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咳嗽(附:肺痿)

 学中医书馆 2017-09-18


6 . 咳 嗽 ( 附 : 肺 痿 ) 

一 味薯蓣 饮 治 痨瘵 咳嗽。  方见“痨瘵·一味薯蓣饮”。 

二冬膏 《张氏医通》卷十六  方。治肺胃燥热 , 痰涩咳嗽。天门  冬( 去心 )、麦门冬 ( 去心 ) 各等分 ,  水煎浓缩, 加蜜收膏, 不时噙咽。 

二母散 《证治 要诀 及类  方》卷三方。治咳嗽, 遇冷热发作。  知母、贝母。加生 姜水煎服。《医  方类聚》引《急救仙方》治喘急 , 加  苦葶 苈 末 ; 如 久 嗽 不 止 , 加 马 兜  铃末。  《寿 世保元》卷七 方。功能  下乳。牡蛎、知母、贝母。为细末 ,  以猪蹄汤调下。 

二物散 《外台秘要》卷十  引《古今录验方》方。治咳嗽上气。  麻黄( 去节 ) 一斤 , 杏仁一百枚。为  末 ,发时服一方寸匕至三方寸匕 ,  以下气为度。  《圣 济 总 录》卷 五 十五 方。  治肝心痛 , 色苍苍然如死灰状。野  狐粪 ( 烧灰 ) 一 升 , 姜黄 ( 锉炒 ) 三  两。为末 , 每 服一钱匕 , 空腹温酒  调下 ,日晚二服。  《圣济总录》卷一百十七方。 

治口疮。白僵蚕、黄连各等分。为  末 ,临卧掺口内。 

人参丸 治痰壅咳 嗽。方 见  “惊悸怔忡·人参丸 ”。

 人参甘桔汤 治风热感冒 , 火  气蕴毒上攻 , 咽喉肿痛 , 咳嗽失音 ,  痰不 易 出 , 饮 食 减 少。方 见“ 感  冒·人参甘桔汤”。  人参散 治咳嗽上气 , 肺虚  不能制下 , 大肠泄泻。方见“痰 核  瘰疬 · 人参 散 ”。 治妊 娠 咳  嗽。方 见“痰核 瘰 疬· 人 参 散  ”。

 人参 紫 苏 丹 治 一切 喘 嗽。  方见“哮喘·人参紫苏丹”。  人参煎 《圣济总录》卷六 十  五方。治积年咳嗽。人参末一两 ,  栝蒌 ( 取肉 , 捣研 ) 、酥、蜜各二两。  调匀 ,盏子盛 , 于饭上蒸九度 , 每服  一匙 ,温水化下 ,日三。  三才丸 治虚劳 , 咳 嗽气短。  方见“虚损·三才丸”。 咳嗽 三画~四画 89 ]  三子养亲汤 《韩氏医通》  卷下 方。功能 降 气 消食 , 温 化痰  饮。治咳嗽喘逆 , 痰多胸痞 , 食少  难消 ,舌苔白腻 , 脉滑者。苏子、白  芥子、莱菔子。各洗净微炒 , 每服  不过三钱 , 绢裹 , 水微煎 , 代茶饮。  气喘咳嗽以苏子为主 , 痰多以白芥  子为主 ,食痞兼痰以莱菔子为主。  《症 因脉治》卷二 方。功能  消食 化 痰 , 利 气 宣 导。治 食 痰积  滞。山楂 核、莱菔 子、白芥 子。水  煎服。  三圣 散 治 痰 饮。方 见“痨  瘵·三圣散 ”。  三灰散 治 小儿咳 嗽。方见  “脐风脐疾·三灰散 ”。  三拗汤 治感冒伤风冷 , 咳嗽  痰多 , 胸满气短 , 头痛 目眩等。方  见“感冒·三拗汤”。  干嗽 补肺 膏 《杂 病源 流犀  烛》卷一方。治肺中津液不 足 , 干  嗽兼气弱或促 , 脉细涩者。生地黄  二斤, 杏仁 二 两, 生姜、白蜜 各四  两。捣烂如 泥, 蒸熟。每服 三匙 ,  五更服。  大豆煎 治妇人新产 , 风邪入  脏 ,短气咳嗽。方见“水肿·大豆  煎 ”。  大黄 汤 治 咳 嗽。方 见“痢  疾·大黄汤 ”。  千缗汤 治 痰壅咳 嗽。方见  “痰饮·千缗汤”。  小杏仁煎 《鸡峰普济方》卷  十一方。治枯瘦 , 咳逆上气 , 喉中  有痰 , 心 下烦 不 得 咽者。杏 仁二  两 ,紫菀、款冬花、茯苓各半两。研  杏仁为膏 , 将诸药末研匀 , 蜜丸如  梧 子 大。 每 服 五 七 丸 , 食 后  米饮下。  小胡椒丸 《外台秘要》卷 九  引《古今录验方》方。治寒冷咳嗽 ,  胸中有冷 , 咽中如有物状 , 吐之不  出。胡椒五分 , 干姜六分 , 款冬花  三分。为末 , 蜜丸如梧子大。米饮  服三 丸 , 日 三服。忌 生 葱、猪 肉、  芦笋。  小黄丸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  集》卷下方。治热痰咳嗽 , 脉洪 , 面  赤烦热 , 心痛 , 唇口干燥 , 多喜笑。  南星 ( 汤洗 ) 、半夏 ( 洗 ) 各一两 , 黄  芩一两半。为细末, 姜汁浸蒸饼为  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 十  丸 ,食后姜汤下。  小葶苈汤 治喘咳气逆 , 面目  浮肿。方见“哮喘·小葶苈汤”。  已嗽丸 《鸡峰普济方》卷 十  一方。治嗽久不已者。款冬花、百  部、紫菀、皂角各等分。为细末 , 蜜  丸梧 子 大。每 服 十 丸 , 临 卧 煎 枣  汤下。  马兜铃散 治肺脏虚实不调 ,  痰滞 喘嗽。方 见“哮喘 · 马 兜 铃  散 ”。  子母两富汤 治肺燥久咳 不  愈 ,口吐白沫 , 痰带血腥。方见“咽  喉病·子母两富汤”。  天门冬丸 《素问病机气宜  保命集》卷下 方。治 妇 人阴 虚 咳  喘 , 手足 烦 热 , 骨 蒸盗 汗 , 口 干 引  饮 , 面目浮肿。天冬十两 , 麦冬八  两 , 生地黄三斤。前二味为末 , 生  地黄取汁熬膏与前药末和 丸梧桐  子大。每 服五 十 丸 , 水 煎 逍 遥 散  送下。  《赤水玄珠》卷六方。功 能  润肺 止嗽。治咯 血吐血。天冬 一 90 咳嗽 四画 ]  两 , 杏仁、茯 苓、阿 胶 各 五 钱。为  末 , 蜜 丸 如弹 子 大。日 夜 噙 化三  五丸。  天门冬煎 治 肺痿咳嗽吐涎  沫 ,咽燥而渴。方见“麻风·天门  冬煎 ”。  天门冬膏 《医学正传》卷二  方。治血虚肺燥 , 皮肤折裂 , 及肺  痿咳脓血证。天冬 ( 新掘者 ) 不拘  多少。净洗去皮心 , 细捣 , 绞取汁 ,  澄清 ,以布滤去渣 , 用银锅或沙锅 ,  慢火熬成膏。每用一二匙 , 空腹温  酒调服。  王氏封囟散 治小儿咳嗽鼻  塞。方见“解颅迟软证·王氏封囟  散”。  木乳散 《太平圣惠方》卷七  十方。治妇人咳 嗽久不 止。木乳  (去粗皮涂酥 , 炙令黄 ) 三分 , 贝母  (酥炒微黄 ) 二两 , 甘草 ( 涂酥炙微  赤 ,锉 ) 一两 , 杏仁 ( 汤浸去皮尖双  仁 ,酥炒令黄 ) 二两。为末 , 每服一  钱 ,食后以生姜橘 皮汤调下。《圣  济总录》治肝咳 ,两胁下满。  五灵脂汤 治喘嗽 浮肿。方  见“哮喘·五灵脂汤”。  五味子汤 《圣济总录》卷一  百七十 五方。治 小儿暴 嗽。五味  子、桂 ( 去粗皮 ) 、干 姜 ( 炮 ) 等分。  为末 , 每服一钱 匕 , 水 煎温服。量  儿大小加减。  五嗽丸 《圣济总录》卷六十  五方。治肺寒咳 嗽上气 等症。皂  角 ( 去 皮 , 涂酥 炙 )、干姜 ( 炮 ) 、桂  (去粗皮 ) 各等分。为细末 , 蜜丸如  梧子 大。每服 三 五 丸 , 空 腹 温酒  下。忌葱。  不灰木散 《太平圣惠方》卷  八十 三方。治小 儿咳嗽不止。不  灰木、贝母 ( 煨令黄 ) 、甘 草 ( 炙 微  赤 ,锉 )各半两。为末。每服一钱 ,  以新汲水一小盏 , 点生油一两滴 ,  煎至五分 , 温分二服 , 日四服。量  儿大小, 以意加减。  太白丸 《圣济总录》卷六 十  五方。治大人小 儿暴嗽。石灰 一  两 , 蛤粉四钱。为细末 , 汤 浸蒸饼  和丸 如 豌豆 大 , 焙干。每 服 三 十  丸 ,温水下 , 小儿七丸至十丸 , 早晚  食后临卧服。  太白 丹 《三 因 极一 病 证 方  论》卷十二方。治肺感寒 发热 , 咳  嗽无 度。 枯 矾、炼 钟 乳、寒 水 石  (煅 , 水飞过 ) 各等分。研 匀, 炊 饼  糊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 , 先嚼生  姜、胡桃各一片 , 令细 , 吸太阳气和  药咽 ,仍用茶清或温酒送下。  车前子 散 治咳嗽 潮热。方  见“黄疸·车前子散 ”。  止红散 治心肝客热 , 咳嗽吐  血。方见“咳血吐血·止红散”。  止嗽丸 治伤寒后上气咳嗽。  方见“伤寒·止嗽丸”。  贝母丸 《圣济总录》卷 一  百二十四方。治咽喉中干 , 肺热咳  嗽多痰。贝母 ( 去心 ) 一两半 , 甘草  (炙 ) 三分 , 杏 仁 ( 去 皮炙 炒 ) 一 两  半。为末 , 蜜丸弹子大 , 含化咽津。  《景岳 全书》卷五 十一方。治 肺  热咳嗽 , 或肺痈、肺痿等症。贝母  一两。为末 , 以沙糖、蜜和 丸龙眼  大。噙化或嚼服。  贝母汤 《普济本事方》卷 三  方。治婴儿咳嗽有痰。贝母一两 ,  甘草 ( 半生 , 半炙 ) 二钱。为末 , 每  服一字 或半 钱, 陈米 煎汤 空腹 调 咳嗽 四画~五画 91 ]  下。痰盛 , 生姜煎汤调下。  贝母散 治咳嗽。方见“衄  血·贝母散 ”。 治小儿感寒  咳嗽 , 痰涎不利。方见“衄血·贝  母散 ”。 治小儿咳嗽喘闷。  方见“衄血 ·贝母散 ”。 治  咳嗽 上 气 , 喘 气 失 声。方 见“衄  血·贝母散 ”。  牛黄散 治小儿 咳嗽 , 喘急。  方见“口唇舌病·牛黄散 ”。  化痰玉壶丸 治咳嗽痰盛 , 呕  吐涎 沫。 方 见“痰 饮 · 化 痰 玉  壶丸”。  乌梅膏 《杂病源流犀烛·脏  腑门》方。治久咳。乌 梅不拘量。  煎成膏 ,含化。  双玉膏 《赤水玄珠》卷七方。  治火痰喘嗽 , 痰涌 如泉。寒 水石、  石膏各等 分。为末 , 每服二 钱 , 人  参煎汤送下。  水晶 桃 治 肺 肾 两虚 咳 嗽。  方见“虚损·水晶桃”。  玉泉散 治 热痰喘 嗽。方见  “痘疹·玉泉散 ”。  玉粉丸 《素问病机气宜保  命集》卷下方。治气痰咳嗽 , 脉涩  面白 ,上气喘促 , 洒淅恶寒。南星、  半夏( 俱洗) 各一两 , 官桂 ( 去皮 ) 一  两。为细末 , 薄荷 为丸如桐 子大。  每服五七丸 , 食后生姜汤下。  《卫 生宝鉴》卷十 一方。治  寒痰凝 结 , 咽 喉不 利 , 语 声不 出。  肉桂、草乌 头 各一 字 , 半 夏五 钱。  为末 , 生姜浸蒸饼为丸如芡实大。  每服一丸, 噙化。  玉液汤 《圣济总录》卷六  十五方。功能祛痰涎 , 利胸膈。治  咳嗽。天南星 ( 炮 ) 、半夏 ( 洗 ) 各一  两。为末。每服二钱匕 , 入生姜五  片 , 水 煎 放 温 , 食 后 夜 卧 , 细 细  呷之。  《重 订 严氏 济生 方 · 眩 晕  门》方。治七情伤感 , 气郁生痰 , 随  气上逆, 头目眩晕 , 心嘈忪悸 , 眉棱  骨痛。大半夏 ( 洗净 , 汤泡七次 , 切  作片子) 。上件 , 每服四钱 , 生姜七  片 ,水煎 ,浓磨沉香水一盏 , 入药内  再煎两沸 , 食后、临卧服。  玉液散 治久咳病传三焦 ,  腹满 , 不思饮食。方见“痰饮· 玉  液散 ”。 治 肺 嗽 痰 唾。方 见  “痰饮·玉液散 ”。  甘胆丸 《赤水玄珠》卷七方。  治食醋呛喉 , 咳嗽不止。甘草 ( 去  皮 ,作二寸段 , 中半劈开 ) 二两 , 猪  胆汁五枚。以猪胆汁浸甘草三日 ,  取出甘草烘干为末 , 蜜丸。每服四  十丸 ,临卧茶清送下。  甘草干姜汤 治肺痿吐涎 沫  而不 咳。方 见“伤 寒 · 甘 草 干  姜汤”。  甘草丸 治小儿未满百日 , 咳  嗽上气。方见“虚损·甘草汤 ”。  甘草汤 治肺痿唾 血。方 见  “伤寒·甘草汤 ”。  甘草饮 《圣济总录》卷 六  十五方。治暴患热嗽。甘草 ( 半炙  半生) 半两 , 黑豆 ( 炒半生 ) 一百粒 ,  生姜 ( 半煨半生 ) 半两 , 乌梅肉 ( 半  炒半生 ) 一枚。以酒水各 一盏 , 同  入银石器内 , 煎至一盏 , 去渣 , 更入  蜜一匙, 重煎至一盏 , 食后、临卧放  温细呷。  《圣济总录》卷一百四十 六  方。治 中 药 毒 , 心 痛 烦 闷。甘 草  (研 ) 一两 , 白蜜半 两。水 煎甘草 , 92 咳嗽 五画 ]  纳葛粉并蜜更煎三两沸 , 去渣 , 温  分三服 ,如食顷再服。  《圣济总录》卷一百四十方。  治毒箭伤。甘草三两。为细末 , 水  煎绞汁 ,每服一小盏温服 , 日三服 ,  并淋疮上。  《圣济总录》卷一百六十六  方。治产后乳 痈 , 热痛未成 脓者。  甘草 ( 半炙半生 ) 半两 , 栝蒌 ( 去皮  用瓤 ) 一枚。先以酒三盏 , 煎甘草  至二盏 , 入栝蒌 瓤 , 煎 至一盏。温  服半 盏 , 如 稠 加 温 酒 少 许 , 未 效  再服。  甘草散 治肺痿。方见“脐风  脐疾·甘草散 ”。  古二母散 《医学入门》卷六  方。治 新 久 咳 嗽 , 兼 治 痰 喘。知  母、贝母各一两 , 巴豆 霜十粒。为  末。每服一钱 , 生姜三片 , 临卧细  嚼 ,白水送下。  石韦 散 治 咳 嗽。方 见“淋  浊·石韦散 ”。  石夏 汤 《类 编朱 氏集 验医  方》卷五方。治痰嗽。半夏 ( 泡 ) 一  两 ,滑石 ( 火煅 , 去火毒 ) 一两。以  生姜糊 为丸 如梧桐 子大 , 白汤调  下 ,不拘多少。  石膏散 治 热咳喘 甚。方见  “诸风·石膏散 ”。  龙脑 丸 治 多 年 上气 咳 嗽。  方见“咽喉病·龙脑丸 ”。  归气 汤 《辨证 录》卷四 方。  治久咳之后 , 大喘不止 , 痰出如泉 ,  身汗 如 油。麦 冬 三 两 , 北 五 味三  钱 ,熟地三两 , 白术二两。水煎服。  一剂而汗止 , 十剂全愈。  出毛丸 治骨蒸虚劳 , 肺疼久  咳。方见“痨瘵·出毛丸”。  四味钟乳散 《外台秘要》卷  九引《古 今录验方》方。治寒冷 咳  嗽 ,上气胸满 , 唾脓腥血。钟乳 ( 碎  研) 、白矾白 ( 炼 )、款冬 花、桂心 各  一分。为末 , 空腹服一分 , 日三。  四味散 《圣济总录》卷 六  十五。治肾咳。补骨脂 ( 炒 ) 、牵牛  子( 半生半炒 ) 各一两 , 杏仁 ( 炒 ) 一  两 ,郁李仁 ( 去皮 ) 半两。为细末 ,  每服一钱匕 , 茶清调下。  《圣济总录》卷一百六十 九  方。治小儿疮疹 欲出不畅。大 虾  (干者 , 为末 ) 、 猪干血、恶实、甘  草( 炙 ) 等分。为末 , 三岁以下半钱  匕 , 五岁以上一钱匕 , 煎赤 芍药酒  调下 ,日夜各一服。  四物汤 《外台秘要》卷 三  十六引《小品方》方。治初生婴 儿  五十日内 , 卒得暴嗽 , 吐乳呕逆, 昼  夜不得息。桔梗、紫菀各三分 , 甘  草( 炙 ) 一分 , 麦冬 ( 去心 ) 七分。水  煎分温服 , 以瘥为度。  《圣济总录》卷一百七十 四  方。治小儿伤寒。芍药、黄芩 ( 去  黑心 ) 、升麻、葛根各半两。为末 ,  每服 一 钱匕 , 水 煎温 服。量 儿 大  小 ,以意加减。  《圣 济 总录》卷 五十 三 方。  治骨实苦疼烦热。葛根汁、生地黄  汁、麦冬汁、蜜各半盏。和匀 , 分三  服 ,水煎 ,食前温服。  《圣 济 总录》卷 八十 三 方。  治脚气冲心。甘草 ( 炙锉 )、陈橘皮  (汤浸去白 , 焙 ) 各二两 , 葱白 ( 锉 )  二七茎 , 赤小豆三合。锉如麻豆 ,  水煎 ,温分三服 ,空腹服。  《旅舍备要方》方。功能 去  宿血养新血。治妇人产前后百病 , 咳嗽 五画 93 ]  崩中血 不止 , 及 妊娠 胎漏 下血腹  痛 , 兼治 腰 痛。当 归、白 芍 药、川  芎、熟干地黄各 一两。为末 , 每服  三钱 , 入姜三片 同煎 , 温服。若漏  胎及崩中 , 每服入炙阿胶二片、熟  艾半鸡子大同煎。若产后每服入  童便少许。  四物 款冬 丸 《备 急千 金要  方》卷五方。治小儿嗽 , 日瘥夜甚。  款冬花、紫菀各一两半 , 桂心半两 ,  伏龙肝六铢。为末 , 蜜和如泥。取  枣核大敷乳头 , 令儿饮之 , 日三敷  之 ,渐令儿饮之。  四顺散 《圣济总录》卷六十  五方。治肺寒久嗽。干姜 ( 炮裂 ) 、  甘草 ( 炙锉 )、陈橘皮 ( 去白 ) 、杏仁  (炒 , 别研 ) 各等分。为末 , 入杏仁  再研匀 , 每服一钱匕 , 以沸汤点一  服 ,空腹服 ,日三。  四逆散 治少阴病四逆 , 其人  或咳。方见“伤寒·四逆散”。  四神散 治 上气咳 嗽。方见  “痢疾·四神散 ”。  生脉散 治 咳嗽喘 促。方见  “虚损·生脉散”。  生姜 甘草 汤 《备 急千 金要  方》卷十七方。治肺痿咳嗽 , 涎沫  不止 , 咽燥而渴。生姜五两 , 甘草  四两 , 人参三两 , 大枣 十二枚。水  煎分三服。  生姜 煎 治 天 行 上气 咳 嗽。  方见“温病·生姜煎 ”。  白术汤 治妊娠咳嗽 , 痰盛呕  逆。方 见“妊 娠病 · 白术 汤  ①、 ”。  白芨散 治 喘咳吐 血。方见  “解颅迟软证·白芨散 ”。  白茯苓汤 《圣济总录》卷八  十八方。治虚劳咳嗽。白茯苓 ( 去  黑皮 ) 、五 灵脂、白 芷 ( 微 炒 ) 各 一  两 ,黄明胶两片重一两 ( 炙令燥 )。  为末 ,每服三钱匕 , 水煎入蜜少许 ,  更煎两沸 , 放温细呷服 , 不拘时候。  白前汤 《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 八 方。治 水 咳 逆上 气 , 身 体  肿 ,短气胀满 , 昼夜倚壁不得卧, 咽  中作水鸡声。白前、紫菀、半夏、大  戟各二两。水一斗浸药一宿 , 明旦  煎取三升 , 分三服。  《圣 济 总录》卷 六十 九 方。  治肺热唾血。白前 ( 锉 ) 三两 , 桑根  白皮 ( 锉 ) 二两 , 桔梗 ( 锉炒 ) 二两 ,  甘草( 炙锉 ) 一两。为末 , 每服三钱  匕 ,水煎温服 ,不拘时候。  白蚬壳散 《赤水玄珠》卷 七  方。治暴嗽。白蚬壳 ( 洗 净 ) 。研  细末粥饭下。  白胶汤 《医醇 义》卷三方。  治肺叶痿败 , 喘咳夹红者。嫩白芨  (研末 ) 四钱 , 陈 阿胶 二 钱。冲 汤  调服。  白散子 《圣济总录》卷  一百 七十五方。治小儿咳嗽。栝  蒌根、知母 ( 焙 )、贝母 ( 去心 ) 、甘草  (炙、锉 ) 各等分。为末 , 每服半 钱  匕 ,煎黄蜡米饮调下。 《三因 极  一病证方论》卷十二方。治久年咳  嗽不愈者。附子 ( 煨熟 , 新水浸 , 去  皮脐 , 焙 干 ) 一 枚。为 末 , 每 服 一  钱 ,白砂蜜二钱 ,水煎温服。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 二  方。治肝肾虚 , 卒中涎潮 , 昏沉不  语 , 呕吐 痰 沫 , 头 目眩 晕 , 上 实 下  虚 ,真阳耗竭 ; 兼治阴阳伤寒 , 六脉  沉伏 ,昏不知人 ; 又治霍乱吐泻, 饮  食不进 , 及小便淋沥不通 , 眼赤口 94 咳嗽 五画~六画 ]  疮 , 咽 喉 冷 痛。 大 附 子 ( 生 去 皮  脐) 、滑石各半两 , 白半夏 ( 汤洗 ) 三  分。为末。每服 二钱 , 水 二盏 , 姜  七片 ,蜜半 匙 , 煎 七分 , 空腹冷服。  霍乱 小 便 不 利 加 木 通、灯 心、茅  根煎。  瓜蒌丸 《赤水玄珠》卷七方。  治食痰壅滞 喘咳。瓜 蒌仁、半夏、  山楂、神曲各等 分。为末 , 以瓜蒌  仁拌为丸, 竹沥姜汤送下。  立效丸 《御药院方》卷五  方。治肺虚膈热 , 咳嗽气急 , 胸中  烦满 ,肢体倦疼 , 咽干口燥 , 渴欲饮  冷 , 肌 瘦发 热 , 减 食嗜 卧 , 声 音不  出。黄蜡 ( 滤去 滓 , 用 浆水 煮 ) 八  两 ,蛤粉四分。上件药每两作十五  丸 ,用前蛤粉为 衣。每服一 丸 , 胡  桃半个 , 细 嚼 , 温 水下 , 临卧 闭口  不语。  《医方类聚》卷七十三引《经  验秘 方》方。治 蛀 牙 痛。真 杏 仁  (烧灰存性 ) 、蜜蜡。上溶蜡 , 入杏  仁灰末 ,丸如绿豆大, 纳蛀牙孔处。  半夏丸 治小儿 痰嗽。方  见“腹痛腹胀·半夏丸 ”。 治  膈痰结 实 , 胸 中痞 闷 , 咳 嗽喘 急。  方见“腹 痛腹 胀· 半 夏丸 ”。  治肺热痰嗽。方见“腹痛腹胀·  半夏丸 ”。  半夏化痰丸 治痰实涎嗽 , 胸  膈不舒 , 眩晕心悸等证。方见“痰  饮·半夏化痰丸”。  半夏桔梗汤 《圣济总录》卷  六十五方。治脾肺寒热劳咳 , 痰盛  呕哕。半夏 ( 浆水煮四五沸 , 切焙 )  三钱 ,桔梗 ( 炒 )、桑根白皮 ( 锉炒 ) 、  天南星 ( 洗过 ) 各一两。为末。每  服二钱匕 , 入生姜一枣大细切 , 水  煎温服, 食后临卧。  汉防己 丸 治咳嗽 喘促。方  见“哮喘·汉防己丸”。  宁肺散 《御药院方》卷五方。  治肺气不通 , 新久咳嗽 , 渐咯脓血 ,  或咳嗽粘涎 , 坐卧不安 , 或 语声不  出。乌梅肉八钱 , 御米壳一斤。为  细末 ,每服二钱 , 煎乌梅汤调下, 不  拘时候。  宁神 散 《黄 帝 素问 宣 明 论  方》卷九方。治一切 痰嗽不已者。  御米囊 ( 生醋炒 ) 一斤 , 乌梅四两。  为末 ,每服二三钱 , 沸汤点服 , 食后  服 ,日三次。  宁嗽定喘饮 治伤寒温病 , 阳  明大热已退 , 形愈怯弱 , 或喘或嗽 ,  气息似甚不足者。方见“伤寒·宁  嗽定喘饮”。  加味 二母 丸 《杂病 源 流 犀  烛》卷一方。治干嗽 , 脉细涩。知  母、贝母 ( 上二味 ,同巴豆霜十粒炒  黄) 、明 矾、白 芨各等分。为 末 , 姜  汁、蜜为丸 ,含化。  加减戊己汤 《症因脉治》卷  二方。治脾阴不足 , 冒火刑金 , 咳  嗽吐 血。白 芍 药、甘 草、黄 柏、知  母。水煎服。  百花 汤 治 痨 嗽。 方 见“痨  瘵·百花汤”。  百花膏 治喘嗽不已 , 痰中有  血。方见“哮喘·百花膏”。  百部丸 《小儿药证直诀》  卷下 方。治肺寒 壅嗽有痰。百 部  (炒 ) 三分 , 麻黄 ( 去节 ) 三分 , 杏仁  (去皮尖 , 微炒煮三五沸 ) 四十个。  为末 ,蜜丸如芡实大 , 热水化下, 或  加松子仁肉五十粒 ,含化。  《鸡 峰 普济 方》卷十 一 方。 咳嗽 六画~七画 95 ]  治肺虚。百部四两 , 生地黄 ( 取汁  熬成稀 膏 ) 五 斤。地 黄 膏和 百部  末 ,为丸梧 桐子大。每服三 十丸 ,  食后米汤送下。  百部 汤 治 肺 实热 , 喘 嗽鼻  塞。方见“哮喘·百部汤”。  地骨皮汤 治咳嗽。方见“脏  腑热证·地骨皮汤 ”。  地骨皮散 治肺壅 痰嗽。方  见“虚损·地骨皮散 ”。  压掌散 治 哮喘痰 嗽。方见  “哮喘·压掌散”。  团参散 治咳嗽, 服凉药不  效者。方见“咳血 吐血 · 团 参散  ”。 治 肺 气不 利 , 咳嗽 上 喘。  方见“咳血吐血·团参散 ”。  肉汤 丸 《博济 方》卷四 方。  治小儿瘕呷 咳不止。铜青、大黄、  猪牙皂角各一钱。研末, 用油饼面  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七丸 , 煎猪  肉汤送下。忌酸咸。  伏龙肝丸 治暴嗽。方见“惊  啼夜啼·伏龙肝丸 ”。  延胡索散 治小儿 涎嗽。方  见“产后病·延胡索散 ”。  华佗五嗽丸 《肘后备急方》  卷三方。治 咳嗽。炙甘 草、皂荚、  干姜、桂等分。蜜丸如桐子大。每  服三丸 ,日三。  守中金丸 治咳嗽无时 , 呕吐  冷痰。 方 见“腹 痛 腹 胀 · 守 中  金丸”。  安肺散 《卫生宝鉴》卷十二  方。治咳 嗽 无 问 新 久。麻黄 ( 去  节) 二两 , 甘 草 ( 炒 ) 一 两 , 御 米壳  (去顶 , 炒黄 ) 四两。为末 , 每服三  钱 ,加乌梅一个 ,水煎 ,临卧温服。  安神散 治 小儿喘 嗽。方见  “惊悸怔忡·安神散 ”。  冰硼散 治久咳痰 火。方 见  “因喉病·冰硼散”。  防己丸 治肺气不足 , 咳嗽不  已。方见“水肿·防己丸 ”。  防风汤 《圣济总录》卷 六  十五方。治 风 热 咳 嗽。防 风 ( 去  叉) 、桑根白皮、甘草各二两 ( 锉碎 ,  米泔浸一宿 , 暴干 )。为末 , 每服三  钱匕 ,水煎温服。  《医方类聚》卷二十三引《袖  珍方》方。治卒然口眼? 斜, 言 语  牵急。防风一两 , 羌活半两 , 甘草  一钱。水 煎 , 入 麝 香 一 字 , 细 研  温服。  《普济本事方》卷六方。治  风虚多汗恶风。防风 ( 去叉 ) 五分 ,  泽泻、牡蛎 ( 炒 )、桂枝 ( 不见火 ) 各  三分。为细末 ,每服二钱 , 酒调下。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  中方。治破伤风、伤寒表证未解入  里。防 风、羌 活、独 活、川 芎 各 等  分。为末。每服五钱 ,水煎温服。  《圣济总录》卷一百零三方。  治目赤痛。防风 ( 去 叉 ) 、茺蔚子、  大黄 ( 锉炒 ) 、桔梗 ( 锉炒 ) 各二两。  为末 ,每服五钱匕 , 水煎 , 入芒硝半  钱匕 , 食后临卧温服。如已利 , 不  用芒硝。  防风散 治风热咳 嗽。方 见  “诸风·防风散 ”。  坏痰丸 治咳嗽风 痰。方 见  “痰饮·坏痰丸”。  劫嗽丸 《杂病源流犀烛》卷  一方。治 久 咳 , 面 目 浮 肿 者。 诃  子、百 药 煎、荆 芥。 为 末 , 蜜  丸。含化。  杏仁 丸 《备 急千 金 要 96 咳嗽 七画 ]  方》卷 五 方。治 大人 小 儿咳 逆上  气。杏仁三升 ( 捣如膏 ) , 蜜一升。  合捣至熟, 饭前含咽 , 日三服 , 每服  不得过半方 寸匕。 《圣济总录》  卷六十五方。① 治冷嗽呼吸气寒 ,  呕吐冷沫 , 胸中急痛。杏仁 ( 炒黄 )  一斤 , 生 姜 ( 去 皮 , 切片 , 暴干 ) 一  斤 ,陈橘皮 ( 去白焙 ) 五两。为末 ,  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  三十丸 , 温酒下 , 不拘时候。② 治  呷嗽 ,喉中作声。杏仁 ( 炒研如脂 )  一两 ,马牙消 ( 熬 , 研细 ) 半两 , 甘草  (炙锉 ) 一 两, 大黄 ( 蒸 过 锉碎 , 炒  干) 半两。先捣甘草、大黄为末 , 与  杏仁、马牙消同研令匀 , 炼蜜为丸  如梧子大。每服空腹温水下十五  丸 ,日二。  《博 济方》卷二方。治风邪  乘肺 ,肺气不利 , 气逆不宣 , 肺胀喘  急。马兜铃、杏仁 ( 去皮尖 )、蝉蜕  (为末 ) 各半两 , 砒霜一分。为末 ,  取枣肉二十枚 , 和药为丸如梧子。  空腹薄荷汤下二丸。  《圣 济 总 录》卷 七 十四 方。  治水泻。杏仁 ( 汤浸 , 去双仁皮尖 )  七枚, 砒霜 末、铛 墨、巴 豆霜 各一  钱。同研 , 枣肉和丸如粟米大。临  卧 ,新汲水下一丸。  《圣 济 总 录》卷 七 十九 方。  治石水 ,四肢瘦 , 腹肿大。杏仁 ( 汤  浸 ,去皮尖双仁炒 )、苦瓠 ( 取膜 , 微  炒) 各一两。捣末 , 面糊和丸如小  豆大。每服十丸 , 米饮下 , 日三服。  水出为度。  《圣 济总录》卷一 百方。治  尸注。杏仁 ( 去皮尖双仁 , 炒 , 研 ) 、  乱发灰各一分。研匀 , 和丸如小豆  大。每服五丸 , 猪膏酒调下。  《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 四  方。治 咽 喉食 即 噎 塞 , 如 有 物 不  下。杏仁 ( 汤浸 , 去皮尖双 仁, 炒 )  半两 , 桂 ( 去 粗 皮 ) 、人 参、枇 杷 叶  (去毛炙 ) 各一两。捣为末 , 蜜丸如  樱桃大。每服一丸 , 含化咽津 , 以  瘥为度。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 六  方。① 治口舌疮。杏仁 ( 汤浸 , 去  皮尖双仁 , 烂研 ) 四枚 , 腻粉半钱。  同研为末 , 丸如皂荚子大。绵裹一  丸 ,含咽津。② 治口中疮疼痛 , 吃  食不得。杏仁 ( 汤浸 , 去皮尖仁 ) 三  枚 ,甘草 ( 生用 ) 一分 , 黄连 ( 去根 )  一分。捣细为散 , 每取杏仁大 , 绵  裹含之, 有涎即吐之 , 日三夜一服。  以瘥为度。 《圣济 总录》卷一 百  十七 方。治口疮。杏仁 ( 汤 浸 , 去  皮尖双仁 ) 十粒 ,蛇床子 ( 烧灰 ) 、白  芷( 烧灰 ) 、腻粉各一分。研杏仁如  膏 ,和三味为丸如芡实大。每细嚼  五丸 ,不得咽津 ,吐涎出 ,立效。  杏仁汤 治积年嗽。方见“诸  虫·杏仁汤 ”。  杏仁饮子 《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 八方。治暴 热咳嗽。杏仁 四  十枚 ,柴胡四两 , 紫苏子一斤 , 橘皮  一两。水煎 , 分作三服。  杏仁煎 《外台秘要》卷  九方。① 引《深师方》方。治诸咳  心中气逆 , 气欲绝。杏仁 ( 去皮尖 ,  为末) 四两 , 猪膏二斤 , 白蜜二升 ,  生姜汁三升。姜汁置铜器中先煎 ,  次入蜜、膏令如饧 , 再入杏 仁复煎  一沸 , 服如枣大一丸 , 含之 , 日三。  不效 ,稍 稍增 之。② 引《延 年方》  方。治气嗽。杏 仁汁置铜器中 煎  令减半 , 入酥蜜煎二十沸 , 入贝母 咳嗽 七画 97 ]  末四分 , 紫菀末三分 , 甘草 ( 炙末 )  一分 ,复煎 搅如稀 糖。每服 一匙 ,  日三夜一服。嗽止为度。忌猪肉。  《外台秘要》卷十 方。治咳气多  涕唾。杏仁一升。捣碎, 以水各研  取三大升汁 , 煎取一大升 , 酒服一  匙 ,日三。忌猪鸡 鱼肉胡荽 等物。  《杨氏家藏方》卷 八方。治久患  肺喘咳嗽不止 , 睡卧不得者。杏仁  (去皮尖 , 微炒 ) 半 两 , 胡 桃肉 ( 去  皮) 半两。入生蜜少许 , 同研令极  细 ,每一两作十 丸 , 每 服一丸。生  姜汤嚼下。食后临卧。  《圣济总录》卷一百十七方。  治口疮。杏仁 ( 去皮尖双仁 , 研 ) 二  七粒 ,胡粉 ( 研 )、铅丹 ( 研 ) 各一分。  用蜜五合调和 , 用竹筒盛 , 蒸一炊  久 ,旋含之 ,吐津不得咽。  杏参饮 《医方类聚》卷一百  十九引《袖珍方》方。治胸膈胀满 ,  上气喘 急 , 咳 嗽倚 息 , 睡 卧不 得。  桃仁、人参、桑白皮 ( 蜜炙 , 泔浸 ) 、  杏仁等分。为末 , 每服八钱 , 加生  姜 三 片 , 枣 子 一 枚。 水 煎 , 食  后温服。  杏蜜煎 《圣济总录》卷一百  七十六 方。治小 儿咳逆 上气。杏  仁( 去皮尖双仁 , 生研如膏 ) 、蜜各  二两。和匀 , 于银锅内 , 慢火熬成  煎旋丸。一二岁儿, 每服如绿豆大  一丸 ,温水化下 ,更量儿大小加减。  杏霜 汤 《太 平惠 民和 剂局  方》卷十方。功能调肺气 , 利胸膈 ,  常服 悦 泽 颜色 , 光 润皮 肤。治咳  嗽 ,止痰逆。粟米 ( 炒 ) 一斗六升 ,  甘草 ( 炒 ) 十斤半 , 盐 ( 炒 ) 十六斤 ,  杏仁 ( 去 皮尖 , 麸炒 , 别 研 ) 十 斤。  为末, 每服 一 钱, 沸汤 点 服, 不拘  时候。  芫花煎 《备急千金要方》卷  十八方。治新久咳嗽。芫花、干姜  各二两 , 白蜜一升。研末 , 蜜和微  火煎如糜。每服如枣核一枚 , 日三  夜一。以知为度。一方不用干姜 ,  取芫花汁、蜜合煎为丸 , 服 如梧子  大三丸, 日三。  芩半丸 《杂病源流犀烛》卷  一方。治热嗽 , 脉数 , 口燥声嘶 , 烦  热引饮 , 或吐涎沫 , 甚至咯血。黄  芩、半夏各一两。姜汁糊丸 , 每服  姜汤下五七十丸。  苏游凤髓汤 《红炉点雪》卷  一方。治肺燥咳嗽。松子仁一两 ,  胡桃 仁 二两。研 膏 , 和 熟 白 蜜 收  之。每服二钱 ,食后沸汤点服。  辰砂化痰丸 《太平惠民和剂  局方》卷四方。功能止咳 化痰 , 安  神定志。治风 壅痰嗽 , 头目不清 ,  咽膈不利 , 烦闷。枯矾、朱 砂各半  两 ,天南星一两 , 半夏 ( 洗七次 , 姜  汁捣作曲 ) 三两。为细末 , 姜汁 煮  面糊 , 为丸 梧 桐子 大 , 朱 砂为 衣。  每服十丸 , 食后生姜煎汤送下。  皂荚丸 《金匮要略》卷  上方。治咳逆上气 , 时时唾浊 , 坐  不得眠。皂荚 ( 刮去皮 , 酥炙 )。为  末 ,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  丸 ,日三夜一服。 《太平圣惠方》  卷四十六方。治咳嗽上气 , 痰唾稠  黏 ,坐卧不得。皂荚 ( 去黑皮 , 涂酥  炙令焦黄去子 ) 三挺长大者 , 旋覆  花一两 , 杏仁 ( 汤浸 , 去皮尖双仁 ,  麸炒微黄 , 研如膏 ) 一两。为末 , 蜜  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后 , 煮枣粥  饮下十丸。  《圣 济 总录》卷 六十 六 方。 98 咳嗽 七画 ]  治肺气喘急 , 面目浮肿。皂荚 ( 如  猪牙者 ,去黑皮涂酥炙 ) 、防己各一  两 ,葶苈 ( 炒 ) 一分。为末 , 枣肉和  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  丸 ,煎桑根白皮汤下。不拘时候。  《圣 济 总 录》卷 二 十九 方。  治伤寒发汗下利不解 , 心中躁闷 ,  复发壮热, 大肠不通 , 咽中干痛 , 变  成狐惑。皂荚 ( 炙黑 ) 二挺 , 大黄  (生用 ) 半两 , 槟榔 ( 锉 ) 、木香各一  分。为末 , 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  十 丸 , 生 姜 茶 清 下 , 日 二。不 拘  时候。  《圣 济 总 录》卷 七 十一 方。  治沛积息贲 上气。皂荚 ( 去 皮 , 酥  炙 , 挫 ) 二 挺 , 桂 ( 去 粗 皮 )、干 姜  (炮 )、贝 母 ( 去心 ) 各等分。为末 ,  蜜丸如梧子大。空腹午时生姜汤  下十五丸, 加至二十丸。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九方。  治癖气结硬不消。猪牙皂荚 ( 去黑  皮 , 涂酥炙令焦黄 , 去子 ) 四两 , 巴  豆( 去皮心研 , 纸裹压去油 ) 一分 ,  硼砂( 用酒浸 , 火熬成膏 ) 半两。为  末 , 入巴豆研匀 , 用硼砂膏和丸如  梧桐 子 大。每 服 三 丸 , 食 前 以粥  饮下。  《圣 济 总 录》卷 八 十七 方。  治急劳。猪牙皂荚 ( 去皮子 ) 一两 ,  虾蟆一枚( 去肚肠阴干炙为末 ) , 麝  香( 研 ) 一钱。为末拌匀 , 用大羊肠  盛药末 , 两头系住 , 碗内用大麦麸  衬 , 安饭甑内蒸一炊久 , 取出研细  为丸 ,约分作二百余粒。每服一至  二丸 ,空腹 熟水下。服后盖 衣被 ,  良久泻出血 , 并汗出瘥 , 即去衣被  将息。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四方。  治痔疾, 肛边有结核 , 寒热疼痛, 日  夜不歇。皂荚 ( 去黑皮及子 ) 四枚 ,  栝蒌 一 枚 , 猬 皮二 两 , 白 矾二 两。  锉碎 ,入瓷瓶子内 , 烧令烟尽 , 冷却  研为末, 蜜丸如梧桐子大。食前以  温水下二十丸。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方。  ① 治牙疼。皂荚一挺 , 豉一合 , 蒜  一枚( 去皮 ) , 巴豆七枚 ( 去皮 , 麸炒  微黄 ) 。捣研为末 , 每用一字绵 裹  如梧桐子大 , 随病左右纳入耳中。  ② 治齿风痛, 或虫痛不可忍, 齿有  蛀孔。猪牙皂荚 (去皮子 ) 三枚 , 汉  椒 ( 去 目 ) 七 枚 , 莽 草半 两。为 细  末 ,以枣肉和丸如芥子大。每用一  丸 ,纳入虫蛀孔中。  皂荚饮 治肺痿咳 嗽。方 见  “痨瘵·皂荚饮”。  沃雪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治肺脾阴 分亏损 , 饮食懒进 ,  虚热劳嗽 , 并治一切阴虚之证 , 兼  肾不纳气而喘者。生山药一两半 ,  牛蒡子 ( 炒捣 ) 四钱 , 柿霜饼六钱。  水煎温服。  沉香 汤 治 气 弱 痰涎 咳 嗽。  方见“胸痹心痛·沉香汤 ”。  诃子饮 《重订严氏济生方·  咳嗽痰饮门》方。《医门法律》又名  诃子散。治久嗽 , 语声不出。诃子  (去核 ) 一两 , 杏仁 ( 泡 , 去皮尖 ) 一  两 ,通草二钱半。为末 , 每服四钱 ,  加煨姜五片 , 水煎 ,食后温服。  补肺散 《圣济总录》卷 四  十九 方。治肺痿 劳伤吐血。黄 明  胶( 炙燥 ) 二两 , 桑叶 ( 阴干 ) 二两。  为细末 , 每服三钱匕 , 用生 地黄汁  调下 ,糯米饮亦得。  《证 治 准绳》疡 医卷 二 方。 咳嗽 七画~八画 99 ]  治肺痈吐脓血。真钟乳粉一两 , 白  滑石二两。为末 , 每服三钱 , 米饮  调下。  阿胶 汤 治 咳 嗽。方 见“伤  寒·阿胶汤 ”。  陈橘皮散 《太平圣惠方》  卷四十六方。治咳嗽上气 , 胸膈不  利。陈橘 皮 ( 汤 浸去 白瓤 , 焙 ) 半  两 ,杏仁 ( 汤浸去皮尖双仁, 麸炒微  黄) 三分 , 甘草 ( 炙微赤 , 锉 ) 一分 ,  紫苏茎叶一两。为末。每服三钱 ,  入生姜半分 , 水煎温服 , 不拘时候。  《圣 济 总 录》卷 三 十三 方。  治伤寒后脚气 , 胸中满闷 , 喘息促  急。陈橘皮 ( 汤浸去白 , 焙 ) 三分 ,  槟榔 ( 锉 ) 一两 , 桂 ( 去粗皮 ) 三分 ,  牵牛子 ( 微炒 ) 一两。为末 , 每服一  钱半 ,食前温酒调下, 日二。  坠涎葶苈子丸 《圣济总录》  卷一百七十五方。治小儿奶食冲  脾 ,伤风咳嗽。葶苈子 ( 纸上炒 ) 一  分 ,牵牛子 ( 炒 ) 、防己、杏仁 ( 去皮  尖双仁 ,炒研 ) 各一两。为末 , 枣肉  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 , 生  姜汤下 ,日二。量儿大小加减。  坠痰丸 《圣济总录》卷六  十五方。功能化风痰 , 利咽喉。治  涎嗽 ,止呀呷。白矾 ( 瓦器上熬枯 ,  研 , 纸包入黄土内一宿出火毒 , 入  后药) 八两, 半夏 ( 洗焙杵末 , 姜汁  和作饼子再焙 ) 二两 , 槐花 ( 炒 ) 三  两 ,甘草一斤。为末 , 白面糊和丸  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 食后生姜  汤下。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  九方。治 风 痫。天 南 星 ( 九 蒸 九  曝 ) 。为末 , 姜汁丸 桐子大。每服  二十丸 , 人参汤下 , 菖蒲麦门冬汤  亦可。  青木 香汤 治咳 嗽 咯 痰 , 气  喘。方见“咽喉病·青木香汤 ”。  青龙散 《御药院方》卷 五  方。治 咳 嗽 上 气 , 不 得 卧。人 参  (去芦头 ) 、陈皮 ( 去白 )、五味子、紫  苏子各一两。为粗末。每服三钱 ,  加生姜三片 , 水煎温服 , 不拘时候。  《御药院方》卷九方。治 咽  喉肿痛妨闷。石膏八两 , 朴消、生  甘草各一两 , 青黛半两。为细末 ,  每服二三钱 , 煎薄荷汤 , 调 匀热漱  冷吐 ,不拘时候。误咽不妨。  青金丹 《三因极一病证方  论》卷十二方。治肺虚壅 热, 咳 嗽  喘满 ,咯吐痰血。杏仁 ( 去皮尖 ) 一  两 , 牡 蛎 ( 煅取 粉 , 入 杏仁同 炒 黄  色 ,去 牡 蛎粉 不用 ) 各青 黛一 两。  研匀 , 黄蜡一两 , 熔化和丸 如弹子  大 , 压扁如饼 ; 每用柿一斤 , 去核 ,  入药在内 , 湿纸裹煨 , 约药 熔方取  出 ,去火毒。细嚼 , 糯米饮送下。  《全生指迷方》卷四方。治  关格 ,朝食暮吐 , 暮食朝吐 , 关脉弦  紧。硫黄、水银、木香。硫黄、水银  同研 , 令不见水银星子为度 , 合木  香再研 , 同生姜汁煮糊 , 为 丸如梧  子大。食后米饮下三粒。  青黛海石丸 《症因脉治》卷  二方。治肺经 咳嗽 , 肺有热痰者。  青黛、海浮石、栝蒌仁、川贝母。水  煎服。  枇杷叶散 治劳嗽。方见“呕  吐呃逆·枇杷叶散 ”。  枇杷膏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  集》( 南京 ) 方。功能清热润肺。治  咳嗽 ,干呕气逆 , 咽痛声哑 , 及痰中  带血 等症。鲜枇 杷一百斤。将 枇 100 咳嗽 八画~九画 ]  杷去核熬汁 , 滤去渣 , 收成清膏 , 加  冰糖 ,每服三至五钱, 开水和服。  郁李仁丸 《太平圣惠方》  卷八十三方。治小儿肺热 , 咳嗽喘  急 ,喉中作呀呷声。郁李仁 ( 汤浸  去皮 ,徽炒研如膏 ) 三分 , 杏仁 ( 汤  浸 ,去皮尖双仁 , 麸炒微黄 , 烂研如  膏) 一分 , 川大黄 ( 锉 , 微炒 ) 一分。  同研令匀 , 蜜丸梧桐子大。每服研  破三丸 , 以粥饮 送下 , 日三。量儿  大小 ,以意加减。  《小 儿 药 证直 诀》卷下 方。  治婴儿大小便不通, 惊热痰实。郁  李仁、大黄 ( 酒浸半日 , 炒为末 ) 各  一两 ,滑石 ( 研细 ) 半两。郁李仁研  成膏 ,和大黄末、滑石为丸黍米大。  食前 ,乳汁或薄荷煎汤送下。  郁李仁煎 《圣济总录》卷六  十六 方。治积 年 上 气咳 嗽 , 不得  卧。郁 李仁 ( 去 皮尖 双 仁 ) 一 两。  用水一升, 研如杏酪 , 去滓 , 煮令无  辛气 ,次下酥一枣许 , 同煮熟放温 ,  顿服。  固阳 汤 治 咳 嗽。方 见“虚  损·固阳汤”。  金星丸 治风热结聚 , 喘粗咳  嗽。方贝“哮喘·金星丸”。  金莲散 治小 儿嗽喘涎盛吐  红。方见“眼病·金莲散 ”。  金黄散 治 小儿咳 嗽。方见  “产后病·金黄散 ”。  金露饮 亦 名金露 散。方见  本病证门“金露散”。  金露散 《鸡峰普济方》卷十  一方。《类编朱氏集验 医方》又名  金露饮。功能平补肺气。治咳嗽。  人参、白术各等分 , 五味子三分 , 甘  草一分。为细末 , 每服二钱 , 白汤  点服 ,不拘时候。  乳香 半 夏 丸 治 风痰 咳 嗽。  方见“痰饮·乳香半夏丸”。  备急五嗽丸 《太平惠民和剂  局方》卷 四方。治 气嗽、饮 嗽、燥  饮、冷嗽、邪嗽五种咳嗽。凡由肺  受风寒 , 气不宣通所致 , 无 问新久  轻重 ,以至食饮不下 , 语声不出, 坐  卧不安, 昼夜不止 , 面目浮肿 , 胸胁  引痛 , 并宜服之。肉桂 ( 去 粗皮 )、  干姜 (炮 ) 、皂荚 ( 去皮、子 , 炙黄 ) 各  等分。为细末 , 蜜丸如梧子大。每  服十五丸 , 食后温酒下 , 米饮亦可。  饴糖煎 《圣济总录》卷六 十  五方。治暴嗽。饴糖、干姜 ( 炮 , 为  末) 各一两半 , 豉二两。分作二剂 ,  每剂水二盏 , 先煮豉 , 取沸去渣, 入  饴糖后下干姜末 , 搅匀 , 瓷器收贮。  分为五七服 , 沸汤化下。  河车丸 治妇女痨瘵 , 虚损劳  嗽等症。方见“痨瘵·河车丸”。  泻白散 治 小儿肺盛气急 喘  嗽。方见“哮喘·泻白散”。  定命一字散 《太平圣惠方》  卷八十 三 方。治小 儿 咳逆 喘 息。  干虾蟆 ( 炙 令焦 黄 ) 一枚 , 葶 苈 子  (隔纸炒令紫色 )、五灵脂、杏仁 ( 汤  浸去皮尖双仁 , 麸炒微 黄 ) 。上 药  分别捣细为散 , 各抄一钱 , 调和令  匀。每服一字 ,以清粥饮调服。  定喘瑞应丹 治久患咳嗽 , 肺  气喘促 , 不得睡卧。方见“哮喘 ·  定喘瑞应丹”。  参香丸 治咳嗽吐 红。方 见  “咳血吐血·参香散”。  贯众 汤 治 年深 咳 嗽 , 吐 脓  血。方见“咳血吐血·贯众汤 ”。  枳壳黄连汤 《症因脉治》卷 咳嗽 九画 101 ]  二方。治积热 咳嗽 , 热结大 肠者。  枳壳、黄连、甘草。水煎服。  枳实半夏汤 治咳嗽气塞 , 头  目昏重 , 胸膈痞闷。方见“痰饮·  枳实半夏汤”。  栀子 金 花 丸 治 咳嗽 肺 痿。  方见“脏腑热证·栀子金花丸”。  枸杞汤 治 卒短气 咳嗽。方  见“虚损·枸杞汤 ”。  荆芥地黄汤 治咳嗽口干 , 烦  躁。方 见“咳 血 吐 血 · 荆 芥 地  黄汤”。  茯苓贝母汤 《圣济总录》卷  六十 六 方。治 下 经 虚气 , 肿 满喘  痞 ,气促咳嗽。白茯苓 ( 去黑皮 ) 一  两 ,泽泻 (锉 ) 、贝母 ( 焙 ) , 桑根白皮  (炙锉 ) 各 三分。为 末 , 每 服 三钱  匕 ,水煎温服 ,不拘时候。  胡桃散 《类编朱氏集验医  方》卷五方。治咳嗽。生姜二钱 ,  人参三寸( 作四段 ) , 胡桃 ( 去壳 ) 二  斤。上以夜则含在口中。  《疡 医 大 全》卷 二 十四 方。  治鱼口便毒。大胡桃二个 , 全蝎二  个。剖开胡桃 去肉 , 将全蝎 装入 ,  烧存性 ,为末 ,热酒调下。  胡黄连汤 《圣济总录》卷六  十五方。治呀呷咳。胡黄连、皂荚  (去皮 , 涂酥炙令黄 ) 、白槟榔、郁李  仁( 炒、研粉 ) 各一两。为末 , 每服  三钱 匕 , 水 煎 温 服 , 日 三 , 不 拘  时候。  钟乳七星散 治寒冷咳嗽上  气 , 胸 满 唾 脓 血。方 见“咳 血 吐  血·钟乳七星散”。  钟乳散 治久咳嗽 , 上气胸  满 ,唾脓血。或伤 寒后咳嗽 不解。  方见“虚损 ·钟乳散 ”。 治  寒嗽不止。方见“虚损·钟乳散  ”。  香枳散 治小儿咳 逆。方 见  “便秘·香枳散 ”。  顺气五味子丸 《圣济总录》  卷五十四方。治三焦咳 , 腹满不欲  食。五味子 ( 炒 ) 、复盆子 ( 去蒂 )、  仙灵脾各一两。为末 , 蜜丸如梧子  大。每服二十丸 , 生姜腊茶下。空  腹服 ,或加至三十丸。  独圣散 治咳嗽日久 , 肺痿咯  血。方见“破伤风·独圣散 ”。  独胜散 治小儿久咳 , 咯唾鲜  血。方见“乳病·独胜散 ”。  养中 汤 《太 平 惠民 和 剂 局  方》卷四方。治肺胃受寒 , 咳嗽 多  痰 , 胸满 短 气 , 语 声不 出 , 昼 夜 不  止 ,饮食减少 , 不以远年日近 , 并皆  治之。半 夏 曲 ( 炙 ) 八 钱 , 甘 草  (炙 )、肉桂各半两 , 罂粟壳 ( 去蒂、  盖 ,蜜炙 ) 二两半。为细末 , 每服一  大钱 ,加生姜四片 , 水煎温服 , 不拘  时候。  姜麦汤 《圣济总录》卷六 十  六方。治 咳 嗽 短 气。生 姜 ( 薄 切  片) 半两 , 小麦 ( 净淘 ) 二合。水煎 ,  温分三服 , 一日令尽。  姜饴煎 《圣济总录》卷六 十  五方。治冷嗽。干姜 ( 炮 , 为末 ) 三  两 ,胶饴一斤。拌匀 , 盛瓷器内 , 饭  上蒸令极熟 , 每服一枣大 , 含化咽  津 ,日三夜一。  姜桂 丸 《洁 古 家 珍》方。  治寒痰咳嗽。天南星、半夏、肉桂  各一 两。为末 , 蒸 饼为 丸 梧 桐 子  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 , 生姜煎汤  送下。若心下痞闷加枳实五钱 ; 身  热甚加黄连五钱 ; 体沉重加茯苓、 102 咳嗽 九画~十画 ]  白术各一两 ; 气逆加葶苈子五钱 ;  气促加人参、桔梗各五钱 ; 浮肿加  郁李仁、杏仁各五钱 ; 大便秘加大  黄五钱。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六方。  治痰饮、酒癖。白术一斤 , 炮姜、肉  桂各八两。为末 , 蜜丸 , 每服二十  至三十丸。  姜椒汤 《外台秘要》卷九引  《古今录验 方》方。治咳嗽及短气  胁痛。生姜、椒 ( 去目汗 ) 各一两。  水煎 ,每服一合。  神功散 《御药院方》卷五  方。治久咳嗽。雄黄 ( 飞 ) 半两 , 款  冬花、甘草 ( 炙 )、肉桂 ( 去粗皮 ) 各  一两。每服一钱。  《是斋百一选方》卷十九方。  治小 儿 滑 肠不 止。五倍 子、百药  煎、干姜 ( 炮 ) 各等分。为细 末 , 每  服一钱 , 米饮调下 ; 大人煮糊丸如  黍米大 ,每服三十丸, 米饮下。  《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卷二  方。治消渴。白芍药一两半 , 甘草  一两。为末 , 每服三钱 , 水煎服 , 不  拘时候。  《证 治 准 绳》疡 医 卷一 方。  治发背痈疽 , 疗毒及瘰疬等症。乌  头( 炮 , 去皮脐 )、黄柏 ( 炙 , 去粗皮 )  各等分。为细末 , 用水调膏。如发  背痈疽初起 , 敷患处留顶 ; 候药干  用淘米水常润之 , 每日换药一次。  如溃烂 , 以香油润后剪棉纸成圆钱  留顶贴上 , 再用药涂纸上 , 干则用  淘米水润, 日换一次。  除痰丸 治咳嗽痰涎 , 咽膈不  利 , 头 目 昏 晕。 方 见“痰 饮 · 除  痰丸”。  秦艽 汤 治 虚 劳 潮热 咳 嗽。  方见“虚损·秦艽汤 ”。  莱菔子丸 《圣济总录》卷  六十五 方。治 肺 嗽。莱 菔 子 ( 淘  择 ,焙干炒黄 ) 半升。为末 , 以沙糖  丸如弹子大 , 绵裹含化。  《幼幼集成》卷六方。治 痘  疹后虚胀 , 面唇色白 , 四肢冷。莱  菔子 ( 炒 , 另研 ) 五钱 , 白术 ( 土炒 )  二钱 ,胡椒 ( 厚朴煎汤浸 , 晒干 ) 二  钱。为细 末 , 蜜丸。每 服一钱 , 以  陈皮汤送下。  莨菪子散 《圣济总录》卷 六  十五 方。治三十 年呷嗽。莨菪 子  (新者 ) 、木香、雄黄 (无石者 , 研 ) 各  半两。前 二味 为 散 , 与 雄 黄 同 研  匀 ,用青纸一张 , 先以羊脂涤 , 次以  散药 , 再渗脂上 , 卷裹之。早晨烧  令烟出, 空腹吸十咽, 日三度。  桂心散 治小儿伤寒 , 咳嗽吐  逆。方见“客忤·桂心散 ”。  桂花饼 《寿世保元》卷十方。  功能 清 痰降 火 , 止咳 生 津。治 咳  嗽。孩儿茶五钱 , 诃子七斤 , 甘草  五分。为细末 , 桂花水为饼 , 每嚼  一丸 ,温水下。  桂杏丸 《圣济总录》卷六 十  六方。治咳嗽上气 , 语声不出 , 心  中烦闷。桂 ( 去粗皮 , 为末 ) 二两 ,  杏仁 ( 炒黄 , 研膏 ) 三两。同杵匀 ,  每用 新 绵 裹 如 枣 大, 含 化 , 不 拘  时候。  桂枝汤 《备急千金要方》  卷五方。治婴儿十日以上至五 十  日 ,卒得咳嗽 , 昼夜不得息 , 吐乳呕  逆。桂枝半两 , 甘草二两半 , 紫菀  十八铢 , 麦门冬一两。水煎 , 用绵  浸汤 滴 儿口 中 , 昼夜 四 五 次。节  哺乳。 咳嗽 十画 103 ]  《外 台 秘要》卷 十四 方。  治伤寒中风汗出干呕。桂心、甘草  (炙 ) 各三两 , 大枣十二枚 ( 擘 )。水  煎分三 服。一方 用生姜 五两。忌  生葱、海 藻、菘 菜。 《太 平 圣惠  方》卷八方。治太阳病苦下 之 , 脉  促 ,胸中满 ; 或治阳明病脉迟 , 汗出  多而 微 恶 寒, 表 未 解者。桂 枝一  两 , 赤 芍药 一两 , 甘 草半 两 ( 炙微  赤 ,锉 )。为末。每服四钱 , 入生姜  半分、枣 三 枚 , 水 煎 热 服 , 不 拘  时候。  《外 台秘要》卷三 方。天行  病 , 下部生疮。桂心二两 , 小蓝  二两。水一斗 , 煮取二升半 , 猪肝  十两去上膜 , 研细入汤中 , 用时小  温。若毒在腹中 , 尽服之。毒在下  部 , 三分药中用一分 , 入竹筒内纳  下部。服药时间 , 当下细虫。小儿  减半 ,忌生葱。  《圣济总录》卷一百七十七  方。治小儿客忤 , 吐青白沫 , 及食  饮皆出 ,腹中痛 , 气欲绝。桂 ( 去粗  皮) 一两。为末 , 一二百日儿 , 每服  半钱匕 , 水煎 , 空腹温 分三服。量  儿大小加减。  桔梗 汤 治 小 儿 暴嗽 吐 乳。  方见“伤寒·桔梗汤 ”。  桔梗防风汤 《医方类聚》卷  二百四十五引《经验 良方》方。治  小儿风热咳 嗽, 咽 膈不利。桔梗、  甘草、防风各二 两。为末 , 每服三  钱 ,水煎温服。  桔梗散 《太平圣惠方》卷  六方。治 肺痿 咳 嗽 , 胸 中 满 而振  寒 ,脉数 , 咽干或 渴 , 时时 出唾 , 或  吐脓如米粥者。桔梗三分 ( 两 ) ( 去  芦头) , 甘草一两 ( 炙微赤 , 锉 ) , 赤  茯苓二两。为末 , 每服三钱 , 水煎  服 ,不拘时候。  《太平圣惠方》卷十方。治  伤寒二三日 , 咽喉痛。桔梗 ( 去 芦  头) 三两 , 甘 草 ( 生 用 ) 二 两 , 苦 参  (锉 ) 半两。为末 , 每服五 钱, 水 煎  温服 ,不拘时候。  《圣 济 总录》卷 七十 七 方。  治蛊痢下血如鸡肝 , 腹部疼痛。桔  梗( 去芦头 , 锉炒 ) 、犀角 (镑 ) 等分。  为末 , 酒服一钱匕 , 日三。药后心  中当 烦 , 须 臾 自 静 , 可 食 猪 脾 以  补养。  《圣济总录》卷一百四十 七  方。治卒中蛊毒 , 下血如鸡肝 , 昼  夜不止 , 脏腑悉损。桔梗、伏龙肝  等分。为末 , 每服三钱匕 , 以温酒  调下。  栝连丸 《医学入门》卷六方。  治酒伤痰嗽喘 息。栝蒌仁、杏仁、  黄连各等分。为末 , 竹沥、韭汁为  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 ,  紫苏煎汤送下。  栝蒌 青黛 丸 《杂病 源 流 犀  烛》卷一方。治伤酒而致的湿痰作  嗽。栝蒌仁一两 , 青黛三钱。为细  末 ,蜜丸含化。  栝蒌煎 《太平圣惠方》卷 八  十三方。治小儿咳嗽不止 , 心神烦  闷。栝蒌一颗 ( 熟去仁 , 以童子 小  便一升相和研绞取汁 ) ,酥一两, 生  甘草一分 ( 为末 ) , 蜜三两。上药于  银锅中, 慢火煎如稀饴 , 每服半钱 ,  以清粥饮调下, 日四五服。量儿大  小 ,以意加减。  桃仁丸 治小儿多咳嗽 , 咽  中有呀呷声。方见“虚损·桃仁丸  ”。 治咳嗽。方 见“虚 损· 104 咳嗽 十画~十一画 ]  桃仁丸 ”。  桃花散 治 小儿咳 嗽。方见  “脚气·桃花散 ”。  殊效汤 《圣济总录》卷六十  六方。治咳逆。干柿 ( 细切 , 炒令  焦黑 ) 、干薄 荷 叶、陈橘 皮 ( 去 白 ,  焙) 各一两。为末 , 每服三钱匕 , 水  煎温服 ,日三。  柴胡 茯 苓 汤 治 咳嗽 骨 蒸。  方见“痨瘵·柴胡茯苓汤”。  柴胡鳖甲汤 治虚劳 , 咳嗽不  止。方见“虚损·柴胡鳖甲汤”。  恩袍散 治 烦躁咳 嗽。方见  “咳血吐血·恩袍散”。  胶豉 汤 治 咳 嗽 经久 不 愈。  方见“产后病·胶豉汤 ”。  消石散 治脚气 喘急 , 咳嗽。  方见“咽喉病·消石散 ”。  消矾散 《圣济总录》卷一百  七十五方。治小儿热嗽。马牙消、  白矾各半 斤 , 铅 丹一分。同 研 , 入  合子固济, 先烧令红 , 覆湿地一夜 ,  加龙脑半钱匕同研。每服一字匕 ,  甘草汤下。量儿大小加减。  消毒犀角饮子 治内蕴邪热 ,  痰涎壅嗽。方见“温病·消毒犀角  饮子”。  润下丸 《赤水玄珠》卷六  方。治气实有痰 , 又治积气 , 并大  肠经气滞痰嗽。陈皮 ( 去白 ) 六两 ,  甘草一两 , 食盐五钱。以水拌焙干  为末 ,蒸饼丸如梧子大 , 或为末 , 白  汤点服。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  方。治干霍乱 , 盘肠痛 , 不吐泻者。  大黄 ( 酒制 ) 四 两 , 黑 丑 ( 取 头末 ,  炒) 二两。为细末 , 皂角煎汁和丸  如凤仙子大。每服一至二钱 , 灯心  煎汤送下。  润肺散 《博济方》卷二方。  治肺 气 壅滞 , 咳 嗽不 已。甜 葶 苈  (炒 ) 一两 , 肉桂一两 , 马兜铃 ( 炒 )  二枚。为末 , 每服一钱 , 水煎 , 食后  温呷服。 《鸡峰普 济方》卷十 一  方。治肺虚咳嗽。阿胶、杏仁各一  两 ,糯米五合。为细末 , 每服一钱 ,  白汤调下 , 不拘时候。  海浮 石滑 石 散 《医 学 从 众  录》卷二方。治小儿风湿燥热而致  咳嗽痰喘。海浮石、杏仁、滑石各  四钱 , 薄荷二钱。为细末 , 每服二  钱 ,百部煎汤送下。  凉膈丸 《圣济总录》卷六 十  五方。治热 嗽。甘草 二两。猪 胆  汁浸五宿 , 漉出炙香。为末 , 蜜丸  如绿 豆 大。 食 后, 薄 荷 汤 下 十  五丸。  桑白皮散 《医方类聚》卷 十  引《简要 济众方》方。治肺热久 嗽  不瘥 ,及涕唾多。桑根白皮 ( 锉细 ,  炒) 一两 , 甘草 ( 炙黄色 ) 半两 , 大黄  (锉炒 ) 半两。为末 , 每服 二钱 , 入  葱白二寸 , 水煎 ,食后临卧温服。  理气 丸 治 气不 足 , 动 则 喘  咳。方见“虚损·理气丸”。  黄芩半夏丸 《医方类聚》卷  一百十九引《袖珍方》方。治上 焦  有热 , 咳 嗽生痰。制 半夏粉一两 ,  黄芩末二钱。为末, 生姜汁丸如梧  桐子大。每服七十丸 , 用淡生姜汤  送下 ,食后服。  黄芩泻白散 治肺火所致 咳  嗽。方 见“ 脏 腑 热 证 · 黄 芩 泻  白散”。  黄芩散 治小儿咳 嗽。方 见  “咳血吐血·黄芩散 ”。 咳嗽 十一画 105 ]  黄芪 散 治 虚 热, 咳 嗽 吐脓  血 ,口苦咽干。方见“黄疸·黄芪  散 ”。  黄栝蒌丸 治咳嗽。方见“积  聚·黄栝蒌丸”。  萝卜子散 《太平圣惠方》卷  八十 三 方。治 小 儿 咳逆 , 上 气喘  促。萝卜子一分 , 皂荚子 ( 煨熟去  皮) 十枚 ,麻黄 ( 去根节 ) 一分 , 甘草  (炙微赤 , 锉 ) 一分。为末。每服一  钱 ,加灯心 二十茎 , 水煎 , 分二服。  量儿大小, 以意加减, 不拘时候。  银杏膏 《寿世保元》卷三方。  治久年咳嗽吐痰。陈细茶 (略焙为  细末) 四两 , 白果肉 ( 一半去白膜 ,  一半去红 膜 , 擂 烂 ) 四两 , 核 桃肉  (擂 )四两 , 蜜半斤。上药入锅内炼  成膏 ,不拘时候服用。  甜葶苈散 《太平圣惠方》卷  八十三方。治小儿咳嗽喘粗 , 不得  睡卧。甜葶苈 ( 隔纸 炒令紫色 ) 一  分 ,桂心半分 , 贝母 ( 煨微黄 ) 一分。  为末, 每服 半 钱 , 以 清粥 饮调 下。  量儿大小, 以意加减。  麻黄 汤 治 咳 嗽。方 见“伤  寒·麻黄汤 ”。  麻黄散 《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八 方。治上 气咳嗽。麻黄半  斤 , 杏 仁百 枚 , 甘 草三 两 , 桂 心一  两。为末 , 另 研杏仁如脂 , 入药和  合 ,临气上时服一方寸匕。食久气  未下 , 再服一匕 , 日至 三匕。一方  去桂心、甘草。  《太 平 圣 惠 方》卷 九 方。  ① 治伤寒一日, 头项腰脊痛 , 恶寒。  麻黄 ( 去根 节 ) 半两 , 干姜 ( 炮裂 ,  锉) 半 两 , 葱 白 三 茎, 豉 一 合。为  末 ,水煎 , 稍热分 三服 , 衣盖出汗 ,  不拘时候。② 治伤寒三日不解 , 头  痛肌肉热。麻黄 (去根节 ) 一两 , 甘  草( 炙微赤 , 锉 ) 半两 , 葛根 ( 锉 ) 一  两 ,厚朴 ( 去粗皮 ,涂生姜汁炙令香  熟 ) 一两。为 末。每服四钱 , 加 生  姜半分, 水煎 , 稍热频服 , 衣盖汗出  瘥 ,不拘时候。  《外台秘要》卷十三引《古  今录验方》方。治盗汗。麻黄根三  分 ,故扇 ( 烧屑 ) 一分。为 末, 小 儿  以乳服三分 , 日三。大人方寸匕 ,  日三。不效 , 入干姜三分、粉三分  捣合 ,粉之。 《幼幼新书》卷二十  方。治胃热盗汗及衣厚伤温汗出。  麻黄根 ( 焙 ) 一 分 , 麸 皮 ( 炒黄 ) 半  两。为末 , 每服半钱至一钱 , 猪耳  煎汤调服。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八方。  治产后中风痉 , 通身拘急 , 口噤, 不  知人事。麻黄 ( 去根 节 ) 、白术、独  活各一两。为末。每服四钱 , 以水  酒各 半 盏 , 煎 至 六 分, 不 拘 时 候  温服。  《圣济总录》卷一百七十方。  治小儿慢惊风 , 因转泻而虚极多睡  善欠。麻黄七节 ( 以儿中指节比 ) ,  薄荷 ( 全者 ) 七 叶 , 干 蝎 ( 全者 ) 一  枚。各炒黄色 , 为细末。每服半钱  匕 ,温薄荷水调下。更量儿大小加  减。服 后 略 以 衣 被 盖 之 , 汗 出  为宜。  《圣济总录》卷一百八十 二  方。治小儿丹毒 , 若入腹及下部阴  卵 ,百药不瘥。麻黄 ( 去根 节 ) 、升  麻各半两, 消石 ( 研 ) 一两。为末 ,  每服半钱匕 , 井华水调下 , 空腹日  晚各一次。  《兰室秘藏》卷上方。治 内 106 咳嗽 十一画~十二画 ]  外障眼。麻黄 一两 , 当归身 一钱。  为末。炒黑色 入麝香、乳香 少许 ,  共为细末。含水鼻内搐之。  鹿子丸 《万病回春》卷五方。  治肺 痿 出 血, 兼 治 腰痛。嫩 鹿茸  (去毛 ,酥炙微黄 ) 、大附子 ( 泡去皮  脐 )、盐 花各 等 分。为末 , 枣 肉为  丸。每服三十丸 ,空腹好酒送下。  清化丸 治血虚火多 , 咳嗽声  嘶者。方见“哮喘·清化丸 ”。  清金丸 《丹溪心法》卷二方。  治食积火郁嗽。贝母、知母 ( 为末 )  各半两 , 巴 豆 ( 去 油 膜 ) 半 钱。为  末 ,姜泥丸 , 辰砂为衣。食后每服  五丸 ,白汤下。一方用青黛为衣。  清金丹 治 哮喘咳 嗽等。方  见“哮喘·清金丹”。  清肺汤 治上气脉浮 , 咳则喉  中如鸣 , 喘息不止。方见“哮喘·  清肺汤”。  款冬丸 《圣济总录》卷六十  六方。治寒痰咳嗽 , 语声不出。款  冬花、麻黄 ( 不去根节 ) 、甘草 (生 ) 、  杏仁( 不去皮尖 ) 各一两。为末 , 蜜  丸樱桃大。每服一丸 ,含化。  款冬花散 《圣济总录》卷  六十五 方。治久 咳嗽。款冬花新  者。为细末。每用二钱匕 , 香饼子  上烧烟 , 令病人吸烟咽之 , 食后日  二。 《御药院 方》卷五 方。治咳  嗽痰涎不利。款冬花、紫菀 ( 去苗  土) 各一两。为粗末 , 每服四钱 , 入  生姜五片, 水煎 ,食后温服。  款肺汤 《圣济总录》卷六十  五方。治咳嗽 , 五心烦热 , 肢体倦  怠 ,夜卧壮热。贝母 ( 去土 )、桔梗  (炒 )、紫菀 ( 去苗土 ) 各一两 , 甘草  (炙锉 ) 三分。为末 , 每 服三钱匕 ,  水煎 ,食后温服。  款肺散 《鸡峰普济方》卷 十  一方。治嗽。大半夏、杏仁各三十  六个。坩埚内烧烟出存性 , 为末每  服半钱至一钱 , 温米饮调下 , 不拘  时候。  葱白汤 治肺气壅热 , 久嗽涕  唾。方见“温病·葱白汤 ”。  葶苈丸 治肺气咳嗽及劳嗽。  方见“消渴·葶苈丸 ”。  葶枣散 《杂病源流犀烛》卷  一方。治肺痿 , 喘急面浮者。炒葶  苈。为末 , 每服二钱 , 大枣 十枚煎  汤调下。  焚香透膈散 《黄帝素问宣明  论方》卷九方。治一切劳 嗽, 胸 膈  痞满。雄黄、佛耳草、鹅管石、款冬  花各等分。为末 , 每用药一钱 , 安  在香炉上焚着 , 开口吸烟。  紫苏汤 治伤寒 咳嗽。方  见“伤寒·紫苏汤 ”。 治咳嗽  短气。方见“伤寒·紫苏汤 ”。  紫苏 饮 《博济 方》卷 三 方。  治咳嗽, 化痰涎。紫苏、贝母、款冬  花、汉防己各一分。为末 , 每服一  钱 ,水煎温服。  紫金散 治咳嗽咳 痰。方 见  “口唇舌病·紫金散 ”。  紫金煎 《鸡峰普济方》卷 十  七方。治小便不通 , 咳嗽上气。甜  葶苈、苦葶苈各半两 , 夏枯草、木香  各一分。为细末 , 枣肉和丸如小豆  大 ,煎桑白皮汤下三十丸。  紫菀汤 《圣济总录》卷四 十  九方。治肺寒痰逆 , 鼻多清涕。紫  菀( 去土 ) 、升麻、天门冬 (去心焙 )、  贝母 ( 麸炒黄 ) 各一两。为末。每  服三钱匕 , 入生姜三片 , 大枣二枚 , 咳嗽 十二画~十六画 107 ]  水煎温服, 不拘时候。  紫菀散 《太平圣惠方》卷  四十六方。治久咳不止。紫菀 ( 去  苗土 ) 三 两 , 款 冬 花 三两。为 末。  每服三钱, 入生姜半分 , 水煎温服 ,  日三四服。 《太平 圣惠方》卷八  十三方。治 小儿咳嗽。紫 菀 ( 炙 ,  去苗土) 半两 , 贝母 ( 煨微黄 ) 半两 ,  款冬花一 分。为末 , 每服一 字 , 以  粥饮调下, 日三四服 , 量儿大小 , 以  意加减。 《圣济总 录》卷六十五  方。治久咳嗽。紫菀 ( 去苗土 )、款  冬花各一 两 , 百 部半两。为 末 , 每  服二钱匕 , 煎生姜乌梅汤调下 , 食  后临卧服。 《圣济 总录》卷一百  七十六方。治小儿咳逆上气 , 喉中  有声不通利。紫菀 ( 去苗土 ) 一两 ,  杏仁( 去皮尖双仁 , 炒 ) 、细辛 ( 去苗  叶) 、款冬花各一分。为末 , 二三岁  儿 ,每服半 钱匕 , 米饮调下 , 日三。  量儿大小加减。  黑灵 丸 《博济 方》卷三 方。  治咳嗽不 已 , 日 久年深。羌 活、独  活各一分 , 巴豆三十粒 , 半夏三十  个同煅。为末 , 炼 蜜为丸如 梧子。  每服一丸 , 以马兜铃半两 , 官桂一  分 ,甜葶苈半两 (微炒 ) , 为末 , 每用  一钱 ,水一盏煎八分, 下一丸。  童真丸 治 气虚喘 嗽。方见  “虚陨·童真丸”。  温肺丸 《圣济总录》卷六十  五方。治 肺 伏 冷 气 , 咳 嗽。干 姜  (炮 ) 一两半 , 皂荚 ( 去皮炙令黄 ) 、  陈橘皮( 去白 ) 、白茯苓 ( 去黑皮 ) 各  半两。为细末 , 蜜丸如梧子大。每  服二十丸, 生姜汤下, 不拘时候。  温液汤 亦 名甘草 汤。治肺  痿唾血。方见“伤寒·甘草汤 ”。  温脾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  十八方。治食饱而咳。甘草四两 ,  大枣二十枚。水煎 , 温分三服。若  咽中痛声鸣者 , 加干姜二两。  槐角利膈丸 治风胜痰实 , 喘  满咳嗽 , 胸膈痞满。方见“痰饮 ·  槐角利膈丸”。  粳米桃仁粥 《太平圣惠方》  卷九十六方。治上气咳嗽 , 胸膈伤  痛 ,气喘。粳米二合 , 桃仁一两 ( 汤  浸 ,去皮尖双仁研 )。上以桃仁 和  米煮粥, 空腹食之。  蔓荆实散 《圣济总录》卷  四十 九 方。治 肺 热 壅盛 , 痰 嗽 喘  急。蔓荆实 ( 去白皮 )、大黄 ( 锉 )、  威灵 仙 ( 去 土 )、天麻 各 一 两。为  末 ,每服二钱匕 ,蜜酒调下。  《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 八  方。治乳痈疼痛。蔓荆实 ( 微炒 )  一两 ,甘草 ( 生熟各半 ) 一寸半。为  末 ,每服二钱匕 ,温酒调下 ,日三。  《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 七  方。治妊娠小便秘 , 不通利。蔓荆  实二两。为末 , 每服二钱匕 , 温水  调服 ,空腹午前服。  雌黄丸 治大人小儿呀呷嗽。  方见“癫狂痫·雌黄丸 ”。  蝉花散 治咳嗽及咽喉壅痛。  方见“惊风惊痫·蝉花散 ”。  滴油散 《杂病源流犀烛》卷  一方。治痰嗽 , 湿痰在胃 , 上干于  肺 , 嗽动 有 痰 , 痰 出嗽 止 , 其 脉 浮  滑 ,兼胸膈满 , 或见寒热交作 , 面浮  如盘。煅蚌壳一两 , 青黛二钱。为  末 , 每服三钱 , 淡齑水滴入 麻油数  点调下。  橘皮 丸 治 气 咳。 方 见“诸  虫·橘皮丸 ”。 108 哮喘 二画~三画 ]  橘皮五味子汤 《圣济总录》  卷六十 六方。治 咳嗽呕 吐。陈橘  皮( 去白焙 )、五味子、人参、紫苏子  各五两。为末 , 每服五钱匕 , 入生  姜一枣大拍碎 , 水煎温服。  薤白汤 治久患咳嗽 , 肺虚吐  血 ,将成劳瘵。方见“肛痔病·薤  白汤 ”。  煎丸 《鸡峰普济方》卷十  一方。一名 煎散。治壅 嗽。防  风、桑白皮、甘草各等 分。米泔浸  一日 ,为细末 , 以蜡一块 , 加水同煎  二钱 ,水煎 ,食后温服。  煎散 亦名 煎 丸。方见  本病证门“ 煎丸”。  鳖甲丸 治 肺阴虚 久咳。方  见“积聚·鳖甲丸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