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散 治 鬼疰。方见“中 风·一字散 ”。 二豆丸 《圣济总录》卷三十 四方。治诸疟发歇 , 寒热不定。绿 豆、黑豆 (去皮 )、朱砂 ( 研 ) 各一分 , 砒霜( 研 ) 半两。先研二豆如面 , 入 砒拌匀 , 滴水丸如梧子大 , 朱砂为 衣。每服一丸 , 发前取桃心七个嚼 烂 ,冷水吞下 , 如无桃心 , 取桃枝煎 汤放冷送下。 二姜 丸 《类 编朱 氏集 验医 方》卷二 方。治虚疟。白姜 ( 炮 ) 、 良姜( 壁土炒 ) 各等分。为末 , 用猪 胆汁为丸 , 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 四十丸。遇发前 ,空腹酒吞下。 二姜 散 治 寒 疟。方 见“诸 疝·二姜散 ”。 二黄丸 《圣济总录》卷三 十五方。治疟母。生砒黄、豆黄末 各一两 , 醋二升。煎成膏 , 别入丹 砂、雄黄、麝香各 一钱 , 研细和匀 , 为丸 如 绿 豆大。每 服五 丸 , 未发 前 ,煎生姜汤下。 《圣济总录》卷一百七十九 方。治小儿 大便不通。大 黄 ( 锉 , 炒) 一两 , 牛黄 ( 研 ) 、甘草 ( 炙 ) 、人 参各一分。捣研为末 , 蜜丸如小绿 豆大。每服二丸 ,米饮化下。 《圣济总录》卷一百四十三 方。治肠 风泻血。黄芪 ( 炙、锉 ) 、 黄连( 去须 ) 各一两。为末 , 以面糊 为丸 ,如赤 小豆大。每服二 十丸 , 米饮下。亦可加至三十丸。 《圣济总录》卷一百四十四 方。治 损 伤 瘀 血 在 腹 中。 大 黄 (锉 , 炒 ) 、生 干地 黄 ( 焙 ) 各二 两。 为末 , 蜜 丸如 梧 桐子 大。每 服 十 丸 ,温酒下。 《圣 济 总录》卷 一百 十 方。 治倒睫, 目眦赤烂。黄连 (去须 ) 一 两半 ,大黄 ( 锉 , 炒 ) 一两 , 细辛 ( 去 苗叶) 、龙脑各半两。为末 , 蜜丸如 梧桐 子 大。每 服 二 十丸 , 食 后 临 卧 ,温热水下 ,日再 ,小儿减量。 二黄汤 《圣济总录》卷 三 十三 方。治伤 寒 后 成疟 , 口 干 烦 渴。麻黄 ( 去根节 ) 、大黄 ( 锉 , 炒 )、 栝蒌根各一两 , 甘草 ( 炙 , 锉 ) 半两。 为末 , 每 服 五 钱 匕 , 水 煎 , 食 后 温服。 《圣 济 总录》卷 九十 二 方。 治骨极膀胱不通 , 大小便闭塞 , 面 色枯 黑 , 耳虚 鸣 烦 热。大 黄 ( 锉 , 炒) 、黄芩 ( 去黑心 ) 各一两 , 栀子仁 十四枚, 甘草 ( 炙 , 锉 ) 半两。为末。 每服五钱匕 , 水煎 , 下芒硝半钱匕 , 分温二服 , 空腹日午各一服。 《医宗金鉴 ·删补名方论》 卷二十八方。治上焦火旺 , 头面大 肿 ,目赤肿痛 , 及心胸、咽喉、口舌、 耳鼻热盛生毒疮。黄芩、黄连、甘 草各等分。水煎 ,食后服。 《圣 济 总录》卷 六十 八 方。 治吐血不止。生地黄 ( 焙 )、蒲黄各 一两。为 末。每 服 二 钱 匕 , 水 一 盏 , 入竹 叶 七片 , 煎七 分 , 去 渣 放 冷 ,食后细呷。 十枣散 《续易简方》卷三方。 78 疟疾 二画~四画 ] 治但热不寒疟。穿山甲一两 , 干枣 十枚。同烧灰留性 , 研为细末。每 服二钱 , 当 发 日, 日出 前 , 井 花水 调下。 七枣汤 亦 名七枣 散。方见 本病证门“七枣散”。 七枣散 《苏沈良方》卷三方。 治脾寒疟疾。川乌头 (炮 , 为末 ) 一 个 , 大 枣七 个 , 生 姜十 片 , 葱 白七 寸。水煎 , 疾发前 , 先食枣 , 次温后 顿服。《三因极一病证 方论》又名 七枣汤。治五 脏气虚 , 阴阳 相胜 , 发为痎疟。 人参汤 治疟疾寒热时作 , 面 色黄。方见“胸痹 心痛 · 人 参汤 ”。 三虎 丸 《类 编朱 氏集 验医 方》卷二方。治疟疾。北常 山、草 果子、甘 草各 等 分。用 白 酒 饼一 个 ,小者二个 , 共为细末 , 生蜜为丸 如弹 子 大。隔 先 一 日 , 盐 汤 下一 丸 ,临发又一丸 ,发旺又一丸。 三味汤 治 伤寒后 肺症。方 见“伤寒·三味汤”。 三建汤 治瘴疟 , 四肢 厥冷 , 头汗出不止 , 两足如无 , 或时发哕。 方见“虚损·三建汤”。 干桃丸 《圣济总录》卷三十 五方。治鬼疟。干桃子二七枚 , 黑 豆一两 ,巴豆七粒 ( 去皮心膜 , 出尽 油) 。为细末 , 滴冷水丸如梧子大 , 朱砂为衣。每服一丸 , 清晨井华水 吞下。 大黄丸 治一切疟。方见“黄 疸·大黄丸 ”。 川乌 散 《类 编朱 氏集 验医 方》卷二方。治虚疟。大川 乌、草 果子、干姜、良姜各等分。为末 , 加 枣七枚、姜七片煎服, 常服有验。 不二饮 《万病回春》卷二方。 治一切新久寒热疟疾。常山、槟榔 (一雌一雄 , 重二钱 ) 各二钱 , 知母、 贝母各等分。为末。每八钱 , 酒一 钟 , 煎至八分 , 不可过熟 , 露一宿 , 临服日, 五更温服。 不再 散 《类 编 朱氏 集 验 医 方》卷二方。治久疟。黄丹一两 , 百草霜三两。为末, 五更时新汲水 送服。 牛黄 丸 治 小 儿 疟疾 烦 热。 方见“惊啼夜啼·牛黄丸 ”。 牛膝饮 《圣济总录》卷 三 十五 方。治劳疟 积久不断。牛 膝 (生者, 锉细 ) 一两。水煎 , 分为 二 服 ,未发前一服 ,临发再服。 《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 九 方。治胞衣半出半不出 , 或子死腹 中 ,数日不产 , 血气上冲。牛膝 ( 去 苗 ,酒浸切焙 ) 、葵子各 三两 , 榆 白 皮( 锉 )、瞿麦穗各二两。为末。每 服三钱匕 , 水一盏 , 入生地 黄一分 同煎 ,温服 ,不拘时候。以下为度。 牛膝煎 《景岳全书》卷五 十 一方。功能截疟。治邪散已透 , 而 血气微虚者。牛膝二钱 , 当归、陈 皮各三钱。用好酒一钟浸一宿 , 次 早加水煎 , 温服。 分利顺元散 《寿世保元》卷 二方。治体虚之人 , 患疟寒多 , 久 不愈者。川乌 ( 去皮 , 半生半熟 ) 一 两 ,附子 ( 去皮 , 半生半熟 ) 一两, 南 星( 半生半熟 ) 二两 , 木香 ( 不见火 ) 五钱。为末。每服五钱 , 加生姜十 片、枣七枚 , 水煎 , 当发日早晨 , 速 进二三服。 乌沉散 《瘴疟指南》卷下方。 疟疾 四画~六画 79 ] 治瘴疟 , 心腹刺 痛。乌药、炒甘草 各一两 , 香附三 两。为细末 , 加盐 少许 ,开水调服。 乌梅饮 治 疟疾苦 渴。方见 “中风·乌梅饮 ”。 乌梅散 《太平圣惠方》卷 八十四方。治 小儿疟 , 发作 不定 , 多渴心烦。乌梅肉 ( 微炒 ) 半两 , 常 山一 两 , 甘 草三 分 ( 炙 微赤 , 锉 ) 。 为末。每服一 钱 , 入淡竹叶 十片 , 小麦三十粒 , 水煎温服。量儿大小 加减。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三方。 治小儿痢渴 不止。乌梅 肉 ( 微炒 ) 半两, 白茯 苓 一两 , 干木 瓜一 两。 为末 ,每服一钱 , 水煎放温 , 不拘时 候。量儿大小 , 加减服之。 《圣济总录》卷一百三十三 方。治诸疮水毒肿痛。乌梅、皂荚 子等分。烧存性研匀 , 贴疮 上 , 毒 汁可出。 《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九 方。治甲疽多年不瘥 , 胬肉脓血疼 痛。乌梅 ( 烧灰 ) 十枚。为末 , 敷疮 上 ,日换三次。 四圣 丸 治 疟 疾。方 见“虚 损·四圣丸 ”。 白芷石膏汤 《症因脉治》卷 四方。治 阳 明 经 温 疟。白 芷、石 膏、知母。水 煎服。若恶 寒 , 加桂 枝 ;无汗 ,加防风、柴胡 ; 身痛 , 加羌 活、独活。 冬瓜汤 《圣济总录》卷三十 四方。治温疟寒少热多。常山 ( 细 锉) 一 两 , 甘 草 ( 炙 , 锉 ) 半 两。为 末。每服二钱 匕 , 用冬瓜汁 一盏 , 水煎放温, 未发前服。 半夏 散 治 脾 疟。方 见“伤 寒·半夏散 ”。 必效大蒜丸 《太平圣惠方》 卷八 十四方。治 小儿疟疾。独 颗 蒜( 去心 ) 一枚 , 巴豆 ( 去心 ) 一枚。 取巴豆纳蒜中 , 用湿纸裹煨令熟 , 捣如膏, 丸如麻子大。每服以醋汤 下三丸 , 以吐利为度。量儿大小 , 加减服之。 朴附汤 治久发 虚疟 , 寒疟。 方见“腹痛腹胀·朴附汤 ”。 朱砂丸 《外台秘要》卷 五 引《救急方》方。治疟瘴 疠。朱 砂 (光明者 )、牛膝、常山各 等分。为 末 ,蜜丸 如梧桐子。候疟发之日 , 平旦服七丸 ; 欲觉发时更服七丸。 当日不断 , 更作一服 , 饮下。忌生 葱、生菜、生血物、油腻、牛肉等。 《外台秘要》卷十三引《广济 方》方。治瘦病伏连 , 辟诸鬼气 恶 疰。光明朱砂一两 , 桃仁 ( 去皮 尖 双仁者, 熬 ) 十枚 , 麝香 ( 研 ) 三分。 为末 , 别取桃仁捣如脂 , 入 二末和 丸 , 或加蜜少许。每服一七丸 , 日 二服。忌生血 物。《太平 圣惠方》 治伤寒 , 心中硬痛不可忍 , 或腹胀 满 ,欲成结胸。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方。 功能利五脏 , 安魂定魄 , 养心益气 , 悦泽 颜色。治百 病。久服轻身 延 年。长 肌 肉 , 补丹 田 , 聪 明 耳 目。 辰砂十两。白沙蜜十斤 , 炼令去尽 白沫 ,用瓮子一个 , 贮上件蜜 , 朱砂 用夹生绢袋子盛 , 以线系悬于密瓮 子内 ,去底二寸 , 封系瓮子口 , 入泥 灶内 , 用水以文火煮七复时 , 候灶 冷 ,将朱砂净洗令干 , 研细 , 用糯米 饭和丸, 如黄米大。每日空腹下三 五丸。不论老小 , 并宜服之。忌盐 80 疟疾 六画~七画 ] 水、羊血。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六方。 治瘰 疬 结 核肿 痛 , 令内 消。朱砂 (细研 ) 一 分, 腻粉 一分 , 粉霜 ( 细 研) 一分。用研令匀 , 用鸡子白和 丸如梧桐大。每于五更初 , 煎葱汤 下三丸 ,良久当利 ,如未利再服之。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三 方。治小儿疳痢 , 四肢干瘦 , 腹胁 胀满 , 食不能消。朱砂一分 , 硫黄 一分 , 巴豆 ( 去皮心 , 研 , 纸裹压去 油) 七枚 , 蟾头灰三钱。为末 , 以面 糊和丸如黄米大。每服以甘豆汤 下三 丸。量 儿 大 小 , 以 意 加 减。 《颅囟经》卷上方。治小儿疳痢。 朱砂、阿魏各半个石莲子大 , 蝙蝠 血二三滴 , 蟾酥 少许。为细 末 , 先 以桃、柳枝煎汤浴儿 , 再用唾液调 药如绿豆大 , 填脐中。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方。 治小儿中风 , 口眼牵急。朱砂 ( 细 研 , 水飞 过 ) 半 两 , 蛜 ( 去足 , 微 炒) 半两 ,白僵蚕 ( 微炒 ) 半两 , 天南 星( 炮裂 ) 半两。为末 , 以面糊和丸 如绿 豆 大。 每 岁 一 丸 , 以 薄 荷 汤下。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方。 功能令 视远见。治眼昏 暗。朱砂 (细研 ) 半两 , 青羊胆一枚。以朱砂 为末 ,入胆中 , 阴干取出 , 丸如小豆 大。每于食后 , 以粥饮下十丸。 交解 饮 《三 因极 一病 证方 论》卷六方。治脾胃气弱 , 阴阳胜 复 ,发为疟疾。肉豆蔻 ( 半生半面 裹 ,煨 )、草豆蔻 (如上法 ) 、甘草 (半 生半炙) 、厚朴 ( 半生半姜制 , 炒 ) 等 分锉散。每服四钱 , 水两盏 , 煎七 分 ,去渣空腹服。 如圣 散 治 疟 疾。 方 见“中 毒·如圣散 ”。 红散 子 《三 因 极一 病 证 方 论》卷六方。治疟 疾。黄丹 ( 炒 色 变) 。上入好建茶合和二 钱匕 , 白 汤调下, 或温酒调服。 苍耳丸 治久疟不 瘥。方 见 “疱疹痤疣·苍耳丸 ”。 牡蛎汤 《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方。治牡疟多寒。牡蛎、麻黄 各四两, 蜀漆三两 ( 若无以 常山代 之) ,甘草二两。洗蜀漆三过去腥 , 水八升煎蜀漆、麻黄得六升 , 去沫 , 入余 药 , 煮 取二 升 , 饮 一升 , 即 吐 出 ,勿复饮之。 《外台秘要》卷二十七引《古 今录验方》方。治遗尿小便涩。牡 蛎( 熬 ) 四两 , 鹿茸 ( 炙 ) 四两 , 阿胶 (炙 ) 二两 , 桑螵蛸二两。水煎 , 分 二服。 冷附 汤 《类 编 朱氏 集 验 医 方》卷二方。治虚疟。附子 ( 炮 ) 一 只。切片子 , 分作二服 , 生 姜十大 片 , 水两大盏 , 煎一盏 , 隔夜煎下 , 用绵 蒙 盏 , 露 一宿 , 至五 更初 服 , 冷服。 沉附汤 治瘴病 , 上 热下寒 , 腿足寒厥。方见“虚损·沉附汤”。 良姜 丸 《类 编 朱氏 集 验 医 方》卷二方。功能醒脾。治疟疾。 良姜 二 两。为 末 , 猪胆 丸 如 梧 子 大。紫苏汤下二十丸。 灵砂 丹 治 疟 疾。 方 见“痢 疾·灵砂丹”。 阿魏 丸 治 脾 疟。 方 见“齿 病·阿魏丸 ”。 阿魏散 《外台秘要》卷 五 引《集验方》方。治一切疟、劳疟 , 疟疾 七画~九画 81 ] 无问年月 深远。阿魏、安息 香、萝 卜子各二 两 , 芜 荑一合。为 末 , 暖 水服半钱。或作蜜丸 , 熟水下三十 丸。须臾当吐 , 忌冷水。 《圣 济总录》卷十 方。治白 虎风 ,身体疼痛不可忍 , 转动不得。 阿魏半钱匕 , 地龙 ( 炒 ) 十五条 , 乳 香 ( 研 )、好茶末各一钱匕。为末 , 分二服 ,空腹及夜间热酒调下。服 药后 , 再吃热豆淋酒 , 后啜热姜稀 粥 ,以衣被覆取微汗, 通体当瘥。 陈皮半夏汤 《瘴疟指南》卷 下方。治伤暑 , 汗出不透 , 或秋因 风寒 ,过食生冷 , 伤及脾胃 , 沐浴感 冒而 致 的 瘴疟。陈 皮、半 夏 各等 分。为末 , 每服四钱, 加生姜七片 , 水煎服。壮实人日三至四次 ; 虚弱 人日二次。 鸡子常山丸 《外台秘要》卷 五引《必效方》方。治疟 疾。鸡子 一枚。破头 , 出黄及白令尽 , 置小 铛子中 , 又取常山细末 , 量满前空 壳 ,又倾铛子中 , 量白蜜令满壳 , 复 倾铛子中。三 味同搅 , 微火 煎之 , 勿停 手。微冷 可 作 丸 , 如 梧 桐子 大。如 病 人午 时 发 , 巳 时 服 三十 丸 ,欲至发时 , 再服三十丸 , 用饮汁 下 ,欲吐任吐 , 亦如前服讫 , 更不发 者 ,不须服。服后禁脂腻油 面、生 菜、瓜果七日。 松萝散 治 小儿疟 疾。方见 “伤寒·松萝散 ”。 果附汤 《重订严氏济生方· 诸疟门》方。治脾寒疟疾不 愈 , 振 寒少热 ,面青不食 , 或大便溏泄 , 小 便反 多。草果 仁、附子 ( 炮 , 去皮 脐 ) 各等分。为末。每服半 两 , 加 生姜七片、枣一枚 , 水煎温服 , 不拘 时候。 知母散 治一切疟 疾。方 见 “狐惑病·知母散 ”。 备急一元散 《圣济总录》卷 三十 五方。治间 日疟。黑牛尾 烧 作灰 ,酒服方寸匕 ,日三。 疟丹 《三 因极 一病 证 方 论》卷六方。治疟 疾。雄黑 豆 ( 井 水浸 ,欠日取出皮 , 拭干研为膏 ) 四 十九 粒 , 真 砒 ( 研细 , 入豆膏 内 研 匀) 一钱。为丸如绿豆大 , 朱砂 为 衣 ,密器封之。当发日空腹井花水 下一 丸。忌热 食 一 日 , 孕 妇 不 得 服。 《类编朱氏集 验医方》卷 二 方。治疟疾。腊茶、硫 黄各 等分。 寒多加 硫黄 少许 , 热 多加 腊茶 少 许。临发时用冷水调下。 茯苓汤 治疟疾 , 发 热身黄 , 小便不利。方见“胸痹心痛·茯苓 汤 ”。 茯苓散 治疟病但热不寒 , 遍 身发黄 , 小便涩滞。方见“遗精 阳 痿·茯苓散 ”。 栀子汤 《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 方。治疟病 数年不瘥。栀 子 十四枚, 常山三两 , 车前叶二七枚 , 秫米十四粒。水煎 , 分三服。未发 一服 , 发时一服 , 发后一服。以吐 利四五行为瘥。吐利不止 , 以冷饭 止之。 《外台秘要》卷二引《古今录 验方》方。治伤寒劳复。栀子十四 枚( 擘 ) , 麻黄二两 ( 去节 ) , 大黄二 两 ,豉一升 ( 绵裹 ) 。切碎 水煎 , 分 三服。 《苏 沈 内翰 良 方》卷 三 方。 治胸痹切痛。栀子二两 , 附子 ( 炮 ) 一两。为末。每服三钱 , 加薤白三 82 疟疾 九画~十一画 ] 寸 ,水煎服。 《圣 济 总 录》卷 八 十九 方。 治虚劳 , 骨节烦 热 , 盗 汗不止。栀 子仁、地骨皮、麦门冬 ( 去心 , 焙 ) 、 柴胡( 去苗 ) 各半两。为末 , 每服三 钱匕, 入竹 茹、小 麦各 少 许, 水煎 温服。 《圣济总录》卷一百零三方。 治赤目。山栀子七枚 ( 煨熟 ) , 大黄 末三钱匕。水煎 , 搅匀 , 食后徐徐 温服。 厚朴汤 治 脾疟不 思食。方 见“霍乱·厚朴汤 ”。 星附汤 治痖瘴 , 痰涎上塞不 知人 ,声如牵锯 , 口噤直视 , 二便失 禁。方见“中风·星附汤 ”。 保安汤 《圣济总录》卷三十 七方。治山岚 瘴疟 , 寒热久 不瘥。 常山半两, 青蒿、知母各一两 , 桃仁 (汤浸 , 去皮尖双仁 , 研 ) 半两。为 末。每服二钱匕 , 加生姜半 分 , 水 煎 ,稍热服 ,不拘时候。 恒山散 治痰实疟 , 发歇、 寒热不定。方见“头痛·恒山散 ”。 治小儿疟疾壅烦闷。方见 “头痛·恒山散 ”。 神验朱砂丸 《太平圣惠方》 卷五十二方。治心疟。光明砂 ( 细 研) 半两 , 常山一两 , 杏仁 ( 汤浸去 皮尖双仁 , 麸炒微黄 ) 十枚。为末 , 研入朱砂令匀 , 蜜丸如梧桐子大。 未发前 ,以粥饮下十五丸。欲发时 再服。 桃仁丸 治 劳疟久 不瘥。方 见“虚损·桃仁丸 ”。 桃仁常山丸 《外台秘要》卷 五引《近效方》方。治一 切疟。桃 仁( 生 , 不去双仁皮尖 ) 二两 , 常山 二两 , 豆豉三两。为末 , 酒 和丸如 梧子。酒下三十丸, 临发再服三十 丸。或有吐利 , 不瘥 再服三十丸。 忌生葱菜、甜物油腻。 桂枝羌活汤 《素问病机气宜 保命集》卷中方。治疟疾 头痛 , 项 强有汗, 恶风脉浮。桂枝、羌活、防 风、炙甘草各五钱。为末 , 每服五 钱 , 水 煎 服。若 吐 者 , 加 半 夏 曲 五钱。 桂枝柴胡汤 《症因脉治》卷 四方。治寒疟 , 寒伤少阳 , 寒多热 少者。桂枝、柴胡。水煎服。 柴胡散 治妊娠疟 疾。方 见 “消渴·柴胡散 ”。 铁刷汤 治一切疟 疾。方 见 “痰饮·铁刷汤 ”。 消癖丸 治疟母停水结癖 , 腹 胁坚痛。方见“积聚 , 消癖丸 ”。 黄丹丸 治小儿疟疾 , 寒热发 歇不 定。方 见“癫 狂痫 · 黄 丹 丸 ”。 黄连汤 治肺 疟、胃 疟、疟 痢 等。方见“温病·黄连汤 ”。 黄连酒 《圣济总录》卷三 十 五方。治疟疾。黄连 ( 去须 , 锉 ) 一 两 ,常山 ( 细锉 ) 一两。以酒一升半 浸之经宿 , 发前煎取一盏 , 分二服 , 临发 更 一 服。 有 热 当 吐 , 有 冷 当下。 黄连散 《外台秘要》卷 五 引《集验方》方。治温疟、痰疟久不 瘥。黄连二两。为末 , 浓酒一盏调 三钱 , 空 腹顿服。相 次更服三钱 , 更饮 酒 三两 盏 , 任 醉 , 睡 过方 食。 如渴 ,枳实煎汤服。忌猪肉、冷水。 《太平圣惠方》卷十三方。 治伤寒吐下后 , 毒气不解 , 致成下 疟疾 十一画 83 ] 痢。黄连三分 ( 去须 , 微炒 ) , 人参 (去芦头 )一两 , 黄芩三分 , 干姜 ( 炮 裂 , 锉 ) 半两。为末 , 每服三钱 , 水 煎温服 ,不拘时候。 《圣济总录》 卷二十 七方。治 伤寒发 斑。黄连 (去须 ) 一两 , 槟榔 ( 锉 )、甘草 ( 炙 ) 各半两。为末 , 每服二钱匕 , 入蜜 少许如 汤点 , 放温 服 , 不 拘时 候。 《圣济总录》卷三 十一方。治伤 寒后, 盗汗 不 止。黄 连 ( 去 须 ) 一 两 , 牡蛎 ( 烧 ) 二 两, 白茯 苓 ( 去黑 皮) 三分 , 甘草 ( 炙 ) 半两。为末 , 每 服二钱匕 , 煎竹叶熟水调下 , 不拘 时候。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 方。治休息痢不瘥 , 肌体瘦瘁。黄 连( 去须 , 微炒 ) 二两 , 龙骨二两 , 阿 胶二两( 捣碎 , 炒令黄燥 ) , 艾叶 ( 微 炒) 二两。为末 , 每于食前 , 煮食米 粥 ,调下三钱。 《圣济总录》卷七 十五方。① 治热痢无度。黄连 (去 须) 一两 , 鸡子二枚。黄连为末 , 和 鸡子白和药为饼子 , 烧令黑 , 再为 细末 ,每服三钱匕 , 空腹粥饮调下 , 日晚二服。② 治挟热痢 , 多下赤 脓。黄连 ( 去须 )、灶突中黑尘各一 两。为末 , 每服二钱匕 , 温酒调 , 空 腹服 , 日二。 《类编朱氏集验医 方》卷 六 方。治 血 痢。黄 连 ( 锉 碎) 。用无灰酒煎至七分 , 温服。 《圣济总录》卷四十七方。 治心热汗出 , 及虚热汗。黄连 ( 去 须) 半两 , 柴胡 ( 去苗 )、前胡 ( 去芦 头) 各一两。为细末, 每服一钱匕 , 温酒调下 , 日三。 《圣济总录》卷 一百七 十九方。治小儿 盗汗。黄 连( 去须 ) 三分 , 牡蛎 ( 烧 ,研如粉 ) 、 贝母( 去心 ) 各半两。为末 , 以米粉 一升 , 相 和 令 匀。如 有 汗 , 粉 儿 之身。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方。 ① 治消渴 ,口舌干燥 ,烦热 ,不能饮 食。黄连 ( 去须 ) 二两 , 葛根 ( 锉 ) 二 两 ,麦门冬 ( 去心 ) 一两 ,枇杷叶 ( 拭 去毛 ,炙微黄 ) 一两。为末 , 每服四 钱 ,入生姜半分 , 淡竹叶二七片, 水 煎温服 , 不拘时 候。② 功 能润 肺 心。治消渴。黄连 ( 去须 , 为末 ) 二 两。生 地 黄汁 三 合 , 生 栝 蒌 汁 三 合 , 牛乳三合。三味相和 , 每服三 合 ,调下黄连末一钱, 不拘时候。 《医方类聚》卷七十九引《经 验良方》方。治大人小儿 鼻衄 , 热 气盛行 , 血随气散 , 溢于鼻者。黄 连、黄芩、柏 叶、甘 草 各 等 分。为 末 , 每服 二 钱 , 入 豉二 十粒 , 水 煎 温服。 《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 八 方。治乳痈。黄连、大黄 ( 炒 )、鼠 粪各 一 分。为 末 , 以黍 米 粥 清 调 和 , 视 痈 大 小 , 敷 乳 四 边 , 其 痛 当止。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 一 方。治痈已溃。黄连 ( 去须 ) 一两 , 黄柏 ( 锉 ) 一两 , 地榆 ( 锉 ) 一两 , 白 芷一两。为末 , 以鸡子白调 , 涂细 布贴之。 《圣济总 录》卷一百 二 十八方。治 一 切 痈 疽。黄 连 ( 去 须) 、滑石 ( 碎 ) 各一两。为末 , 先浓 煎甘草汤 , 温洗疮拭干 , 烂 嚼胡麻 子敷之, 然后干贴此散 , 日三度。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 二 方。治烂疮。黄连 ( 去须 , 捣皮 ) 一 两 ,胡粉一两。为末 , 研令细匀 , 以 油调涂之。 《太平 圣惠方》卷 六 十五 方。治恶疮 疼痛不可忍。黄 84 疟疾 十一画 ] 连( 去须 ) 一两 , 槟榔一两 , 母丁香 半分 , 麝香 ( 细研 ) 半钱。为 末 , 入 麝香研匀。先用盐浆水洗 , 候干以 药掺之。 《太平圣 惠方》卷九十 方。① 治小儿头疮出脓水, 瘥而复 发。黄连 ( 去须 ) 五两 , 水银二两 , 乌贼鱼骨 ( 烧令赤色 , 锉 ) 二两。除 水银外 , 捣细罗为末 , 别用白蔹末 一两半 , 入少水与水银同研 , 与前 药末相和 , 令匀。先以桃叶汤洗疮 令净 , 拭干 , 以药敷于疮上。② 治 小儿头 面身 体 生热 疮。黄 连 ( 去 须) 一两 ,蛇床子 ( 微炒 ) 二两 , 黄柏 (锉 ) 二两 , 胡粉 ( 炒令黄色 ) 半两。 为末。若 头身 生 疮 , 以 生 油 调如 泥 , 涂 之 ; 若 面部 生疮 , 以猪 脂和 涂之。 《圣济总录》卷一百四十一 方。治牝痔下血。黄连 ( 去 须 ) 二 两 ,陈曲一两。为末, 每服一钱匕 , 入蜜少许, 温水调服, 日三。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五 方。治癣 湿 痒 不 可 忍。黄连 ( 去 须) 一两 , 乱发灰半两 , 龙胆半两 , 胡粉 ( 研 ) 半两。为末 , 研令 匀 , 先 以温 浆 水 洗疮 , 后 取药 敷 之。 《类 编朱氏 集验 医方》卷 十 三方。 治疥疮。大椒、黄柏皮、黄连各半 两 ,槟榔一两。为细末 , 用巴豆二 十 粒 , 煎 麻 油 涂 之 , 巴 豆 煎 至 黑为度。 《圣济总录》卷一百零一方。 治面 疱 , 令肤光白。黄连 ( 去须 ) 十五两 ,木兰皮十两 , 大猪肚 ( 去筋 膜) 一个。前二味为末 , 纳猪肚中 , 缝合口 ,入五斗米于甑内 , 蒸令熟 , 取出细 切暴干。为末。每服二钱 匕 ,温水调 ,空腹临卧服。 《圣济总录》卷一百三十 九 方。治金刃所伤 , 血出不止。黄连 (去须 )、槟榔 ( 锉 , 生用 ) 、木香、白 芷各半两。为末 , 掺所伤处 , 血可 止。如妇人血晕 , 以童子小便调下 一钱匕; 如脏毒泻血, 以水煎服。 《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 二 方。治妇人带下 , 若挟热毒 , 多下 赤脓。黄连 ( 去须 ) 、灶突中煤灰各 二两。为末。每服二钱匕 , 食前温 酒调下。日三。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方。 ① 治妊娠热痢 ,腹痛烦闷 , 黄连 ( 去 须) 半两 , 栀子仁半两 , 当归 ( 锉, 微 炒 ) 半两。为 末, 分 为三服。每 服 水煎 ,分温二服。② 治妊娠疟疾 , 寒热腹痛。黄连、当归 ( 锉 , 微炒 ) 各一 两。 为 末 , 每 服 三 钱 , 水 煎 温服。 《圣济总录》卷一百零 三 方。治目赤肿痛。黄连末半分 , 鸡 子( 去黄 , 取白 ) 一枚。将黄连研极 细 , 和鸡子白入白壳中 , 纸 固塞勿 令尘秽入 , 挂沟中浸二日 , 不令没 , 时取点眼。 《圣济 总录》卷一 百 十方。治眼风赤涩 , 肿疼生疮。黄 连( 去须末 ) 、蕤仁 ( 去皮 ) 各一分 , 胡粉一钱。先将蕤仁去膜 , 于铜器 中 , 用槐木杵研令极细如粉 , 次入 黄连 末、胡 粉、合 和更 研 , 取 细 为 度。每夜卧点一黍米 ,在目眦头。 《圣济总录》卷一百十五方。 ① 治耳生恶疮。黄连 ( 去须 ) 半两 , 矾石 ( 烧 , 尽研 ) 三分。为 细末 , 每 以少许 绵裹 纳耳中 , 兼疗 耳痛 有 脓。② 治耵聍塞耳 , 坚硬不得出 , 耳聋。黄 连 ( 去 根须 ) 半两 , 附 子 (炮 , 去皮 ) 一分。为末 , 每以少 许 疟疾 十一画 85 ] 掺入耳中。③治 聤耳出 脓水。黄 连( 去须 ) 半两 , 瓠子 ( 干者 ) 一分。 为末 ,以少许掺耳中。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方。 ① 治口吻恶疮。黄连 ( 去须 ) 一分 , 干姜 ( 炮裂 ) 半分。为 末 , 每 用少 许 ,敷疮上。② 治唇吻生疮。黄连 (去须 ) 一两 , 乱发灰一两 , 故絮灰 一两 , 干姜一两。为末 , 每取敷于 疮上。 豉心丸 《外台秘要》卷五 引《古今录验方》方。治 疟疾。香 豉( 熬 , 令色变 ) 五合 , 常山二两 , 大 黄三分 , 附子 ( 炮 ) 二分。为 末 , 蜜 丸如豆大。先服十丸 , 不止亦可服 至四十丸。忌生葱、生菜等。 《圣济总录》卷一百零六方。 治热风目肿。豉心二两 , 黄连 ( 去 须 ) 三 两。为 末 , 蜜 丸 梧桐 子 大。 每服三十丸 , 食后温水下。 梅实 散 治 诸 疟 乏力 气 弱。 方见“霍乱·梅实散”。 常山大黄酒 《外台秘要》卷 五引《深师方》方。治疟疾结热 , 烦 扰迷冒 , 寒热但 多。常山三 两 , 甘 草( 炙 ) 三两 , 前胡二两, 大黄三两。 水一斗 , 煮取三升半 , 下大黄煎取 三升 ,初服七合 , 中服八合 , 欲发服 九合。忌海藻、菘菜、生葱、生菜。 常山丸 《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 方。治脾 热 为 疟 , 或 渴 或不 渴 ,热气内伤不泄 , 令人病腹中痛 , 肠中鸣 , 汗出。常山三两 , 甘草半 两 ,知母、鳖甲各一两。为末 , 蜜丸 如梧子大。发前酒服十丸 , 发时一 服 ,正发时一服。 《外台秘要》卷 五引《近效方》方。治瘴疟。常山、 豉( 熬 ) 、桃仁 ( 去尖皮熬 ) 等分。豉 与桃仁捣泥 , 入常山末搅 , 蜜丸如 梧桐子。发前酒下四丸 , 须臾再服 二十丸。如 不瘥 , 更 服。忌 生葱、 生菜。 《太平圣惠 方》卷五十 二 方。治一切疟。常山末一两半 , 白 蜜一合, 鸡子白二枚。上药入铫子 内 ,以慢火熬令可丸 , 丸如梧子大。 每服空腹以粥饮下二十丸 ,晚食前 再服。 《太平圣惠 方》卷八十 四 方。① 治小儿疟疾。常山末一两 , 白蜡半两 , 鸡子一枚。上药鸡子用 清去黄 , 与常山末拌和令匀 , 于瓷 碗中熔蜡 , 拌和 , 以绵裹碗口 , 以甑 中蒸三遍 , 取出 , 丸如麻子大 , 每服 以粥饮下五丸, 当吐为瘥。量儿大 小 ,加减服之。② 治小儿疟疾 , 发 时壮热憎寒 , 面色青黄 , 饮食不下。 常山半两 , 川大黄 ( 锉碎 , 微炒 ) 半 两 ,甘 草 ( 炙 微赤 , 锉 ) 半两 , 麝 香 (细研 ) 半钱。为末 , 令匀 , 蜜丸 如 梧桐子大。每临发前 , 以暖水下二 丸。三岁以下 , 服一丸。 《圣 济 总录》卷三十六方。治心疟。常山 (别捣 ) 一两 , 桃仁 ( 去双仁炒 , 和皮 捣) 一两 , 铅丹 ( 细研 ) 八钱 , 豉 ( 炒 烟尽 ,别捣 ) 一合。为末 , 蜜丸如梧 子大。每服十五 丸。鸡鸣时空 腹 酒下。欲发时再服十五丸。 《圣 济总录》卷三十七方。① 治温疟发 热 ,身面皆黄 , 小便不利。常山、赤 茯苓( 去黑皮 ) 各二两 , 香豉 ( 炒 ) 二 合。为末 , 以粟米饭和丸如梧桐子 大。每服三十丸 , 温酒下。不拘时 候。② 治疟兼利不止。常山、黄连 (去须 ) 、豉 ( 炒 ) 各 三 两, 附子 ( 炮 裂 ,去皮脐 ) 二两。为细末 , 炼蜜丸 如梧子大。每服四丸 , 米饮下 , 未 发前空腹服 , 欲发更服三丸。 86 疟疾 十一画 ] 常山 汤 《备 急千 金要 方》卷五 方。治 小 儿 温 疟。常 山 (切 ) 一两 , 小麦三合, 淡竹叶 ( 切 ) 一升。以水一升半 , 煮取五合。一 日至七日儿 , 一合为三服 ; 八日至 十五日儿 , 一合半为三服 ; 十六日 至二十日儿 , 二合为三服 ; 四十日 至六十日儿 , 六合为三服 ; 六十日 至百日儿 , 一服二合半 ; 百日至二 百日儿 , 一服三合。 《备急千金 要方》卷十方。治肺热痰聚胸中 , 来去不定, 转为疟 , 其状令人心寒 , 寒甚则发热 , 热间则善惊 , 如有所 见者。常 山三 两 , 秫米 二 百 二十 粒 ,甘草半 两。水 煎 , 分三 服。至 发时令之服尽。 《外台秘要》卷 五方。① 引《广济方》方。治疟疾。 常山三两。浆水三升 , 浸一 宿 , 煎 取一升 ,发前顿服。微吐瘥止。忌 生葱、生菜。② 引《崔氏方》方。治 疟疾。常山三两 , 石膏 ( 碎 , 绵裹 ) 八两 ,甘竹叶一把 ( 切 ) , 糯米一百 粒。水 煎 , 日 出一 服 , 临 发 一 服。 忌生葱、生菜。③ 引《深师方》方。 治三十年久疟。常山三两 , 黄连三 两。酒一斗浸一宿 , 煎取六 升 , 当 晚服八合 , 至发时 三服。忌 猪肉、 冷水、生葱、生菜。④ 引《救急方》 方。治 疟 瘴。常 山 八 分 , 橘 皮 六 分 ,牡蛎 ( 熬 ) 四分 , 桂 心二分。为 末。发日干旦酒服一方寸匕 , 临发 又一匕 , 发后再 一匕。忌生 葱、生 菜。 《圣 济 总 录》卷 三 十 四 方。 治温疟。常山 ( 锉 ) 半两 , 鳖甲 ( 醋 浸 ,炙黄 )、甘草 ( 生锉 ) 各一两 , 车 前草一握切或用子三合。为末 , 每 服三钱匕 , 水煎温服。 《圣济总 录》卷三十五方。治间日疟 , 先寒 战后 壮 热。常 山、甘 草 ( 炙 ) 各 三 两 ,鳖甲 ( 醋炙 ) 一两 , 淡竹叶 ( 切 , 洗 ) 三升。为末。以酒 三升渍之 , 以水七升煮 , 水过半为度 , 其酒分 五服。未发饮之当吐 , 吐已不必尽 剂。 《圣 济 总 录》卷 三十 六 方。 治疟 病 发渴 , 饮 水不 止。常 山 三 两 ,石膏八两 , 白秫米二合。为末 , 每服五钱匕 , 加竹叶十片 , 水煎温 服。平旦一服 , 欲发再服 , 正发时 又—服。 《太 平 圣惠 方》卷十 三 方。 治伤寒结胸 , 烦满 , 喘息稍急 , 汤饮 不下。常 山一 分 , 甘 草 ( 生 用 ) 一 分 ,蜀漆半分 , 犀角屑半分。为末 , 水煎 顿 服 , 不 拘 时候。须 臾 当 吐 为效。 常山饮 《圣济总录》卷三 十 四方。① 治温疟 , 吐而微寒。常山 (锉 ) 半两 , 淡竹叶 ( 锉 ) 一握 , 小麦 一合。水三盏 , 浸药一宿 , 明旦水 煎二盏 , 未发前逐渐温服。② 治瘴 疟但热不寒 , 烦渴不止。常山 ( 锉 , 炒) 半两 , 甘草 ( 锉 , 炒 ) 一分 , 乌梅 七枚 ( 打碎去核 , 焙 ) , 青蒿 ( 焙 ) 一 分。为末 , 以小便一盏 , 水一盏 , 酒 一盏 , 煎 至 一盏 , 去渣 , 当发 日 空 腹服。 常山酒 《圣济总录》卷三 十 五方。治 间 日 疟。常 山 一 两 , 蒜 (独头者 , 去根茎横切 ) 一颗 , 糯米、 黑豆 各 一百 粒。为 末 , 以 清 酒 一 升 , 病未发前一日 , 以酒浸 药于碗 中 ,欲发时分三分 , 先饮一分 , 如未 吐 ,更服一分 ,得吐则瘥。 常山酒煎 《外台秘要》卷 三 十六引《删繁方》方。治小儿疟疾。 常山 二 两 , 桂 心一 两 , 甘 草半 两。 疟疾 十一画~十四画 87 ] 以酒 一 升 煎 取 七 合 , 分 服 , 取 吐 瘥止。 常山散 《外台秘要》卷 五引《广济方》方。治疟 疾。常山 五分 ,升麻二分 , 蜀漆一分。为末 , 每服二钱匕 , 和井花水煮米半合顿 服。吐后瘥。忌生葱、生菜及诸果 子生冷油腻 等物。 《圣济总录》 卷三 十四 方。治瘴 疟 发 热不 止。 常山 ( 锉 ) 一 两 , 升 麻 三 分, 鳖 甲 (锉 ,生用 ) 、山栀子 ( 去皮 ) 各半两。 为末 ,每服三钱匕 , 未发前 , 用温水 调下 ,取吐当瘥。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六方。 治鬼疰。常山一两 , 甘草 (生用 ) 半 两 ,麝香 ( 细研 ) 一钱。为末。每服 三 钱 , 水 煎 , 食 前 温 服。 得 大 吐 即效。 麻黄 汤 治 温 疟。方 见“伤 寒·麻黄汤 ”。 紫金丹 《苏沈良方》卷三 方。治 脾 疟。硫 黄 三 钱 , 钦 粉 五 钱 ,腻粉十五钱。为末 , 粟米饭丸 如弹子大。乳香汤下一丸 , 气实服 一丸半至二丸。 《普 济 本事 方》卷二 方。 治多年 肺气 喘急咳 嗽 , 晨 夕不得 眠。砒石 ( 研飞如粉 ) 一钱半 , 豆豉 (水略润 , 研成膏 ) 一两半。上用膏 子和砒同杵匀 , 丸如麻子大。每服 十五丸 , 小儿量大小与之 , 并用腊 茶清极冷吞 下, 临卧服。 《丹溪 心法》卷二方。治哮证。精猪肉二 十两 ,砒石 ( 研极细 ) 一两。以砒石 末拌在肉上令匀, 分作六份 , 纸筋 黄泥包后烘干 , 炭火煅 , 青烟出尽 为度 ,出 火毒 , 研 细 , 汤浸 , 蒸饼为 丸绿豆大。成人每服二十丸 , 小儿 酌减。食前茶汤送下。 《普济本事方》卷三方。治 痃癖 , 面目悉黄。胆矾三两 , 黄蜡 一两 ,青州枣五十个。上于瓷合内 用醋五升 , 先下矾枣 , 慢火熬半日 , 取出枣, 去皮核 , 次下蜡一处 , 更煮 半日如膏 , 入好腊茶末二两同和 , 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 , 茶酒 任下。如久患肠风痔漏陈米饮下。 《张氏医通》卷十四方。治 金疮出血不止, 敷后无瘢痕。琥珀 屑、降真香末、血竭等分。为极细 末 ,敷伤处。 《妇科玉尺》卷四方。治 产 后肿胀, 胸中有物 , 状如噎气 , 久服 治血癖。代赭石、砺石各等分。醋 糊为丸 , 每服二十至三十丸 , 酒送 下。胸中痛 , 当归煎汤送下。一方 用代赭石一两 , 桃仁泥三钱 , 大黄 五钱。薄荷煎汤打糊为丸。 蜀漆散 《金匮要略》卷上方。 治牝 疟 , 疟 多 寒 者。 蜀 漆 ( 洗 去 腥) 、云母 ( 烧二 日夜 ) 、龙骨等分。 为末 ,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 滚痰丸 治疟痢痞 块。方 见 “痰欧·滚痰丸”。 截疟青蒿丸 《金匮钩玄·疟 疾》方。治疟 疾。青蒿一两 , 冬 青 叶、马鞭草、官桂各二两。为细末 , 丸如胡椒子大 , 每两作四服 , 于疟 疾发前一小时服尽。 槟榔 散 治 疟 疾。 方 见“伤 寒·槟榔散 ”。 蜜煎 《千金翼方》卷十九方。 治疟疾寒热方。赤蜜五合 , 常山四 两 ,炙甘草半两。为末 , 水煎温服。 吐则 止。 不 吐 更 服 七 合 , 勿 饮 冷水。 88 咳嗽 一画~三画 ] 醇醨汤 《圣济总录》卷三十 五方。治间日疟。大黄 ( 锉 , 炒 ) 三 分 ,炙甘草、常山各一 分半。水煎 温服。 橘皮散 治 太阴疟 疾。方见 “痢疾·橘皮散 ”。 鳖甲 丸 治 瘴 疟。方 见“积 聚·鳖甲丸 ”。 鳖甲散 治妊娠疟疾 , 寒热腹 痛。方见“肛痔病·鳖甲散 ”。 藿香玉 液散 治疟 病。方见 “霍乱·藿香玉液散”。 露姜饮 《医门法律》卷五 方。治脾胃痰疟 , 发为寒热。生姜 四两。和皮捣 汁一碗 , 夜露 至晓 , 空腹冷服。 《温病条辨》卷二方。 治太阴脾疟 , 脉濡 , 寒热腹微满 , 四 肢不暖。人参、生姜各一钱。水煎 温服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中医病证小方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