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温病(附:中暑、疫瘴、时毒等)

 学中医书馆 2017-09-18


3 . 温病 ( 附 : 中暑 、疫瘴 、时毒 等 )

 一甲煎 《温病条辨》卷三方。  功能清余热 , 存阴涩大便。治温病  下后 , 大便溏甚 , 脉数 者。生牡蛎  二两。为末 , 水煎, 分三服。  一物瓜蒂汤 《金匮要略》卷  上方。治夏月伤冷水 , 水行皮中而  致太阳 中暍 , 身热 疼重 , 脉弱 者。  瓜蒂二七个。为末 ,水煎顿服。  二气丹 《重订严氏济生方·  诸暑门》方。治伏暑伤冷 , 二气交  错 ,中脘痞闷 , 或头痛恶心。消石、  硫黄各等分。为末, 文武火炒令鹅  黄色, 研细 , 糯米 糊 为丸 梧子 大。  每服四十丸 , 新汲水下 , 不拘时候。  二圣救苦丹 《医宗金鉴》卷  二十八 方。功能 开窍泻 火。治天  行时气 ,邪气入里 , 头痛壮热 , 及小  儿瘟疫。生大黄一斤 , 皂角 ( 去皮  弦 , 微 炒 ) 四 两。为 细末 , 水 泛为  丸。每 服 三 钱 , 白 水 送 下。弱 者  减服。  人中黄散 《张氏医通》卷  十三方。治疙瘩瘟 , 头面洪 肿 , 咽  嗌堵塞 , 水 药不进。人中黄 一两 ,  雄黄、朱砂各一钱。为末。每服二  钱 , 薄 荷、桔 梗煎 汤送 下 , 日 三夜  二服。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方。  治吐痰夹血 , 心烦骨蒸。人中黄适  量。为细末 , 每服三至四钱 , 用茜  草根汁、生姜汁、竹沥调下。  人参饮子 《太平圣惠方》  卷十 五 方。治 时 气 六日 , 心 胸 结  硬 ,呕吐 , 不下饮食。人参一两 ( 去  芦头 , 锉 ) , 生姜汁一合 , 川芒硝 一  分 , 蜜一合。先煎人参取汁 , 下鸡  子清一枚 , 及芒硝、姜汁、蜜等 , 搅  令匀 ,分温二服 ,不拘时候。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方。  治妊娠痰逆 , 不思饮食。人参 ( 去  芦头) 半两 , 生姜 ( 炒 , 切 ) 半两 , 陈  橘皮 ( 汤浸 , 去白瓤 , 焙 ) 一两。水  煎去渣, 分温三服 ,不拘时候。  三才汤 《温病条辨》卷三方。  治暑邪久热 , 睡眠不安 , 不思饮食 ,  神识 不 清 , 气 阴 两伤 者。人 参 三  钱 ,天冬二钱 , 干地黄五钱。水煎 ,  分温二服。欲复阴者加麦冬、五味  子 ;欲复阳者加茯苓、炙甘草。  三仙汤 《医方类聚》卷六 十  二引《袖珍方》方。治时行瘟疫 , 山  岚瘴气, 面黄羸瘦 , 不思饮食 , 或一  切劳 气 痰疾。苍 术 八两 , 牛 膝 二  两 , 地 黄 四 两。为 末 , 醋 糊 为 丸。  每服三十丸 , 空腹酒下。  三物 香 薷 饮 亦 名香 薷 散。  方见本病证门“香薷散 ”。  三顺散 《鸡峰普济方》卷 五  方。治暑 气。干姜、陈 橘皮、甘 草  各半两。为末。每服二钱 , 水煎温  服 ,不拘时候。  三黄丸 治热病烦 渴等。方 46 温病 三画~四画 ]  见“消渴·三黄丸 ”。  大青四物汤 《医方类聚》卷  二百六十三引《经验 良方》方。治  热病汗下后 , 身热不除 , 斑出如锦  纹 , 烦躁 不 得 卧。大 青、豆 豉、甘  草、阿 胶 各 一 两。为 末。每 服 五  钱 , 水 煎前 三 味 , 后 入阿 胶再 煎。  量儿大小加减服。  大青汤 治天行壮热 , 发豌豆  疮。方见“伤寒·大青汤 ”。  大青 散 治 热 病 热毒 发 斑。  方见“伤寒·大青散 ”。  大黄汤 治 温病四五日不  解 ,头痛 ,壮热。方见“痢疾·大黄  汤 ”。 治 温病 急 黄、内 黄。  方见“痢疾·大黄汤 ”。  万金散 《圣济总录》卷三  十四 方。治中 暑 毒 , 闷 乱 不 省人  事。硫黄 ( 研 )、蛤粉各一两。为细  末。每服一钱匕 ,新汲水调下。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  二方。治 冷 热 痢。罂 粟 壳 ( 用 蜜  炙) 一两 , 橘皮、炙甘草各一两。为  末。每服四钱水煎 ,澄清温服。  《外 科理例》方。治痈疽恶  核肿痛 , 发背等疮 , 不论未溃已溃  者均可。全栝蒌一枚 , 没药、乳香  (研 )各一钱 , 甘草节二钱。先以栝  蒌、甘草用无灰酒二碗 , 煎至一碗 ,  去渣 ,入乳没 ,不拘时候。  小抱龙丸 《圣济总录》卷三  十四方。治伏 暑头痛 , 心胸 烦闷 ,  眩晕恶心 , 不思饮食。半夏 ( 醋浸  一宿 ,煮醋尽 , 焙 ) 、炙甘草各等分。  为细末 , 姜汁煮稀面糊 , 丸如梧子  大。每服十丸 , 新汲水下 , 食后、临  卧服。  小金丹 《内经方集释》卷  上方。治瘟 疫。朱 砂二 两 , 雄黄、  雌黄各一两 , 紫金五钱。为细末 ,  蜜丸梧桐子大。每日服一丸 , 温水  送下。  《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卷 一  引鄂诸 方。治 诸 风。晚 蚕 砂 ( 炒  熟) 、草乌头 ( 生用 ) 各等分。为 细  末 ,生地龙为丸 , 如少则加醋为丸。  每服 四 五 丸 , 白 汤 下。 多 服 则  麻人。  小香薷汤 《圣济总录》卷 三  十四方。治伏暑吐逆。香薷二两 ,  人参一两 , 白扁豆半两。为末。每  服三钱匕 , 水煎温服, 不拘时候。  小陷 胸加 枳 实 汤 《温 病 条  辨》卷二方。治阳明暑温 , 水结 在  胸 , 面赤 身 热头 晕 , 不 恶寒 , 但 恶  热 , 渴欲 饮 凉 , 饮 不解 渴 , 得 水 则  呕 , 按之心下痛 , 小便短 , 大便闭 ,  苔黄 , 脉洪滑者。黄连、枳 实各二  钱 ,栝蒌三钱 , 半夏五钱。水煎 , 分  二次服。  山茵陈散 《圣济总录》卷 二  十二方。治时行身热头疼 , 四肢酸  痛。山茵陈四两 , 苍术 ( 炒 ) 三两 ,  麻黄 ( 煎去沫 , 焙 )、石膏 ( 碎研 ) 各  一两。为末。每服二钱匕 , 热葱茶  清调下, 连进三服 ,衣覆取汗。  元参升麻汤 《医醇 义》卷  二方。治发 斑咽 痛。元 参、升麻、  甘草等分。水煎服。  升降散 《温病条辨》卷四方。  功能通和内外, 消解温毒。治温病  表里三焦大热 , 其证不可名状者。  僵蚕( 酒炒 ) 二钱 , 蝉蜕一钱 , 姜黄  (去皮 ) 三钱 , 生 大黄 四 钱。为 细  末。病 轻 者作 四 服 , 每 服 用 蜜 五  钱、黄酒一盅 ; 重者作三服 , 每用蜜 温病 四画~五画 47 ]  七钱五分、黄酒二盅 ; 最重者作二  服 ,用蜜一两、黄酒二 盅送下。日  一剂。  升麻散 治 风瘟疫 疠。方见  “口唇舌病·升麻散 ”。  升麻葛根汤 治温疫 , 壮热头  痛 ,肢体痛等。方见“伤寒·升麻  葛根汤”。  乌金散 治中暑闷乱 , 不省人  事 , 咽 中痰 涎 不下 , 烦 渴 引饮 , 欲  死。方见“便血尿血·乌金散 ”。  水导散 《备急千金要方》卷  九方。又名濯肠汤。治时气病 , 烦  热如火 ,狂言妄语欲走者。甘遂半  两 ,白芷一两。为末, 水服方寸匕 ,  须臾 饮 冷 水 , 腹 满 则 吐 之 , 小 便  当赤。  水陆 二仙 膏 《医 方经 验汇  编》方。治重证大头瘟 , 头面焮肿 ,  破流秽水 , 状如烂瓜。鲜荷叶 ( 捣  烂) 二至三张 , 鲜菊叶 ( 捣 ) 一握 , 赤  小豆 ( 研 细 面 ) 一 两。蜜 和 调 涂  局部。  水浸 丹 《太 平惠 民和 剂局  方》卷二方。治伏暑伤冷 , 冷热不  调 ,霍乱吐利 , 口干烦渴。巴豆 ( 去  皮、膜 ) 二十五枚 , 黄丹 ( 炒、研 , 罗  过) 一两一分。同研匀 , 用黄蜡拌  作汁 ,丸如 梧桐子 大。每服 五丸 ,  以冷水浸少顷 , 另以新汲水吞下。  水解散 《备急千金要方》卷  九方。治时行 头痛 , 壮热一 二日。  桂心、甘草、大黄 各二 两 , 麻 黄四  两。为末 , 浴 后暖水服方寸 匕 , 日  三。覆取汗 , 或利可瘥。强人服二  方寸匕。  玉龙丸 《证治准绳》类方第  六册方。治一切暑毒、伏暑 , 腹胀  疼痛。硫黄、消石、滑石、明矾各一  两。水丸。  玉竹麦门冬汤 《温病条辨》  卷二方。治燥伤胃阴。玉竹三钱 ,  麦冬三钱 , 沙参二钱 , 生甘草一钱。  水煎 , 分二次服。脾虚者 , 加生扁  豆 ;气虚者 ,加人参。  玉泉散 治温疫癍 黄。方 见  “痘疹·玉泉散 ”。  玉珠散 《圣济总录》卷三 十  四方。治中暍冒闷 , 吐逆头痛 , 出  冷汗。硫黄、滑石 ( 色白者 )、凝 水  石 ( 烧 ) 各一 两。为 末 , 每 服 二 钱  匕 ,艾汤调下。  艾汤 《外台秘要》卷三 引  阮河南方。治天行七八日 , 热盛不  解。苦参 三升 , 葶苈 子 ( 熬 捣 ) 二  合 ,生艾汁一升。水煎顿服。若纳  牛黄一刀圭尤佳。  《外 台秘 要》卷 四引《深 师  方》方。治酒疸 , 身目俱黄 , 心中懊  痛。生艾 叶一 把 , 麻 黄 ( 去 节 ) 二  两 , 大黄六分 , 大豆一升。以清酒  五升 ,煮取二升 ,分为三服。  术豉汤 《圣济总录》卷二 十  二方。治天行时疫, 二三日内未经  汗下。苍术 ( 炒 ) 五两 , 豉 ( 炒 ) 、麻  黄各二两。为末。每服三钱匕 , 水  煎热服。盖覆汗出 ,未汗再服。  甘露散 治暑气。方见“脏腑  热证·甘露散 ”。  龙骨散 治时气鼻 衄。方 见  “痢疾·龙骨散 ”。  龙胆丸 治瘴毒昏闷 , 咽喉肿  痛 ,口舌生疮。方见“惊风惊痫 ·  龙胆丸 ”。  石膏茶 《太平圣惠方》卷  十七方。治热病 , 头疼壮热 , 心躁 48 温病 五画 ]  烦渴。石膏 ( 捣碎 ) 二两 , 淡竹叶一  握 ,荠苨半两, 木通半两。为末 , 水  煎 ,分作四服 ,不拘时候。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七方。  治伤寒头疼烦热。石 膏 ( 捣末 ) 二  两 ,紫笋茶 ( 碾为末 )。先煎石膏末  三钱 ,煎至五分 ,去渣 ,点茶服之。  石膏蜜煎 《外台秘要》卷三  引《集验 方》方。功 能 下气 除 热。  治天行热 病 , 口 苦 , 喉 中鸣。石膏  (碎 ) 半斤 , 蜜一升。先煎石 膏 , 后  入蜜复煎, 去渣 , 取枣核大含之 , 化  尽复含。  四味香薷饮 《医方集解》方。  又名清暑益元散。治外感暑热 , 皮  肤蒸热 ,头痛而重 , 自汗肢倦 , 或烦  躁口渴 , 呕吐泄 泻。香薷一 两 , 厚  朴( 姜制 ) 、扁豆 ( 炒 ) 各五钱 , 黄连  (姜制 ) 三 钱。水煎 , 冷服。《医学  心悟》去黄连加炙甘草五分。若兼  风寒 ,加 荆芥、秦 艽、蔓荆 子 ; 霍乱  吐泻 ,加黄 连 ; 小 腿转筋 , 加木瓜、  茯苓 ;搐搦 ,加羌活、钩藤。  归葛饮 《景岳全书》卷五十  一方。治阳明暑证 , 大热大 渴 , 津  液枯涸 ,阴虚不能作汗等。当归三  五钱 , 干葛二三 钱。水煎候 冷 , 徐  徐服之 ,得汗即解。  生地黄膏 《太平圣惠方》  卷十 八 方。治 热 病、瘟 毒 大 疫发  斑。生地黄 ( 切 ) 半斤 , 豉一 升 , 雄  黄( 细研 ) 二钱 , 麝香 ( 细研 ) 二钱。  上药以猪膏一升 ( 斤 ) , 慢火煎地黄  并豉 ,去渣 , 入雄黄、麝香 , 搅令匀 ,  以瓷盒内贮之。每服半匙 , 温水调  下 ,不拘时候。  《寿 世保元》卷五 方。治消  渴。生地黄 ( 洗切 , 研细 ) 一大把 ,  以水一碗调开 , 用冬蜜一碗 , 煎至  半碗 , 取 出 , 入 人 参五 钱、白 茯 苓  (去皮 )一两 , 为末拌和 , 瓷器密收。  以 匙 挑 服。 夏 月 加 五 味 子、  麦门冬。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一方。  治小儿被汤火烧赤痛。生地黄 一  两 ,柏白皮二两 , 苦竹叶一两 , 甘草  一两。为末。以 猪脂一斤煎至 地  黄色黄, 绵滤去渣 , 盛于不津器中 ,  候冷 ,日三涂之。  生芦根汤 《外台秘要》卷 三  引《集验 方》方。治天行后气膈 呕  逆不下食。灯心一分 , 生麦冬 ( 去  心) 十二分 , 人参 ( 切 ) 四分 , 生芦根  (切 )一大握。水煎 ,分温三服。  生姜竹茹汤 《全生指迷方》  卷二方。治中暑 , 身大热 , 背微恶  寒 , 心中 烦 闷 , 时 时欲 呕 , 渴 不 能  饮 , 头昏 重 痛 , 怕 见日 光 , 遇 凉 稍  清。其脉虚大而数 , 久则细小。竹  茹( 鸡子大 ) , 人参半两 , 葛根半两 ,  生姜 ( 切 ) 一钱。为 末, 水 煎, 分 二  服 ,不拘时候。  生姜煎 《外台秘要》卷 三  引《集验方》方。治天行病 , 上气咳  嗽 ,多唾黏涎 , 日夜不定。生姜 ( 去  皮 ,切如豆粒大 ) 三两。以饧半 斤  和 , 微煎烂。每日早晚少少含 , 并  嚼姜渣咽之。  《太平圣惠方》卷五方。治  脾胃虚弱 , 不能饮食。生姜 ( 研 取  汁) 半斤 , 白 蜜十两 , 人参 ( 末 ) 十  两。上件药入 银锅子内 , 搅令匀 ,  以慢火熬成煎。每服以热粥调 下  一茶匙, 不拘时候。同书卷九十七  加生地黄汁一升 , 兼治痿黄瘦弱。  仙露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温病 五画~六画 49 ]  方。治寒温阳明证 , 表里俱 热 , 嗜  凉水而不燥渴 , 背微恶寒 , 脉象洪  滑不实 ,舌苔白厚或微黄。生石膏  (捣细 ) 三两 , 玄参一两, 连翘三钱 ,  粳米 五 钱。水 煎 服 , 若 腹 中 微觉  凉 ,或欲大便 ,即停药勿服。  白虎汤 治温热病及中暑气 ,  烦躁 热 渴。 方 见“伤 寒 · 白 虎  汤 ”。  瓜蒂散 治 天行热 毒。方见  “伤寒·瓜蒂散 ①”。  宁嗽定喘饮 治伤寒温病阳  明大热已退 , 形愈怯弱 , 或喘或嗽 ,  气息似甚不足者。方见“伤寒·宁  嗽定喘饮”。  发表 散 治 四 时 瘟疫 流 行。  方见“伤寒·发表散”。  对金饮子 《太平惠民和剂局  方》卷二 方。治 瘟 疫 伤 寒。姜 厚  朴、苍术 ( 米泔水浸 ) 、炙甘草各二  两 ,炒陈皮 ( 去白 ) 半斤。为末。每  服三钱 , 加 生 姜二 斤 , 水 煎, 空腹  服。头痛壮热 , 加 连须葱白 五枚、  豆豉三十粒 ; 五劳七伤 , 手足心热 ,  烦躁不安, 肢节酸痛 , 加柴胡 ; 痰嗽  发疟 ,加姜半夏一铢 ; 脏腑气痛 , 加  茴香 ;水气肿满 , 加桑白皮一铢 ; 妇  人赤白带下 , 加黄芪一铢 ; 酒伤 , 加  丁香一铢; 食伤 , 加高良姜一铢 ; 四  时泄泻 ,加肉豆蔻一铢 ; 风疾 , 加荆  芥穗一铢; 腿膝冷疼 , 加牛膝一铢 ;  浑身拘急及气壅 , 加地骨皮一铢 ;  腿痹 ,加菟丝子一铢 ; 白痢 , 加吴茱  萸一铢 ;霍乱转筋 , 加楠木皮一铢 ;  赤痢, 加黄 连 一铢 ; 头 风 , 加 藁本  一铢。  地榆散 亦 名泼火 散。方见  本病证门“泼火散”。  芍药地黄汤 治温病 , 面黄大  便黑。方见“伤寒·芍药地黄汤”。  夺命散 治时气肐 , 肿塞咽  喉 ,米水不下。方见“中风·夺 命  散 ”。  竹茹石膏汤 《疫喉浅论》方。  又名青龙白虎汤。治疫喉白腐 , 壮  热如烙 , 烦渴引饮。鲜竹茹三钱 ,  石膏五钱。用井、河水各半 ,煎服。  竹茹 汤 治 伤 暑 烦渴 不 止。  方见“伤寒·竹茹汤 ”。  竹茹饮 《外台秘要》卷三 引  《延年秘录方》方。治天行五六日 ,  头痛壮热 , 食后则呕。竹茹二两 ,  生姜三两 , 黄芩二两 , 栀子仁二两。  水煎 , 分 温 三 服。忌 蒜、热 面 等  五日。  冰黄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  方》卷二方。治冒暑伏热 , 头目 昏  晕 , 呕吐 泻 痢 , 口 干烦 渴 , 背 寒 面  垢。赤茯苓 ( 去皮 ) 、甘草 ( 生 ) 各四  两 ,寒食 面、生姜 ( 切碎 ) , 搜面匀 ,  晒干 ,各一斤。为细末 , 每服二钱 ,  新汲水或冷水调下 ,不拘时候。  《万病回春》卷七方。治 赤  游丹毒。土硝、大黄末各一钱 , 研  匀 ,新汲水调和 ,蘸药后频频涂敷。  防己汤 《杨氏家藏方》卷  三方。治伏暑吐泻 , 阴阳不合。防  己一两, 香白芷二两。为细末。每  服一钱, 新汲水调下, 不拘时候。  《全生指迷方》卷二方。治  恶风身体重者。防己四两 , 黄芪四  两 ,炙甘草二两 , 苍术 ( 去皮 ) 三两。  为末。每服五钱 , 加姜二片、枣一  个 ,水煎温服。  《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 六  方。治 妊 娠 咳 嗽 , 喘 满 短 气。 防 50 温病 七画~八画 ]  己、白药子各一两。为末。每服三  钱匕 ,水煎温服 ,未效再服。  苍耳散 《圣济总录》卷三  十三方。治瘴 疠、温疫、时 气。苍  耳( 暴干 ) 三两。为末。每服二钱  匕 ,空腹井华水调下。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  十五方。治一切疔肿。苍耳 ( 根茎  苗子) 。上烧为灰 , 醋泔淀和如泥 ,  涂上 , 干即易之。不过十度 , 即拔  根出。 《赤水玄珠》卷二十九方。  治疔疮。苍耳根三两五钱 , 乌梅五  个 ,带须葱三根。酒二盅 , 煎至一  盅 ,热服。  《重订严氏济生方·鼻门》  方。功能散风寒 , 通利鼻窍。治鼻  渊 ,鼻流浊涕 , 不止。辛夷仁半两 ,  苍耳子 ( 炒 ) 二钱半 , 香白芷一两 ,  薄荷叶半钱。为细末。每服二钱 ,  用葱茶清, 食后调服。  芦根饮 《太平圣惠方》卷  八十 四 方。治 小 儿 时气 , 呕 吐不  止。生芦根一两 , 竹茹半两 , 人参  (去芦头 ) 一两。为末 , 和匀。每服  半分 , 水煎温服 , 不拘 时候。量儿  大小 ,以意加减。  《圣 济 总 录》卷 二 十五 方。  治伤寒热病干呕。芦根 ( 锉 ) 半两 ,  冬瓜皮( 切、焙 ) 半两。为末 , 水煎 ,  分温二服, 不拘时候。  《圣 济 总 录》卷 三 十九 方。  治霍乱心烦。芦根 ( 锉 , 焙 ) 一两一  分 ,人参、水萍 ( 紫者 , 焙 干 ) 、枇杷  叶( 拭去毛 ) 各 一分。为 末。每服  五钱匕 , 入薤白四寸 ( 拍破 ) , 水煎  温服 , 日三。若去水萍 , 又治产后  霍乱吐利, 心腹痛。  还肾 汤 《辨证 录》卷六 方。  治中暑热之气 , 两足冰冷 , 上身大  热 ,烦躁不安 , 水入则吐 , 为暑散而  肾火不能下归。熟地三两 , 甘草一  钱 ,肉桂五分 ,牛膝五钱。水煎服。  冷香 饮子 《重 订严 氏 济 生  方·诸暑门》方。治 伏暑烦 躁 , 引  饮无度 , 恶心疲倦。草果仁三两 ,  附子( 炮 , 去皮脐 )、橘红各一两, 炙  甘草半两。为末 , 每服一两 , 水煎  冷服 ,徐徐进之 , 不拘时候。《医门  法律》治霍 乱, 腹痛 烦躁 , 脉 沉 微  或伏。  补遗芦根汤 治妊娠热病 头  痛 ,心烦呕吐。方见“妊娠病· 补  遗芦根汤”。  陈橘皮汤 治中暍。方见“伤  寒·陈橘皮汤 ”。  鸡苏散 治暑湿而兼表证者。  方见“淋浊·鸡苏散 ”。  青龙白虎汤 亦名竹茹石 膏  汤。方见本病证门“竹茹石膏汤”。  苦参吐热毒汤 《外台秘要》  卷三引《删繁方》方。治天行五 日  不歇 ,未至七日 , 皮肉毒热 , 四肢疼  痛。苦参八分, 乌梅七枚 , 鸡子 ( 取  白) 三枚。苦酒三升煎前 二味 , 去  渣 , 入鸡子白调和 , 分二服。当吐  为愈。  苦参汤 治时气热病或疫疠。  方见“狐惑病·苦参汤 ”。  苦参散 《太平圣惠方》  卷十六方。治时气壮热不解 , 心神  烦闷 , 毒在胸膈。苦参 ( 锉 ) 二两 ,  黄芩一两 , 川升麻二两。为末 , 每  服五钱 , 水煎温服 , 不拘时候。当  吐为效。 《太平圣 惠方》卷十 七  方。① 治热病三日, 解毒气。苦参  (锉 ) 一两 , 黄 芩二 两 , 甘 草 ( 炙 微 温病 八画 51 ]  赤 ,锉 )半两。为末。每服五钱 , 水  煎去渣 ,入生地黄汁一合 , 搅令匀 ,  不拘时候 , 分温二服。② 治热病四  日 , 结 胸 满 痛 , 壮 热 身 痛。苦 参  (锉 ) 半两 , 常山半两。为末 , 水煎  温服 ,不拘时候。  《圣济总录》卷一百三十三  方。治下注热毒疮。苦参、白花蛇  (酒 浸去 皮骨 , 炙 ) 、白 芷、蒺 藜子  (炒 ) 各一两。为末 , 每 服一钱匕 ,  加至二钱匕 , 温酒调下。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五方。  治一切疥及风瘙 , 搔痒成疮。苦参  (锉 ) 四两 , 丹参 ( 锉 ) 四两 , 蛇床子  半斤。为末 , 先以温水洗疮 , 拭干  后敷之。  《圣济总录》卷一百三十四  方。治汤火烧成疮。苦参 ( 不拘多  少) 。为末 ,新水调如膏 ,涂之。  茅根汤 《外台秘要》卷四  引《小品方》方。治温病有热 , 饮水  暴冷哕者。茅 根、葛根各切 半斤。  水煎 ,稍温饮之。  《圣 济 总 录》卷 六 十一 方。  治血黄头闷 , 心中痛块 , 烦闷吐逆。  生茅根 ( 锉) 一握 , 生地黄 ( 拍碎 ) 一  两 ,刺蓟 ( 锉 ) 半两。水煎 , 食后分  温二服。  《圣 济 总 录》卷 九 十八 方。  治沙石淋。茅根 ( 细切 ) 一斤 , 葛花  一两 ,露蜂房二两。为末 , 水煎 , 空  腹分温三服。  《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七  方。治 妊 娠大 小 便 不通 , 结 闷气  急 ,胀满欲死。茅根 ( 锉碎 )、滑石、  车前子 ( 微炒 ) 、大黄 ( 锉碎 , 微炒 )  各一 两。为 末。每 服 四 钱 匕, 水  煎 ,食前温服。  茅根橘皮汤 《外台秘要》卷  二引《小 品方》方。治春夏天行 伤  寒 ,胃冷变啘。白茅根 ( 切 ) 一斤 ,  橘皮三两, 桂心 ( 切 ) 二两。水煎 ,  分温 三服。有热 减桂心一两。忌  生葱。一方有葛根二两。  枇杷叶饮子 《外台秘要》卷  四引《古 今录验方》方。治温病 有  热 , 饮 水 暴 冷 啘。枇 杷 叶 ( 拭 去  毛) 、茅根各半斤。水煎 , 稍饮之 ,  啘止则停。  枣叶饮子 《太平圣惠方》卷  八十四方。治小儿时气五日 , 发热  不止。枣叶 ( 切 ) 一握 , 麻黄 ( 去 根  节) 一两 , 葱 白 ( 切 ) 一握 , 香 豉 一  分。上药以童子小便一大盏 , 煎至  五分 ,去渣 , 三四岁儿温服二合, 日  三四服。量儿大小 ,以意加减。  虎杖散 治时疫伤寒 , 毒攻手  足肿 , 疼痛欲断。方见“汗证· 虎  杖散 ”。  知母汤 《外台秘要》卷 三  引《延年 秘录方》方。治天行四 五  日后 ,恶寒微热 , 时来时往 , 不能食  者。知母二两 , 枳实 ( 炙 ) 三两 , 栀  子仁三两 , 豉 ( 熬 , 别裹 ) 一升。水  煎 ,分温 三服。如人 行八里一服 ,  忌蒜面。  《圣济总录》卷二十三方。  ① 治伤寒大汗后烦渴 , 及热不解。  知母 (焙 ) 、人参、石膏 ( 碎 ) 各一两 ,  炙甘草半两。为末 , 每服三钱匕 ,  水煎温服 , 不拘时候。② 治伤寒烦  躁不解, 脉大 , 喘热头疼。知母、栝  蒌根、炙甘 草 各一 两 , 石 膏二 两。  为末。每服三 钱匕 , 入粳米少许 ,  水煎温服 , 不拘时候。 《圣济 总  录》卷二十九方。治伤寒 狐惑 , 咽 52 温病 八画~九画 ]  喉 涩 痛 , 唇 口 破 , 唾 脓 血。知 母  (焙 ) 一两 , 石 膏二 两 , 黄 芩 ( 去黑  心 ) 、炙甘草各三分。为末。每服  五钱匕 , 入 糯 米一 匙 , 水 煎, 食前  温服。  知母散 治热病三日 , 经发汗  热退后 , 寒热往 来 , 不 能饮食。方  见“狐惑病·知母散 ”。  金露丸 治天行时病 , 内伤冷  物饮食 , 心下痞闷。方见“伤食厌  食·金露丸”。  泼火散 《杨氏家藏方》卷三  方。《医门法律》又名地 榆散。治  中暑 ,烦躁发渴 , 口苦舌干 , 头痛恶  心 , 不 思饮 食 , 及 治血 痢、妇 人热  崩。青橘皮 ( 去白 )、赤芍药、黄连  (去须 ) 、地榆各等分。为细 末 , 每  服一 钱 , 浆水 送 下。热 泻 用 冷水  下 ,不拘时候。蓄热而血妄行加甘  草等分。  承气 丸 治 温 热病 , 大 便不  通。方见“便秘·承气丸”。  茯苓丸 《鸡峰普济方》卷  九方。治饮湿。茯苓一两 , 吴茱萸  三两。为细末 , 蜜丸如梧子大。每  服十丸 ,米饮下 ,不拘时候。  《赤 水玄珠》卷十 一方。治  心气不足, 思虑太过 , 肾经虚损 , 其  阳不固 ,溺有余沥 , 小便白浊 , 梦寐  频泄。菟丝子 ( 酒浸 , 研 ) 五 两 , 石  莲子三两 , 白茯苓 ( 去皮 ) 二两。酒  糊丸梧子大 , 盐汤下三十丸。常服  亦能补虚。  《医 宗必读》卷十 方。治虚  汗、盗 汗。白茯 苓 ( 去皮 膜 , 研细  末 )。 每 服 二 钱 , 煎 乌 梅、陈 艾  汤调服。  《医方类聚》卷八十三引《澹  寮方》方。治臂痛。茯苓 ( 去皮 ) 一  两 ,枳壳 ( 麸炒 , 去瓤 ) 半两 , 半夏二  两 , 风化硝一分。为细末 , 生姜汁  煮糊为丸 , 如梧桐子大 , 每 服三十  丸 ,生姜汤下。《证治准绳》类方第  二册 又 治 妇 人 产 后 发 喘 , 四 肢  浮肿。  《寿世保元》卷八方。治 初  生儿出胞胎而不吮乳。赤茯苓 ( 去  皮) 、川黄连 ( 去毛 )、枳壳 ( 去瓤面  炒) 各等分。为末 , 蜜丸如梧子大。  每服一丸 , 乳汁化下。  荡胸汤 治疫证结 胸。方 见  “伤寒·荡胸汤”。  牵马丸 《外台秘要》卷三 引  《古今录验 方》方。治天行病四 五  日 ,下部生疮。附子 ( 炮 ) 一枚 , 藜  芦( 炙 ) 一两 , 桂心一两 ,巴豆 ( 去皮  心 , 熬 ) 一两。为 末 , 研 巴 豆 膏 和  散 , 蜜 丸 如梧 桐 子大。空 腹 服 二  丸。忌野猪肉、生葱、芦笋。  牵牛子丸 《太平圣惠方》  卷十八方。治 热病后 , 风气壅滞 ,  胸膈聚痰 , 大便不通。牵牛子八两  (半生 , 半炒 ) , 木通 (锉 ) 一两 , 青橘  皮( 汤浸 , 去白瓤 ) 半两 , 桑 根白皮  (锉 ) 三分。为末 , 入牵牛 子末 , 研  令匀 ,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  丸 ,温水下 ,不拘时候 ,以通为度。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方。  治脏腑壅滞 , 心腹气闷 , 宿食不消 ,  腰胁疼痛 , 大便秘涩等。牵牛子六  两 , 木通 半 两 , 槟 榔半 两 , 青 橘 皮  (汤浸, 去白瓤 , 焙 ) 半两。为末 和  匀 , 蜜 丸 如梧 桐 子大。每 服 二 十  丸 ,食前温酒下。一方无青橘皮。  《圣济总录》卷一百三十 六  方。治一切风热 疥疮攻注。牵 牛 温病 九画~十画 53 ]  子一两( 半炒半生 ) , 茴香 ( 微炒 ) 一  两 , 陈 橘皮 ( 水 浸于 瓦上 去白 , 焙  干) 二两。为细末 , 用生姜汁煮面  糊 ,为丸如绿豆 大。每服十 丸 , 空  腹临卧炒盐汤下。  香苏散 《鸡峰普济方》卷  五方。治瘟疫及 烟岚瘴 气。紫苏  叶四两 , 陈橘皮 ( 不去白 ) 二两 , 香  附子 ( 慢火炒香 , 去毛 ) 四两 , 炙甘  草一两。为粗末。每服三钱 , 水煎  热服 , 不拘时候。《太平惠民和剂  局方》谓其功能疏散风寒 , 理气和  中。治四时伤寒 , 形寒身热 , 头痛  无汗 ,胸脘痞闷 ,不思饮食。  《卫 生宝鉴》卷十 四方。治  水气虚肿 , 小便赤涩。陈皮 ( 去白 )  一两 ,防己、木通、紫苏 叶各半两。  为末。每服三钱 , 人生姜三 片 , 水  煎 ,食前温服。  香薷散 《圣济总录》卷  三十四 方。治中 暑烦躁。香薷二  两。为末 , 每服二钱匕 , 水煎温服 ,  不拘时 候。 《太平 惠 民和 剂局  方》卷二方。又名三物香薷饮。功  能解表散寒 , 化湿和中。治暑季乘  凉饮冷 ,外感于寒 , 内伤于湿 , 身热  恶寒 ,头重头疼 , 无汗胸闷 , 或腹痛  吐泻。扁豆 ( 炒 )、厚朴 ( 姜汁炙 ) 各  半斤, 香 薷 一 斤。为 末。每 服 三  钱 ,加酒 一分 , 水 煎 , 冷进 二剂 , 不  拘时候。  《类 证 活 人书》卷 十八 方。  又名黄连香薷饮。治霍乱吐利 , 腹  痛 ,肢冷汗出 , 两脚转筋 , 疼痛不可  忍者。香薷一两半 , 黄连 ( 上二味  用生姜四两同杵 , 炒令色紫 ) 二两 ,  厚朴 ( 去皮 ) 二 两。为末。每服三  钱 ,加酒半盏, 水煎 , 令极冷服。一  方加扁豆。  宣白承气汤 《温病条辨》卷  二方。治阳明温病 , 腑气不通 , 肺  气不降, 大便秘涩 , 痰涎壅滞 , 脉左  寸实 大。生石 膏 五 钱 , 生 大 黄 三  钱 ,杏仁粉二钱 , 栝蒌皮一钱五分。  水煎 ,先服一半 ,不知再服。  宣毒丸 治时疫瘟 毒。方 见  “诸疮·宣毒丸”。  神应散 洽四时 瘟疫、伤寒。  方见“诸疝·神应散 ”。  桃花粥 《温病条辨》卷三方。  治温病七八日后 , 脉虚数 , 舌绛苔  少 , 身热 , 下利 日 数十 行 , 完 谷 不  化。人参、炙甘草各三钱 , 赤石脂  (研末 ) 三 钱, 粳米 二合。先煎参、  甘 , 去渣 , 再入 粳 米, 后 纳赤 石 脂  末 ,顿服。利不止 , 再服如上法 ; 利  止停 服。若先 因 过 用寒 凉 , 脉 不  数 ,身不热者 ,加干姜。  桃柳汤 《太平圣惠方》卷 十  七方。治热病一日 , 身体壮热 , 头  痛 ,骨肉酸楚 , 背脊强 , 口鼻手足微  冷 ,小便赤黄。桃枝并叶 (细锉 ) 五  斤 ,柳枝并叶 ( 细锉 ) 五斤。水煎去  渣 , 避 风 处沐 浴。浴后 宜 服 葛 豉  粥。葛根 ( 锉 ) 二两 , 葱白 ( 并须白 )  五茎 , 豉一合 , 生姜 ( 切 ) 一两。水  煎去渣, 下粳米二合 , 煮作粥 , 乘热  顿服 ,盖衣取汗。  桂苓 丸 《太 平 惠民 和 剂 局  方》卷二方。功能大解暑毒。肉桂  (去粗皮 , 不见火 ) 、茯苓 ( 去粗皮 )  各等分。为细末 , 蜜为丸 , 每两作  八丸。每服一丸 , 用新汲水或热水  嚼下 ,化下亦得。《御药院方》治冒  暑大渴, 饮水过多 , 心腹胀满 , 见食  欲呕 , 头 眩 , 小 便 赤 少 , 大 便 滑 54 温病 十画 ]  泻等。  桂枝汤 治天 行 病。方见  “咳嗽·桂枝汤 ”。  桂枝黄芩汤 《三因极一病证  方论》卷六方。治风疫 , 脉浮数而  不弱 ,头项 疼 , 腰 脊痛 , 发热恶风 ,  其证皆如太阳伤风 , 但脉不弱 , 病  相传染为异。桂枝 ( 去皮 ) 、芍药、  黄芩各半两 , 炙甘 草一两。为末。  每服五 钱 , 入 生姜 三片 , 水煎 , 食  前服。  桂枝散 《太平圣惠方》卷  十五方。治时 气一日 , 头痛 壮热 ,  骨节疼痛。桂 枝三分 , 黄芩 三分 ,  麻黄( 去根节 ) 三分 , 石膏一两。为  末。每服五钱 , 入生姜半分、枣三  枚 , 水 煎 热 服 , 不 拘 时 候 , 衣  覆取汗。  《普 济本事 方》卷 七方。治  因惊伤肝 , 胁骨疼痛。枳壳 ( 去瓤 ,  麸炒黄 ) 一 两 , 桂枝 ( 去皮 ) 半两。  为末。每服二钱 ,姜枣汤调下。  破棺千金汤 《外台秘要》卷  三引《张文仲方》方。治天行热毒  垂死。苦参一两。酒二升半 ( 旧方  用苦酒煮取半升 ) 煮后去渣 ,尽服。  当吐如烊胶可愈。《肘后方》、《延  年方》治天行四五日结胸满痛 , 壮  热身痛。  柴胡散 治 中暍伏 暑等。方  见“消渴·柴胡散 ”。  益元散 治中暑 , 身热 烦渴。  方见“痢疾·益元散”。  消毒丸 《三因极一病证  方论》卷五方。治中暑烦渴 , 眩晕  寒热。半夏 ( 汤浸去滑 , 米醋煮令  透) 、茯 苓、甘草 ( 生 ) 各 半 斤。为  末 ,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 九 , 新  汲水 ,不拘时服。 《医方类聚》卷  二十三引《拔粹方》方。治时毒 疙  瘩恶证。大黄、牡蛎 ( 烧 )、白僵 蚕  (炒 ) 各 一两。为 细 末 , 蜜 丸 弹 子  大 , 新水化下一九。加橘梗、牛蒡  子尤妙。  《杨氏家藏方》卷十方。治  喉痹 ,口疮 , 腮颊肿痛。白僵蚕 ( 炒  去丝) 、牛蒡子 ( 微炒 ) 各等分。为  细末 , 蜜为 丸 , 每 一 两作 十五 丸。  每服一丸 , 食后含化。  消毒散 《太平圣惠方》卷  十五方。治时 气五日未解 , 壮热 ,  心神 烦 躁。大 青、栀 子 仁、葛 根  (锉 )、朴消各二 ( 一 ) 两。为末。每  服五钱 , 水煎入豉五十粒 , 煎至五  分 ,下地黄汁半合 , 更煎三两沸, 不  拘时候, 温服。  《小儿药证直诀》附《阎氏小  儿方论》方。功能解肌透 疹, 利 咽  解毒。治疮疹未出, 或已出未能匀  遍 ; 又 治 一切 疮 及咽 痛。牛 蒡 子  (炒 ) 二两 , 甘草 ( 炒 ) 半两 , 荆芥穗  一分。为 末。每 服 三 钱 , 水 煎 温  服 ,不拘时候。  《御药院方》卷九方。治 齿  龈并口唇生疮肿毒。晚蚕蛾、五倍  子、密陀僧各一两。为细末。每日  少许 ,干敷疮上。有津吐出。  消毒犀 角饮 子 《御 药 院  方》卷九方。治内蕴邪热 , 咽膈 不  利 , 痰涎 壅 嗽 , 眼 赤睑 肿 , 腮 项 结  核 , 痈肿毒聚 , 遍身风疹。牛蒡子  (炒 ) 四斤 , 荆芥穗二斤 , 炙 甘草一  斤 ,防风 ( 去芦头 ) 半斤。为末。每  服三钱, 水煎 ,食后温服。  《外科正宗》卷四方。治 小  儿丹毒, 身热气粗 , 啼叫 , 惊搐不宁 温病 十画~十一画 55 ]  等。犀角 ( 镑 )、防风各一钱 , 甘草  五分 , 黄连三分。水二盅 , 灯心二  十根 ,煎服 ,徐徐进之。  消暑 丸 《太 平惠 民和 剂局  方》卷 二 方。治伤 暑 , 发热 头 疼。  半夏( 醋五斤 , 煮干 ) 、生甘草、茯苓  (去皮 ) 各半斤。为细末 , 生姜汁作  薄糊 , 为 丸如 梧 子 大。每 服 五十  粒 ,温水下。  消暑散 《圣济总录》卷三十  四方。治 中 暑 , 烦 躁 , 困 惫 乏 力。  人参 ( 为末 ) 、白面等分。和 匀 , 每  服二钱匕, 新水调下, 不拘时候。  涤烦丸 《杨氏家藏方》卷三  方。治积年伏暑 , 头昏 , 肢体倦怠 ,  烦渴多困 , 不进饮食。茴香 ( 炒 ) 一  两 ,槟榔一枚 , 大黄 ( 湿纸裹煨 ) 一  两。为末 , 用 白面与药末等 分 , 水  丸如 梧 子 大。每 服 五丸 , 临 卧嚼  烂 ,温酒送下。  凉解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治温病 , 表里俱觉发热 , 脉洪  而兼浮者。生石膏一两, 薄荷叶三  钱 ,蝉蜕 ( 去足 ) 二钱 , 甘草一钱五  分。水煎服。  调气丸 《太平圣惠方》卷  十六 方。治 时 气十 余 日 不大 便。  芒硝二两 , 枳实 (麸炒 , 微黄 ) 一两 ,  大黄 ( 锉碎 , 微炒 ) 二两。为 末 , 蜜  丸如梧桐子大。不拘时候 , 以温水  下三十丸。如未利 ,再服。  《女 科百问》卷下 方。治气  道不顺, 胸膈壅塞。青皮 ( 炒 ) 、陈  皮 ( 炒 ) 、木香各一两。锉碎 , 用牵  牛末四两, 炒至焦黄 , 去牵牛末 , 前  三味为细末 , 蜜丸桐子大。每服五  十丸 ,姜汤送下。  通苓散 《医门法律》卷四方。  治伤暑 , 潮热烦渴 , 小便不利。麦  冬、淡竹叶、车前穗、灯心各等分。  水煎服。  通变大柴胡汤 治温病 , 表证  未罢 , 大便已实者。方见“伤寒 ·  通变大柴胡汤”。  豉汤 《外台秘要》卷四 引  《延年方》方。治辟温疫恶气 , 令人  不相染易。豆豉一升 , 伏龙肝 ( 研 )  三两 ,童尿三升。用童尿煎取一升  五合 ,平旦服之。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七方。  治妊 娠 伤寒 头 痛。豉一 合 , 葱 白  (去须切 ) 一握 , 生姜 ( 切 ) 一两。水  煎去渣, 温服 ,日二次。  豉尿汤 《外台秘要》卷三 引  《救急方》方。治天行热气头痛 , 骨  肉酸 疼 , 壮 热 等。豉 一 升 , 葱 白  (切 )一升 , 童尿三升。先煎豉和葱  白 , 入尿煮取一升 , 澄清顿服。药  后或 汗 或 利。 如 未 愈 依 法 再 进  一服。  豉薤汤 治温毒及伤寒内虚 ,  外热攻 肠胃 而 下痢 者。方 见“伤  寒·豉薤汤”。  黄连马通汤 《外台秘要》卷  三引《深师方》方。治天行毒病 , 咽  喉痛 , 或泻下不止。小豆一升 , 黄  连( 去毛 ) 一两 , 马通汁三升 , 吴茱  萸一两。煎煮顿服。不瘥 , 再作一  服。忌猪肉、冷水。  黄连龙骨汤 《外台秘要》卷  三方。功能清热解毒 , 止利。治时  行数日而大下 , 热痢时行 ; 兼主伤  寒。黄连三两 , 黄柏三两 , 熟艾如  鸡子一枚 , 龙骨二两。水煎 , 分三  服。忌猪肉、冷水。  黄连汤 《外台秘要》卷 三 56 温病 十一画 ]  引《深师方》方。治天行 病。黄连  (去毛 ) 三两 , 黄柏二两, 当归二两。  水煎 ,去渣 , 入蜜 一合 , 微火煎煮 ,  分三眼。一方有 龙骨一 两。忌猪  肉、冷水。  《圣济总录》卷二十八方。  治伤寒热病发豌豆疮 , 未成脓者。  黄连 ( 去须 ) 一两半。为末 , 水煎 ,  食后温服。 《圣济 总录》卷三十  方。治 伤 寒吐 血 不 止 , 因 心 肺积  热 ,血热妄行所致。黄连 (去须 ) 一  两半 , 荷 叶 ( 微炙 ) 一两 , 艾叶 ( 微  炒 ) 一两 , 柏叶三分。为末。每服  五钱匕 , 水煎去渣 , 下生地黄汁一  合 ,搅匀 ,食后温服。  《圣 济 总 录》卷 三 十六 方。  治肺疟心虚。黄连 ( 去须 ) 一两半 ,  当归 ( 切, 焙 ) 一两 , 干姜 (炮 ) 半两。  为末。每服三钱 , 水煎 , 临发时服。  本方又治胃疟、疟痢。  《外台秘要》卷三十八方。  治热不 退 , 痢 不止。黄连 ( 碎 ) 一  两 , 白 粱 米 二 合。 水 煎 , 分 服。  《圣济总 录》卷 三十三 方。治伤  寒热病瘥后 , 下痢脓血不止。黄连  (去须 , 炒 ) 一两 , 黄芩 ( 去黑心 ) 三  分 ,栀子仁一分 , 阿胶 ( 炙燥 ) 半两。  为末。每服三钱匕 , 水煎 , 食前温  服。 《圣 济 总 录》卷 七十 五 方。  治白 滞 痢 久 不 瘥。黄 连 ( 去 须 ,  炒) 、厚朴 ( 去 粗皮 , 姜汁 炙 ) 各二  两。为末 , 每服五钱匕 , 水煎 , 食前  服。 《圣 济 总 录》卷 七十 七 方。  治休息痢。黄连 ( 去须 , 炒 )、龙骨  各半两 ,艾叶 ( 微炒 ) 一握 , 阿胶 ( 炙  令燥 ) 半两。先煎前三味 , 去渣下  阿胶 ,再煎 , 分为二服。空腹一服 ,  如人行十里再一服。每服药后 , 浓  煎干艾叶汤饮之亦佳。  《外台秘要》卷七引《古今录  验方》方。治心痛。黄连八两。水  煎服 ,日三。忌猪肉、冷水。  《医碥》卷 一方。治湿毒 便  血 , 血色不鲜 , 或紫黑如豆汁。黄  连、当归各五钱 , 甘草 ( 炙 ) 二钱半。  每服五钱 , 水煎服。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方。  台小儿头面身体生疮 , 出黄脓水。  黄连( 去须 ) 二两 , 甘草二两 , 苦参  五两 , 柳枝并叶一握。为末 , 每用  三两 ,水煎 , 放温洗浴。 《圣济总  录》卷七十八方。治疳湿 下部疮  烂。黄连 ( 去须 ) 四两 , 熟艾 ( 炒 ) 二  两 ,苦参、槐白皮各三两。为末 , 如  麻豆 大 , 每 服 五钱 匕 , 水 煎温 服。  《圣济总 录》卷一 百三 十 三方。  治热不散 , 体生细疮。黄连 ( 去须 )  四两 , 芒硝四两。先煎黄连 , 去渣  下芒硝, 乘温洗疮 , 冷即再暖洗, 日  三五遍, 以瘥为度。  《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 六  方。治妊娠下 痢频频 , 里急后重。  黄连 ( 去须 , 捣碎炒 ) 、黄 柏 ( 去 粗  皮 ) 各三两 , 白术四两。为末。每  服五钱匕 , 入生姜三片 , 水煎温服 ,  日三。  《圣济总录》卷一百零 三  方。治赤眼肿痛。黄连 ( 去须 )、栀  子仁、马牙消各一两 , 甘草 ( 炙 ) 一  分。为 末。每 服 一 钱 匕 , 水 煎 温  服 ,日三。 《圣济总录》卷一百零  八方。治时气病后 , 目赤痛。黄连  (去须 ) 四两 , 芍药二两 ,黄芩 ( 去黑  心) 、秦艽 ( 去苗 ) 各一两。为末 , 每  服五 钱 匕 , 水 煎, 食 后 临 卧 服。  《类编朱 氏 集 验医 方》卷 九 方。 温病 十一画 57 ]  治火眼。黄连 ( 去毛 ) 七茎 , 杏仁  (去皮尖 ) 七粒 , 北枣七枚。上用新  瓦盆存贮, 入水八分 , 以纸覆盖 , 慢  火熬, 存二 三 分 , 放 地上 去火 毒。  候冷 ,存在汤瓶上 , 蒸温 , 滴药汁入  患者眼尖角 , 候口中有苦味 , 即药  透。如未知苦 , 再滴数次可安。  《御药院方》卷十方。治目赤肿痛  及散头面热。黄连 ( 去须 ) 、秦艽、  苦竹 叶 ( 切 )、薄 荷叶 各 一 两。为  末 ,如麻豆大。每用五钱 , 水煎淋  洗 ,不计度数。  《医方类聚》卷七十七引《经  验秘方》方。治口疮。黄连。为粗  末。水煎 , 临卧服。  《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三  方。治喉中生疮 , 久患积劳 , 不下  食 ,日渐羸瘦。黄连半分 , 豉半合 ,  薤白( 切 ) 四茎 , 猪胆半个。先以童  子小便八合 , 煎前三味 , 去渣后下  猪胆 , 再煎 , 空腹顿服。隔日依法  再服。  黄连黄芩汤 《温病条辨》卷  二方。治阳明温病, 干呕口苦而渴  者。黄连、黄芩、豆豉各二钱 , 郁金  一钱五分。水煎服。  黄连 清膈 丸 《内 外伤 辨惑  论》卷中方。治中暑, 心肺间有热。  麦冬 ( 去心 ) 一 两 , 黄连 ( 去须 ) 五  钱 ,黄芩 ( 净 ) 三钱。为细末 , 蜜丸  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 食后温水  送下。  黄连解毒汤 《外台秘要》卷  一引《崔氏方》方。功能泻火解毒。  治时疾三日汗解, 因饮酒复剧 , 苦  烦闷干呕, 口燥呻吟 , 错语不得卧 ;  并治三焦热盛 , 吐衄发斑 , 痈肿疔  毒 ,舌红苔黄 , 脉数有 力等。黄连  三两 ,黄芩、黄柏各二两 , 栀子 ( 擘 )  十四枚。水 煎 , 分二 服。忌 猪肉、  冷水。《幼幼集成》卷二治吐血 , 及  便前下血。  黄芩汤 治天行头痛 , 骨节疼  痛兼痢。方见“伤寒·黄芩汤 ”。  黄金丸 治中暑中热 , 烦躁不  安。方见“泄泻·黄金丸 ”。  雪梨浆 《温病条辨》卷一方。  治温病口渴甚 者。雪梨 ( 大者 ) 一  枚。薄切 , 新汲水内浸半日 , 时时  频饮。  雪煎 治热病狂语。方见“伤  寒·雪煎 ”。  崔文 行解 散 《备急 千 金 要  方》卷九方。治时气不和 , 伤寒 发  热者。桔梗、细辛各四两 , 白术八  两 , 乌 头 一 斤。为 末。每 服 五 钱  匕 ,以酒调下 , 覆取汗解。若不效 ,  稍增之, 以知为度。  麻子汤 《外台秘要》卷四 引  《古 今录 验 方》方。治 热病 劳 复。  麻子一升 , 豉一升 , 牡鼠屎十一枚。  水煎 ,分温三服。  麻黄厚朴汤 《圣济总录》卷  二十二方。治时行憎寒壮热 , 骨节  烦疼 , 项强。麻黄 ( 煎去沫 ) 一斤 ,  厚朴( 锉 ) 半斤 , 甘草、大黄各四两。  为末。每服三钱匕 , 入姜三片、葱  白二寸、豉二十粒 ,水煎热服。  减味 竹叶 石 膏 汤 《温 病 条  辨》卷二方。功能辛凉透 表, 逐 邪  外出。治阳明 温病 , 脉浮而促者。  竹叶五钱 , 石膏八钱 , 麦冬六钱, 甘  草三钱。水煎 , 一时服一杯 , 约三  时令尽。  清热 解肌 汤 《杂病 源 流 犀  烛》卷二十方。治瘟 疫所发未尽 , 58 温病 十一画~十二画 ]  膜原尚有伏邪 , 隔数日再发热 , 脉  洪大而数 者。葛根三 钱 , 黄 芩、赤  芍各 一 钱 五 分 , 甘 草 一 钱。水  煎服。  清热解毒丸 治伤 暑。方见  “小儿热证·清热解毒丸”。  清凉散 《圣济总录》卷二  十二方。治时气头目昏疼 , 久积热  毒鼻口出血。麻黄 ( 煎去沫 ) 一斤 ,  大黄 ( 锉 )、芍药各一两。为细末。  每服 一 钱 匕 , 沙 糖 冷 水 调 下 , 食  后服。  《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七  方。治项下生瘰疬 , 不问新 久 , 有  热者 可 服。龙 胆 ( 拣 净 ) 。为 末。  每服 一 钱 匕, 酒 或 米饮 调 下。食  后、夜卧服。天阴日停服。  《圣济总录》卷一百零九方。  治眼生胬 肉。真珠、琥珀、丹砂各  一两 , 龙脑半两。为细末 , 再和研  匀 ,以不津器盛 ,点如常法。  清暑益元散 亦名四味香薷  饮。方见本病证门“四味香薷饮”。  清解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治温病初起 , 头疼 , 周身骨节  酸痛 ,肌肤壮热 , 背微恶寒无汗 , 脉  浮滑者。薄荷叶四钱 , 蝉退 ( 去足  土) 三钱 ,生石膏 ( 捣细 ) 六钱 , 甘草  一钱五分。水煎服。  葛根汤 治 时行疫 疠。方见  “伤寒·葛根汤 ”。  葛根饮 《外台秘要》卷三  引《延年方》方。治 热病劳复身体  痛 ,天行壮热烦 闷。葛根一 两 , 葱  白一握 , 豉半升 , 米一 合。先煮葛  根 ,次入葱白 , 去渣 , 后入豉及米少  许 ,煮取汁分四 服。当有汗 出 , 明  晨更作服。忌猪肉、蒜等。  《圣济总录》卷一百七十 四  方。治小儿伤寒。葛根汁、淡竹沥  各三合。相和匀 , 煎三五沸 , 二三  岁儿分三服 , 百日儿斟酌服之。  《圣济总录》卷一百四十方。  治箭 镞不 出。生 葛根 ( 锉 ) 三 斤。  细研 , 绞出自然汁。每服半盏 , 日  三 ,不拘时候。  葛根饮子 《太平圣惠方》  卷七方。治热病头痛目疼 , 心中烦  躁。葛根 ( 锉 ) 半两 , 赤芍药 ( 锉 ) 半  两 ,豉半合 , 白蜜半匙。水煎服 , 不  拘时候。  《鸡 峰 普济 方》卷十 九 方。  功能 止 渴。治 消 渴。葛 根、麦 门  冬、竹茹、菝葜各半两。为末 , 水煎  或熬粥食之均佳。  葱白汤 《圣济总录》卷 二  十二方。治 时 气 发 汗。葱 白 ( 研  烂) 二两 , 生姜 ( 细切 ) 一两 , 豉 ( 拍  碎) 一合 , 细茶末二钱。先煎葱姜 ,  次下豉, 煎少时 , 入茶末, 顿服。厚  衣盖覆取汗。  《圣济总录》卷四十方。治  霍乱后烦躁卧 不安。葱 白 ( 切 ) 十  茎 , 大 枣 ( 去 核 ) 二 十 枚。 水  煎 ,顿服。  《圣 济 总录》卷 九十 八 方。  治热淋小便涩 痛。葱白 ( 细切 ) 一  握 ,用淡浆水煎 ,温服 ,不拘时候。  《全生指迷方》卷四方。治  卒暴小便不通 , 脐腹膨急 , 气上冲  心 , 闷绝欲死 , 其脉右手急。葱白  三茎 , 陈皮三两 , 冬葵子一两。为  末 ,水煎服。  《圣 济 总录》卷 四十 九 方。  治肺气壅热 , 久嗽涕唾。炙甘草、  大黄 ( 炙 )、桑根白皮 ( 锉 ) 各一两。 温病 十二画 59 ]  为末 , 每服五钱匕 , 以童子小便一  盏半 ,入葱白五寸 ,同煎温服。  《圣 济 总 录》卷 八 十四 方。  治金石毒脚气 , 葱白 ( 切 ) 七茎 , 炙  甘草二两 , 陈橘皮 ( 去白 , 焙 ) 一两  半 ,生姜 ( 切 ) 一两。锉 如麻豆大 ,  水煎 ,分温三服。  《圣济总录》卷一百四十九  方。治 中 水 毒、溪 毒 , 如 伤 寒 状。  葱白( 切 ) 一握 , 豉半斤, 葛根二两 ,  升麻三分。锉如麻豆大, 每服四钱  匕 ,水煎温服 ,日数服。  葱豉汤 治疫疠初起 , 头疼壮  热。方见“伤寒·葱豉汤 ”。  逼毒散 《鸡峰普济方》卷五  方。治瘴气 , 截 伤寒。苍术 八两 ,  甘草二两。为细末。每服三大钱 ,  加生 姜、葱 白 , 水 煎 热 服 , 不 拘  时候。  雄黄丸 《太平圣惠方》卷  十六方。治时气病转相染易 , 及至  灭门 , 傍至外人 , 无有 不著。雄黄  (细研 ) 一两 , 赤小豆 ( 炒熟 ) 二两 ,  丹参二两 , 鬼箭 羽二两。为 末 , 蜜  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 , 空腹温  水下。  《圣 济 总 录》卷 二 十六 方。  治湿气热毒 , 下痢赤白 , 及下部毒  气。或下细虫 如布丝 , 长四 五寸 ,  黑头锐 尾。雄 黄 ( 研 ) 一分 , 丹砂  (研 )、干姜 ( 炮 )、附子 ( 炮 ) 各半两。  为末 ,蜜丸 如绿豆 大。每服 十丸 ,  空腹米饮下。  《圣 济 总 录》卷 九 十七 方。  治风 热 气 壅 , 大 便 不 通。 雄 黄  (研 )、郁金末各一两 , 巴豆 ( 去皮心  膜 ,研如膏 ) 半两 , 生面二两。同研  细 , 水 丸 如梧 子 大。每 服 二 至三  丸 , 食 后 临卧 生 姜汤 下。量 虚 实  加减。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二方。  治风痫 , 发作不定。雄黄一两 , 龙  骨一两, 铁粉半两 , 黄丹 ( 与雄黄同  炒转色 ) 半两。同研如粉 , 以粳 米  饭和丸 , 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 ,  以牛乳下 , 不拘时候。  《圣济总录》卷一百方。治  卒中飞尸、遁尸、沉尸、风尸、腹痛  胀急 , 不得气息 , 上冲心胸 及攻两  胁 , 或磥块踊起 , 挛引腰脊。雄黄  (研 )、大蒜 ( 研 ) 各一两。捣烂和丸  弹子大 , 每服一丸 , 热酒化下。须  臾未瘥更服。有尸疹者 , 常宜预服  此药。  《圣济总录》卷十四方。治  因风致惊 , 眼斜反张 , 手足瘈疭, 背  急发搐。雄黄 ( 研 ) 一分 , 巴豆 ( 醋  熬去油 , 取末 ) 二钱 , 郁金末一两。  研匀 , 蜜 丸如 绿 豆大。每 服 五 七  丸 ,荆芥汤下 , 临卧服。若当病发 ,  煎槐胶薄荷酒 , 调下一钱或半钱 ,  当吐利风涎痰涕等。小儿每服 一  至二丸, 冷荆芥汤下 , 以利为度, 宜  节乳食, 无令儿饱。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四方。  治触 风 邪 , 身 体 如虫 行。雄 黄 一  两 , 炼成松脂三两。为末 , 同研如  粉 ,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腹及  晚食前 , 用薄荷汤下十丸 , 槐胶汤  下亦得。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 十  六方。治八般头风, 及眩晕恶心吐  逆 , 诸药不治。雄黄一两 , 川乌头  (生 , 去皮尖 ) 一两半。为 末, 水 丸  如梧 子 大。每 服 十 丸 , 煨 葱 白 茶  清下。 60 温病 十二画~十三画 ]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六方。  治瘰疬久不瘥。雄黄一分 , 水银一  分 ,朱砂 ( 细研 , 水飞过 ) 三分 , 轻粉  三分。同细研 , 用鸡子白和 丸 , 如  绿豆大。空腹以葱白汤下三丸 , 以  瘥为度。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  方。治鼻痈鼻塞。雄黄半两 , 炙甘  草一分 ,附子 ( 炮裂 , 去皮脐 ) 一分 ,  细辛一分。为末 , 用狗胆和丸如枣  核大。以绵裹一丸 , 纳鼻中 , 移时  恶物出。 《金 匮翼》卷 五方。治  鼻齆。雄黄五分 , 枯矾一钱 , 瓜蒂  二钱 , 麝香少许。为丸 , 取如豆大  搐鼻。亦治瘜肉。  雄黄散 治 染温疫 之气。方  见“诸疮·雄黄散 ”。  黑白散 治大头病。方见“产  后岗·黑白散 ”。  黑豆饮 《圣济总录》卷十  三方。治热毒风 , 皮肤壮热 , 心神  烦躁 , 口干面热 , 肢节 疼痛。黑豆  (炒熟 ) 半升 , 防风一两, 羌活、炙甘  草各半两。为末。每服五钱 , 入姜  三片 ,水煎 ,食后临卧温服。  《圣济总录》卷一百七十八  方。治小儿但渴 热痢不 止。黑豆  (炒令微熟) 半合 , 炙甘草 ( 锉碎 ) 半  两。水煎 , 分温五服 , 徐徐饮之。  黑散 治小儿温病。方见“小  儿热证·黑散 ”。  黑膏 《肘后备急方》卷二方。  自温 毒 发 斑, 热 入 营血。生 地黄  (切碎 ) 半斤 , 豆豉一升, 猪脂二斤。  水煎去渣, 加雄黄、麝香如大豆者 ,  搅和顿服。  暑暍汤 《鸡峰普济方》卷五  方。治暑暍闷绝。道上热土、大蒜  各等分。烂研冷水和 ,去渣饮之。  普济丹 《串雅内编》卷一方。  治一切瘟疫时气 , 恶寒发热 , 昏迷  头痛等症。制大黄一两五钱 , 生大  黄一两五钱 , 僵蚕三两。为细末 ,  生姜汁捣糊为丸 , 重九分、七分、五  分三等, 视老幼强弱选用。以井花  水送下。  温风丸 《圣济总录》卷二 十  二方。治湿温伤寒 , 身凉脉短 , 上  虚下实 , 头目昏痛 , 有汗出者。白  附子、阳起石、滑石各一两 , 寒水石  (烧 ) 四 两。为 末 , 用糯 米 粥 饮 和  丸 , 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 , 用荆  芥木香汤下。  滑石 汤 治 温 病 小便 不 通。  方见“伤寒·滑石汤 ”。  寒解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治周身壮热 , 心中热而渴 , 舌  上苔白欲黄 , 脉洪滑 , 或头疼 , 肢体  犹有拘束感。生石膏 ( 捣细 ) 一两 ,  知母八钱 ,连翘一钱五分 , 蝉退 ( 去  足、土 )一钱五分。水煎服。  犀角地黄汤 治温病 , 内蓄血  者。方见“伤寒·犀角地黄汤”。  犀角饮子 治热病烦渴 , 饮水  无度。方见“诸疮·犀角饮子 ”。  酪酥煎 《外台秘要》卷三 引  《深师方》方。治天行热盛 , 口中生  疮。酪酥三合 , 蜜三合 , 大青一两。  合煎三沸 , 稍稍敷口, 以瘥为度。  鼠矢汤 《外台秘要》卷三 引  《必效方》方。治天行劳 复。雄 鼠  屎( 两头尖者 ) 五枚 , 豉一升 , 栀子  (擘 ) 二十枚 , 枳实 ( 破 , 炙令黄 ) 三  枚。水煎 , 分四服。若大便涩加大  黄二两。  鼠粘子散 《御药院方》卷 九 温病 十三画~十四画 61 ]  方。治时行热毒上攻咽喉及颈部  肿 痛。牛 蒡 子、马 牙 消、寒 水 石  (生 ) 各一两, 大黄 ( 生 ) 半两。为细  末。每服三钱 , 以 蜜水一钱 调服 ,  不拘时候。  解毒丸 《圣济总录》卷三  十四方。治伤暑中暍。半夏 ( 醋浸  一宿 , 漉出暴干 ) 、炙甘草各一斤 ,  赤茯苓 ( 去熏皮 ) 二两。为末 , 姜汁  和丸如梧子大。每服四至八丸 , 新  汲水下。如昏闷不省者 ,姜汁下。  《圣济总录》卷一百四十  六方。治 中药 毒 , 心腹 切 痛 不可  当 ,欲死者。大枣 ( 去皮核 ) 二枚 ,  巴豆 ( 去皮心膜 , 不出油 ) 三七粒。  共研匀 ,作四丸 , 逐丸以大针穿 , 就  麻油灯上熏令黑 , 用瓷合贮。遇中  毒者 ,每服一丸 , 不得嚼破 , 以茶清  一大盏 , 放温咽下。 《三因极一  病证方论》卷十方。治误食毒草 ,  及百物毒。板蓝根 ( 干者 , 净洗晒  干) 四两, 贯仲 ( 锉 , 去土 ) 一两 , 青  黛( 研 ) 、甘草 ( 生 ) 各一两。为末 ,  蜜丸如梧子大 , 以青黛别为衣。每  服十五丸, 嚼烂 ,用新汲水送下。  解毒饮子 《太平圣惠方》卷  十七方。治热 病 , 初觉烦躁 头疼 ,  腰脚疼痛。生地黄汁三合 , 黄芩二  分 ,生姜一分 , 白蜜半匙。将黄芩、  生姜为 末 , 煎 后去 渣 , 次 入地 黄、  蜜 , 更 煎三 两 沸, 分温 二 服, 不拘  时候。  解暑三白散 《太平惠民和剂  局方》卷二方。治冒暑伏热 , 引饮  过多 ,阴阳气逆 , 霍乱呕吐 , 小便不  利 ,脏腑不调 , 头晕恶心等。泽泻、  白术、白茯苓各等分。为末。每剂  重半两 ,加姜五片、灯心十茎 , 水煎  温服 ,不拘时候。  新制 橘皮 竹 茹 汤 《温 病 条  辨》卷二方。治阳明湿温 , 气壅 为  哕。橘皮三钱 , 竹茹三钱 , 柿蒂七  枚。水煎去渣 , 入姜汁三茶匙 , 分  温二 服。不 效 , 再 作 服。有 痰 火  者 , 加 竹 沥 , 栝 蒌 霜 ; 有 瘀 血 者  加桃仁。  塞鼻丹 《理瀹骈文》卷一方。  治风温上袭。薄荷、细辛、巴霜、冰  片等分。为末。凡口 舌、牙齿、咽  喉各症均用棉裹塞鼻。  辟温汤 《圣济总录》卷三 十  三方。治时行疫疠。甘草、大黄各  二钱 ,皂荚一钱。为末 , 水煎 , 空腹  热服。至晚下恶物为效。  碧玉散 治暑病兼 目赤。方  见“眼病·碧玉散 ”。  槟榔丸 《太平圣惠方》卷  十五方。治时 气结胸 , 烦闷喘急。  槟榔半两 , 马兰花 ( 微炒 ) 一分 , 甜  葶苈( 隔纸炒 , 令紫色 ) 半两 , 猪牙  皂荚 ( 去皮 , 炙令 黄 焦 ) 半 两。为  末 , 蜜 丸 如梧 桐 子大。每 服 二 十  丸 ,以竹叶汤下 ,不拘时候。  《圣济总录》卷十七方。治  风秘 , 大便不通 , 发躁引饮。槟榔  (为末 ) 二枚 , 黑牵牛子四两 ( 捣取  末二 两 )。和 匀 , 蜜 丸 如 梧 子 大。  每服二十丸 , 温姜汤下 , 不拘时候。  视脏腑虚实加减。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四方。  治腰部疼痛 , 不能转动。槟榔二两  (枚 ) , 牵牛子 ( 微炒 ) 一两 , 陈橘皮  (汤浸去白瓤 , 焙 ) 一分 , 山 茱萸半  两。为末 , 稀饴和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 三 十丸 , 食 前温 水 下。以 利  为效。 62 霍乱 二画 ]  《鸡 峰普济 方》卷 四方。治  脚气。槟榔、川 芎等 分。为 细末 ,  蜜丸如梧子大。姜汤下三十丸 , 不  拘时候。  《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五  方。治 瘿 病 , 咽 喉 肿 塞。 槟 榔  (锉 )、海藻 ( 洗去咸 , 焙 )、昆布 ( 洗  去咸 ,焙 ) 各三两。为末, 丸如弹子  大。每服一丸 , 含化。  《太 平 圣 惠方》卷 六十 方。  治痔疾 ,大肠疼痛生疮。槟榔 ( 捣 )  二两 ,白矾 (捣碎 ) 三两, 黄丹一两。  将白矾、黄丹入瓷瓶内 , 以火烧令  通赤 ,候冷 取出 , 细研 , 入槟榔末 ,  相拌令匀 , 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二十丸 ,食前以粥饮下。  增损缩脾饮 《易简方》卷一  方。功能解伏热 , 除烦渴。治暑毒  利痢 , 及霍乱后服热药过多致烦躁  者。草果仁四两 , 乌梅三两 , 甘草  二两半。为末。每服五钱 , 入生姜  十片 ,水煎冷服。  增液汤 《温病条辨》卷二方。  功能滋阴清热 , 润肠通便。治阳明  温病 ,律液 不足 , 大便秘结 , 口渴 ,  舌干红 ,脉细稍数或沉而无力。玄  参一两 , 麦 门 冬、生 地黄 各八 钱。  水煎服。  薄荷粥 《太平圣惠方》卷十  六方。治时气劳复 , 四肢烦疼。薄  荷一握, 阿胶 ( 杵碎 , 炒令黄燥 ) 一  两 ,川升麻一两 , 豉心一合。为末。  水煎去渣 , 以粳米作稀粥服 , 厚覆  取汗。  薤豉粥 《外台秘要》卷三方。  治天行干呕苦哕 , 手足逆冷。薤白  (切 ) 一 升 , 香 豉一 升 , 白 米四 合。  先煮豉一沸 , 去渣 , 下薤及米煮为  稀粥 ,进服两碗。  橘皮汤 治天行壮热 , 呕逆不  下食。方 见“ 呕 吐 呃 逆 · 橘 皮  汤 ”。  凝水石丸 《圣济总录》卷 三  十四方。治中 暑暍毒 , 闷乱昏沉。  凝水石 ( 瓶子内烧如粉 )、干姜 ( 烧  灰 ) 各 一两 , 炙 甘草 三钱 , 甜 消 半  两。为末 , 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  丸 ,生姜汤化下。  凝雪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  十方。治时行毒病七八日 , 热积聚  胸中 , 烦 乱 欲 死。芫 花 一 升。 水  煎 ,浸布敷胸中 , 时更换 , 当温暖四  肢 ,护厥逆。  濯肠汤 亦名水导 散。方 见  本病证门“水导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