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望亭镇志】第五章 水利

 初心阅读室 2017-09-18
第五章 水利

 

望亭镇西临太湖,境内河港纵横交错,池塘星罗棋布,地势低平,素有“水乡泽国”之称。大运河由西北向东南穿过全境,望虞河为苏、锡、澄地区主要泄水通道,排泄太湖洪水,干旱时引长江之水灌溉。隋炀帝大业十年(614)置闸于望亭。清雍正之前,望亭一直为常州府无锡县管辖,但望亭堰闸却一直归苏州府管辖(“常州无锡县界之望亭堰俾苏州管辖……以绝常州轻废之患”——《吴郡志》)。解放前,农田灌排处于自然状态,农田常遭旱涝灾害。解放后,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机电排灌,逐步建成遇旱能抗、遇涝能排的水利体系。1986年冬,望亭在沙墩港至通安界全长5100米的太湖岸线,筑起一条由石坝为基础,高7米、顶宽5米的防洪屏障,亦称太湖大堤。1991年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农业仍获得丰收。

 

第一节 湖河整治

 

一、太湖大堤工程

1976年,经江苏省水利厅批准,沿东、西太湖兴建环湖大堤。从胥口、光福、东渚、镇湖、通安、望亭等6个公社的20余万亩农田划入保护圈环湖复堤(统称太湖大堤),望亭地处西太湖复堤,工程分4期,从东渚龙塘港到望亭沙墩港为第4期工程。第4期工程自19851210日开工到月底完工,全长922公里。由通安、望亭、蠡口、东桥、渭塘5个乡镇20000名民工施工,其中望亭参加民工7259人。按堤高70米,顶宽50米,外青坎宽20米,内青坎宽10米,外坡12,内坡125标准加修,实做土方3975万立方米。西太湖大堤工程共计动员8万人参加施工,新建复堤8980公里,实做土方26536万立方米,国家基建投资98434万元。从1982年开始到1987年,在东、西太湖环湖大堤上,采用先重点、后一般、分年分段实施、逐段连接的方法,建设重力式浆砌块挡浪墙,墙顶高56米,底板高15320米,采用混凝土基础和800号水泥砂浆砌块墙身,内外面水泥砂浆沟缝,顶部浇筑50厘米×10厘米混凝土压顶。国家投资669万元,建成挡浪墙3650公里,其中望亭段全长5100米,建垃沙浜、牡丹港、下圩田(夏圩田)、马干港、仁巷港、田钵头港6座水闸,为沿太湖农田防涝奠定了基础。

二、河道整治工程

(一)大运河整治工程

隋大业六年(610)凿江南运河,以后各朝都有治理,尤其在大旱之年,撩浅通航。康熙九年(1670),修筑长洲之河塘,巡抚尹继善提请修自枫桥起至望亭通吴桥(无锡县界),长40里,用帑银8276两。雍正九年(1731),再修筑自枫桥至望亭长洲河塘,全长40里。大运河(望亭段)修治拓宽拨直为30米宽的直线航道,将通吴桥向南移200米,至新开河,南移后通吴桥仍为苏州府与常州府界桥,原址桥更名为杨家桥。将月城一分为二,即上塘(运河以西)月城和下塘月城(运河以东)。故当地有“人工开河,三郡之人,踏杀杨家桥,一河三筑坝”之传说。乾隆六年(1741),知县沈光骨将长洲河塘修补完固。

19559月,由吴县牵头会同苏州市郊区出动1000余民工、技工,整修枫桥一浒关一望亭部分运河塘岸15270米,填筑土方34044立方米,建桥、涵等配套设施52项,年底竣工,县投资71465元。

1993年到1995年,整治大运河望亭段从望虞河口至金鸡讯桥,全长6500米,河面拓宽为70米,市镇问渡桥处为90米,达国家四级航道标准。同时,沿大运河两岸筑石驳岸6300米。

(二)望虞河整治工程

望虞河,古名蠡河、常昭漕运河。西起望亭沙墩港口望虞闸,由望亭向东北流至常熟(虞)而得名,全长608公里。望虞河在望亭境内流经何家角、新埂、长房三个村。1991年,望虞河工程将沙墩港(即乌角溪)并入望虞河,现望虞河西起太湖边沙墩口,穿过江南运河及沪宁铁路,经无锡县和吴县交界的常昭漕河,穿过漕湖、鹅真荡、嘉菱荡,绕常熟虞山西北麓至耿泾口入长江,全长为628公里。沙墩口至鹅真荡为古河道,河宽最狭处仅为1015米;下段鹅真荡北口至长江边为1958年开挖的人工河道,河底宽3050米,河底高程—10米,为地区性的排涝河道。1974年,望虞河经疏浚拓宽,河面宽55米。

19917月,太湖流域连降暴雨,大批农田受淹。710日,苏州市抗洪救灾总指挥发令,由望亭组织250多名基干民兵,在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的沙墩港坝掘开60米宽的缺口,加快太湖泄洪;711日,又炸开沙墩港西坝50多米缺口,太湖洪水从缺口处流入大运河和望虞河向长江排泄。泄洪5天多,望虞河水位上升33厘米。是年,国务院决定,用五年时间基本完成太湖综合治理十项(望虞河、太浦河、环太湖大堤、杭嘉湖南排、湖西引排、武澄锡引排、东西苕防洪、拦路港、红旗塘、杭嘉湖北排通道)骨干工程,达到能抗御1954年型洪水和1974年型旱情标准。要求江苏省在3年(1991年到1993年)内全面完成望虞河、太浦河工程,共同承泄太湖洪水,干旱年份引江济太,补充全流域水量。

望虞河是沟通太湖和长江流域的骨干排洪河道,望虞河工程主要有河道疏浚、堤防及岸工程;望亭立交工程;常熟枢纽工程。河道设计底宽8090米,底高—3米,河口宽130米左右,堤距160米左右。两岸防洪堤中段高556米,太湖口段高7米,长江口段高8米,东堤顶宽65米,同时结合修筑防洪公路,西堤顶宽5米,堤后均有5米宽的绿化带。长江边建常熟水利枢纽工程(一座48米节制闸和一座180立方米/秒双向泵站)。江南运河与沙墩港口建望虞河立交工程,上部为江南运河,下部建望虞河9孔泄洪涵洞,以控制太湖泄水量,与江南运河呈600斜交。望虞河工程包括沿线水闸、船闸、桥梁等配套工程,共需开挖土方4566万立方米,砌筑石方412万立方米,浇灌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25万立方米,永久性占地7670亩,临时用地15226亩,拆迁民房、厂房8576间,总投资707亿元。

根据国务院要求,1991年冬至1992年春,先打通望虞河上段和太浦河下段,先通后畅、上下适应,确保1992年汛期望虞河能安全通过150立方米/秒流量。

望虞河工程于19911115日正式开工,参加开工典礼的有江苏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国家水利部领导沈达人、陈焕友、曹鸿鸣、凌启鸿、魏长安、周文智,有苏州、无锡两市负责人、干部群众、驻江苏部队指战员共4000多人,并一起参加开工劳动。工程自沙墩港口至张桥南275公里(即望虞河上段),先开挖一个河底宽40米、底高—1米的河槽,总土方量6000万立方米,筑堤和挖压一次完成,两岸配套建筑同步实施。为确保工期工程实行招标承包,全部实行机械化施工。1992316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凌启鸿、江苏省副省长俞兴德、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陈可吼等领导视察望虞河施工工地。44日,上段工程通过竣工验收。529日通水,并举行竣工典礼,江苏省省长陈焕友、副省长俞兴德等领导参加在沙墩港畔举行的竣工典礼。

1992112,江苏省规模最大的底涵工程——望虞河立交工程破土动工,总造价预计5646万元。工程于1993810日竣工通水,上部为江南运河,下部为望虞河九孔泄洪底涵。江苏省委副书记曹鸿鸣、副省长俞兴德、省军区副司令员徐鸣皋、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副局长王同声、钱振球等参加竣工通水仪式。

望虞河整治工程基本上沿现有河道拓宽浚深,沿线建71座水闸、船闸和15座跨河桥梁。经1991年到1993年两次整治后的望虞河,河底宽8090米,底高—3米,河口宽130余米。两岸筑防洪堤及防洪公路。望亭镇境内工程长6500米,围绕河7200米,筑高7米的防洪堤6500米、防洪公路2000余米。在江南运河和沙墩港交汇处,原望亭堰闸东侧建望虞河立交水闸。建丁家浜、大运河、望虞河、月城河、观鸡桥水闸、船闸5座,重建沙墩港大桥,新建杨家渡桥和望亭水文站。

整治后的望虞河,不但能在50年一遇的洪水时3个月(57月)内可排洪231亿立方米,最大排洪量450立方米/秒,还有兼排西部武、澄、锡高片地区部分洪水;如遇1971年型旱情时,6个月(105月)内可引进长江水28亿立方米,最大引水量400立方米/秒,实现太湖流域及周边地区“以动治静,以清释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目标。同时形成一条北通长江、南连太湖、沟通江南运河等水运网络的五级航道,为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

199810月,太湖治理工程竣工后,江苏省水利厅在沙墩港(望虞河)北侧,隋望亭堰闸和望虞河望亭水利枢纽旁,建治理太湖纪念碑一座。纪念碑底座为正三棱柱,边长15米,大理石质。东侧阴雕《治太碑记》,全文252字,另两侧各阴雕《江苏太湖治理工程纪念》10字。碑身为合金质,高10米,成川字形“)|(”,状如水,顶端为直径1米的圆球。

附:《治太碑记》

太湖流域,吴楚之地,东南形胜,古有衣被天下之锦,丝竹清脆之韵,小桥流水之景,鱼米盛产之丰。史誉为天堂之府,杰灵之域。今沐改革开放春风,经济腾飞倚角成金,交通便捷,城乡一体,投资开发蜂拥,现代企业林立。然则,湖域亦有水患之虞,往往暴雨台风频袭,水路吞吐不畅,洪涝盈弥,九一大水,此域尤甚。当之,党和政府,立定治太,确立工程十项,江浙沪协力兴建。江苏儿女,铸剑十年,开挖望虞、太浦诸河以劈太湖出路,建闸站枢纽以行水势调度,固环湖大堤以提高标准并储水源,终使泄洪有路,涝水能排,枯水得补,舟楫便利,民心安定,改革顺利,开放更活,为志治太之盛事,特勒石以记。

江苏省水利厅

公元一九九八年十月

(三)河道开挖疏浚

1953年,冬季干旱,河道缩水,各乡各村组织村民对河道狭窄和浅段进行挖泥、加深、疏浚、拓宽,共计挖土30000余立方米。

1956年冬至1957年春,望亭出动3万多劳动力,将全镇河道抽干水,清除污泥,拓宽疏浚,加深河床,便于戽水船通行。

1967年,公社发动全社农民对河道浅段加深拓宽,确保水流畅通。

197411月底,将东方红大队2队施公桥到3队下浜口原来弯弯曲曲的河道,开挖成南北直线河道,从2队施公桥开到3队下浜口,全长500余米,开挖土方20000立方米。

1977年冬,向阳大队南荒田开了一条东西向生产河,定名为孟南浜,全长800米,开挖土方40000立方米。

1977年春,公社组织7个大队社员将东方红大队新开河加深拓宽,上口15米,河底5米,有利于农船通航和河道泄水。

1991年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害后,田北头港、仁巷港至沙墩港沿太湖所有港口先后建闸,确保太湖蓄水泄洪。1991年以来,望亭每年疏通河道23条。至2000年,全镇已疏浚河道67公里,完成土方66万方。

(四)参加境外浚河工程

19602月至4月,197811月下旬至12月下旬,全镇先后抽调2000名民工开挖太浦河(吴江县段)工程。197211月,又派出2000多名民工参加拓浚白茆塘工程。19751125日,望亭派出3000名民工拓浚浏河(太仓县段)工程。望亭每次参加市级水利工程,都出色完成艰巨任务,次次夺红旗、获奖状、受表彰凯旋。

 

第二节 农田建设与排灌

 

一、农田建设

解放前,土地为私人所有,一家一户分散耕种,田块零散,高低宽窄不一,不宜农机耕作。且水系不清,分布不均,断头浜多,遇旱不能大引,遇涝不能大排,加上千百年来实行土葬,田间坟墓众多,占用了大量可耕农田。

解放后,每年冬春农闲季节兴修农田水利。1974年冬至1976年冬,利用冬闲季节挑移坟墩,填塞河浜和洼潭,划田成方。至1978年,全公社大搞农田建设基本完成,共计迁移高墩和坟墓2000多个,填平废潭、废洼、废沟、小河浜420多条(个)。田块南北向,面积100米×15米为一块,六块田之间开一条隔水沟,灌排分开,两进田(长200米)有一条东西向排水沟,有利于排涝和抗旱。沿公路两侧田块与公路呈丁字形,以便管理,并块块建成示范田和高产田。

二、排灌设施

民国时期,望亭境内灌溉主要靠古老的龙骨水车,以人工戽水,少量用牛力水车。人力有手推、脚踏两种。手推的一部日灌田12亩。脚踏的有2人轴、4人轴、5人轴、6人轴,以4人轴居多,一天能灌水510亩。牛力车一天能灌1020亩。1934年,望亭王家庄王山和引进一台柴油戽水机船灌溉农田。解放初期仍以牛车、人力水车为主,辅以戽水机船解决水稻灌溉。1958年,全公社有戽水机船52条。

195812101959420日,全公社出动2538名青壮年修建王干浜、居水浜、浪浒桥、观鸡桥四处灌溉机房,共安装电动机11台,计620匹马力,可灌溉水田25000亩。建总渠3条,全长1058公里,工程88673土方;支渠9条,全长19744公里,工程177310土方;斗渠80条,全长41315公里,工程135162土方。同年61日试车放水,移交生产。农田灌溉由电力灌溉机房统一安排,全公社近3万亩水稻田由4座大型机房灌水,余下稻田仍有戽水机船灌水。从1962年起,高渠道全部改为低渠道,获得快灌快到、节水省电的效果。70年代开始建“三七”灰土暗渠道,比以前的明渠有灌水快、及时、渗漏少、省电节水、路渠一体、节省农田面积、有利于机耕、行人等优点。1975年,全公社共建“三七”灰土暗渠道152条,总长度为59940米。渠上为机耕跑道,路两侧栽种杨树和水杉木。但暗渠存在质量问题,到处爆裂,影响灌溉,原因是石灰用量减少,加上只求高速度,质量未跟上所致。1982年,暗渠停止使用,又改为明渠。90年代后主渠改建水泥管埋入土里,上面铺机耕路,这种方式投资大,每年政府给予补助资金,逐年完善。1995年,全镇共建大小灌溉机房93座,装机总容量81860千瓦,修筑大小渠道2200多条,倒虹吸灌道22条,全长1400多公里,总灌溉面积达34660亩。

51        望亭镇主要灌溉机房一览表

 
续表

注:其他为灌溉面积在900亩以下的机房,不一一列出。

 

第三节 防汛抗旱

 

19497524日,境内连续遭台风暴雨猛袭,内河水位上涨,太湖水泛滥成灾,受淹农田852亩。在浒关区政府干部带领下,出动1000多名村民突击5天,在低洼处筑堤600米,防涝。

1950年春,雨水过多,小麦受渍害较严重,土改工作组帮助农户开沟排水。每块麦田增开12条深沟,沟沟相通,雨停水干。

19545月中旬后,连续降雨成灾,到7月雨期55天,降雨量768毫米,太湖水位高达498米,境内被淹水稻田面积317亩,79户家中进水。乡政府动员村民抗洪,人人动手,家家献草包,装泥筑坝。由于及时抗灾,损失不大。

1967年夏季,高温大旱,高于35℃的高温天气长达33天,连续118天无雨。公社发动7600多位社员,突击10天,对河道浅段加深拓宽,挖土20多万方,确保水流畅通和水稻灌溉。

1971年夏天,高温大旱,百日无雨,1110日至122343天无雨,三麦出苗受影响,政府发动各生产队灌水浇田,每亩浇足百担水,促使三麦出苗,油菜活棵。

1991612起,连续降大暴雨,加之上游客水压境,太湖水位超过警戒线。全镇沿太湖几个村和华兴2组、13组,观鸡桥两侧低洼田都被洪水淹没,受淹面积超过3000亩。镇防汛指挥部组织劳力、财力、物资、动力进行全面抢救,筑临时圩堤3000多米,挖土6000多立方米,尽一切力量排水,让水稻露出水面。农技部门组织水稻种子3000多斤,做好抗灾秧田。

199176,太湖水位上升到511米(运河水位471米)。由望亭组织250多名基干民兵,在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的沙墩港坝挖开60米宽的缺口,加快太湖泄洪。711日,又炸开沙墩港西坝50多米缺口,太湖洪水从缺口处流入大运河和望虞河向长江排泄。泄洪5天多,望虞河水位上升33厘米。是年,全面整治望虞河工程列入全国治理太湖计划。1115日,望虞河治理工程沿太湖从田钵(北)头港、仁巷港至沙墩港所有港口先后建闸。为确保太湖蓄水泄洪打下基础。

1991年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害后,望亭镇在抓好本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同时,积极配合上级完成了望虞河望亭段7公里长的拓宽工程和大运河望虞河立交工程及拆迁拓宽工程。以后,连年开展农村河道疏浚工作,至1998年全镇已完成河道疏浚67公里,土方66万方。

 

第四节 水利管理机构

 

一、机构

19557月,建立望亭私营联合抽水站,设站长、会计各一人。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建立望亭地方国营抽水站,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站址设在望亭下塘新合街上段。全站有63条戽水船,职工200多人。1958年,成立望亭公社灌溉管理站,是年冬,开始逐步改建电力灌溉机房。1970年,抽水站下放公社经营,与农机厂合并,成立望亭公社农业机电站。全民性质的干部、职工全部调出,由亦工亦农人员接替工作,站址设在农机厂。1976年又从农机厂分出,更名为望亭公社农机水电管理站。站址设在四旺村工农桥堍野菱浜,占地面积4亩,建筑面积700平方米。1982年电力单独建站,从农机水电站分出,农机水电管理站更名为农机水利站,属县水利局分管。1982年,县水利局对该站实行定编定岗到人,全站定编9人,临时合同工20余人。全站分设检修、保养、农机培训、农机门市部、水泥预制等项目。1995年,望亭农机水利站从工农桥迁到双白桥路桥堍旁。2000年成立望亭镇灌溉公司,有助理工程师4名,技术员6人。

二、管理

(一)用水管理

1958年始设电灌机房以后,以机房灌区建立计划用水制度,300400亩配机房(又称大队)管水员。渠道放水实行“三先三后”原则(先远后近、先高后低、先急后缓)。60年代,全面推行“薄水勤灌,不干不涝”的管水原则。推行“分渠、分车口核算,凭票打水,记时收费,多用多负担,少用少负担”的办法。70年代,改为生产队管水,管水面积为150200亩,具体由大队安排。并建立村常年管水队伍,推行“定、包、奖、赔”责任制,管水工作不仅管水稻进水,也兼管三麦排水,使管水工作成为农村一项社会服务工作。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实行联队管水,即一个管水员管23个小队的灌排水,报酬按田亩多少计。2000年成立望亭镇灌溉公司后,由公司买断全镇93个灌溉机房,并聘请85名机房主任,150余名管水员,负责全镇农田灌排工作。灌溉公司负责电费结算(与电管所),机房主任、管水员工资发放,设备的添置、维修、保养费用。机房主任、管水员工资按田亩数发放。机房主任工资每亩田10元左右,管水员工资每亩田78元。机房主任、管水员还负责水费的收缴,农户每亩田应缴水费53元,水费全额上缴灌溉公司。

(二)渠系管理

20世纪50年代末,实行分级管理和冬春维修、日常养护制度。国营机房渠首以上工程,包括机房、进水排涝、进出水池及控制门闸,由公社灌溉管理站统一维修;渠首以下,包括各级渠道、支斗门等建筑物,由大队、小队负责维修,费用、人工按田亩分摊。1962年,全县推广望亭公社维修养护渠系“六无一保证”(无倒灌、无倒塌、无漫溢、无杂草、无淤塞、无渗漏,保证灌水通、畅、顺)的经验。1983年,建立村水利服务组,全镇共有专业服务人员288人。2000年,由灌溉公司负责全镇灌溉机房、沟渠的管理和维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