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教在天津

 鸿蒙圣主 2017-09-17

一、道教史演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据天津史志记载,天津出现道教宫观的最早时间为元代。据统计,元代以来,在天津境内仅天后宫就曾有过16座,分别于大直沽、东门外、陈家沟、丁字沽、咸水沽、贺家口、葛沽、泥沽、东沽、芦北口等处。其中以大直沽天后宫(又称东庙、天妃灵慈宫)和小直沽天后宫(又称西庙)。

明初天津设卫以后,道教空前发展,有籍可查者,明代始建、重建的道教宫观有32座。

应妙真人李德晟(道号天希)来天津小直沽天后宫担任住持,为天津道教清微正乙派(天师派)的开山祖师,是天津市区境内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道士。

明正统十年,礼部行文给此庙道士邵振祖,令他领道藏一部,此后这部道藏一直珍藏在小直沽天后宫藏经阁内五百余年,于1957年旧历重九前运京,送给白云观中道教协会收藏。

民国初年的著名道士、中央道教总会会长陈至彬曾在天津道院修道,后入北京白云观任方丈。陈大师对清末民初天津道教的发展曾产生过一定影响。

清末民初,兴废庙办学之风,天津城乡许多道教宫观改为学堂,其间,也有一些道教宫观改作其他公共事业处所,道士和道教信徒人数日益减少,道教活动的规模大大缩小。

二、 道教派别

天津境内道教早期派别较多,近代以来主要有三个宗派:

清微正乙派,又称天师派。属正一教派。此派留半发,可娶妻生子继承父业,所以亦称“伙居道士”,在天津势力最大,居统治地位。天尊阁、天后宫、玉皇阁、帝君庙、玉皇庙等均属此派。

龙门派,龙门派属全真派。此派开坛放戒,不婚,素食,蓄全发。福寿宫、水月庵、净业庵等均属此派庙宇。

华山派,属全真派,吕祖堂、城隍庙均属此派庙宇。

三、 庙宇与道士

建国初期(1950年),市区(郊县宫观数据尚未统计)共有道教宫观16座,计大直沽天后宫(东庙)、天后宫(西庙)、龙王庙、三清观、玉皇庙、吕祖堂、玉皇阁、城隍庙、圆通观、帝君庙、净业庵、水月庵等。。1956年市区内道教宫观减至12座。至1966年只剩天后宫(西庙)、吕祖堂和玉皇阁3座。

建国后,多数道士陆续转业还俗,道士人数逐年减少。1950年统计,天津市区有道士60人,到1958年,市区仅有道士24人;1976年,减至8人。到2005年只有两位健在。

四、组织与管理

明清时代中央设道录司,在天津州设道正司,在天津县设道会司,这些均为中央或地方政府机构,负责管理道教事务。天津道纪司、道正司、道会司的官职,一直由天津道教清微正乙派(天師派)小直沽天后宫的住持担任。李惟彬、薄惟诚、孙希敏、郭希山、郭最正、刘希彭等人曾任天津县道会司;郭惟源曾任天津府道纪司都纪。

1913年9月北京白云观方丈陈至彬在京成立全国性道教团体“中央道教会”,同年12月7日,直隶道教总会在天后宫举行成立会,30余名会员到会。宗旨标榜“表彰道脉,力挽颓风,增人群道德,永享共和幸福”。事务所设在天后宫,福寿宫住持刘教寿任会长。1934年天津道教会改名为天津特别市道教会,陈省铭、张修华分别任正、副会长,会址设在玉皇阁内。1942年在日伪政权操纵下,成立华北道教总会天津分会,董政国(曾任吴佩孚部师长)任会长。1946年3月天津“华北道教总会天津市分会整理委员会”成立。7月改选董事会,理事长陈省铭,常务理事张修华,张永年。同年9月改名为“天津市道教会”。1948年4月天津市道教会重新改选,选举张修华为理事长,张永年、吕永翔为常务理事,此外还选出理事12人,监事2人。以迄新中国建立。

解放后,1958年在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组织道士参加生产劳动,成立了“道教生产社”。道士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爱国爱教的道路。

1956年11月,中国道教协会发起人会议在北京召开,天津市道教会理事长张修华作为发起人之一代表天津道教界应邀出席。会后,于1956年12月14日至15日,天津市道教会召集全市(指今中心市区)道士(中心市区共26人,其中25人出席)在玉皇阁召开了“中国道教协会发起人会议”传达报告大会。会上改组了天津市道教会,选举张修华为理事长,李智深为副理事长,冯宗岳为秘书长,胡承勋等为常务理事。1957年4月,中国道教协会成立,“天津道教会”亦改名为“中国道教协会天津分会”。会址最初设在玉皇阁,后迁至天后宫(西庙)。

文革命期间,中国道教协会天津分会被迫停止活动。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未恢复。

天津道教主要场所

宁河天尊阁

道教在天津

天尊阁是天津历史上道教三大阁之一,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天津城东北宁河县丰台镇。该阁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有唐初始建和明代始建等多种说法。据《丰润县志》等文献和幸存至今的碑文记载,清康熙年间重修天尊阁,咸丰八年(1858)曾进行油漆、彩塑。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平方米。三檐歇山式木结构楼阁建筑,上下三层,通高17.4米,巍峨挺拔、气势恢宏。由山门、配殿和该阁组成,曾为供奉元始天尊、西天王母和紫微大帝等神祇的道教场所,又名太乙观。下层称三清殿,面阔5间,进深4间前出廊;中层为王母殿,面阔5间,进深4间;上层名天尊阁,面阔5间,进深2间前出廊。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附近建筑全部倒塌,惟天尊阁巍然屹立,为震中地区仅存的古代高层建筑。

日前,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法“修旧如旧恢复原状”的古建筑修缮原则,对天尊阁的主建筑、部分支柱、木地板等进行了维修和更换,并实施绿化。目前,修缮工作已经全部结束,使天尊阁重现远古风貌。

天妃灵慈宫

道教在天津

天妃灵慈宫,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大直沽天后宫”,俗称“东庙”。坐落于河东区大直沽中路,始建于元代延佑年间(公元1314—1320年),是中国北方最早的妈祖庙,也是天津发现的最早的寺庙,被史学界称为“天津第一庙”,与福建湄州的妈祖庙、台湾北港朝天宫齐名。该庙是遵《地藏》和堪舆之说,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式地形营造的道观。庙门向南朝海河而立,海漕入海河后,舟人于漕船上即可朝拜。该庙为砖木结构,宋代风格,气势恢宏,巍峨壮观。在元泰定元年,一场火灾焚毁了原有的灵慈宫。两年后,在三岔河口又建了一座新的天妃宫(后升为天后宫),成为后来的中国三大妈祖庙之一。而焚毁的灵慈宫也于元至正年间得以重修,与三岔口的那座(西庙)形成了历史上祭祀妈祖的东、西庙。在明代天妃宫仍有重修,直至清代一直香火兴盛不衰。清人蒋诗《沽河杂吟》有“刘家巷里如云舶,部祷灵慈天后宫”的诗句,描写了江海船工祭祀天后的热闹情景。清末八国联军时,天后宫毁于入侵的俄军手中。1902年,虽有当地居民集资重修了三间大殿,但终未能逃脱湮灭于历史尘埃之下的命运。

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天妃宫遗址进行发掘,现已建成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天津天后宫

道教在天津

天后宫(天妃宫西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津现存的著名道教宫观,坐落在天津市区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的三岔河口西岸,俗称“西庙”、“娘娘宫'。现与福建莆田湄州妈祖庙、台湾北港朝天宫并称中国三大妈祖庙。初为船工祭祀海神天妃、举行酬神演出及聚会娱乐的场所。始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为火灾焚毁了原有的灵慈宫后,在三岔河口又建的一座新的天妃宫(后升为天后宫)。明以后曾多次扩建修葺。建筑物有戏楼、幡竿、山门、牌坊、钟鼓楼、前殿、正殿、后殿,是市区现存年代最早的古建筑。清人崔旭《津门百吟》有首诗对祀奉天后的情形带有总结性:“飞翻海上著朱衣,天后加封古所稀。六百年来垂庙飨,海津元代祀天妃。”这首诗算是概括了600多年来从朝廷到民间敬奉天后的历史。

1985年天后宫进行了大修,市政府将此辟为民俗博物馆,展示天津历史发展、民间风俗等。现为目前天津保存最为完整的道观。天后宫附近还是天津早期商业和民俗活动繁华之处,现已辟建为富有中国味、天津味、古典味、文化味的'古文化街',古朴典雅,热闹异常。

天津吕祖堂

道教在天津

天津吕祖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天津市红桥区如意庵大街何家胡同18号。是供奉八仙之一吕洞宾的道观。始建于明朝宣德八年(1433年),当时为永丰屯屯中祠堂。清朝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修葺后,改为吕祖庙观,定名为“吕祖堂”。后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道光十九年(1839年)和民国九年(1920年)三次修葺。主要建筑有山门,前殿,后殿和五仙堂,占地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前殿主要供奉吕洞宾,后殿供奉北斗元君,两侧有药王和药圣。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天津兴起,'乾'字团首领曹福田率静海一带义和团来津,在此设总坛口,领导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为中国惟一保存较完整的义和团总坛口遗址。新中国成立以后,1962年被列为天津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76年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1985年修复后辟为天津义和团纪念馆,对外接待观众。目前,是国内唯一的反映义和团运动的纪念馆。

【天津玉皇阁(清虚阁)】

道教在天津l

玉皇阁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津市南开区玉皇阁大街。建于明宣德二年(1427),万历年间重修。玉皇阁原为道教建筑群,建筑包括牌坊、山门、钟鼓楼、配殿、六角亭、大殿和清虚阁,原是天津市区规模最大的道观。现在仅存观内主体建筑清虚阁,是市区现存年代最早的木结构高层建筑,坐西朝东,面对海河。上层内供玉皇铜像,周围有回廊栏杆,可登临远眺。旧时每逢“九九”重阳节,男女老少都会佩戴茱萸,登高赏菊,而玉皇阁高大雄伟,便是极目远眺、欣赏风景的绝佳之处。清代天津诗人周自邰曾有诗篇《九日登清虚阁》 “此日无风雨,清虚阁上游。天寒欺短发,地阔豁双眸。万井鱼鳞屋,千帆鹢彩舟。登临情未已,不负菊花秋。”诗人通过登高远眺,描绘出海河秋色的动人景色。

天津福寿宫

道教在天津

福寿宫是明清天津卫著名道观之一。位于西青区西营门街小稍直口村。始建于元泰定年间,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再次重修,原有大殿三座,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建筑恢弘,风格古朴。殿内主要供奉王母娘娘、送子娘娘、眼光娘娘、慈航真人、吕祖、关公、柳二太爷等神祇。每年农历三月三日西王母诞辰,福寿宫都要举行蟠桃盛会,一时商贾云集,朝客万千,香火极为兴盛。民国初年著名道士、中央道教总会会长陈至彬曾在福寿宫修道,后入北京白云观任方丈。1949年解放天津时福寿宫被国民党先遣军烧毁,解放后遗址被改为了校舍。现福寿宫仅存青石台阶,抱鼓石、石牌坊基础,幡杆夹杆石和古槐一株。夹杆石雕成精美的石狮,高1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