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华大学出一上联作为考题,此人仅用三字,令考官大呼专业任你选

 昵称41082923 2017-09-17

导语: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也被打开,一时间西方文化大规模涌入中国。文化正常碰撞本来是好事,但当时的年轻人以学习西方文化为豪,对我们的传统国学全票否决,甚至视之为糟粕,国学遭遇了从未有过的低迷时期。

清华大学

这个现象当时被很多有识之士大呼痛心!身为大学校长陈垣更是下定决心要以大学为基地,实施“教育救国”,要求学生“于中国文化方面,有深切之了解;于中国文字方面,有纯熟之技能”。和陈垣一样,陈寅恪也有着同样的忧虑。他是清华大学入学考试阅卷老师,所以他觉得可以从入学考试题目入手,因此他在1932年入学考试的国文部分设置对联作为题目。

孙行者影视剧形象

在出题时,他没出多么晦涩难懂的题目,只用了仅仅三个字作为上联:孙行者。这本该是以前最基本学的“对对子”,甚至连私塾都会教的。而在当时西学盛行的时期,来报考清华大学的很多人中竟然不知道所谓的“对对子”该怎么对?所以很多人都是乱答一通的。

大部分人都知道“孙行者”是西游人物,所以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用西游记的人名对回去。什么猪八戒、唐三藏、沙师兄、牛魔王、红孩儿、白骨精都来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不夸张的说,随便一个八岁孩子都能对上百个),这些还只是让人笑笑而已。但下面的就更让人心寒了,因为题目跟往年不一样了,很多考生对不出来就气急败坏用骂人的对回去,比如狗东西、王八蛋之类的,让阅卷的陈寅恪很心寒。而且这些考生第一时间不是想到自己的不足,而且用最没素质的话表达自己的不满,这样的人进了清华大学才是清华大学的损失吧?

但有坏就有好,答案里还是有些令人满意的,比如“王引之”、“祖冲之”,让陈寅恪在心寒中有些许安慰——以祖对孙,都是名词;以冲对行,都是动词;以者对之,都是“之乎者也”类语气助词,算对得工整了,但也仅仅是工整规矩,陈寅恪依然没有看到想要的答案。

胡适

但幸运的是,试卷快改完的时候,出现了三个字——“胡适之”。这个答案让陈寅恪心头一惊,久久不能平静,他甚至惊喜地说:“就凭这三个字,他想上清华的哪个系都行!”后来这个考生还成了陈垣关门弟子。他究竟是谁呢?他就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周祖谟。各位看官,如果换做是你们,会出什么下联来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