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材种植项目致富:“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

 liujia1107 2017-09-18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文中提到“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和“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产业发展项目”两个要点,预示着中医药市场将在未来五年迎来更为广阔的局面。有专家大胆预测,中医药乃至大健康行业2020年产业规模将达到10万亿,“黄金十年”即将到来。

作为国内中医药资源大省,贵州以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在中医药市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

目前,贵州中药材种植及保护抚育面积达527.22万亩,年总产量达219.78万吨,总产值达128.75亿元。贵州拥有4802个品种的中药材资源,其中,药用植物4419种、药用动物301种、药用矿物82种。到2020年,贵州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将预计达到700万亩,年产量达到280万吨,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在《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扶贫规划(2012-2015)》的引导下,贵州选择了23个重点品种和27个鼓励发展品种,培育了施秉、赤水、大方等39个中药材种植重点县。

按照生态区划,初步形成了赤水、习水等低热河谷石斛产业带,赫章、大方的天麻、半夏产业带,绥阳、务川金(山)银花产业带,贵定、龙里、长顺刺梨产业带,施秉、黄平、丹寨太子参产业带,剑河、锦屏钩藤产业带,关岭、西秀、普定桔梗产业带,安龙、兴义的金银花、石斛产业带,松桃、碧江、石阡的丹参产业带等特色大品种规模集中区域。

生态与富民“相映生辉”

6月份的德卧镇,漫山遍野的金银花爬满了山坡。之前山上都是石头,石漠化严重,根本长不出庄稼,德卧镇与百灵集团联合,将德卧镇建成百灵集团10万亩金银花基地及GAP示范基地,摆脱了过往穷困的局面。

“过去种玉米,一亩坡地的产值在600元左右,如今改种药材,每家年收入都上万了,大家都尝到了种植中药材甜头。”

良好的经济效益让中药材产业迅速在贵州乡镇发展,在发展过程中,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实行利益捆绑,将公司、农户利益连在一起,大大降低了种植风险,助推中药材产业发展,形成了“一乡一品”“一乡一示范”的中药材种植格局。

各地在发展过程中,比较好的种植模式是采取林药结合、草药结合、粮药结合和果药结合等方式;或者立体高效的“林药套种”“果药套种”“药药套种”“林下仿野生种植”等种植模式,将种植基地与生态保护、旅游发展有机结合,用有限的耕地填饱肚子,用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增加效益,走出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路子,同时也为全省森林覆盖率贡献0.2个百分点。

 

中药材种植产业模式升级 加速产业发展

模式一:政府规划引领产业发展

“十三五”期间,贵州省将中药材产业再提升一个高度,出台多项指导意见:

◆ 培育发展天麻、石斛等20个大品种,发展玄参、白及等30个品种;

◆ 培育20个地道特色中药材生产规范化、标准化重点基地;

◆ 打造20个种植规模上20万亩的中药材产业大县;

◆ 利用不同的森林植被环境,选育种植石斛、天麻、钩藤、灵芝等适宜林下种植中药材品种,推进林下仿野生种植;

◆ 延长产业链条,利用天麻、石斛、山(金)银花、刺梨、薏苡等药食两用药材,研发中成药新产品、食疗保健品等;

◆ 发展康体养生产业,推动药旅一体化发展;

◆ 建设中药材物流园区、产地药材交易市场、医药物流配送中心、中药材电子商务网店等。

模式二: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引导企业通过订单式合作带动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药农种植中药材,充分发挥发挥企业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引领作用。

模式三:市场推动产业发展

打造中药材物流基地和产地市场集散地,破解有药无市尴尬局面,创新了“企业+基地+农户+村集体+市场整合”“市场+商户+企业”等合作形式,通过订单联合种植、资源入股、扶贫资金入股、保底收购等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户收益。

中药材项目通过“以苗折资、以苗入股”,总结出“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产业扶贫模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