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丨天津卫美食——贴饽饽熬小鱼儿

 积沙成塔0u3svg 2017-09-17

原创丨天津卫美食——贴饽饽熬小鱼儿

天津卫有名的民间食品——贴饽饽熬小鱼可算是家喻户晓,虽说这是津门大众食品,但讲究口味有条件的老城里人的做法确有独到之处,特别是鼓楼酱菜刘家开的小饭铺,所做这美食的拿手绝活,更为独特,而且还有一段历史悠久的传说。

刘家小饭铺所做的贴饽饽,(也有的叫做贴饼子)讲究将新碾过的玉米面用开水烫过在拍成长圆形,熬小鱼儿,是将新鲜的小鲫鱼或混杂的小嘎鱼等收拾干净,一条条在锅底码放整齐,在投进家传的各种配方佐料,添加适量的汤水然后把玉米面饼子顺序贴在锅边上,这时就要在柴灶里用大火烧,火候掌握是关键,以前全是用柴禾烧(玉米秸、干草等),大火过后再月小火偎靠,靠到锅底收了汤,同时又不会干锅的程度就算大功告成,木锅盖—掀,新玉米饼子焦黄笳又香又脆,扑鼻飘过来一阵食香。再看熬小鱼骨酥肉嫩,令人垂涎,用新玉米饼子就着又香又软的小鱼,酥、软、香别具特色,并且富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深受民间百姓欢迎,提起这美食做法里面还有—段故事。

那时天津刚刚设卫,老城区还没建起,但已有不少商家大户住在这里8家的祖上也落户在这里,一家三口人,靠做酱菜生意来维持生活,但很不景气,于是,老夫妻看到天津卫地处九河下梢捕鱼,捞虾是无本生意,便带着儿子租了条船,下海打鱼,让姑娘在家照看生意,这样一来生活虽清苦,但靠他们三口的勤劳,还算过得下去。只是像样的鱼自已从不舍得吃都拿去换一些粮食。

原创丨天津卫美食——贴饽饽熬小鱼儿

这一天姑娘准备用换来的玉米面和剩下的一点小鱼煮一锅鱼粥。忽然天昏地暗,狂风大作,刮得她连身子都站不稳了,昏沉中她仿佛是在睡梦中,突然看见一个黑色的大水怪张牙舞爪地朝她扑过采,慌乱中她忽然想起了水怪最怕脏东西,于是她机敏地抓起锅里的鱼,使劲挤出鱼肚子里的肠子和血向水怪的方向洒去,随手从灶台边抓起一样东西,准备抛击,水怪连哭带吼地退了回去,变得无影无踪。姑娘这才感到后怕,一松手,只听“咣当”一声,像是打碎了什么东西,低头一看,原来是将刚才从灶边上抓起的大酱罐掉到了锅里摔碎了。姑娘想,不管怎样,还得挺着劲把饭做出来。于是,她先把摔碎的罐子渣拣出来。但锅里的鱼已经和半罐酱混倒了一起,这酱是咸的。怎么办呢?她灵机一动干脆把玉米面做成的饼子放在锅边上靠,锅底煮咸鱼汤,她盖上盖,加大火,不一会就煮好了,左等右等父兄也没回来,她怕饭凉了,就用小火温着,父兄终于回来了。—进门,就闻到了烤饼子和熬鱼的香味。哥哥走过来,揭开锅盛了一碟尝了尝,连声叫好,于是姑娘就跟父亲和哥哥讲诉了事情的经过,父亲高兴地夸奖女儿说:“真想不到,我女儿会有这么大的能耐,为渔家人驱邪避难,又做出了好饭食!那就好好尝尝吧!”果然很有味道,从此,他们就经常这样做着吃。

有一天姑娘到三岔河口去买鱼(这里是渔船客商集结的繁华之地)看见有老两口做小吃买卖折了本正在伤心流泪。她便把自己要买的鱼送给他们,并告诉了他们那套做法。当时吃鱼,都是整条的煮,虽然很新鲜,但因不加收拾,不放佐料,总有苦腥味,老两口用姑娘传授的方法,做出的贴饽饽熬小鱼儿确实是可口实惠又大众化,倍受主顾的欢迎,生意也随着兴旺起来,每日食客盈门,供不应求。姑娘时常来这里买鱼,顺便还照看着老两口。

原创丨天津卫美食——贴饽饽熬小鱼儿

不料,一年多的时间老两口双双去世。人们再想吃贴饽饽熬鱼没有了。有人模仿老两口的做法,但做出来的味道不行,客人不认。于是姑娘就在城里自家的酱菜铺旁搭建了一个小饭铺,重新挂起了老两口的牌子,又把这一生意做了起来。生意一天比一天火爆。人们一下子传开了,都说这姑娘是老两口子的亲生闺女才把这看家的手艺传给了她,她是打鱼的父子(实际是姑娘的亲父兄)收养的。又说,刘家的酱菜不错,刘家的姑娘做的贴饽饽熬鱼更绝。

这样人们你传我,我传他,传来传去,老两口是姑娘的亲生父母传成了真事,贴饽饽熬鱼的吃法和做法也传开了。后来,老城里人都知道有这么一句口头禅,也是歇后语,叫:刘家铺的酱菜,熬鱼--两拿着。

本文系海河网原创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海河网。欢迎关注并按规则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