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众多词作中,最有意蕴的一首非此莫属!

 马思鹰眄 2017-09-18

漫天飞扬,飘忽不定的柳絮,随风而去,而不知其所止,飘飘洒洒,纷纷扬扬间,簌簌落下的是零零落落的思绪与绵绵幽幽的愁苦。这些柳絮裹挟着一缕又一缕的柔情渐渐消失,裹挟着一片又一片的相思徐徐落下,留下的是无限的想象,无穷的挂念。依依不舍地飞向未知的蓝天时,挥之不去的眷恋萦绕在心间,无处安放的焦灼可能把它的思念灼烧得万分滚烫,可是转瞬之间的消逝,只能使它流露出的是平静坦然和清苦无言。

苏轼众多词作中,最有意蕴的一首非此莫属!

缓缓而去的流年,正像漫天飞扬的柳絮,如同流水一般,从身边经过之后,蓦然回首间,终是一怀愁绪,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很像苏轼的身世,“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流浪漂泊,颠沛流离,被一贬再贬,身世凄惨,可是多年以后,回首这段往事,也许只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存留心间,其他的都荡然无存了,正所谓“回首向来潇洒处,也无烟雨也无晴”所有的锋芒毕露与争强好胜,所有的饱受刁难与惨遭弃置,所有的生死离别与旦夕祸福,都成了转瞬即逝的烟云而已,也许在苏轼在快哉亭上面对雄壮的场景时一切都释然了,解脱了。

苏轼众多词作中,最有意蕴的一首非此莫属!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众多词作中,最有意蕴的一首非此莫属!

作为豪放词人代表的苏轼的为数不多的婉约词,幽思绵绵,那“抛家傍路”的杨花(也就是),缠绵着他无限的柔情,缱绻着他不断的离愁。这柳絮既好似是飞花,可到底又不是花,迷离之间,点点杨花独有的风格也就显而易见了。内心柔情缠绵的他,着一个“惜”字,使得那种十分珍惜花朵,爱惜花朵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然后下面重点写其曼妙美好的姿态,“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并且巧妙地用柳树来比喻思妇,抑或是离人,生动形象的语言间别有一番娇羞阴柔,仿佛那日夜盼望心上人的思妇的形象跃然于字里行间。

苏轼众多词作中,最有意蕴的一首非此莫属!

那翩翩似蝶的杨花惹人怜惜,点点滴滴洒遍身旁,萦绕心间,缤纷落英也只是背景而已,陪衬而已。“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一阵大雨洗过,杨花早已杳无痕迹,这里依稀中有着离人的愁苦烦恼,但是淡淡愁绪之中却有着绵绵不断的珍惜之意。我想,苏轼之所以珍惜杨花,或许是因为在他看来,这种杨花的飘逸的美不是妖娆,不是美艳,而是一种清爽,一种随性,可以随遇而安,可以看淡风云,即使在一阵潇潇洒洒雨洗过以后就可能不再存在了,可是仍能够坦然展现自己的风姿,这正像他一样,并不因为自己曾努力奋斗,却被人忽视与抛弃而黯自神伤,即使一贬再贬,被贬到天涯海角的儋州(海南)仍能够生存下来。

苏轼众多词作中,最有意蕴的一首非此莫属!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一句里苏轼充分发挥着他巨大的想象力,并且以高度夸张的笔调来,数字的精妙使用使得这里的意境寥廓,甚是奇妙,但是这一句却有着抵挡不住的绝妙概括艺术与修辞技巧。“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最后作者对于春天的眷恋与点点的杨花融合在了一起,或者说是杨花已经幻化成了苏轼伤春之意的情感载体,“离人泪”既能与前面思妇的“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相互照应,是思妇的苦楚与悲戚在此刻达到顶点高潮,而且虚实相映之间,纷纷扬扬的杨花飘洒着的也是苏轼的珍惜春天的感情,其实或许他在以杨花自况,当时的他正处于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二年,飘零的身世如同杨花一样飘忽不定,被贬之路充满着各种不确定因素,随时都有可能像杨花一样被一场政治暴风雨彻底卷走,所以说他在吟咏杨花饿同时也可能是在借物喻人,真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