年,马鸿海调整工作,负责离休干部工作,他觉得应该做点儿什么。马鸿海说:“物质上的保障,有相关政策,照章行事就可以了,但我一直在想,在老年人的文化、精神生活方面,是不是可以做点儿工作,因为我喜欢书法,自己也学了很多年了,所以就想办一个书法学习班。”

最开始,书法班只有单位的三四十个离休职工,但随后不久,书法班的消息传开后,别的地方也请马鸿海来教书法,书法班的规模很快变大。再后来,他的书法班和当时的夜大合并,成为老干部大学。

30多年来,马鸿海的书法教学越来越正规,学生也越来越多,很多学生都是从最初开始一直坚持学习的。马鸿海说:“30多年了,有的已经90多岁了,但只要有课,不管教什么体,都来跟着学。”对马鸿海来说,这些“老学生”,也成为了他教书法的动力。

一个传播书法的梦想

教老年人书法,并不是一个轻松的事情,最开始的时候,有不少学员认字都不多,更没有写过书法了,马鸿海得从认字开始教起,他说:“他们非常认真,书法班每周一次课,有的人一学就是10多年,风雨不辍,到现在也都写得很不错了,前不久我们做了一个活动,要求每一个学员都写一幅字交上来,至少从教学的要求上看,每个人都能写出合格的作品来。”

学习书法,必然要接触古典文化,这也是马鸿海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他说:“有的人原本不了解,但实际上非常重要,那些古典的诗词文章,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也就很难写出韵味来,所以教书法,不仅要教书法的技巧,还要教他们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

30多年,教书法已经成为马鸿海生活的一部分,甚至还成了他新的梦想。马鸿海说:“现在我们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自身也深有体会,很多外国人来学习书法。书法是中国文化中最精粹的一部分,确实应该传播得更广,让更多人了解,让整个世界了解。”

北京晨报记者 周怀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