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共读 | 被绑上道德战车的殉国者“轻躁苛刻”朱由检

 江海报览 2017-09-18



  

被绑上道德战车的殉国者朱由检 来自有书国学共读 13:24


国学君按

亲爱的书友们,今天我们来共读《龙床—明六帝纪》中的第403页到第453页。在今天的共读中,我们可以带着两个问题来思考。


1、为什么历来都把崇祯皇帝视为悲情人物?

2、崇祯为何不迁都南京以图东山再起,却上吊殉国呢?



1


历来都把崇祯视为悲情人物。除了亡国、吊死的下场,许多人还替他抱一些不平,嗟叹此人勤勤恳恳,一生操劳,却不得好报。朱由检真的是没有享过一天的福。除了身体的忙碌,更苦在精神和内心。登基前后担惊受怕;做皇帝十七年,朝野内外,危机四伏,一团乱麻,吃不香,睡不安;末了,死都死的不轻松,国破家亡,带着耻辱和锥心之痛,吊死。


那张龙床对于他,如坐针毡。

 

历史,是一位喜欢恶作剧的老人。明朝百多年中,没有几个皇帝肯稍微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然而在它行将完蛋之际,反而跑出来一位想要好好工作的皇帝。

 

天启七年八月十一日,朱由校传召朱由检。

熹宗凭榻顾帝曰:“来!吾帝当为尧舜。”

帝惧不敢应,良久奏曰:“臣死罪!陛下为此言,臣应万死。”

熹宗慰剋至再,又曰:“善视中宫。魏忠贤可任也。”

帝益惧,而与忠贤相劳,若语甚温。求出。

 

这就是朱由校传位于朱由检的那一刻。眼前的每一个人,从哥哥到魏忠贤,以及他们嘴里吐出的每一个字,脸上浮现的任何细微的表情,都让朱由检感受到恐惧。

 

十天后,传来朱由校的死讯。信王朱由检正式即位。当时,魏忠贤以司礼秉笔太监提督东厂。魏忠贤的亲信田尔耕为锦衣卫提督,崔呈秀为兵部尚书。朝廷内外遍布魏忠贤的死党。所以,崇祯在入宫当天,一夜未眠,取来宦官身上的佩剑以防身,又牢记皇嫂张皇后的告诫,不吃宫中的食物,只吃袖中私藏的麦饼。整个宫中,都处在一种非常恐怖的气氛当中。

 

以当时情势、戒备、担心、紧张,可以理解。但也见出朱由检多疑、心事过重的性格。将来,在十七年执政生涯中,这种性格,坏了不少事,甚至是他走向毁灭的根由。




2


登基之后的朱由检,他一面像哥哥朱由校一样,优待魏忠贤和客氏,一面将信王府中的待奉宦官和宫女逐渐带到宫中,以保证自己的安全。


朱由检还不断嘉奖魏忠贤、王休乾、崔启秀等人。自然,朱由检心中明白,这一切早晚都会收回来的。他在静静地等候时机,暗暗设法削弱魏忠贤的影响力。

 

天启七年十一月,朱由检抓准时机铲除了魏忠贤的羽翼,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缢而死后,下令磔尸于河间。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在思宗的一再严厉督责下,崇祯二年三月十九日,所谓阉党逆案终于定谳。在除魏忠贤时,崇祯表现得极为机智,《明史》说他:“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

 

尽管崇祯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但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加上他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其残忍和冷酷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祯还频繁地调整官吏,17年间他竟然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造成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无奈之下,崇祯只好培植私人势力,重新起用大批更加腐朽无能的太监,最终导致“十万太监亡大明”的历史悲剧。与此同时,朱由检虽屡下罪己诏,然苛捐杂税层出不穷,民不聊生,而明末的众多农民起义也正是其贪财苛政最严重的后果。

 

曾经强盛的明帝国已经风雨飘摇。四大危机不独齐而并至,而且相互纠缠、恶性循环。外有强敌,内有大乱,天灾流行,国无栋梁。





3


自崇祯元年(1628年)起,中国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陕西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离失所。旱灾又引起蝗灾,使得灾情更加扩大。河南于崇祯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皆有蝗旱,崇祯十四年,华北各省又疫疾大起,朝发夕死。崇祯十四年七月,疫疾从河北地区传染至北京,病名叫“疙瘩病”,崇祯十六年,北京人口死亡近四成,十室九空。崇祯十六年八月,天津爆发肺鼠疫……


由于连年的灾荒,农民造反野火般的焚烧整个华夏大地,地方社会处在了十分脆弱的状态,盗匪与流民并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为剿流寇,朱由检先用杨鹤主抚,后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陈奇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又用杨嗣昌,十三年中频繁更换围闯军的将领。这其中除熊文灿外,其他都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干。然用人存疑,以至责无成效皆功亏一篑。李自成数次大难不死,后往河南聚众发展。

 

而此时后金不断侵扰的边疆,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明廷苦于两线作战,每年的军费“三饷”开支高达两千万两以上,国家财政早已入不敷出,缺饷的情况普遍,常导致明军内部骚乱哗变。而税收却无法跟上,这一切的结果导致崇祯年间加税不断,民间称呼他为“重征”以代替“崇祯”。

 

明军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战斗中,屡战屡败,已完全丧失战斗力。

 

李自成起义军号称百万,在山西围宁武、破大同,兵锋直指北京,北京必陷于李自成之手已成为不爭的事实。山海关外,号称天下无敌的满清铁骑虎视眈眈,在屡次侵犯中原大地之后已兵强马壮,随时都可再次攻袭北京逐鹿中原。北京已无坚守的可能。在当时的条件下,迁都南京是唯一可选择的良策,并有东山再起的可能。然而为何崇祯却不迁都?




4


其实崇祯也是有过迁都的念头的,而且还就迁都问题在德政殿同左中允李明睿详尽讨论了计划的细节,包括路线、军队调遣、资金等问题。然而,当问题交付到廷议上时,却引起轩然大波。内阁大学士陈演、魏藻德带头反对,并指示兵部给事中光时亨激烈谏阻,全是冠冕堂皇高调。这种典型的道德作秀,让崇祯大彻大悟,他非但不可能从诸臣嘴里听到赞成南迁的表示,而且只要他流露一丁点这种意图,就将被这些人刻画成抛弃祖宗、人民、自私胆小的逃跑者。他本可以装聋作哑或者杀人,然而他不是,他爱惜脸面,虽然他知道自己被捆上了道德的战车,却无意脱身,也不能脱身。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大军即兵临北京城下。十八日,绝望无助的崇祯帝强打精神举行了最后一次家宴,当夜酒宴罢后,崇祯帝即安排太子慈烺、三子定王慈炯、四子永王慈焕逃离皇宫。随后,崇祯帝在宫中亲自持剑砍杀妻妾、女儿,幼女昭仁公主致死,长女长平公主断臂重伤,一生贤德的周皇后于坤宁宫自缢。

 

十九日凌晨,天将曙明,崇祯揩御笔太监王承恩离开紫禁城,登上皇家禁苑煤山,在一株老槐树下自缢身亡,时年35岁。死时“以发覆面,白夹蓝袍白细裤,一足跣,一足有绫袜”,衣上以血指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公元1644319日这一天,成为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统治华夏中国长达276年的大明王朝的亡国祭日。




作者:孔孔有书智库达人,作家协会会员。 “书当快意读易尽”,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个图书馆。狂爱读书,青睐远行。世界太繁杂,还好有文字,让我们忘却眼前的苟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