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从此不再需要书单!教你如何像学者一样阅读?

 黄俊一诚 2017-09-17

导言:每个人读书也都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时候也并没有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于是就出现了对于书单的渴求。本文教你如何像研究学者一样,自己通过阅读制定自己的书单。


在网络上,关注人数最多的就是各种书单。有豆瓣书单,也有关于书单的各种公共号,简书上也有不少火爆的书单写作,甚至有人专门撰写书单。对于一些不知道怎么读书的人或许有用,但只要了解了最基本的读书方式,自己根本不需要别人开具的书单,甚至可以为别人开具书单。


阅读

首先从阅读第一本著作开始(特别是研究类的著作,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线索):这里我以彭慕兰的《大分流》为例,教你如何像学者一样去阅读。


彭慕兰《大分流》封面

好的图书翻译版,基本都会在封面上印了原书的英文名(或参考翻译的版本语言名称),如果出版社省略了,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在版权页找到。

版权页


版权页信息量很大

在上图中,上面的直角方框里是本书的中文版权数据,如果涉及到学术写作时,在参考文献里需要使用此处信息。一般需要的信息都在此:

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美)彭慕兰著;史建云译.一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根据不同期刊和机构要求参考文献格式有所不同,这里不再赘述。

下面的圆角方框是(翻译)原版的版权信息,标示了此书中文版本的翻译,参考自外文的哪个版本。在此,也可以看到原书的标题信息。如果要参考原著来对照阅读,请注意版本年代。

边页码

接下来是阅读了,大概认识字的都会。但却不一定看得懂隐藏在书中的内容。

例如,以下是《大分流》一书第38页的内容:


边页码和脚注

一般人只注意到了中文翻译版的页面,如上图正方形框。而忽略了边页码(上图圆形标示),这是原著里的页码,边页码非常重要,对于我们后面查找信息。我们随后就说为什么重要。

脚注

此页中我们看到脚注⑤是关于正文中“亚当·斯密当时就注意到了东亚运输的总体优势。”,脚注写的是

Smith:1937:637-638

一般为了节省脚注占据的正文空间,只使用简写。这里的意思就是参考了斯密1937年的文献,页码是637-638页。

一般参考文献引用作者时都是用其姓,因此,要特别注意!注意!注意!,记住作者的姓名,不是汉语姓名,是他在他本国语言中的名字,如名字是日语、俄语等,也要记住其罗马字母转写的姓名。这对于以后查找资料,阅读英文或其他语言的原著将非常有帮助。

这里也提醒翻译者,在首次出现该人名的时候,一定要在括号了加注作者原名,如亚当·斯密(Adam Smith)或亚当·斯密(Smith, Adam),将姓放在名前一定要用逗号隔开。

遇到过不负责任的译者,虽然也理解其辛苦,但可能涉猎知识面有限,并没有按照某学科通用的译名来翻译人名,而且也不加括号注明作者本名,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十分痛苦,你要不断地根据所引用该作者的内容,去猜他是谁。这也是对于学者来说,非常看重翻译著作的译者和版本。

上面还没有说到,此处的参考文献是斯密1937年的作品,但在哪里去知道具体是哪部作品呢?

于是,就有了参考文献这种东西。

参考文献

一般译著,出版社也都不会省略参考文献,毕竟这是一本书的地图一样的东西。但也有为了节省成本,直接将参考文献省略去的。目前市面上的很多APP电子书,都缺少参考文献。

我们在书后面的参考文献里去寻找刚才脚注提到的文献,一般会根据作者愿姓氏的首字母按照A-Z排序(不是按照汉语译名的A-Z),所以亚当·斯密应该以Smith去寻找(这下知道为何记住作者原名如此重要了吧):


参考文献举例

如我们所愿,找到了Smith,但有两人,下面那个是托马斯·史密斯(同样姓Smith,翻译过来一个是斯密一个是斯密斯,那是因为亚当·斯密的名字翻译早已约定成俗,所以一个姓就有两种译法,竟也有愚蠢的译者胡乱翻译亚当·斯密的!)。

在此处,该书译者还特意将所有参考文献里的作者名字翻译成了汉语,有的译者并不会如此做。

我们找到了斯密的这条文献:

斯密(Smith, Adam). 1937(1776). The Wealth of Nations. Ed. Edwin Cannan. New York: Modern Library.(中译本《国富论》)

对照在上文38页里,作者在脚注⑤里引用的就是亚当·斯密1937的著作,作者名字和出版年代都没有错,证明我们找到了。

这里解释一下,此书是Edwin Cannan编撰(Ed.就是编撰的缩写),由纽约出版社Modern Library在1937年出版,而斯密首次发表这本书的年代是1776年,1937年后面的括号里的内容。

因此,如果你阅读至此,想进一步了解亚当·斯密是如何在“当时就注意到了东亚运输的总体优势”,那么你就可以参考原著了。

虽然有中译本《国富论》,但要找到这部翻译版本是否和作者引用的版本一致还是有些不容易。如果恰巧中文译本正是翻译自1937年的纽约这版,那么参照中译本的边页码(如果幸运的话,此译本没有省略边页码)按图索骥就可以找到斯密关于“东亚运输总体优势”的详细内容。

那么如果同一作者在同一年发表了很多文章怎么办?这种情况十分常见,尤其是多产的作者。


同一年参考文献的区分

上图中,彭慕兰引用了很多施坚雅的著作,1977年就有两条,因此就分别按照前后顺序,用1977a和1977b来表示,以此类推。

那么,如果我想知道作者在书中都在什么地方引用了施坚雅或斯密的话?特别是如果写专题文章,例如关于施坚雅或斯密的研究时,想知道彭慕兰如何评价他们的,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这就涉及到了——

索引

同样要吐槽的是,很多无良出版社,直接就将索引给删除了,而且出版的还是学术著作,你让人如何去引用,如何去查找,难道要一页一页去翻吗?

幸好,这个《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系列还较好,在家里找了好多书,都没有索引。

在索引里,我们还是按照作者的姓来查找,例如想知道彭慕兰在哪里引用(或评价)了施坚雅,看下图:


索引页很重要,请出版社不要乱删

在上面红色方框圈出来的一行,我们看到了该书涉及到施坚雅的地方,64n和117n。这里的64也就是边页码,而n是注释的意思。此时你更应该知道边页码为何有用啦。

凡删除掉索引或边页码的,或者两个都删除的就是无良出版社!前者做法尤其可恶。

我们在正文按照边页码查找,找到64-65页,如下图。


边页码

有人看了半天也没发现,谁让你不记住作者的名字!

在右侧注释②里,写着

Skinner 1977a:217……

索引里除了重要的人名,还有很多专有名词,也标示出了在书中的页码,对进行某个领域(如性别)研究的人也非常有帮助。


最后,回到题目。如果懂得了书中的这些“奥秘”,按照此方法去读一本书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会是一个很好的书单。

例如,彭慕兰在书中将自己的观点和王国斌等人进行佐证。在索引里看出,书中有10多处提到了王国斌:


索引里提到的王国斌

那么,你可能在读完这本《大分流》就想去看看王国斌的著作,在该书的参考文献里,你会找到

王国斌 1997:China Transformed:Historical Change and the Limits of European Experience. ……

然后,你发现这本书也有中文版本:


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

当读完了王国斌,依照阅读彭慕兰时候的方法,依此可以找到另外的著作,如两人都会论述的话题或人物:斯密与马尔萨斯。

于是,你又有了下一本可以阅读的书目,《国富论》或者《人口学原理》。

当你在这个参考文献之间来回跳转着阅读之后,你会发现,你所阅读的书后面的参考文献里,越来越多熟悉的书名和作者,越来越多读过的书。

当对这个领域相关的人物都能够信手拈来,随意引用的时候,你已经是个学者了,距离大师也不会太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