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陈思,文史爱好者,法学研究生(在读)。希望能够一直坚持自己兴趣爱好,用点滴文字记录自己的思考,和广大的同好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 《督邮,平民英雄上升的第一道阻碍》 督邮是三国里的一个非常小的角色,在曲艺评书中,他被列为三国之中无名无姓的代表。然而正是这样的一个角色,却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原因不仅是因为《三国演义》对其蛮横无理、贪婪无度形象的生动刻画,更是因为作为一个基层的督察小官,督邮居然能够凭借自己的好恶和权力,随意决定底层官吏的升迁、奖惩。而在笔者看来,督邮这一形象既以小见大地影射了东汉末期政治腐败的现状,同时也反应了类似于刘备的平民英雄在上升过程中所遇到的第一道阻碍。 以督邮为中心的小政治生态圈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东汉末期整个政治生态圈的状态。 首先,平民子弟寄希望通过军功上升的渠道受到了限制。 《三国志 先主传》注引《典略》中记载,刘备凭借镇压黄巾起义的军功而获得安喜县尉之职,然而不久之后由于朝廷诏令“其有军功为长吏者,当沙汰之”,因为地方督邮主管此事,由此引发了刘备拜谒督邮不成怒而杖责督邮的事件(“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 《三国志 先主传》)。而小说《三国演义》沿用了这一缘由,督邮巡视各县的起因亦是“凡有军功为长吏者当沙汰”而“玄德疑在遣中”。于此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历史还是小说,其共同点都在于获得军功已经不是能够稳定得到晋升的标准,即使凭借军功取得官职,也可能随时面临淘汰的危险。在汉末人才选拨制度尚不健全的前提下,军功是平民子弟上升的有利渠道,而掐断这一渠道无疑令诸多平民子弟入仕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也因此,小说中借关羽之口(“兄长建许多大功,仅得县尉,今反被督邮侮辱。吾思枳棘丛中,非栖鸾凤之所。不如杀督邮,弃官归乡,别图远大之计。”)表达了平民英雄凭军功入仕不顺愤愤不平的感慨。 其次,政治腐败上行下效,收受贿赂、买官卖官的现象司空见惯。 历史上,汉灵帝西园卖官鬻爵,明码标价官职的所作所为已经使得东汉末期的政治风气败坏。作为小小督察官的督邮虽然不能像汉灵帝这般任性,但狐假虎威、收受贿赂甚至于公然索贿则是家常便饭、信手拈来。小说《三国演义》中就生动地描绘了这一场景,督邮到达安喜县后,暗示刘备贿赂自己,在遭到拒绝之后恼羞成怒,而安喜县吏则向刘备一语道破了玄机——“督邮作威,无非要贿赂耳。” 而小说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督邮并不看重刘备所谓的皇亲身份,而更看重现实的利益,因此他会呵斥刘备“汝诈称皇亲,虚报功绩。目今朝廷降诏,正要沙汰这等滥官污吏。”。这和之后朝廷大员袁绍对待刘备的态度完全不一样,袁绍曾经在十八路诸侯会盟时赐座刘备,并说到“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胄耳。”。督邮的所作所为,暴露了东汉末期地方官员素质极低,而这背后更是官员选任标准的缺失,以督邮这一面小镜子,可以反应东汉末期腐败的政治环境,同时也突出了政权走向衰败的趋势。 腐败的政治环境,使得督邮这类人物遍地开花、横行无忌,巡查安喜县的督邮只是其中一例,《三国志 满宠传》中“县人张苞为郡督邮,贪秽受取,干乱吏政”的记载,也描述了贪赃枉法的督邮形象。在借鉴了历史的基础之上,小说中的督邮更加“神气活现”,其以“坐于马上,惟微以鞭指回答”的方式登场,又以“南面高坐”姿势俯瞰身为县尉的刘备。但是,即使督邮如此傲慢无礼、大奸大恶,刘备也不得不“侍立阶下”,因为督邮能够决定底层官吏的升迁、奖惩,他是平民英雄上升的第一道阻碍。这在历史和小说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三国志 先主传》注引《典略》记载“督邮至县,当遣备,备素知之。闻督邮在传舍,备欲求见督邮,督邮称疾不肯见备,备恨之。”历史上的刘备虽然热血意气,在遭到督邮冷遇后怒而杖责督邮,但在此之前还是希望通过拜谒督邮的方式获得和平解决问题。在自己的督察官兼上司督邮的面前,刘备的第一选择还是妥协,只有在明确遭受拒绝的情况下才采取了武力解决的方式。而小说中的刘备被塑造地更加无奈,当刘备得知督邮要捏造证据陷害自己时“几番自往求免,俱被门役阻住,不肯放参”。而历史和小说的共同之处在于:督邮拒绝接见刘备,刘备的合理诉求无法表达,很可能导致刘备辛苦获得的爵位丢失。所以,刘备会穷尽和平解决的方式而不轻易地使用武力。 虽然督邮在历史和小说中都是平民英雄上升的第一道阻碍,但是历史上刘备最终对待督邮的态度和小说中却有区别,因此也出现了刘备杖责督邮和张飞怒鞭督邮两种不同的形象。 在笔者看来,二者有同有异。 异在于:张飞怒鞭督邮重点在于小说对刘备形象的塑造,以刘备“署县事一月,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和“与民秋毫无犯”的仁者、爱民的父母官形象正好与督邮形成强烈反差,也表达了百姓对理想地方官的需求,而刘备杖责督邮则表达的是历史上刘备率性而为的一面,刘备之形象在历史和小说这两个维度上于此有所反差。 而同在于:一者,都表达了督邮形象的外强中干,历史中刘备杖责督邮后,“督邮求哀,乃释去之”。小说中,张飞怒鞭督邮后,督邮哀求“玄德公救我性命!”。可见,督邮这样的人是欺软怕硬、恃强凌弱之典型。二者,由第一点引申出来的对待督邮的态度,有人也许就此屈服,有人可能愤而杀之,例如历史上的满宠。然而,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小说中的刘备都不同于这两种类型,历史上刘备亲自杖责,小说中刘备借张飞之手鞭打,但最后都没有杀死督邮,并不是因为督邮的求饶,而是因为刘备深知,督邮只是一个基层的小督察,是自己上升过程中第一道关卡,杀一个督邮也许于事无补,反而会对自己的前途造成不利影响。作为平民英雄的刘备此时英雄之志未泯、入仕之心未死,因此也就采取了这样相对折中的办法以此潜伏一段时间,等到时机成熟再作打算,而督邮事件也表明了以刘备为代表的平民英雄的崛起势必还要遭受更多的困难和阻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