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民俗风情之秧歌

 mrb8 2017-09-16

中国是一个诗的大国,是多民族多形式的音乐大国,自《诗经》起就形成了以诗配乐的音乐传统。武山秧歌就是这民族音乐百花园中一朵正待开发的奇葩。它作为地方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为当地的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雅俗共赏,它以自己独特的风貌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世代传承着,它是西部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山秧歌也叫社火,又叫灯火道场,既不同于诞生在高山旷野的山歌和花儿盛会,也不同于低吟浅唱的里巷小曲。它是很早就诞生在武山这块神奇土地上的一种很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古老传统歌舞艺术形式和文化社事活动。

武山秧歌自古有之,源远流长。每当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来临之际,武山民间村村寨寨都有盛况空前的“耍秧歌”、“闹社火”、“玩花灯”、“庆上元”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耍秧歌”一直是武山人春节期间的主要文化生活和社事活动,有祈求平安之意,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是它的重要内容,武山人民非常重视。民间有火化阳州之传说:古时,曾经一个时期阳州人(凡人)招惹祸端,触犯了天威,天爷(古之“天帝”)决定正月十五火化阳州,便派两员天将下凡施行。两天将随扮成乞丐下凡化缘,以揣度人心,所到之处均见人心向善、施舍相助。二位天将寻思,阳州人勤劳善良,怎忍心让他们受难,却又不敢违命,便想出了个两全之计。先向阳州人说明了来意,再安排他们在上九即正月初九天爷圣诞之夜,设灯火道场一处祭祀祈福,以歌舞取悦于天爷等众位神灵,以求宽恕赦罪。在正月十五晚上,天爷要开南天门察看天将执行火化阳州之命的情况,因此叫凡人在上元节夜家家大门、厅堂挂上彩灯,人们上街观灯看秧歌,以红火之场景,造成天爷察看时,人们在火海中的错觉,从而息怒,再降福于凡人,凡人从此便可消灾灭难,求得平安。故事延续到农历二月初二,二月二前秧歌一定要谢驾,送神圆满结束,再不准响锣鼓。武山有二月二打灰簸箕的风俗,即每逢二月二,家家在簸箕中盛上草木灰,在自家各墙根下一手端簸箕,另一手执小棍击打簸箕底,使灰弹落于墙根下。传说这天天爷要再开南天门察看火化阳州后的情况,当看到家家化为灰烬,方可罢休,从而消灾灭难。到农历五月初五端阳节,武山人早早出门摆露水采艾蒿,()杨柳插于自家门框和窗框,是说端阳节天爷再察看,见阳间火化后荒草遍野,长出屋房的凄凉景象,将会给凡人赦罪赐福。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我们抛开传说的内容是否真实不提,就武山秧歌至今保留着的春节结“社”祭祀祈福、打灯笼、点篝火、耍秧歌、玩花灯、闹社火的习俗,折射着人类远古的文明,不能按迷信一概加以排斥。

武山秧歌的内容体制包含着诗、歌、舞三大基本要素。从武山秧歌的许多优秀作品中,可以看到它的诗、歌与舞决不是一种机械的地凑合。在这些歌舞中,歌词内容天上人间、自然宇宙等无所不包,诗给予歌曲思想,歌曲给予舞蹈明确的概念,舞蹈又赋予词曲生动的形象。三者相互补充、水乳交融,在共同思想内容的要求下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按我国民族音乐传统的分类,武山秧歌当属于民间歌舞的范畴。

武山秧歌这一土生土长于民间的绚丽山花,带着它杂陈的方言俗语,以它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内涵、浓郁的风情和生活气息,运用质朴的唱腔、通俗的语言、特殊的表演形式,表达着西部人特有的审美取向,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无论是语言文字、唱腔唱调,还是塑造艺术形象之舞蹈的表情达意等方面都有它独特的创意和地域文化色彩。这一文化的实质,是人类从远古时期便已萌发了的精神和生命意识的延伸和衍化,从远古流经到现在,并伴随着时代的脉搏流向未来。在这流变过程中演绎出越来越多,直抒胸臆,动人情愫的优秀作品。它是武山人的精神财富,是武山人文化和音乐史上最耀眼的一部分。打造这一艺术的是武山人数千年人类前进的历史和根深蒂固的文化积淀以及鲜活而富有生气的创造精神。它是武山人心理素质、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在文化艺术上的体现。                        

古老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历代先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是现实中国的精神母体,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积淀的灵魂,是一个极其广博的领域,它孕育并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未来。

炎黄子孙不忘根本。让我们一起寻根,我们共同探源,因为古老的历史并没有全部记载在浩瀚的史书里,悠久的文化也没有全部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有许多深藏在历史尘埃中的秘密,等待人们去探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