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1.消渴(附:脾瘅、诸渴)

 学中医书馆 2017-09-17



 二冬苓车汤 《辨证录》卷六  方。治肺消 , 气喘痰嗽 , 面红虚浮 ,  口舌腐烂 , 咽喉肿痛 , 得水则解, 每  日饮水一斗者。麦冬三两 , 天冬一 352 消渴 二画~四画 ]  两 , 茯 苓 五 钱 , 车 前 子 二 钱。水  煎服。 

​人参石膏汤 《素问病机气宜  保命集》卷二十三方。《杂病源流  犀烛》又名人参白虎汤。治膈消 ,  上焦烦热消渴。人参半两 , 石膏一  两二钱 , 知母七 钱 , 甘 草四钱。为  末 ,每服五至七钱 ,水煎 ,食后服。 

​人参白虎汤 亦名人参石膏  汤。方见本病证门“人参石膏汤”。  人参汤 治消渴 , 初因 酒得。  方见“胸痹心痛·人参汤 ”。 

​人参饮 治消渴 , 胸膈 烦闷 ,  燥渴, 饮 水 无 度。方 见“呕 吐 呃  逆·人参饮 ”。  三和饮子 《圣济总录》卷四  十五方。治脾瘅 烦渴。生姜汁半  两 ,糯米 ( 淘 , 研 ) 半合 , 蜜一合。上  药相 和 , 分为 五 服。每 服 以 水调  下 ,不拘时候。  三黄丸 《备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一方。治消渴食不充肌 , 男  子五劳七伤 , 妇女带下 , 手足寒热。  黄芩 ( 春四两 , 夏六两 , 秋六两 , 冬  二两) , 大黄 ( 春三两 , 夏一两 , 秋二  两 , 冬五 两 ) , 黄 连 ( 春 四两 , 夏七  两 , 秋三两 , 冬二两 ) 。为 细末 , 蜜  丸如大豆。每服五丸 , 日三次。不  知加至七丸 , 取下而已。一云夏三  月不服。  《太 平 圣 惠方》卷 十七 方。  治热 病 烦 渴, 诸 脏 不安。黄 芩二  (一 ) 两 , 黄连 ( 去须 ) 、大黄 ( 锉、微  炒) 各一两。为细末 , 蜜丸如梧桐  子大。每服三十丸 , 温水下 , 不拘  时。本书卷八十三用治小儿诸热。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治三焦积  热 : 上焦有热 ,致目赤头痛, 口舌生  疮 ;中焦有热 , 致心膈烦躁 , 饮食不  美 ;下焦有热 , 致小便赤涩 , 大便秘  结。并治五脏俱热 , 疽疖疮痍 , 及  五般痔疾 , 肛门肿痛, 或下鲜血。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 八  方。治骨实极热 , 耳鸣 , 面色焦枯 ,  隐曲膀胱不通 , 牙齿脑髓苦痛 , 手  足酸疼 , 大小便闭。黄芩六两 ( 冬  用三两 ) , 大黄二两 ( 冬用四两 , 夏  用三两 ) , 黄连 ( 春用四两 , 夏用七  两 , 秋 用 六两 , 冬 用二 两 ) 。为 细  末 ,蜜丸如豆大。每服十丸至十五  丸 ,米饮送下。  《银海精微》卷上方。治 大  眦赤脉传晴 , 大眦常壅涩 , 视物不  准 ,及目赤 , 眼内生虚肉 , 形似鸡冠  蚬肉者。黄连、黄芩各一两 , 大黄  (酒浸炒 ) 三两。为细末 , 蜜丸如梧  桐子大。每服三十丸 ,热水送下。  三痟丸 《普济本事方》卷 六  方。治消渴。黄连 ( 去须 ) 不拘 多  少。为细末 , 冬瓜肉 研取自然汁 ,  和成饼子 , 阴干 , 再为末 , 再用汁浸  和。如是七次 , 即用 冬瓜汁为丸 ,  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 , 以  冬瓜汁煎大麦仁汤送下。  大黄丸 治消 渴, 小 便多 , 大  便秘。方见“黄疸·大黄丸 ”。  牛膝丸 治消渴不止 , 下元虚  损。方见“遗尿·牛膝丸 ”。  文蛤 散 治 渴 欲 饮水 不 止。  方见“伤寒·文蛤散 ”。  乌金丸 治热中 , 多 食数溲 ,  外感燥热 , 或内伤腻肥 , 积 热胸中  所致。方见“便血 尿血 · 乌 金 散  ”。  乌梅汤 《千金翼方》卷 十  八方。功 能下 气 , 消渴 , 止 闷。大 消渴 五画 353 ]  乌梅二七枚 , 香豉一升。先以水煎  乌梅 ,去滓 , 纳豉 再煎 , 分三次服。  可常服之。  《圣 济总录》卷五 十方。治  久痢不愈成肠垢。乌 梅 ( 碎 ) 二十  枚。水煎 , 空 腹服。未愈 , 日晚再  煎服。  《圣济总录》卷一百四十九  方。治中水毒 , 手足指俱冷。乌梅  (去核 ) 三两。为末 , 每 服三钱匕 ,  水煎 ,不拘时频服。  玉壶丸 治消渴 , 引饮 无度。  方见“虚损·玉壶丸 ”。  甘露散 治消渴 , 饮水 不止。  方见“脏腑热证·甘露散 ”。  古瓦 汤 《三 因极 一病 证方  论》卷十方。治消肾消中 , 饮水无  度 , 小便 频 数。葛 根、天 花 粉、人  参、鸡内金 ( 净洗焙干 ) 各等分。为  末 , 每服二大钱 , 用多年古瓦礁碎  煎汤调下, 不拘时候。  石菖蒲散 《圣济总录》卷五  十九方。治消渴 , 日夜饮水 , 随饮  即利。石菖蒲 一两 , 栝蒌根 二两 ,  黄连( 去须 ) 半两。为末 , 每服二钱  匕 ,水调下。食后、临卧服。  石燕散 治 久患消 渴。方见  “肛痔病·石燕散”。  生地黄膏 治消渴。方见“温  病·生地黄膏 ”。  生脉散 治 气短口 渴。方见  “虚损·生脉散”。  生津丸 《圣济总录》卷五十  八方。治消渴 , 饮水日夜不止。青  蛤粉、白滑石各 一两。为细 末 , 用  黄颡鱼涎和丸 , 丸如梧子大。每服  三十丸 ,煎陈粟米饮送下 , 不拘时。  白术散 治 胃虚发 渴。方见  “妊娠病·白术散 ”。  白矾散 治消渴烦 热。方 见  “齿病·白矾散 ”。  冬瓜饮 《圣济总录》卷五 十  八方。 治消渴及诸渴不止。大  冬瓜一只 , 黄连 (去须 ) 半斤。先捣  黄连为末 , 次将冬瓜截去一头 , 余  下部分去瓤子, 纳黄连末于内。将  截下一头盖上 , 搜白面厚裹冬瓜一  层 ,再以黄土硬泥裹一层 , 候微干 ,  放入灰火中 , 四面簇炭火 , 烧至泥  赤即止。候冷去泥土并面 , 揭开瓜  头 ,将其中黄连汁滤过 , 每服一盏 ,  渴即饮之 , 未愈更作一服。一方将  煨熟冬 瓜去 皮细切 烂研 , 布绞 取  汁 , 食前服 , 日三次夜二次。治消  渴能食而饮水多 , 小便如脂麸片 ,  日夜无度。 治消渴口干 , 日夜饮  水无度, 浑身壮热。冬瓜 ( 去瓤 , 分  作十二片 ) 一只 ,麦冬 ( 去心 ) 二两 ,  黄连( 去须 ) 一两半。后二味为末 ,  分作十二服。每服入冬瓜一片 , 水  煎服 ,日三次夜二次。  玄兔 丹 《太 平 惠民 和 剂 局  方》卷五方。功能固精延 年, 止 白  浊。治三消渴利 , 遗精白浊。菟丝  子( 酒 浸 ) 十两 , 五 味 子 ( 酒浸 ) 七  两 , 白茯苓、干莲肉各三两。为细  末 ,另研山药六两 , 加酒煮糊 , 为丸  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 空腹米汤  送下。《续易简方》、《澹寮方》均以  鹿茸一两半易干莲肉 , 名鹿兔煎 ,  功用同。  兰草汤 《圣济总录》卷四 十  五 方。治 脾 瘅 口 干 中 满。 兰 草  (切 ) 一两。水煎 , 分三次 温服 , 不  拘时。  加味元冬汤 《辨证录》卷 十 354 消渴 六画~七画 ]  方。治消渴。方见“失音·加味元  冬汤”。  曲叶散 《备急千金要方》卷  十五方。治消谷能食 , 肠中水气胪  胀。六曲、杏 仁、麦芽 各五 两。为  细末 , 每 服 一 合 , 食 后 酒 服 , 日  三次。  朱砂黄连丸 《世医得效方》  卷七方。治心虚蕴热 , 或因饮酒过  多 ,发为消渴。朱砂 ( 研 ) 一 两 , 黄  连三两 , 生地黄 二两。为细 末 , 蜜  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 灯心  枣汤送下。  竹龙散 《圣济总录》卷五十  八方。治消渴。五灵脂、黑豆 ( 去  生皮) 各半两。为末, 每服二钱匕 ,  煎冬瓜汤调 下, 日 二次。无 冬瓜、  可用冬瓜 苗、叶、子。渴定后不可  服热药 , 唯宜服八味丸 , 用五味子  代附子。  亥骨饮 《圣济总录》卷五十  八方。治 消 渴。猪 脊 骨 五 寸, 枣  (劈碎 ) 二十枚 , 甘草 ( 微炙 , 锉 ) 、干  姜( 炮 ) 各半分。为末 , 水煎 , 渴时  量意加熟水服之。  羊乳 丸 《三 因极 一病 证方  论》卷十方。治岭南山瘴风热毒气  入肾中 , 寒热脚 弱 , 虚 满而渴。黄  连不拘多少 ( 为末 )、生栝蒌根汁、  生地黄汁、羊乳 (牛乳、人乳亦得 ) 。  以三汁 搜和 黄连末 , 为丸 如梧子  大。每服三五十丸 , 米饮送下。一  法浓煎小麦粥 , 饮食之。  羊髓煎 《千金翼方》卷十九  方。治消渴口干。羊髓 ( 无即以酥  代之) 二合 , 白蜜二合 , 炙甘草。以  水煎甘 草 , 去 渣, 纳蜜、髓煎 令如  饴 ,含服。  防己散 《千金翼方》卷 十  九方。治消渴 , 肌肤羸瘦 , 或转筋  不能 自 止 , 小 便 不禁。木 防 己 一  两 ,栝蒌、铅丹、黄连各二两。为细  末 ,每服方寸匕 , 先食以醋、水合为  浆送服, 日三次。服讫 , 当强饮水 ,  极令盈 溢 , 一日 再服 则憎 水而 不  欲饮。  《圣 济 总录》卷 九十 五 方。  治膀 胱 积热 , 小 便不 通。防 己 一  两 ,海蛤、滑石、木香各半两。为细  末 ,每服二钱匕 ,浓煎木通汤调下。  麦门冬丸 《类编朱氏集验医  方》卷二方。治消 渴。麦门 冬 ( 去  心研成膏 )、栝蒌根、黄连。后二味  为细末, 入麦门冬内 , 捣匀为丸, 每  服三十丸 , 早晚食后 , 煎麦 门冬汤  送下。  麦门冬汤 治消渴 , 喉干不  可忍 , 饮水不止 , 腹满急胀。方见  “厥脱·麦门冬汤 ”。 治消  渴 ,日夜饮水不止 , 饮下小便即利。  方见“厥脱·麦门冬汤 ”。  赤芍药汤 《圣济总录》卷  四十 五 方。治 脾 瘅 脏热 , 环 唇 干  焦 ,口有秽气 , 引饮不止。赤芍药、  生地黄 ( 焙 ) 各一两 , 大黄 ( 锉炒 )、  炙甘 草 各半 两。为 末 , 每 服 二 钱  匕 ,水煎温服 ,食后。  《重订严氏济生方·呕吐翻  胃噎膈门》方。治瘀血蓄 胃, 心 下  满 , 食入即呕吐。赤芍药二两 , 半  夏一两半 , 橘红一两。为末 , 每服  四钱 , 加 姜 七片 , 水煎 温服 , 不 拘  时候。  《圣 济 总录》卷 五十 六 方。  治中恶心痛。赤芍 ( 炒 ) 、杏仁 ( 汤  浸去皮尖双仁炒 ) 各二两 , 炒桔梗 消渴 七画~九画 355 ]  一 两 半。为 末 , 每 服 三 钱 匕 , 水  煎服。  《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六  方。治妊娠子 淋 , 小便涩少 疼痛 ,  烦闷。赤芍药一两 , 槟榔 ( 面裹煨  熟 , 去 面 ) 一 枚。为 末, 每 服 三钱  匕 ,水煎 ,空腹温服。  赤茯苓散 治暴渴 不止。方  见“伤寒·赤茯苓散 ”。  赤茯苓煎 《太平圣惠方》卷  五十三方。治消渴 , 心神烦 乱 , 唇  口焦干 ,咽喉不利。赤茯苓 ( 为末 )  五两 ,白蜜半斤 , 淡竹沥一小盏 , 生  地黄汁一中盏。上药调搅令匀 , 每  服一茶匙, 清粥饮调下 , 不拘时候。  杏酪粥 《太平圣惠方》卷九  十六方。治三消 , 心热气逆 , 不下  食。杏酪一升 , 黄牛乳一升 , 大麦  仁三合。依常法煮粥食之。  沃焦散 《圣济总录》卷五十  八方。治 消 渴 , 饮 水 无 度。泥 鳅  (阴干 , 去头尾 , 烧灰碾细为末 )、干  荷叶 ( 碾细为末 ) 各 等分。每服各  二钱匕 , 新汲水 调下。渴时 服 , 日  三次 ,不渴即止。  忍冬 丸 《三 因极 一病 证方  论》卷十方。治消渴, 及诸痈痔漏。  忍冬草 ( 根茎花朵皆可 , 洗净用 ) 不  拘多少。以米酒浸于瓶内 , 糖水煨  一宿 ,取出晒干 , 入甘草少许为末 ,  以所浸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  十丸至百丸 , 酒饮任下 , 不拘时。  鸡内金丸 《圣济总录》卷四  十九方。治膈消。鸡内金、栝蒌根  (炒 )各五分。为细末 , 蜜丸如梧桐  子大。每 服二 十 丸 , 稍 加 至 三十  丸 ,食后温水送下 ,日三次。  知母石膏汤 《症因脉治》卷  三方。治燥火所 致的上消证。知  母、石膏、葛根、甘草。水煎服。  知母犀角汤 治伤寒烦渴 , 饮  水无度 , 日渐瘦悴。方见“伤寒 ·  知母犀角汤”。  参附汤 《圣济总录》卷 五  十九方。治消肾 , 饮水无度 , 脚膝  瘦细 , 小 便白 浊。人参、附 子 ( 炮  裂、去皮脐 ) 、青黛各半两。为末 ,  每服二钱匕 , 入楮叶片水煎 , 温服 ,  日二次夜一次。  《重 订 严氏 济生 方 · 补 虚  门》方。治阳虚气弱 , 上气喘急 , 自  汗盗汗 , 气虚头晕。人参半两 , 附  子( 炮, 去脐 ) 一两。为末 , 入生 姜  十片水煎 , 分三次 , 食前温服。《校  注妇人良方》又用治阳虚恶寒 , 或  手足逆冷 , 大便自利 , 或脐腹疼痛 ,  呕逆不食 , 或汗多发痉等症。  《世医得效方》卷六方。治  蛊疰痢。人参、附子 ( 炮 )、肉豆 蔻  (煨 )。为末 , 每服 二钱 , 加生姜 七  片、大枣二枚水煎 ,食煎服。  茴香 散 治 肾 消。 方 见“诸  疝·茴香散 ”。  茯苓汤 治消渴烦躁 , 心脏热  引饮。方见“胸痹 心痛 · 茯 苓 汤  ”。  茯苓黄连丸 治渴人引饮 既  久、夏秋 之 交 , 湿 气过 多 , 脾 胃 虚  弱 ,时或泄泻。方见“泄泻·茯 苓  黄连丸”。  茯苓煎 《千金翼方》卷十 一  方。治诸消渴。茯苓二斤 , 白蜜四  升。上药同煎 , 以两 茎薤白为候 ,  黄即煎熟。每服鸡子大 , 先食 , 日  三次。  胡桃丸 《三因极一病证方 356 消渴 九画~十画 ]  论》卷十方。治房事过度 , 或多服  丹石 ,及失志伤肾 , 遂致消肾 , 唇口  干焦 , 精溢自出 , 小便频利而不甚  渴。或小便赤 黄浮浊 , 大便 燥实。  白茯苓、胡桃肉 ( 汤去薄皮 ) 、附子  (去皮 脐切 作 片, 以姜 汁 , 蛤 粉同  煮 ,焙干 ) 各等分。为细末 , 蜜丸如  梧子大。米饮下 三五十 丸。或为  散 ,以米饮调下 ,食前服。  《御 药院方》卷六 方。功能  益精补髓, 强筋壮骨 , 悦心明目 , 滋  养肌肤 , 润泽脏 腑 , 延 年益寿。治  虚损。补骨 脂、杜 仲、萆 薢、胡 桃  (研膏 ) 各四两。前三味为细末 , 入  胡桃( 研膏 ) 四两。前三味为细末 ,  入胡桃膏捣令匀 , 丸如桐子大。每  服三十丸至五十丸 , 空腹温酒或盐  汤送下。  柑皮汤 治产 后及经水过多  发渴。方见“产后病·柑皮汤”。  枳实 汤 治 内 热 暴渴 不 止。  方见“霍乱·枳实汤 ”。  枸杞汤 治消渴 , 唇干 舌燥。  方见“虚损·枸杞汤 ”。  厚朴汤 治三消渴疾 , 饮水无  度 ,小便频多。方见“霍乱·厚朴  汤 ”。  香墨散 治消渴。方见“产后  病·香墨散 ”。  顺气散 《洁 古家珍》方。治  中消 ,热聚胃中 , 消谷能食 , 小便黄  赤。厚朴一两 , 枳实二钱 , 大黄四  钱。为末 , 每服三至五钱 , 水煎服。  姜粉 散 《三 因极 一病 证方  论》卷十方。治因外伤瘅热 , 内积  忧思 ,喜啖咸食及面 , 遂致消中 , 脾  胃干燥 ,饮食倍常 , 不为肌肤 , 大便  反坚, 小 便 无 度。生 姜 ( 研 汁 控  粉) , 轻 粉, 和 匀。每服二钱 匕 , 水  调下。齿浮是效。次投猪肚丸 ( 附  子、槟榔、鳖 甲、当归、知母、木香、  川楝、秦艽、大黄、龙胆草、白芍、补  骨脂、枳壳、猪肚 )。  姜鱼丸 《圣济总录》卷五 十  八方。治消渴 , 饮水不止。干姜一  两。为细末 , 鲫鱼胆汁和丸 , 丸如  梧桐子大。每服七丸 , 米饮下 , 不  拘时候。  神功 散 治 消 渴。 方 见“咳  嗽·神功散 ”。  神效散 治渴疾 , 饮 水不止。  方见“肛痔病·神效散 ”。  绛雪散 《黄帝素问宣明论  方》卷七方。治消渴 , 饮水无度 , 小  便数。黄芩、黄丹、汉防己、栝蒌实  各等分。为细末 , 每服二钱 , 汤浆  水调下, 临卧并进三二服。  《寿世保元》卷五方。治 诸  心气痛不可忍。枯矾一两 , 朱砂一  钱 , 生姜二片。为细末 , 每 服一钱  五分 ,轻者一钱 ,空腹开水送下  秦艽汤 治暴渴 , 咽燥口干引  饮。方见“虚损·秦艽汤 ”。  莲实 汤 治 小 儿 热渴 不 止。  方见“小儿热证·莲实汤”。  莎草根散 治消渴累年不 愈  者。方见“胸痹心痛·莎草根散”。  栝蒌汤 《外台秘要》卷 二  引范 汪方。治渴 饮。又治伤寒 阴  阳易。栝蒌根 ( 拣内 黄脉少者 ) 三  两。为末 , 水煎服 , 日二次。服前 ,  以青竹沥一升合水二升 , 煮好银二  两 ,减半去银 , 冷后先与病人饮之 ,  须臾后乃 服栝蒌汤。《圣济总录》  用治伤寒烦渴不止。  《太平圣惠方》卷十方。治 消渴 十画 357 ]  伤寒中 风五 六日以 上 , 但 胸中烦  躁 ,干呕。栝蒌一两 , 柴胡 ( 去苗 )  三分 , 黄芩一两 , 炙甘 草一两。为  末 ,每服四钱 , 加生姜半分、枣二枚  水煎 ,温温频服。  《圣 济 总 录》卷 六 十一 方。  治胸痹。栝蒌实一枚 , 枳实 ( 去瓤 ,  麸炒) 五枚 , 半夏四两。为末 , 每服  五钱匕 ,加白肉浆二盏、薤白一握、  生姜一分水煎至一盏 , 温服 , 空腹  日午、临卧各一次。  《圣济总录》卷一百四十六  方。治饮酒过 度发渴 , 又欲 饮酒。  栝蒌根、桑根白皮 ( 细锉 ) 各三两 ,  麦门冬( 去心焙 ) 一两 , 葛根 ( 锉 ) 二  两。为末 , 每服三钱匕 , 水煎温服 ,  不拘时候。  《小儿药证直决》卷下方。  治小儿慢惊风。栝蒌根二钱 , 甘遂  一钱。上药用文火炒焦黄色 , 为细  末研匀 ,每服一字 , 煎薄荷、麝香汤  调下 ,不拘时候。 《幼科释谜》卷  五方。功能化 痰逐湿 , 祛风 降火。  治小儿慢惊风 , 而脉有力。栝蒌二  钱 ,白甘遂 (末 ) 一钱。水煎服。  栝蒌 根 丸 治 消渴 , 饮 水无  度。方见“虚损·栝蒌根丸 ”。  栝蒌根散 治小儿热渴不  止 ,烦闷。方见“痈疽·栝蒌根散  ”。 治消渴。方见“痈疽·  栝蒌根散 ”。  栝蒌根羹 《太平圣惠方》卷  九十 六 方。治 消 渴 口干 , 心 神烦  躁。栝蒌根半斤 , 冬瓜半斤。切成  小块 ,以豉汁煎羹食之。  柴胡汤 治 暴渴心 烦。方见  “伤寒·柴胡汤 ”。  柴胡散 《太平圣惠方》卷  五十三方。治暴渴 , 心神烦闷 , 口  舌干焦。柴胡 ( 去苗 ) 二两 , 乌梅肉  (微炒 ) 二两 , 炙甘草一两 , 麦门冬  (去心 ) 一 两半。为末 , 每 服四钱 ,  水煎服, 不拘时候。  《普济本事方》卷四方。功  能 润 心肺 , 止咳嗽 , 除壅热 , 御 伤  寒 , 解暑毒 , 推陈致新。治 伤寒时  疾 , 中暍 伏 暑 , 邪 入经 络 , 体 瘦 肌  热。柴胡 ( 去 苗 ) 四 两 , 炙 甘 草 一  两。为末 , 每服二钱 , 食后热服。  《济阴纲目》卷九方。治 妊  娠疟疾。柴胡 二钱 , 生大黄二钱 ,  生黄芩一钱五分 , 甘草一钱。上作  一服 ,水煎 , 临发日五更温服 , 取利  为度。  《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卷 九  方。治 眼 目 暴 赤 肿 痛。柴 胡、苍  术、甘 草 各 等分。为 末 , 水 煎 服。  如头痛壮热入姜葱煎。  《圣济总录》卷一百十九方。  治舌本强 , 两边痛。柴胡 ( 去苗 )、  升麻 各 一两 , 栀 子仁 半 两。为 细  末 , 每 服 一 钱 匕 , 熟 水 调 下 , 日  三次。  铁粉丸 《圣济总录》卷五 十  八方。治消渴 , 腑脏枯燥 , 口干引  饮 ,小便白浊如脂。铁粉 ( 研 , 水飞  过 ,待干再研 ) 三两 , 鸡内金 ( 阴干 ,  炙熟) 五枚 , 黄连 ( 去须 ) 三两 , 牡蛎  (炒研如面 ) 二两。先将鸡内金、黄  连为细末 , 再与铁粉、牡蛎研匀, 炼  蜜和剂 , 以酥涂杵熟捣 , 丸 如梧桐  子大。每服三十丸 ,温酒下。  凉胃汤 《医宗必读》卷八方。  《杂病源流 犀烛》又 名凉胃散。治  脾胃 有 热 , 消 谷善 饥 , 溺 色黄 赤。  黄连一钱二分 , 生甘草四钱 , 陈皮 358 消渴 十画~十一画 ]  二钱 , 茯苓 ( 去皮 ) 四钱。为 末 , 水  煎 ,食远服。《杂病源流犀烛》又治  胃气盛 ,身以前皆热。  凉胃散 亦 名凉胃 汤。治脾  胃有热 , 消谷善饥。方见“消渴·  凉胃汤”。  消余丸 《鸡峰普济方》卷十  九方。治消渴 , 小便不禁。退钳锅  一个 ,牡蛎不以多少。以牡蛎纳钳  内 ,大火煅通赤 , 放冷 , 齐捣研为细  末。每 秤 一两 , 更 入干 葛 一 两研  匀 ,以鸡子清和丸如梧子大。每服  二十丸 ,猪肉汤下。  浮萍丸 《备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一方。治消渴 , 并治 虚热。  干浮萍、栝蒌根 等分。为细 末 , 人  乳汁和丸如梧子。每服二十丸 , 空  腹饮服。  《医 宗 金 鉴》卷 七 十三 方。  治白驳风。浮萍。为细末 , 蜜丸如  弹子大。每服一丸 , 豆淋酒 ( 炒黑  豆入醇酒中 , 浸一昼夜 , 将酒淋出  即是) 送服。  《圣济总录》卷一百六十九  方。治小儿疮 疹不出 , 烦闷 惊悸。  浮萍草 ( 阴干 ) 、晚蚕砂、白薄荷叶  各一分。为细末 , 用薄荷自然汁煮  面糊 ,为丸 如芡实 大。每服 一丸 ,  薄荷汤化下 , 不拘时。  桑根白皮汤 治消渴后心肺  气独盛 , 结成痈疽。方见“头痛·  桑根白皮汤 ”。  桑根汤 《千金翼方》卷十九  方。治消渴引饮 甚者。桑根白皮  (切 , 炙黄黑 ) 五升。水煎 , 以味浓  为度 , 适寒温饮 之 , 任 性多少。切  慎盐。  黄芪六一汤 治渴 疾。方见  “虚损·黄芪六一汤 ”。  黄芪散 治三消渴疾 , 肌肤瘦  弱 ,饮水不休 , 小便不止。“黄疸·  黄芪散 ”。  黄连 丸 《备 急千 金 要  方》卷二十一方。治消渴。黄连一  斤 , 生 地 黄一 斤。绞地 黄 汁 浸 黄  连 ,晒干研细末 , 蜜丸如梧子大, 每  服二十丸。亦可为散 , 以酒服方寸  匕。日三次。张 文仲用生地黄 十  斤。《外台 秘要》云忌 猪肉、芜荑。  《医方 类聚》卷 十 引《简要 济 众  方》方。治 胃 气热 盛 , 烦躁 多 渴。  黄连 ( 去须 ) 三 分 , 麦 门冬 ( 去心 ,  焙) 一两 , 茯苓三分 , 苦参半两。为  细末 ,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  丸 , 煎竹叶汤送下 , 食后、临卧服。  《圣济 总录》卷五 十八方。治 消  渴。黄连 ( 去须 ) 一两 , 苦参一斤 ,  麝香一钱。为细末, 蜜丸如梧桐子  大。每服六十丸 , 空腹茶送下 , 日  二次。任意吃茶 ,不限多少。  《外台秘要》卷二方。 ( 1 )  治伤寒下痢不能食。黄连一两 , 乌  梅( 炙燥 ) 二十枚。为细末 , 熔蜡和  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 , 日三  次。忌猪肉、冷水。本书卷三又治  天行痢脓血 , 下部生 虫。《圣 济  总录》用治伤寒热病后 , 热 毒下痢  脓血。( 2 ) 治 伤 寒热 痢。黄 连 三  两 ,当归三两 , 干姜二两 , 赤石脂二  两。为细末 , 蜜丸如梧子大。每服  三十 丸 , 日 三次。忌 猪 肉、冷 水。  《圣济 总录》卷二 十三方。治 伤  寒时气, 烦渴 , 饮水不止。黄连 ( 去  须) 、栝蒌根各一两 , 葛根半两。为  细末 ,蜜丸如梧子大 , 每服三十丸 ,  煎 大 麦 汤 送 下 , 不 拘 时 温 服。 消渴 十一画 359 ]  《圣济总 录》卷 二十六 方。治伤  寒后一 切痢 疾 , 无 问冷 热、腹 痛。  黄连 ( 炒 ) 二两 , 木香、吴茱萸各一  两。为细末 , 面糊 和丸如梧 子大。  每服二十丸 , 米饮送下 , 空腹服。  《圣济总录》卷一百七十九  方。治小儿风 热壅滞 , 大便 秘涩。  黄连 ( 去须 )、大黄 ( 锉炒 ) 各一分 ,  巴豆 ( 去 心膜 皮 , 出 油 , 研 ) 三 粒。  为细末 ,面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  三丸至五丸 , 临睡柳枝汤送下。  《圣 济 总 录》卷 九 十四 方。  治阴 疝 肿缩。黄 连 ( 去 须 ) 、熟艾  (炙 )、杏仁 ( 去皮尖 , 别研 ) 各半两。  为细末 ,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  十丸 ,盐汤送下。  《圣 济 总 录》卷 九 十二 方。  治心肾气不足 , 思想无穷 , 小便白  淫。黄连 ( 去须 ) 、白茯苓 ( 去黑皮 )  各等分。为细末 , 酒面糊丸如梧子  大。每 服 三十 丸 , 煎补 骨 脂 汤送  下 ,日三次 ,不拘时候。  《丹 溪心法》卷二 方。治热  毒蕴结肠 胃 , 下 血鲜红。黄 连、阿  胶各二两 , 赤茯苓 一两。将 黄连、  赤茯苓为细末 , 以阿胶和丸如梧子  大。每服三十丸 ,食后服。  《外台秘要》卷二十五方。  ① 引《近效方》方。治痢无问冷热。  黄连 一 两 , 茯 苓 二 两, 阿 胶 一 两  (炙 )。将前两药为细末 , 化阿胶和  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 , 渐加  至六十丸 , 空腹 以饮送 下。② 引  《张 文仲 方》方。治 热 痢久 不 愈。  黄连不以多少。为细末, 以鸡子白  和丸如梧子大。每服十至二十丸 ,  日三次。③ 引《崔氏方》方。治赤  痢。陈仓米四分 , 黄连四分 , 干姜  四分。为细末 , 微火炒令色变 , 以  鸡子白熟和丸如梧子大。每服 五  十丸 , 空服温酒送下。 《太平 圣  惠方》卷九 十三方。① 治小儿 洞  泄 ,下痢不止。黄连 (去须微炒 ) 一  两 ,女萎 ( 微炒 ) 半两。为 细末 , 蜜  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丸 , 以热水化  下 , 日 三 四次。量 儿大 小 加 减 服  之。② 治小儿热痢。黄连 ( 去须微  炒) 半两 , 木香半两。为细末 , 蜜丸  如绿 豆 大。每 服 五 丸 , 以 米 饮 送  下 , 日 三 四次。量 儿大 小 加 减 服  之。③ 治小儿久痢脱肛。黄连 ( 去  须微 炒 ) 一 两, 蚺蛇 胆半 两 , 芜 荑  (微炒 ) 一两。为细末 , 软饭和丸如  绿豆大。每服 五丸 , 以米饮送下 ,  日三四 次。量 儿大 小 加减 服 之。  《圣济 总录》卷七 十五方。治 一  切热痢。暑月下痢 , 用之尤验。黄  连( 去须 ) 二两半 , 羚羊角 ( 镑 ) 、黄  柏( 去粗皮 ) 各一两半 , 赤茯苓 ( 去  黑皮 ) 半两。为细末 , 蜜丸如梧 子  大。每 服 二 十 丸 , 姜 蜜 汤 送 下。  《圣济 总录》卷 七十八方。治 下  痢烦渴。黄连 ( 去须炒 ) 二两 , 当归  (切焙 ) 一两 , 乌梅肉 ( 炒 ) 半两。为  细末 , 蜜 丸如 梧 子大。每 服 三 十  丸 , 空腹米饮下 , 日晚服二次。痢  甚者 ,焙蜡为丸服。 《医方类聚》  卷一百四十一引《王氏集验方》方。  治酒痢便血 , 及酒后呕逆恶心 , 不  思饮食。黄连二两 , 赤茯苓、赤芍  药、枳壳各一两。为细末 , 米糊丸  如梧桐子大 , 每服五十丸 , 空腹米  饮送下。  《医方类聚》卷一百八十 四  引《经验秘方》方。治肠风痔漏 , 便  血脏毒。黄连 ( 锉 , 酒浸 , 炖干 ) 半 360 消渴 十一画 ]  斤 ,葛根四两 , 枳壳 ( 去穰炒 ) 四两。  为细末 ,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一  百丸 ,加至二百丸 , 食前温酒、陈米  汤任下。  《外台秘要》卷三十四引《深  师方》方。治产后冷热痢。黄连三  两 ,乌梅肉一升 , 干姜 二两。为细  末 ,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至三  十丸 , 日二次。忌 猪肉。《太平圣  惠方》云治产后冷热不调 , 下痢。  《圣济总录》卷一百七十  二方。治小儿干疳 , 身多壮 热 , 黄  瘦。黄连 ( 去 须 ) 、黄柏 ( 去粗皮 ) 、  炙甘草、青皮 ( 汤浸去白 , 焙 ) 各一  分。为细末 , 入麝香少许和 匀 , 以  猪胆汁和 , 入胆内 , 用线系定 , 以  浆水煮 , 取出当风处挂一宿 , 去胆  皮 ,再研匀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七  丸 ,加至十丸 , 米饮送下 , 量儿大小  加减。本书卷一百七十三治小儿  诸疳壮热。 《圣济 总录》卷一百  七十三方。治小儿疳 , 或口齿生  疮 , 或 肛门 伤 烂。黄 连 ( 去 须 ) 一  两 ,白芜荑 ( 去皮炒 ) 半两 , 麝香一  钱。为细末 , 面糊 和丸如麻 子大。  一二岁每服十丸, 米饮送下 , 日三  次。量儿 大 小 加 减。 《医 方 类  聚》卷 二百 五十 引《吴氏 集 验方》  方。治小儿疳积。使君子五十个 ,  陈皮一钱 , 黄连 一两。为细 末 , 用  蒸饼一个 , 以猪胆同拌和为饼子 ,  饭上蒸 , 再为末 , 别用蒸饼为丸如  萝卜子大。每 服四五 丸 , 如 甚者 ,  以使君子壳煎汤送下。  《圣济总录》卷一百零三  方。治肝热 , 眼目赤痛。黄连 ( 去  须 , 细锉 ) 一斤, 龙脑一钱 , 蓬砂一  钱。黄连用水五升浸五宿 , 用绵滤  过 , 熬成膏 , 再将后二味细 研入膏  内 , 丸如绿豆大。每用一丸 , 以水  浸化 ,点目眦内。 《圣济总录》卷  一百 零 四方。治 暴 赤眼 , 热 泪 不  止 ,疼痛隐闷。黄连 ( 去须 ) 一分 ,  蕤仁三十枚。为细末 , 水和薄摊盘  底( 铜盘更佳 ) , 覆以熟艾一片 , 即  火烧艾, 烟薰药上 , 艾尽为度 , 刮下  药末丸如梧桐子大。每以冷水 少  许 ,化药一丸 , 澄清点之。 《圣济  总录》卷 一百 零六 方。治肝 脏 壅  热 , 上冲眼目 , 令睑内风肿。黄连  (去须 ) 一两半 , 防风一两 , 牛蒡子  (炒 )二两。为细末 , 蜜丸如梧桐子  大。每服三十 丸 , 食 后温水送下 ,  临卧再服。  黄连羊乳丸 《圣济总录》卷  五十 九 方。治 脾 胃 有热 , 烦 渴 不  止。黄连 ( 研 末 ) 四 两 , 生 栝 蒌 根  (绞汁 ) 半斤 , 生地黄 ( 绞汁 ) 半斤 ,  羯羊乳二合。以后三药和黄连 末  丸如绿豆大 , 每服三十丸 , 煎小麦  汤送下。  黄连饮 治小儿多 渴。方 见  “便血尿血·黄连饮 。”  黄连 散 治 消 渴。 方 见“疟  疾·黄连散 ”。  黄柏丸 治消渴。方见“口唇  舌病·黄柏丸 ”。  黄雌鸡粥 《太平圣惠方》  卷九 十 六方。治 消 渴口 干 , 小 便  数。黄雌鸡 ( 治如 食法 ) 一只。鸡  汁和 豉 作 粥 服 ; 鸡 肉 煮 烂 , 随 意  食之。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七方。  功能补肾气 , 壮筋骨 , 去膀胱积冷。  治虚损羸瘦。黄雌鸡 ( 未周年者 ,  治如食法 , 以水一升取汁五升 ) 一 消渴 十一画~十二画 361 ]  只 ,杏仁 ( 汤浸 , 去皮尖双仁 ) 十枚 ,  熟地黄( 锉碎 , 与杏仁同研, 用酒三  合研绞取汁 ) 三两 , 粳米三合。以  鸡汁和米煮粥 , 欲熟 , 下地黄、杏仁  等汁 ,更煮令熟 ,空腹食之。  菝葜饮 《圣济总录》卷五十  八方。治 消 渴 , 饮 水 无 休。菝 葜  (锉炒 ) 、汤瓶内硷各一两 , 乌梅二  两 ( 并核捣碎 , 焙干 ) 。为末 , 每服  二钱匕 ,水煎 ,稍热细细呷服。  梅花 汤 《三 因极 一病 证方  论》卷十 方。治 三 消 渴 利。糯 谷  (旋炒 爆蓬 ) 、桑根 白皮 ( 切 ) 各等  分。每用一 两许 , 水 煎。渴 则饮 ,  不拘时。  猪胆煎 治 口干燥 而渴。方  见“眼病·猪胆煎 ”。  猪脊 汤 《三 因极 一病 证方  论》卷十 方。治 三 消 渴 疾。大 枣  (去皮核 )四十九枚 , 新莲肉 ( 去心 )  四十九粒 , 木香一钱半 , 炙甘草二  两。以水加雄猪脊骨一尺二寸同  煎 ,去骨滤渣 , 取汁一碗 , 空腹任意  呷服。又以药渣减去甘草一半 , 焙  干为细 末 , 米 汤调 服 , 不 拘时 候。  忌生冷 ,盐咸等物。  鹿茸 丸 治 渴 疾。方 见“遗  尿·鹿茸丸 ”。  葛根丸 《千金翼方》卷十九  方。治 消 渴 , 日 饮 水 一 石 者。葛  根、栝 蒌各 三 两, 铅丹 二 两, 附子  (去皮 ) 一两。为细末 , 蜜丸如梧子  大。每服十丸 , 日三次。春夏减附  子。《圣济总录》每服二十丸 , 煎茅  根汤送下, 日三次。  葛根 汤 治 消 渴。方 见“伤  寒·葛根汤 ”。  葛根饮子 治消渴。方见“温  病·葛根饮子 ”。  葶苈丸 《外台秘要》卷 十  一方。治消渴成 水病浮肿。甜 葶  苈 ( 隔 纸炒 )、栝蒌 仁、杏 仁 ( 去 皮  尖、双仁、麸炒黄 ) 、汉防己各一两。  为细末 , 蜜丸如梧桐子大 , 每服三  十丸 , 食 前 茯 苓 煎 汤 送 下 , 日 三  四次。  《圣 济 总录》卷 二十 八 方。  治伤寒时气发 黄。甜葶 苈 ( 炒 ) 一  分 , 大黄 ( 锉 炒 ) 半 两 , 人 参一 两。  为细末, 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  丸 ,温水下 ,以利为度。  《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  众方》方。治肺气咳嗽 , 头面虚肿 ,  大便秘涩。甜葶苈 ( 微炒 ) 二两 , 汉  防己半两 , 桑根白皮 ( 锉 , 微炒 ) 三  分 ,郁李仁 (汤浸去皮 , 微炒 ) 二两。  为细末, 煮枣肉丸如梧桐子大。每  服二十丸 , 生姜汤送下 , 不拘时候。  《圣济总录》无桑根白皮 , 煎糯米饮  送下。治 劳 嗽 , 头 面 虚 肿 , 大 便  不通。  《太平圣惠方》卷六方。治  久患肺气喘急, 痰壅闷乱。甜葶苈  (隔纸炒令紫。别研如膏 ) 一两 , 贝  母( 煨令微黄 , 捣末 ) 一两 , 杏仁 ( 汤  浸 ,去皮尖、双仁、麸炒、研如膏 ) 一  两 ,皂荚 ( 搥碎 , 以酒 五合揉取汁 ,  煎成膏 ) 二两。上药研令 匀, 用 皂  荚膏如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 十  丸 ,以桑根白皮汤送下 , 不拘时候。  《圣 济 总录》卷 六十 三 方。  治支 饮 , 气 喘 不 得 息。 甜 葶 苈  (炒 )、木香、半夏 ( 洗焙 ) 各一 两。  为细末 , 姜汁煮面糊丸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 , 姜汤下, 不拘时候。  《外台秘要》卷二十引 范 362 积聚 一画 ]  汪方。又名 二利 丸。治水 肿。葶  苈 ( 熬 )、吴茱萸各一升。为细末 ,  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丸 , 不知  增之 , 当以大小便利者 , 日可再服  三次 ,常服肿消。 《太平圣惠方》  卷五十四方。治水气 , 身面四肢卒  然浮肿 , 喘息急。甜葶苈 ( 隔纸炒  令紫色 , 捣如膏 ) 半两 , 汉防己 ( 捣  末) 一两 , 杏仁 ( 汤浸去皮尖、双仁 ,  生捣如膏 ) 半两。上药研和令匀 ,  捣枣肉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  煎橘皮汤送 下, 日三四次。 《圣  济总录》卷七十九方。① 治十种水  气。葶苈 ( 炒 )、杏仁各一分。为细  末 ,面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五  丸 ,煎杏仁汤送下。② 治石水。葶  苈( 隔纸炒 )、桃仁 ( 汤浸去皮尖、双  仁、炒 ) 各二两。为细末, 面糊为丸  如小豆大。每 服十丸 , 米饮 送下 ,  日三次夜一次 , 以小便利为度。  《全 生指迷 方》卷 四方。治  先因小便不利 , 后身面浮肿 , 水乘  于血 , 致经血不行。甜葶苈 ( 炒 ) 、  续随子 ( 去 皮研 ) 各 半两 , 干 笋一  两 , 为 细末 , 熟枣 肉 丸如 梧子 大。  每服七丸 , 煎扁竹汤送下。如大便  利者 ,减葶苈、续随子各一分 , 加白  术半两 ,食后服。《女科百问》以干  漆一两易干笋 , 主治、用法同。  《博 济方》卷四方。治小儿  乳食不和 , 伤风咳嗽坠涎。甜葶苈  (炒 )、牵牛子 ( 熟 ) 、汉防己 ( 熟 )、杏  仁( 炒研 ) 各一两。为细末 , 煮枣肉  丸如绿豆大 , 每服三丸至五丸 , 淡  姜汤送下。  葵根汤 《千金翼方》卷十九  方。治 消 渴引 饮 , 日饮 水 一 石以  上 ,小便利 , 及饮 酒渴、伤寒渴等。  霜下葵根皮一握 ( 长四寸 )。水煎 ,  分三服, 以效为度。  楮叶散 《圣济总录》卷五 十  八方。治 消 渴 , 疾 久 不 愈。蜗 牛  (焙干 ) 半两 , 蛤粉、龙胆、桑根白皮  (锉炒 ) 各一分。为细末 , 每服一钱  匕 ,煎楮叶汤调下 ,不拘时。  煎银饮子 《太平圣惠方》卷  八十 三方。治小 儿热渴不止。银  花五 两 , 石 膏、寒 水石、蚕蛹 茧 二  两。以水三升 , 煎前 三药至一升 ,  去药入蛹茧更煎。每服半合 , 温服  之 , 不 拘 时 候。 量 儿 大 小 , 以 意  加减。  磁石饮 《圣济总录》卷五 十  九方。治消渴后成痈疽。磁石 ( 杵  碎) 四两。水煎 , 候冷旋饮之 , 不拘  多少。  罂粟 汤 治 消 渴 引饮 不 止。  方见“痿痹·罂粟汤 ”。  澄水饮 《圣济总录》卷五 十  八方。治渴疾。银汤瓶内硷、水萍  (焙干 ) 、葛根 ( 锉 ) 各等分。为末 ,  每服五钱匕 , 水煎温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