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诰《西湖十景》

 天涯心岸 2017-09-17


「乾隆特展志愿者」学习展览感想随笔——西湖沉思

乾隆帝书董邦达绘《西湖八景诗图》卷

这是董邦达董诰父子创作的《西湖八景诗图》和《西湖十景》图册。董邦达所绘,其实是北京玉泉山静明园西南的圣因景色。圣因综绘,为静明园十六景之一,仿的是西湖圣因寺的行宫。乾隆帝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南巡,对康熙帝的西湖圣因寺行宫非常喜爱,作《西湖行宫八景》诗,回京后在玉泉山仿建。后,董诰又绘《十景》。

「乾隆特展志愿者」学习展览感想随笔——西湖沉思

董诰《西湖十景》——柳浪闻莺

「乾隆特展志愿者」学习展览感想随笔——西湖沉思

董诰《西湖十景》——花港观鱼

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鱼泳莺啼,似乎是两种美妙乐器的对立与共存。想起莫扎特的《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长笛与竖琴都是音色最美的乐器,长笛柔美清澈明朗,像极了夏日清晨的阳光。他的温柔婉约又似林间的月色。长笛,不就是莺啼吗。竖琴音量不大,柔美时像雨后彩虹,朦胧中透着暗香浮动,行云流水,像不像鱼泳?莺啼鱼泳,像两方至纯至善的仙子在演绎唯美西湖。这是莫扎特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亦是乾隆透过二董画境传递的斯情斯想,画境与乐章,感情表达的清新自然,感情传递的柔和温暖。乾隆比莫扎特早出生近半个世纪,莫扎特却比乾隆早了八年辞世。乾隆是有机会听到莫扎特的,当气质相似的两种艺术表达方式同时呈现在这位东方帝王面前时,他会不会更能体悟到美的普世?旷世奇才们,终究心性相通。

「乾隆特展志愿者」学习展览感想随笔——西湖沉思

董诰《西湖十景》——曲院风荷

「乾隆特展志愿者」学习展览感想随笔——西湖沉思

董诰《西湖十景》——双峰插云

曲院风荷,双峰插云。云是行走的荷,荷是云的影,都那么孤高。西湖的荷也繁茂也沉郁,简淡清雅是底色。 何为“清”?心骨俱冷。西湖的荷,荷上的云,皆有着“尝尽愁滋味,欲语还休”的恬适,也有着淘洗尽浮世名利后的平静。西湖的荷西湖的云,书写着文人仕族内心的伤痛与坚毅。西湖的表达,更加内敛,仿若涓涓细流,微弱,却深入人心。静寂清凉,是灿烂之极后,归于平淡。荷,是文学哲学绘画宗教音乐,永恒的母题,是生命之荷。山色空濛,云亦奇,荷亦思。

「乾隆特展志愿者」学习展览感想随笔——西湖沉思

董诰《西湖十景》——平湖秋月

「乾隆特展志愿者」学习展览感想随笔——西湖沉思

董诰《西湖十景》——断桥残雪

平湖秋月,断桥残雪。半月残雪断桥,不完满不完满。“如此半生,可有遗憾?”“不完满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他是盛世天子,他关注国本民生,来杭州的首要任务是考察河工,督促修筑钱塘江海塘。他是盛世天子,《四库全书》成就了一个时期的文化大业。他是盛世天子,“十全武功”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基础。然而然而,他的人生完满吗?晚年的朝政废弛,引出了后期满目苍夷的大清。他一生情系的孝贤皇后富察氏,追随两个乾隆珍爱的幼子,于37岁离世,与高寿的乾隆阴阳相隔五十载。“水深水浅,东西涧。云去云来,远近山。”乾隆留恋西湖景致,想必也多了个人情愫。乾隆第六次下江南,已是年过七旬的老者,叙景咏史,也有点点哀伤吧。西湖,宁静且悠远,庄严且柔善,她离纷繁世界是遥远的。似乎,她靠近着她的天涯。头上,浮云太远。心底,情愫太近。

「乾隆特展志愿者」学习展览感想随笔——西湖沉思

董诰《西湖十景》——南屏晚钟

「乾隆特展志愿者」学习展览感想随笔——西湖沉思

董诰《西湖十景》——苏堤春晓

苏堤春晓,南屏晚钟。晓春时节,最好是黄昏,一定要来苏堤独自走走。贵为天子的乾隆,大概也没什么机会独自行走,反倒不如我们普通人来的随性。你在苏堤上独行,堤边没有碑文没有对联,没有匾额没有题跋,是的,没有文字,也就没有了文本文化对自然生态的侵凌和傲慢。这种观点,乾隆大抵是不认同的,他也缺少了一个人充分领略湖光山色阴晴寒暑的机会。苏轼,筑一道长堤,让人们摆脱两岸的一切,走一走朝拜自然生态之路。苏轼的生命经验,使他完美的融合了儒释道思想。他在宗教上的领悟,不是说达到了多么高的境界,而是他发现自己没有达到多么高的境界。认识自己是个大智慧。乾隆这样描写南屏晚钟:“净慈掩映对南屏,断续蒲牢入夜声。却忆姑苏城外泊,寒山听得正三更。”每个人都从梵音中祈求智慧,寻找清净的自我。无论是乾隆苏轼,或是文人骚客布衣百姓,概莫能外。乾隆每每流连于此,内心也带着问题困惑和希望吧,他在听钟的同时,也期待佛陀倾听自己的内心吧。寒星寂寥时,那些以原始梵语发音的密语,一如它们最初来到中土时那样,饱含佛陀从容的智慧,也经历了太多人世沧桑。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增。

「乾隆特展志愿者」学习展览感想随笔——西湖沉思

董诰《西湖十景》——三潭印月

「乾隆特展志愿者」学习展览感想随笔——西湖沉思

董诰《西湖十景》——雷峰夕照

雷峰夕照,三潭印月。雷峰塔孤山净慈,它们把深奥的佛教道教转化成了山水美景。千遍万遍演绎着的,是白素贞。杭州用一池清清凌凌的湖水,用一弧宜雨宜雪的断桥,用一座坍而又建的雷峰塔,来侍奉她。她是妖也是仙,因此什么事都难不倒她。但当她只想做回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时,那就难了。白娘娘追求做回人,如同杭州追求人间之美,人间之美的基础,是生态美,宗教层面的禅参悟道,就在眼前的一山一水间。说起月,月夜月色岁月,总是明亮中透着距离与感伤。想起了近两年的新昆曲“春江花月夜”。他是张若虚,27岁那年,他考中探花,他邂逅16岁的辛夷,他,死亡。当辛夷第二次与他相见时,她26岁,已为人妇。他仍然27岁。她是人,他是鬼。她在宁静的空气中嗅出他的味道。他穿越生死,迂延流转地府五十年,时光尽逝,泱泱大唐已然由雄浑步入颓败。置身于浩渺的宇宙时空,人生的轻重,人世的磨砺,却显得那么云淡风轻。经历了生死,经历了渴望与无望,经历了轰轰烈烈。他与她,在最后的最后,回到最初的最初。春江依旧。他与她的心境,回归到一种耐人寻味的淡然辽阔与宁静。他,27岁。她66岁。“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当历史的尘埃一层层的静静脱落,升起一轮月色,照亮了张若虚永恒的诗篇,也照亮了白娘子许仙的故事。无论朝代几经更迭,无论是白素贞还是张若虚,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人与妖妖与人,最终都跨越了轮回,指向宗教指向宇宙。他们通过流传的诗词文章故里古迹山山水水,唤起当下人们的反思。

西湖十景,已经被历代文人倾注了太多的描写。一如我们看到的多位画家笔下的十景图。乾隆留恋西湖爱好书画,他几乎成就了整个清王朝的宫廷书画收藏,中国的书画收藏史也因此留下了绚烂的一笔。无论是在乾隆年间还是当下,能够看到属于那个时代的真迹,是多么弥足珍贵。千百年来,书画的聚散流迁总与帝王的命运王朝更替相关。今天,我们还能在展厅里看到这样的作品,还能通过作品“沉思”,也衬托了我们当下所处的太平盛世。

作者:子铭 |图:赵梦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