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蛇岛,相信很多人听到这个名字脑海就会浮现出一个全是蛇的岛屿。没错,蛇岛就位于大连市旅顺口区西北角的渤海湾海面上,蛇岛是我国著名的奇岛之一,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岛上生存着1.8万余条品种单一的黑眉蝮蛇,堪称蝮蛇王国。 蛇岛全景 岛屿上生存着近二万的剧毒蛇,是世界上惟一一种既冬眠又夏眠的蛇,这种蛇一年只捕食几次就可存活下来,这种极强的生命力使它们在岛上生存繁衍几千万年,而且这种蛇和其他蛇不一样属于胎生。 蛇岛博物馆 登岛前可以去蛇岛博物馆参观一下,了解一下蛇岛和蝮蛇的相关知识,上岛会有专业人员带队,保证游客安全。对于比较胆怯害怕蛇的人,去了估计也无心观景,当然来这里旅游的人也并不多,去的人大多数以猎奇的心态为主。这样的旅游景点,你敢去吗? 曾在新闻里面知道蛇岛上的部分信息。下面即摘要:蛇岛上到底有多少条蛇?有人猜测蛇岛上共有50万条蛇,尽管估计数偏大,但蛇岛上蝮蛇数量的逐年减少,却是事实。 而这个地方呢,只要你是个规规矩矩的正统游客,跟着导游走,不要随意招惹这些小东西,相信你来这边旅游,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滴。攻击性这个东西,你要相信它是有针对性的。 那蛇岛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蛇,并长期得以生存下来呢?网上也曾流传着这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岛上住着雌雄两条大蛇和无数蛇子蛇孙。有一天,公蛇对母蛇说,听说蛇游渡过大海就能变成龙了。这个海岛太小了,一定要游过大海去,到大陆上变成巨龙,称王称霸于世,成为百兽之王,岂不快哉?!说完使告别了母蛇,携带千百条蛇子蛇孙游向大陆,谁知被龙王得知,龙王哪能容蛇渡海成龙啊!于是,龙王派遣一只绿龟率邻虾兵蟹将痛歼蛇群,把那不安分守已的渡海毒蛇杀得片甲不留,公蛇亦被绿龟咬死,只剩几条小蛇逃回岛上。从此,岛上的毒蛇再不敢冒险渡海了。其实,蝮蛇虽然会游泳,但不可能游很长距离,所以蛇岛的蝮蛇是不会游到大陆上的。 而真正的蛇岛的发现,便可以追溯到本世纪30年代初期,当时由于需要,要在岛上修建灯塔,政府派人前往它岛进行勘察选址,哪能想到岛上尽是毒蛇,使得前去的人员惊吓万分,之后又仓惶逃回了大陆,从此蛇岛奇观,遂公布于世。 位于旅顺的大连蛇岛保护区也将申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项目。岛上生态圈,生态环境保护完好,生物、植物、山体、水体和谐共生,也凭借其独特的风景和生物圈远近闻名。 蛇岛上面的蛇有很多都是有剧毒的,而我们也基本上是不能够独自上岛或者说是随意游玩的,倒是可以随着游轮绕岛观望。这也是相当不错的享受,毕竟,有胆量去看蛇岛的人也不多呢,是不是? 蛇岛是世界上惟一一座生存单一品种黑眉蝮蛇的岛屿,在只有0.73平方公里面积的小岛上生存着近二万条剧毒蛇。 在旅顺口区西北部的渤海中,距陆地最近处7海里。 在蛇岛上,最有趣也最感人的应该是人和蛇的故事:被毒蛇咬伤后,在岛上自己为自己作手术;观察蝮蛇,昼夜与蛇相伴;为了不让蛇渴死,给蛇打井、给蛇供水,上万条蛇围着800个水盆饮水…… 原先这里不叫蛇岛,因为它还不是岛,是与大陆连接的一座座小山峰。这里是动物的乐园,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常年空气湿润,小山上树木成林绿草成荫。这样好的地方当然是许多动物向往的乐园,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食肉的食草的,凶猛的温顺的,许许多多的动物都来到了这里,构成了它们天然的食物链。那时,这里的风光美极了,在蓝天下,小鹿、山羊、白兔奔跑着玩耍着,小鸟在枝头唱着动听的歌,青蛙、知了也跟着凑趣。 蛇岛上经常发生"战争",主要是蛇鼠之战和蛇鹰之战。按照专家的解释,蛇岛形成时,岛上的鼠应该是灭绝了。后来的鼠是随靠岛的渔船上岛的。岛上的鼠学名叫褐家鼠,是一种身体强壮性情凶猛的鼠。误上岛的鼠无法回到陆地了,岛上没有五谷杂粮,为了生存下来,它们只能吃树籽、草籽、树根,也学会了到海边捕食海胆、小蟹子、小海螺等。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它们变得性情凶猛。 从大连港出发,绕过辽东半岛的南端老铁山,向西航行20海里,有一个西北一东南向的小岛,横卧在海面之上,这个面积仅1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岛,就是蛇岛。 蛇岛的最高处海拔215米,西面和北面都是光秃秃的悬崖和峭壁,岛的东南部分布着四条山沟,草木茂盛,群蛇盘踞,是一个蛇的世界。关于蛇岛的发现,可追溯到本世纪30年代初期,当时因需在岛上修建灯塔,派人前往它岛勘察选址,哪知岛上尽是毒蛇,使得前去的人员惊吓万分,逃回大陆,从此蛇岛之奇观,遂公布于世。 1963年,国务院建立了老铁山自然保护区,保护这里的鸟类和以鸟类为食得以生存的蛇类,1980年起,国务院将老铁山划为全国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保护区面积达1.7万公顷,保护区内严禁捕杀岛类和蛇类等生物。 这个小小的蛇岛上,究竟有多少蛇,至今尚无确切数据。过去有人猜测蛇岛上共有50万条蛇,之后又有30万条、15万条、5万条、3万条等种种估计数字。这些数据相差甚大,令人存疑。直到1984年底,科研人员在蛇岛采用“重捕标记法”,初步计算得到有关数据,确认蛇岛目前有蝮蛇约1.2万条,每年产幼仔1000条左右。 显然,这一数据较为可靠。尽管前人估计数偏大,但蛇岛上蝮蛇数量的逐年减少,却是事实。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为的捕杀而造成的。据记载,早在1937年,日寇侵占大连,曾偷捕蝮蛇7000余条,运至台湾。50年代,曾由于一次军用飞机训练时误投炸弹于蛇岛,致使1000余条蝮蛇死于烈焰之中。 在1963年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前,当地民众去蛇岛滥捕乱捉蝮蛇的现象与十分严重,有的人一次捕捉蝮蛇竟达1000多条!很显然,这样的人为捕杀,严重地破坏了蛇岛上的生态系统。现在,自然保护区建立起来了,原来的生态平衡才得以渐渐恢复与维持。 蛇岛独特的自然环境为蛇类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为这里特有的生态平衡提供了基础。蛇岛地处海洋之中,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岛上多山沟、石缝和岩洞,可供蝮蛇冬眠之用,故十分有利于蛇类的生存、繁衍。蛇岛上的生态系统亦是十分独特。许多候鸟在老铁山附近栖息,以备秋末冬初迁徒南方,寻找温暖的环境。 于是,蛇岛也就成了大量岛类栖息的地方。这里的鸟类有黄道眉、柳莺、小鵐、白鹡鸽、田鹨、山雀、雨燕等数十种,它们中几乎极大多数可成为蝮蛇的腹中物,甚至于凶猛的雀鹰有时亦难逃蝮蛇之罗网。若雀鹰在与蝮蛇搏斗过程中,动作稍和疏忽,即会被蝮蛇咬伤毒死,从空中坠落下来。当然,若雀鹰突然而迅速向蝮蛇进攻,则可将蝮蛇啄死,反而使蛇成为鹰的口中食了。 蛇岛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蛇,并长期得以生存下来呢?过去曾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岛上住着雌雄两条大蛇和无数蛇子蛇孙。有一天,公蛇对母蛇说,听说蛇游渡过大海就能变成龙了。这个海岛太小了,一定要游过大海去,到大陆上变成巨龙,称王称霸于世,成为百兽之王,岂不快哉?!说完使告别了母蛇,携带千百条蛇子蛇孙游向大陆,谁知被海中龙王得知,龙王哪能容蛇渡海成龙啊! 于是,龙王派遣一只绿龟率邻虾兵蟹将痛歼蛇群,把那不安分守已的渡海毒蛇杀得片甲不留,公蛇亦被绿龟咬死,只剩几条小蛇逃回岛上。从此,岛上的毒蛇再不敢冒险渡海了。其实,蝮蛇虽然会游泳,但不可能游很长距离,所以蛇岛的蝮蛇是不会游到大陆上的。 科学家研究表明,蛇岛上的蛇是由大陆上来的。但不是大陆蛇类渡海过去的,也不是由渔船带至岛上去的,而是地质时期海陆变迁的结果。大约在几亿年以前,海面远较今天海面为高,或者说是大陆太低,辽东半岛与蛇岛虽连在一起,但均被淹没在海中。到了4亿年以前,这一地区开始成陆,辽东半岛与蛇岛开始逐步出露海面,后来经过数次的地壳运动以及海平面的升降,使得蛇岛饱经沧桑之变。 当低海面时,辽东半岛与蛇岛连接一起,蛇可直接游到蛇岛上去;而当海面回升时,蛇岛逐渐与辽东半岛分开,于是蛇岛上的蛇便留在岛上了。虽然几经演变但蛇岛上的蛇仍没有被大自然的天灾和人为的祸害所灭亡,相反在环境适宜的岛上代代繁衍下来,形成了今天的蛇岛。 1980年8月,国务院批准建立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环保系统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大连市旅顺口区西部,包括蛇岛和老铁山两部分,主要保护对象是蛇岛蝮和候鸟及其生态环境。 蛇岛蛇岛,当地老百姓又称作蟒岛、小龙山,是渤海湾众多小岛中的一个,主峰海拔215米,面积仅73公顷,但是因为岛上生存着近2万条单一种类的蛇而享誉世界。 蛇岛是怎么来的呢?在很长的地质时期,辽东半岛及山东半岛是连在一起的一块陆地,即所谓的胶辽古陆,蛇岛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山包,经过几次地质运动,特别是距今25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过程中,发生了下辽河断裂下陷,海水由黄海涌入,胶辽古陆成了一片汪洋,未被海水淹没的山峰露出海面,成了岛屿,蛇岛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蛇岛形成后,又经过了几次海退海进,蛇岛时而和大陆连在一起,时而孤立在海中,而蛇岛最后一次孤立于渤海之中,在距今大约15000年左右。 目前,蛇岛呈一个略向东北倾斜的单面山,由山脊顺斜面向东北,东南形成六个冲沟。5沟面积最大,三沟最小。 蛇岛的四周海岸几乎全是直立突出的悬崖,有大量的倒石堆、碎石堆、海蚀柱与海蚀洞,在岛的东南部,有以鹅卵石铺成的天然海滩,是夏天游泳的好地方。 蛇岛气候属于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和海洋影响比较明显,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0.5℃左右。最冷月为2月,最热月为8月。无霜期20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600mm,多集中在6、7、8三个月。 蛇岛蝮蛇的来源蛇岛蝮蛇是蛇岛的主宰,那么,蛇岛上的蝮蛇是怎么来的呢? 较为合理的解释是,蛇岛与大陆分离之后,蛇和其他动物一起被隔离到了蛇岛上,但是岛上没有淡水,绝大部分动物无法适应这种环境的突变,纷纷死去,而蝮蛇凭借其极强的忍饥耐渴能力,慢慢适应了环境并开始寻找新的食物。蛇岛恰好处在东北亚候鸟迁徙的路线上,一些小型鸟类要在蛇岛上稍作停留,补充食物和能量之后才能继续飞越大海,它们就成为了蛇岛上唯一的外来食源。蝮蛇在陆地上就有捕食鸟的习性,经过数万年的适应,将这种本领发扬光大,加之岛上又没有蝮蛇天敌,使其种群繁衍至今。 经过漫长的进化,生活在这个小岛上的蝮蛇形成了与陆地上其他蝮蛇不同的生理特征和习性。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赵尔宓教授就蛇岛上的蝮蛇分类与起源问题进行研究,并于1979年将蛇岛上的蝮蛇定为一个独立的种——“蛇岛蝮”。这就意味着在整个地球上,只有蛇岛上生活着蛇岛蝮这种独有物种,而且在这么一个小岛上生存着数以万计单一种类的蝮蛇,历久不衰,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蛇岛蝮的数量那么,蛇岛的蛇到底有多少?这也是长久以来人们关心的问题。1932年和1933年,日本学者长谷川秀治和小林胜调查后得出的数据分别是50万条和10万条左右;1957年和1974年我国生物学家伍律和季达明教授的结论分别约为5万条和2万条; 1982年,蛇岛保护区总工程师黄沐朋带领科研人员,采用重捕标志法,在春、秋两季对蛇岛进行全面踏查,综合两次统计,蛇岛蝮群数量在1万条左右,蛇岛蝮种群数量降到历史有记录以来最低点。 1989年,采用同样的调查方法,计算出全岛有蛇1.4万条左右,种群数量有所回升。 2005—2006年,蛇岛保护区专业技术人员,历时2年重复4次,对蛇岛的蛇岛蝮进行群数量调查。结果显示,蛇岛目前有蛇20200条左右。6沟和2沟蛇最多。 2012年,以六沟为样方,进行了蛇岛蝮数量抽样调查,估算全岛有蛇18654条。 蛇岛蝮蛇生存的条件蛇岛蝮蛇的主要食物是小形候鸟,那么它靠什么来捕捉鸟类呢。这就要说到捕食鸟类的精良的武器——颊窝和毒牙,颊窝由于对温度十分敏感,称为“热测位器”,它不但能在一定距离内分辨出0.001℃的温度变化,而反应速度不超过0.1秒,还能确定发生热射线物体的位置,借助这种红外线的帮助,凡是通过蛇身边的温血动物,就一定会被发现。当鸟飞过身边时,蛇岛蝮会突然出击,咬住鸟类,经过毒牙将毒液注入被咬鸟的体内,致鸟死亡。多长时间死去,这决定于蛇排出的毒液量的多少和被咬鸟的大小。如被咬鸟类较小,排毒量又大,被咬后几秒钟即抽搐死亡。在一般情况下,蛇在饥饿对排出的毒液量大,因而致死对方的时间短促、蛇的毒液又是蛇的重要消化液。 蛇岛蝮的活动规律蛇岛蝮的活动非常有规律,一般是天刚亮的时候就陆续上树或盘在岩石上,8点以后至10点左右逐渐离开;下午3点以后又回到捕食地点,直到7点左右再离开天天如此,这就跟人们准点上下班一样。这种活动规律和鸟的出现时间有直接关系。每天迁徙经过的小形鸟类的活动高峰是早晨及傍晚,蝮蛇也随之出来捕食。中午鸟类出现得少,加之气温升高,蛇也就下树休息。 一年之中,蛇岛蝮在三月中旬开始出蜇,从四月下旬开始,随着小型鸟类的增加,蛇岛蝮蛇开始进入活动旺季,直到五月达到高峰。6月-8月中旬,尤其是七月,小型鸟类较少,蛇岛蝮随之处于夏眠状态。八月中旬,随着小型鸟类由北向南迁徙路经蛇岛,蛇岛蝮蛇又开始活动,9月-11月上旬又达到一年中的第二个活动高峰。十月中下旬以后,蛇岛蝮蛇随气温降低,开始陆续入洞进行冬眠,到十一月下旬,进入冬眠。 蛇岛蝮蛇的生殖方式一个物种的存在,是通过繁衍后代,传宗接代,竞争于万物之中,这是它们生存的本能,而蛇岛蝮也不例外。 陆地上大多数的蛇为卵生,蛇卵靠自然温度孵化。但蝮蛇为了适应北方气温较低等因素,进化成了卵胎生的繁殖方式。也就是说,受精卵成熟后不产出,一直留在母体子宫中孵化,但胎儿的营养仍由卵黄供给,与母体没有营养上的联系,子宫只起保护胎儿的作用,直到卵孵化出小蛇排出体外。 陆地上食物充足而且多样,能够满足幼蛇生长的需要,因而蛇每胎产的小蛇很多,且相对较小。但蛇岛上空间有限,食物匮乏,蛇岛蝮为了适应特殊的环境,每胎产的少,平均4.1条,而且幼蛇生出来就比陆地上的胖、大,产下来肥满度差的,很难活下来。幼蛇出生后就会上树捕鸟了,同时也会吃些蜈蚣、鼠妇等,捕不到足够食物的幼蛇,很难越冬。 在面积仅730平方米的小岛上,竟生活着2万多条剧毒蛇,或挂在树上,或盘在岩石上,或蜷曲在草丛中……简直就是一个毒蛇的世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蛇岛。《大自然探索》特约两位长期在蛇岛上工作的专家讲述蛇岛的故事。 蛇岛,位于我国辽东半岛西南方的渤海湾,距离著名的旅顺港25海里。在面积仅730平方米的小岛上,生活着2万多条毒蛇——蛇岛蝮蛇。这也是岛上独有的一种剧毒蛇。如果你来到岛上就会发现,它们或挂在树上,或盘在岩石上,或蜷曲在草丛中……无论哪一座山坡都被毒蛇所占领。如此多的蛇集中在一个小小的孤岛上,这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蛇岛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蛇呢?蛇岛蝮蛇又具有什么样的习性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蛇岛的秘密。 一方霸主 很久以前,蛇岛曾与大陆连在一起。距今1000万~2000万年(中新世)期间,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下辽河发生断裂,导致渤海下陷。在漫长的岁月中,渤海逐渐扩大,海水淹没大片陆地,最终使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隔开,蛇岛就是在这场造山运动中形成的。由于面积很小,又没有天然泉水,岛上的许多动物逐渐消亡了。而蛇岛蝮蛇也面临着残酷的选择:由于没有它们喜欢吃的蛙类,要么挨饿等死,要么改吃别的食物。就这样,一场发生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战争开始了。 最初,蛇岛蝮蛇吃蜈蚣、马陆、鼠妇(又称“潮虫”)等,可这些小动物实在太小,很难填饱肚子,于是它们改吃鸟类。蛇岛紧靠我国辽东半岛的南端,是世界上六大候鸟迁徙通道之一,每年的春秋两季有数百万只候鸟在此路过停歇。渤海海峡宽阔,小型候鸟无力一次飞越,它们在岛礁之间跳跃着迁徙过海,于是候鸟就成了蛇的食物来源。 夏季气温升高,候鸟飞走了,为了节省体力以便捱到秋季候鸟飞来的时候,蛇岛蝮蛇慢慢地学会了夏眠。大多数蛇都把夏季作为最好的捕食季节,只有蛇岛蝮蛇才在夏季休眠。正是由于适应了岛上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蛇岛蝮蛇才得以在这里繁衍生存了上千万年,成为岛上的“霸主”。可以说,蛇岛蝮蛇是长期适应和自然选择的结果。 在蛇岛附近还有大大小小的数个岛屿,但上面都没有蛇。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些岛屿的海拔最高不过112米,而科学家在蛇岛海拔160米的悬崖上找到了确凿无疑的海蚀现象,说明今天蛇岛的悬崖曾经是被波涛拍打的海岸,因此形成了只有蛇岛才有蛇的局面。 守株待“鸟” 蛇岛蝮蛇之所以能成为蛇岛“霸主”,除了它们进化出了各种适应性本领外,还因为拥有两种秘密武器:毒牙和颊窝。蝮蛇的两个颊窝位于鼻孔两侧的凹陷处,对温度异常敏感,能感受周围千分之一摄氏度的温度变化,测定周围物体的位置,因此也被称为“热测位器”。依靠这种装置,即使是在漆黑的夜晚,蛇岛蝮蛇也能准确地判断和捕食鸟类。 人们常用“守株待兔”比喻一些人愚蠢的猎物方式,而蛇岛蝮蛇的捕食策略之一就是守株待“鸟”。在等待捕食时,蛇岛蝮蛇常将身体的前部盘曲成压缩弹簧状,而将身体后部及尾巴缠在树枝上或固着在岩缝中。鸟的运动速度快,如果蛇主动出击,不但成功率低,而且还会消耗大量体能。因此,对于蛇岛蝮蛇来说,守株待“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捕食策略。 当鸟从蛇头前飞过或即将降落时,蛇先利用“热测位器”在1/10秒内准确定位,然后发起闪电般的一击,将毒牙咬进鸟的身体,分泌出的毒液顺着毒牙注入鸟的体内,鸟儿挣扎几下便不行了。如果捕到的是柳莺或绣眼等一些小型鸟,而且又咬在头部,蛇就直接在树上将其吞食;如果捕到的鸟比蛇头大许多,或者没有直接咬住头部,蛇就随鸟一起掉在地上,等鸟中毒失去知觉或死后才会松开口,然后寻找到鸟头将鸟吞食。蛇岛蝮蛇的上下颚是不相连的,能张开130度,因此吞得下比蛇头大好几倍的食物。整个吞食过程所需的时间视蛇体与鸟体的相对大小而不同,一般在5~20分钟。刚刚取食完时,如果受到惊扰,蛇往往会吐出满裹黏液的鸟,随即逃走。 除了守株待“鸟”,蛇岛蝮蛇有时也会主动取食。科考工作者在蛇岛开展鸟类调查时,利用鸟网捕鸟,如果网粘到的鸟未及时取下,蛇岛蝮蛇就会爬到网上去吃鸟。有人见过这样的情景:一条蛇岛蝮蛇正在吞食一只鸟,鸟腿尚未完全咽下,又被另一条蛇一口咬住,于是两条蛇在地面展开争夺,最终第一条蛇把鸟吞进了肚里,而第二条蛇死不松口,也被吞进去一大截!好半天后,这条蛇才被一点点吐出来。 蛇岛蝮蛇捕食很有耐性,能静静地呆在一个地方一连十几个小时动也不动。蛇岛蝮蛇还有一个本事,就是善于伪装。清晨,它们从岩石洞穴或缝隙中爬出,爬到树枝上、草丛中、岩石上,皮肤的颜色跟树枝、草叶和岩石的颜色十分接近,有利于伪装。蛇岛蝮蛇的耐饥饿能力也极强,一年中只吃一次食物就可以存活下来,有时甚至可以一年不吃食物。当然,为了繁殖,它们得多进食。蛇岛蝮蛇捕食后需消化三五天,然后才能再进食,但也有个别的蛇可以连续吃两三只鸟。营养积累够了,一般两年繁殖一次,卵胎生,一次生下1~8只小蛇。小蛇一生下来就能上树捕鸟,而母蛇生下小蛇后理都不理就走开了。蛇岛蝮蛇没有亲情,没有同伴,只以个体存在。蛇岛蝮蛇的长度一般为600~700毫米,最长的也只有1米左右。 孤岛决斗 蛇岛蝮蛇在蛇岛上没有天敌,但是却有两个强硬的对手——鼠和鹰。当蛇岛蝮蛇与它们遭遇时,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斗就不可避免。 蛇岛上原本没有鼠,现存的鼠学名叫褐家鼠,可能是被渔船不经意带到蛇岛上的。误上岛的鼠无法回到陆地,岛上又没有五谷杂粮,为了生存,它们只能吃树籽、草籽、树根,也学会了到海边捕食海胆、小蟹、小海螺等。恶劣的生存环境使鼠变得性情凶猛。 深秋,气温下降,蛇进入洞穴开始冬眠。鼠是不冬眠的,它们四处寻找食物。一只鼠顺着岩石缝钻进一个岩洞,里面有一条冬眠的蛇。鼠上去就咬了蛇一口。蛇刚开始冬眠,身体还有一点知觉,被鼠咬后疼得全身一抖,它本能地想回头咬鼠,可它的身体已经开始僵硬,平时极其灵活的头部也不好使了。蛇动了一下,吓得鼠倒退几步,但为了填饱肚子,它再次铤而走险,冲上去咬蛇,咬住就不再松口。蛇开始用下半身回缠鼠……鼠狠狠地咬住蛇不放,蛇死死地缠住鼠不放,最后,蛇被咬死了,鼠也被缠死了。一场蛇鼠大战悲壮地结束了。 当蛇完全进入冬眠后,就再也无力与鼠抗争了,只好听天由命。这时,有的蛇便成为鼠的美味佳肴。到来年春暖花开时,蛇结束冬眠从洞穴里爬出来,这时鼠又成了蛇的美味佳肴。因此俗话说:“蛇吃鼠半年,鼠吃蛇半年。” 蛇与鹰的搏斗也非常精彩。每年秋季,鹰从北方飞来,在低空盘旋……突然鹰从空中俯冲而下,等再飞起时,鹰爪上已经多了一条蛇。蛇扭动着,渐渐缠住了鹰。鹰突然发出一声凄厉的惨叫,盘旋几圈后便笔直地向下坠落。落到地面后,鹰全身抽搐着,一会儿就死了,而蛇则逃之夭夭。每年在岛上都会发现很多鹰的尸体。 蛇岛上还有一种战争,那就是发生在蛇岛蝮蛇与黑尾鸥之间的战争。每年“五一”前后,黑尾鸥就会来到蛇岛,在岛四周的悬崖上筑巢产卵。经过30天左右的精心孵化,小海鸥出壳了,之后海鸥父母每天都要到很远的大陆去捕捉小鱼回来喂小海鸥。这给了蛇以可乘之机。蛇悄悄地爬到悬崖边上的小海鸥旁,一口咬住它。小海鸥凄厉的叫声召回了没飞多远的大海鸥。亲情使大海鸥忘记了危险,俯冲而下,用尖利的嘴叼起蛇,然后迅速地抛向大海。片刻之后,蛇从昏迷中苏醒过来,稍微辨别一下方向,便游向蛇岛…… 蛇岛上不仅有蛇,还有很多蜘蛛,它们在树枝间结网捕捉猎物,蝴蝶、蜜蜂、蛾、蝇和蚊子,包括一些小型鸟类,都是它们捕捉的对象。2005年5月,科学家上岛考察时观察到,一只小鸟撞上了一张蛛网,开始时小鸟张开翅膀不停地抖动,每抖动一下,蛛网就跟着摇晃一阵子。后来,因为蛛网黏性太强,小鸟无法挣脱,渐渐地不再动弹,蛛网也稳定了下来。这时,科学家走上前去,想取下小鸟放飞,却发现蜘蛛已爬上蜘网并向小鸟发起了进攻,在蜘蛛和小鸟之间立即爆发了一场战争……战斗犹酣时,一条蛇岛蝮蛇出现了,只见它顺着树枝慢慢地爬过来,在离小鸟还有一定距离时猛然射向小鸟,咬住小鸟并一起滚落到地上。就这样,小鸟就成了蛇岛蝮蛇的一顿美餐。 人蛇共处 1980年,蛇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人蛇共处一岛的日子开始了。 刚上岛时,因为怕被蛇咬,工作人员身穿特制防护服,头戴竹头罩,脚蹬皮长靴,外面再绑上厚厚的护腿,手上也戴着长统皮手套,可谓全副武装。慢慢地,随着蛇岛的神秘面纱被一层层掀开,随着对蛇岛蝮蛇了解的加深,人们对岛上的毒蛇不再那么畏惧,在人与蛇之间建立起了和谐共处的关系。 蛇可以一年不吃东西,可是离不开淡水。1989年,蛇岛大旱,岛上的蛇快渴死了,保护区借调海军的巡逻舰运来“救命水”,再用800个脸盆将水分布到蛇岛各处。结果奇迹出现——岛上所有的蛇都现身了!只见一条条蛇从岩缝内、草丛里、树枝上……以最快的速度爬到脸盆前,一头扎进盆里大口喝水。设想一下,保护区内有2万多条蛇,同时围在800多个脸盆边喝水,该是多么壮观的场面啊!那一年,岛上没有一条蛇因缺水渴死。现在,蛇岛上已经建起了蓄水池、储水窖和水井,人们再也不会为干旱缺水发愁了。修建蓄水池积攒雨水还可以吸引候鸟饮水,相对延长了候鸟停留蛇岛的时间,为蛇岛蝮蛇提供了充足的食源。 蛇岛蝮蛇是一种珍贵的生物资源,浑身都是宝,蛇蜕、蛇皮、蛇胆、蛇毒,全蛇均可入药,有着非常广泛的药用前景,特别是蛇毒。中国医科大学利用蛇岛蝮蛇的蛇毒研制出蛇岛蝮蛇抗栓酶,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和一些疑难杂症。 取蛇毒是一项十分危险的工作。取毒的方法很简单:用手抓住蛇的头部,把蛇嘴顶在一个小杯口上,让蛇牙压在杯口里,再用手压蛇的毒腺,蛇毒就喷出来了。每50条蛇岛蝮蛇才能取1克蛇毒。合理取蛇毒不会对蛇有任何伤害,但常会对取蛇毒的人造成伤害,蛇岛上的工作人员几乎人人都有被蛇咬的经历。一年春季,保护区高级工程师赵德碧抓住一条蛇正在取毒时,另一条蛇向他发起进攻,他的腿被咬了两个洞。具有丰富经验的赵德碧迅速拿出随身携带的小刀和绳子,用绳子紧紧地勒住伤口上部,用刀割开被咬部位,使劲把毒血挤出来,然后用干树枝点火烤。在对伤口进行了紧急处理后,他赶紧下岛,经半个月治疗才痊愈。 蛇岛上究竟有多少蛇岛蝮蛇?最早的记载见于日本人森为三于1932年发表的《旅顺海外孤岛蝮蛇之报告》,文中说岛上有50万条毒蛇。1933年,日本人小林胜发表一篇题为《十万条毒蛇蟠居于蛇岛之奇观》的文章。1957年,我国著名蛇类专家伍律先生亲自到蛇岛考察,得出结论为5万条。前人对蛇岛蝮蛇的估计虽然有些偏高甚至盲目,但在保护区成立之前蛇岛蝮蛇大量减少却是事实。1937年,日本人从蛇岛采捕了7000余条蛇岛蝮蛇偷运到台湾。1956年至1958年,旅大麻风病防治所先后17次共采集了3600多条蛇岛蝮蛇制成蛇酒和蛇粉用于治疗麻风病。1958年6月,由于空军打靶误投弹到蛇岛,引起岛上大火,烧死蛇岛蝮蛇无数。在保护区成立前,蛇岛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滥捕乱抓的现象也非常严重。 1980年,保护区成立,工作人员对全岛进行踏查,估计蛇岛蝮蛇数量约为1万条。20多年来,通过实施封岛育蛇、禁止外来人员登岛,特别是近几年实施抑制粉葛藤的蔓延、对密林实行间伐、治理滑坡、修建蓄水池、治疗蛇岛蝮蛇口腔炎、捕杀褐家鼠等措施,蛇岛蝮蛇的生存环境大大改善,种群数量出现了逐年递增的喜人景象。2005年,经过缜密的计算确定,蛇岛蝮蛇现存种群数量为2万余条。 蛇岛知多少 人们从恐惧到认识和了解蛇岛,经历了几十年的艰苦探索历程,今天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使我们对它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蛇岛蝮蛇的祖先是谁? 野外考察发现,现今分布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及其附近岛屿的5种(包括亚种)蝮蛇以及千山以南辽东半岛上的一种蝮蛇,无论在形态上还是习性上都与蛇岛蝮蛇相近,由此可以认定蛇岛蝮蛇是由分布在辽东半岛的千山蝮蛇演化而来的,也即是说,千山蝮蛇是蛇岛蝮蛇的祖先。不过,经过长时间的地理隔离,现在蛇岛蝮蛇与千山蝮蛇己经分化成为两个不同的地理亚种。 为什么蛇岛上只有一种蛇? 较为合理的解释是:蛇岛在形成初期,岛上可能存在有目前辽东半岛所分布的其他蛇类,但由于岛上自然条件所限,食物链结构比较简单,又没有淡水,致使那些以鱼类和两栖类为生的蛇类无法生存,逐渐灭绝。在蛇岛形成过程中,由于受地层断裂的强大压力,岛上到处都有挤压隆起的褶皱,小的断裂也很多,纵横交错,还有由风化侵蚀所形成的许多石缝或岩洞,既有利于地下水蓄积和植物生长,又为蛇提供了良好的隐蔽和越冬场所,满足了蛇岛蝮蛇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使之得以繁衍生存。这也是其他岛屿没有成为蛇岛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们最初是怎样认识蛇岛的? 旅顺的渔民世代在海上捕鱼,很久以前就发现蛇岛上有很多蛇,他们把蛇崇为“小龙”,将蛇岛称为“小龙山”或“蟒岛”,还在岛上建庙供奉,至今还流传着很多有关蛇岛的神话传说。 上世纪30年代初期,日本“关东厅”海务局派人去岛上修建灯塔,遇到大量毒蛇,畏惧而归。后来回忆说:“无论哪一个山坡,统统被蛇占领。身前身后完全被蛇包围,那真是连插足的地方都没有。”1931年,日本学者长谷川秀治登岛考察。他这样描述:“放眼望去,真是蛇的海洋,甚是壮观!毒蛇之多,别说道路上,就是在石头上也伸手可捉,岩石上毒蛇成堆,可以说,平均每3平方米就有两条以上的毒蛇。”1933年,日本学者小林胜描述说:“这个岛的岩石上、树上、草上,至少有10万条以上的毒蛇张着嘴等待着。没有空闲的地方,走一步就得站住,再走第二步,有时吓得不得不惊叫起来。所有的树上一定有二三条蛇,一寸粗的树枝上也会有蛇,若是怕蛇的人会吓得面色苍白鼻子流血。左看是蛇,右看也是蛇,正像文学上所说的,无立足之地。稍不注意就会踩着一两条。如果被毒蛇咬的话可以想象其后果,会使你冷汗直流。” 我国科学家对蛇岛的考察始于上世纪50年代。那时由于对蛇岛及蛇岛蝮蛇了解甚少,初登蛇岛的科考队员们都全副武装,如临大敌。即使是在天热如火的6月,人们都里穿棉衣棉裤,外套帆布防护服,头戴眼前镶着透明胶片的竹罩,竹罩下连着布做的套子,套在脖子上用带子扣住。脚上除穿厚袜子和长统皮靴外,外面还紧紧地扎上厚帆布做的护腿。手上戴衬厚绒的皮手套,再戴上衬绒的长统皮手套。总之,要求护身装备的厚度在1厘米以上(因为蛇岛蝮蛇的毒牙长度多在1厘米以内)。人们还准备了铁鞋套,但穿上根本无法走路,只好放弃。人们在居住的帐篷周围挖深沟,往沟里洒煤油和剧毒“六六六”农药,夜间还安排人轮流巡视……足见人们最初对这个“毒蛇王国”的恐惧。后来,随着科考工作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蛇岛上的蛇虽然有毒但却老实温和,只要不碰它们,哪怕近在咫尺也不会主动袭人。 蛇岛蝮蛇为什么要夏眠? 冬眠是爬行动物的普遍特征,是由低温导致的蛰伏状态。一旦动物不能把体温保持在一定温度的时候,它们就开始寻找合适的地方躲起来。蛇岛蝮蛇除了冬眠外还有夏眠的习性。人们在每年6月至8月中旬上岛时,很少能看到蝮蛇,原因就是它们都夏眠了。夏眠与冬眠有着本质区别。蛇在夏眠时并没有进入蛰伏状态,所谓夏眠实为避暑,逃到地下较为阴凉的地方躲避高温酷暑和食物淡季,减少能量消耗,其生理代谢仍然很活跃,如遇阴天下雨还会出来吸吮草叶上的水滴以补充散失的水分。夏眠场所多选择在岩石下,约占70%;其次是在草丛或枯枝落叶下面,约占30%。生活在辽东半岛的蛇岛蝮蛇千山亚种就没有夏眠现象,说明夏眠行为是蛇岛上的蝮蛇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蚂蚁真的能吃蛇吗? 在南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生活着一种“食蛇蚁”,一旦它们发现蛇,在很短时间内便能成群结队地布于蛇的周围,然后爬上蛇身,分泌出一种黏液将自己黏附在蛇身上。由于这种黏液含有腐蚀性酸,蛇黏上这种液体后,蛇皮就会腐烂裂开,蛇全身动弹不了,只有听凭食蛇蚁的摆布。 人们发现,在蛇岛上,体表有伤或生有寄生虫的老年蛇岛蝮蛇也经常受到一种黑蚂蚁的攻击。它们成群聚集在蛇的伤口处,吃掉肋骨上的肉并钻进内脏里,无论蛇怎样剧烈地扭动身体,也摆脱不了蚂蚁对它的攻击。经过一段时间后,一条蛇就只剩下一堆白骨了。 蛇岛蝮蛇会主动攻击人吗? 蛇岛远离大陆,在没有人类活动以前的上千万年间,蛇岛蝮蛇很少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天敌的侵袭,以至它们至今对外界的干扰仍然反应迟缓。只有在人触摸到它们时,才会慢慢地离去。蛇岛蝮蛇虽然拥有让人致命的防卫武器,但和其他动物一样,它们对人的第一反应仍然是逃避。只要你不发起攻击,它们就会和你对峙很长时间,一有机会还会首选“走为上策”,只有在万不得已时才会进行自卫反击。 每条蛇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活动区域,对于选中的领地,它都要固守和捍卫,如有同类侵入便会向对方发出警告和恐吓。面对入侵者,它先将头颈略微扬起,怒目而视,不停地吐出分叉的舌头,头颈和身体频频做前后搐动,尾巴剧烈抖动敲打树干,直至对方让步离开。如果入侵者不退让,它也不会与之撕咬,而是顺从友善地让其通过或者与其和睦为邻。 鼠与蛇如何共处? 蛇岛上的褐家鼠究竟是岛上固有的还是渔船带上去的,说法不一。但褐家鼠能在一个遍地都是毒蛇的孤岛上生存下来实属不易。俗话说“冤家路窄”,蛇与鼠生来就是死对头,蛇是鼠的天敌,鼠也天性惧怕蛇。可是,偏偏在小小的蛇岛上,蛇与鼠成了邻居。在蛇活动季节,褐家鼠只能在夜间活动,稍不留神就会葬身蛇腹,就连居住的洞穴也常被蛇“光顾”,运气不好还会被“满门抄斩”。只有到了寒冷的冬季,所有的蛇都钻到地下冬眠后,鼠才敢明目张胆地当一把“山大王”。 生活在大陆的褐家鼠大多穴居在人类的房舍内外,一般以五谷杂粮等农作物为主要食物。而生活在蛇岛上的褐家鼠多栖息于山上,或山下海岸的岩石洞穴中。同蛇岛蝮蛇一样,鼠由于长期生活在缺少食物的海岛上,其生活习性发生变化,对海鲜特别感兴趣,经常在退潮之后集体去“赶海”,把“海货”搬回家慢慢享用。在鼠洞内及附近常可发现破碎的海胆壳和蟹壳,在鼠的胃里和粪便中也有很多未被消化的小海螺角质盖等。不过,褐家鼠能生存到今天,也受益于蛇岛蝮蛇。每年春秋两季,许多被蛇咬死但吞不下的松雀鹰、斑鸠、猫头鹰等大型鸟类成了鼠的美餐。 蛇岛蝮蛇如何捕食鸟类? 缠在树上和盘在岩石上的蛇,往往将头伏在枝头或石沿上方,潜在草地上的蛇则将头伏在疏草的空地上,这些地方经常是小鸟的落地目标。无论在哪里猎食,蛇都将身体的前段盘曲成压缩弹簧状,身体后部及尾巴缠在树枝上或固着在岩缝中。在固定的地方等鸟飞落,其概率是相当低的,但小鸟一旦飞落在射程之内,蛇就以身体后部为支撑点,弹簧状的身体迅速出击,准确击中目标。如果小鸟落的距离稍远,蛇便一个鱼跃咬住猎物,一同落在地上。甚至小鸟在蛇的头上方掠过时,蛇也能在瞬间腾空而起将其捕获。鸟被咬住后拼命挣扎,发出“吱吱”的刺耳的尖叫声。即便鸟挣脱蛇口也难免一死,因为哪怕刺进一点点蛇毒,也会很快随着鸟的血液循环全身使鸟中毒而死。被蛇咬后,小型鸟类只需两三分钟,稍大一些的鸟类只需三五分钟就会毙命。被咬中的鸟无论躲到哪里,蛇都会凭着嗅觉找到,而后从头部开始慢慢吞掉。 初上蛇岛为什么很难发现蛇岛蝮蛇? 尽管蛇岛到处都是蛇,可初上岛的人很难发现蛇,登山时一不小心,不是手扶在蛇身上,就是脚踩在蛇身上了。原因是,蛇岛蝮蛇身着一身瓦灰色的“外衣”,与树干和周边的环境十分相似,具有良好的隐蔽性。伪装是一种生存技能,而蛇岛蝮蛇的隐身术十分高超。缠在树上的蛇,往往把自己伪装成一条树枝,或者将身体的大部分隐藏在树叶底下,露在外面的头很像是一个树结;伏在岩石上的蛇,往往把身体隐藏在岩缝和草丛中,或者将身体顺着石棱、石角盘曲,很像天然纹理;潜在地上的蛇,则将身体完全藏在草丛里,只将头部露在外面,让人很难发现……蛇岛蝮蛇的这种伪装行为使之更加有效地猎取食物,同时也防止了太阳的照晒和天敌的袭击。 保护蛇岛意义何在? 蛇岛属于大陆岛,是一个半开放的岛屿生态系统,基本上构成了以蛇岛蝮蛇为顶级消费,候鸟和褐家鼠为次级消费,昆虫、陆生无脊椎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为三级消费,植物为初级生产者的一条简单的、金字塔型的食物链结构。蛇岛蝮蛇的保护与鸟类及其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只有保护好鸟类及其生存的环境才能保护好蛇岛。而且蛇岛蝮蛇的保护是全球性的,如果鸟类减少或改变迁徙路线,蛇岛蝮蛇也难逃厄运。 保护蛇岛具有重大意义。首先,蛇岛是一大奇观,是世界级自然遗产。在一个小小的海岛上生存着数以万计的单一种类蝮蛇,经久不衰,这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其次,蛇岛是一个物种基因库,是蛇岛蝮蛇模式种原产地,保护蛇岛就是保护生物物种、遗传基因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第三,蛇岛是一个天然实验室。对于研究近海岛屿生态系统、物种起源与进化、生物遗传、个体和种群生态、动物行为学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四,蛇岛是一个资源宝库。蛇岛蝮蛇的蛇毒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含有20多种蛋白酶,对攻克脑血栓、脉管炎及癌症等疾病具有极高的价值。我国的第一支“蝮蛇抗栓酶”就是用蛇岛蝮蛇毒制成的。 今天,蛇岛还有很多的不解之谜,如:蛇岛的环境容量有多大?蛇岛蝮蛇靠什么去辨别方向?长期近亲繁殖会使蛇岛蝮蛇种群退化吗?蛇岛蝮蛇为什么能交配一次连续几年产仔?蛇岛蝮蛇在自然状态下的寿命有多长?其他岛屿为什么没有成为蛇岛?等等,这些都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探索。 ![]() 大连蛇岛在旅顺口区西北部的渤海中,距陆地最近处7海里。岛长约1500米,宽约800米,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6.9米,四面多悬崖峭壁,唯东南角有一片卵石滩。岛上植物繁盛,达200余种。在林丛、石穴、山梁、阴谷等处,活动着1.3万条左右的蝮蛇,学名黑眉蝮蛇。春秋两季,是蝮蛇的采食季节,大量迁徙鸟类成为蛇类捕杀的猎物。 基本信息
蛇岛形成原先这里不叫蛇岛,因为它还不是岛,是与大陆连接的一座座小山峰。这里是动物的乐园,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常年空气湿润,小山上树木成林绿草成荫。这样好的地方当然是许多动物向往的乐园,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食肉的食草的,凶猛的温顺的,许许多多的动物都来到了这里,构成了它们天然的食物链。那时,这里的风光美极了,在蓝天下,小鹿、山羊、白兔奔跑着玩耍着,小鸟在枝头唱着动听的歌,青蛙、知了也跟着凑趣。突然,狼来了、鹰来了,动物们拚命地奔跑,鸟儿狠命地乱飞,最终还是体弱者成为强者的美餐。这里的动物、植物正是用这种方式保持着特有的生态平衡,使这里各种动物、植物按合理的数量存在着繁衍着。 突然天塌地陷了,四周是悬崖峭壁再外边就是大海了,这里成了孤岛--很小很小的孤岛。 乐园变成地狱,地震后幸存下来的动物依旧感到灭顶之灾的降临,小岛成为残酷的战场。食草动物们没有食物,没有力气奔跑,只能等待着被食肉动物吃掉。后来,岛上几乎所有的食草动物、小动物和鸟类都被食肉动物吃光了,食肉动物们开始互相残杀。就这样,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小岛成了荒岛,几乎没有生命的迹象。 秋天到了,候鸟飞来了。它们是从北方飞来的,准备飞到南方去过冬,这里是它们的必经之地。小岛又充满了生机,它们唱着歌饮着水吃着草籽,非常快乐地在这里调养着身体,准备飞向温暖的南方。这时,一种爬行的东西从岩石缝里爬了出来,它们爬到树上、爬到草丛里、爬到岩石上,一动不动地等待着。当毫无防备的小鸟落到它旁边时,它猛扑过去,把毒液迅速注入小鸟的体内,小鸟很快就被毒死,成为它的美食,消化四五天。然后,再静静地等待着猎物的到来。这种爬行动物就是蝮蛇。 人与蛇共处一岛的日子 1981年春天,成立了蛇岛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也就从那时起,人与蛇共处一岛的日子开始了。那些为了科研和保护工作而敢于与毒蛇共处一岛的科研人员,确实让我们钦佩。 蛇岛在成立保护区以前,几乎是没人上去的,当然,有极少数大胆的猎蛇者除外。年过半百的高级工程师赵德碧告诉我,蛇岛四周的其它许多小岛都是光秃秃的,那是千百年来渔民上岛乱砍乱伐的结果,而蛇岛上有毒蛇,没人敢上来,反而保护了蛇岛,使蛇岛上绿树成荫鲜花盛开风景秀美,还真得感谢这些毒蛇!不过,在成立保护区之前,蛇岛的蛇已不足1万条,那是被许多利欲熏心之徒大肆猎杀和疯狂破坏蛇岛资源的结果。保护区成立后,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蛇岛蝮蛇的数量已达到近二万条。 蛇可以一年不吃东西,但不喝水是存活不下去的。蛇岛的蝮蛇在多年的进化中锻炼出超常的耐饥能力,却不能喝海水,仍要靠淡水为生。岛上的淡水太少了,蛇岛管理处的人们就得想办法解决淡水问题,不让蛇渴死。 开始的时候,采取非常简单的办法,在雨季人为地挖些水坑,积一些雨水就够岛上的蛇饮用了。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也是困难重重。在蛇大量出没的地方挖坑积水,随时有被蛇咬的危险。最困难的是1989年大旱,岛上几乎一年没下雨,积水一点也没有了。为了不让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蛇岛成为无蛇之岛,管理处的人们真是想尽了一切办法,他们用船往岛上运水,借用巡逻舰运水。运水上岛后,不敢把水放进坑里,那一会儿就会被旱透的土地吸光。人们用了800个水盆,把水分布在岛上,就这一项工作,就把所有的工作人员忙得连吃饭的时候都没有了。他们的汗水没有白流,那一年,蛇岛上没有被渴死的蛇。一大堆蛇把头伸进水盆里抢着饮水,800个水盆边围着上万条蛇,可以说是世界奇观。 也就是在那年秋天,管理处的领导决定在岛上打井,彻底解决蛇岛的淡水问题。那口井现在有10米深,不用从岛外运水了,可是从井里提水再一盆一盆地摆满全岛,那份苦差事可不是好干的。管理处的人说:他们是管理蛇的,要是蛇都死了,那他们还有脸活着吗?所以,他们最盼下雨,最怕天旱。 取蛇毒的方法很简单,抓住一条蛇,用手抓住蛇的头部,把蛇嘴顶在一个小杯口上,让蛇牙压在杯口里,再用手压蛇的毒腺,蛇毒就喷了出来然后就可以把蛇放了。当然,合理取蛇毒不会对蛇有任何伤害的,可常会对取蛇毒的人造成伤害。赵德碧高级工程师告诉我,1999年9月的一天,他上岛取蛇毒,当抓住一条蛇正在取毒时,另一条蛇向他进攻了,他的腿被咬了两个洞。他迅速拿出随身带的小刀和绳子,用绳子紧紧地勒住伤口的上部,用刀割开被咬的部位,把毒血挤出来。然后又用干树枝点起火来拷,下岛治疗了半个月才彻底好了。岛上几乎每个人都被蛇咬过,那当然是很危险的,可他们都说已经习惯了。 当然,他们取蛇毒,是合理利用。只取成年蛇的毒,而且要按计划取,不会因为取毒而对蛇造成任何伤害。蛇毒比黄金还宝贵,50条蝮蛇才能取出1克的干毒。 每年的深秋,蛇开始冬眠了。为了不让更多的鼠危害已经没有反抗能力的蛇,人们开始用鼠夹这种最原始的方法打鼠。不用鼠药,是怕对岛上的生物和蛇造成危害。 蛇岛一年四季不能离开人,观察蛇、搞科研,冬天还得防火。开始时,岛上一无所有,简易的帐篷冬冷夏热,晚上只能点蜡烛,睡觉都怕被蛇咬了。后来,他们在岛上盖了2层小楼,有风力发电机,晚上可以看电视了。做饭、取暖还得生炉子。这样,他们已经非常满足了。孙立新高级工程师大学毕业就来到蛇岛,就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生活、工作了19年。他说已经不怕蛇了,而是离不开蛇岛了。 蛇岛只有一种蛇 蛇岛蝮蛇 剧毒 其代表为蛇岛蝮,灰褐色,是唯一一种不处于濒危状态的毒蛇。分布于蛇岛。 域: 真核域(Eukarya) 界: 动物界(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 爬行纲(Reptilia) 目: 有鳞目 Squamata 亚目: 蛇亚目 Serpentes 下目: 新蛇 科: 蝰蛇 亚科:蝮亚科 种: 蛇岛蝮 但是在大连 蛇的种类很多 但不常见 有毒 无毒蛇均有 在北纬38度,距离陆地7海里的渤海湾中,有个神奇的小岛。没有人类和别的动物,能够在此生存,因为在这不足1平方公里的小岛上竟然盘踞了超过两万条剧毒的黑眉蝮蛇。这个小岛究竟有什么神奇魔力,能够吸引如此多的蝮蛇在此生存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