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王宠,一个魏晋风度的追随者,却40岁英年辞世

 鸿墨轩3dec 2017-09-17

木心蕾的文化苦旅 

明代王宠,一个魏晋风度的追随者,却40岁英年辞世

王宠(1494年--1533年),中国明代书法家。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其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并称。他处在明代书坛一个大放异彩的时期,却选择跟自己个性、兴趣相近的魏晋书法作为艺术创作的终极之道。他的书法节奏幽静而平缓,笔意游走于法度与趣味之间,使其书法显现出了一种飘逸的气质、虚灵简淡的素朴风格。

明代王宠,一个魏晋风度的追随者,却40岁英年辞世

夜燕石湖草堂

许多人对王宠年华早谢感到惋惜,以为其倘能跻于上寿,必然可以与文徵明、沈周等人一较雄长,毫无逊色。事实上,艺术境界的高低,有时并不在于年龄的长短,艺术家的天赋有时一如哲学家,夙慧早发的情况,时有所见。

明代王宠,一个魏晋风度的追随者,却40岁英年辞世

千字文

王宠志向高远,个性超逸,文学才华受到当世瞩目,文徵明在《王履吉墓志铭》中说:“君资性颖异,于书无所不窥,而尤详于群经。手写经书皆一再过,为文非迁、固不学,诗必盛唐,见诸论撰,咸有法呈”。

明代王宠,一个魏晋风度的追随者,却40岁英年辞世

五忆歌

总角之年,王宠游学于文徵明,18岁从学蔡羽,读书与包山精舍。他向往李白的认生,羡慕竹林七贤嵇康、阮籍的高远风度。他内在疏狂的性格中往往带着儒雅的气质。

明代王宠,一个魏晋风度的追随者,却40岁英年辞世

弱冠之年,王宠参与了以文徵明、蔡羽为首的文人集团,他们常一同出游, 寻幽访胜, 以吴爟东游为名,组成“东庄十友”。王宠以“文章我辈事”自期,有竦辦词场的志向。1509年,大学士王鏊致仕返乡, 吴中聚燕游乐的风气日甚一日, 其随文徵明结识了祝允明和唐寅, 并与 “金陵三俊”一顾璘、陈沂、王韦交谊日深。 在长辈的垂青揄扬之下, 王宠声誉鹊起, 隐为三吴之望,“三吴之士知君者, 咸以高科属之”。王宠以骅骝之姿驰骋吴中文场, 在众人的瞩目下急欲有所作为 。

明代王宠,一个魏晋风度的追随者,却40岁英年辞世

早闻四方的王宠, 与祝允明、文徵明一样,仕途的坎坷抹灭了他率性潇洒的憧憬;屡试不第,成为他人生矛盾的起点。1519年,兄长王守乡试中榜, 即将赴京参加会试, 王宠面对自己未来孤独奋斗的惨淡景象, 心存忧虑。26岁,王宠第四次乡试失利,他开始厌倦这种虚耗生命的无益之事, 而倾向于羡慕山水的悠闲生活:“献书未能遂, 春山数展游”、“鼎食非吾事,江湖白有乐”。面对而立之年以后的习惯性落榜, 他只能徒叹奈何: “我有蛟龙剑,惜哉时不遇''、“岂无万里志? 塞足空夷犹” 。

明代王宠,一个魏晋风度的追随者,却40岁英年辞世

九歌

现实生活中, 他生理上的困扰也给他带来了心理上的冲击。他的肺病似乎与生俱来, 25岁以后他感到体力显著衰退,而经常兴起逃虚清静、长生之想。27岁王宠读书与楞伽山之楞伽精舍,29岁主持石湖草堂,一方面延续了他在包山所受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为自己羸弱的身体找到适当的疗养场所,而随着生理与心灵的疲惫,他对《庄子》与道、释的信仰,日益深刻了。

明代王宠,一个魏晋风度的追随者,却40岁英年辞世

34岁(1527年),王宠赴南京国子监修业,这一期间,文徵明和蔡羽赴京任职,弥补了生命中坎坷未达的遗憾,王宠也仿佛讲鸿鹄千里,一举遐征,生命再次燃起了希望,王宠一直没有放弃举业。

明代王宠,一个魏晋风度的追随者,却40岁英年辞世

38岁(1531年),已是王宠人生的暮年,他得以年资入贡太学,遂有“北游燕赵,观庙朝制度,与四方缙绅先生游,上下其议论”的机会,但这时候,他却用他信仰的道家思想对这些权利核心的政治人物做了严厉的批判。而这一年,也是王宠的最后一次应试,仍然难逃败北的命运。

明代王宠,一个魏晋风度的追随者,却40岁英年辞世

40岁(1533年),王宠辞世,在他过世的前一天,梦见两只蝴蝶入袖,他知道自己生命即将结束,也由此憬悟了《庄子》之言。

虽然王宠终其一生,八次不第,仕途极其不顺,但作为一个魏晋风度的追随者,王宠不仅在思想上倾向于道术、《庄子》、《易经》这类清淡时代的人文素养与文化内涵,在生活与艺术上他也确实践行了自己所向往的美感形式。他的书法宁静恬淡,隐隐不染尘埃的气氛,正象征了他精神与生命存在的另一种形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