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篇】2017-09-17 @小草蜡烛
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美丽的三一学院,出门往左,眼前顿时一亮。又一座颇具规模的学院矗立在街道两旁,正是拥有叹息桥的圣约翰学院,其令人惊叹的美早晨已初窥。此刻在蓝色的天幕映衬下,学院红黄色的建筑格外亮丽。圣约翰学院的参观门票价格为十镑,仅次于国王学院,不便宜!已是中午一点过,肚子也唱起了空城计,想到与同伴约好要回去吃饭,于是匆匆在外面溜达了一下。学院的创办人是王太后玛格丽特·博福特(Margaret Beaufort)女士,因此可以推断学院大门正中的这位女性一定是她。圣约翰学院的建筑是都铎式风格,非常漂亮。学院的介绍已在上一贴中做了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再赘叙。剑桥的各个学院不仅有各自的传统和办学理念,其建筑风格也各有千秋,每一个学院都有自己的亮点。中国的大学数量恐怕居世界第一,今天暂且不谈教学理念、教学质量,就说说建筑吧!我们的大学都有着阔气的校门,有着高大现代的教学楼、实验楼、住宿楼,有着众多的学子;剑桥大学各个学院招收的学生很少,从几十人到几千人,其校门更是小的可怜,最多也就能容一辆小车驶入,高楼大厦更是不见影踪。然而别人的这些建筑如艺术品一般,每一栋房子都是精心设计,细细雕琢,并尽一切可能地留住历史的痕迹。学院的墙上、柱子上、走廊里、图书馆里、教堂里、甚至食堂,都被充分利用来记住所有与学院休戚相关的人。他们或许是学院的创始人,或许是教授,或许是赞助者,或许只是学生。不管他们是何身份地位,不管他们是富裕或贫穷,只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为学院的发展做出过贡献,他们都在学院的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被学院,被学院后来的学子们以及你我这样的游客记着,敬仰着,学习着。我们的学校,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最醒目的位置总是留给某某要人的题词题字,或许人家连这学校都不曾来过。而那些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却无人提及,无人关心,无人知晓。仅这一点,我们已经输了一大截!
街道的转角处有一个外形独特的教堂,没有高大的塔楼,没有华丽的彩绘玻璃,圆圆的形状也不像教堂,然而它就是一座教堂,名叫:圣安德鲁圆形教堂。这是St Botolph's Parish Church,圣博托尔夫教区教堂。跟别处一样,剑桥也拥有大量的教堂,它们虽有着各自的教义和信仰,却安然相处,各司其职。剑桥大学的开放式教育很成功,为很多人提供了业余学习的机会,完成学业后同样可以获得文凭来到剑桥,如果你的时间仅够参观一所学院,那么国王学院是大家的不二之选,尽管其票价昂贵:18英镑。关于学院的历史在上一贴已介绍,这里不再重复。国王学院的创始人是亨利六世,他创立的国王学院和伊顿公学为英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尤其是为部分优秀的贫寒家庭的孩子提供了最上等的教育,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了不起的一笔。伊顿公学的学生毕业后无条件进入国王学院继续升造,也就是说只要跨进了伊顿公学的校门,只要顺利毕业,即能进入世界最优秀的大学。羡慕至极啊!可惜亨利六世过早地在伦敦塔遇害,无法亲眼目睹这座美丽的大学的落成。在他死后,理查德三世和亨利八世继续资助,方完成了该校的教堂。难怪校门右侧的墙上有他们的塑像。(见上一贴)
这是由亨利六世亲自起草设计的大庭院,中间是一个喷泉,上面是亨利六世的塑像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国王学院的这部分建筑外观虽然风格一致,但颜色却不同。原因就在于亨利六世的遇害中断了学院的修建,在理查德三世和亨利八世的资助过程中,由于玫瑰战争爆发,建设一直断断续续,尤其是中间高耸的教堂,从白色的白云石到浅黄色的石灰岩。历经坎坷,终见彩虹啊!站在国王桥上,右边是恢弘的学院建筑,中间是平缓的剑河,左边是广袤的田野,心胸顿时变得开阔。天空蓝得醉人,也把河水染蓝。河上的游客比昨天少多了,忽然后悔不该今早游览剑河。岸边一株苍老的大树低低地垂下枝条,似乎想忘情地吻上河水这座宏伟的建筑便是国王学院引以为傲的教堂,在三位国王的努力下才建成。走近,细细品味,这是教堂的北门。大门上两朵雕刻精细的玫瑰叫都铎玫瑰,综合了兰开斯特王朝的白玫瑰和约克王朝的红玫瑰(这部分历史见沃里克之行一帖),象征着两大皇室的紧密相连。盾形徽章代表英国皇家的武器。鸢尾花形纹章代表着英国君主同时也是法国君主(这一所有权到乔治三世结束)。猎犬是玛格丽特·波普夫人的一个徽章,她是剑桥圣约翰学院和基督学院的创始人,也是亨利七世的母亲。除此以外还有城堡吊门和波普家族的纹章图案。拱形的门廊上也都用玫瑰和王冠图案加以装饰,木门上的雕刻简朴而精美走进教堂,立刻惊叹于其高大的扇形穹顶,这是石匠约翰·瓦斯泰尔的杰作。他负责教堂建筑的石雕工艺,摒弃了原计划的枝肋拱顶,代之以惊人的扇形穹顶,这也是世界上同类穹顶中最大的。教堂长88米,支撑跨度为12米,穹顶高24米。扇形穹顶完成于1513-1515三年间,无疑是这一建筑的骄傲。
这是大东窗,描绘了耶稣的热情和苦难。窗下的圣坛上矗立着鲁本斯的大作:三博士朝拜。该画创作于1634年,原在比利时楼文的白尼修道院,1961年由A.E安纳特慷慨捐赠给学院。为了安置它,教堂的圣坛不得不降低高度。拉近欣赏这些彩绘玻璃,清晰的线条,鲜艳夺目的色彩,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百看不厌啊拉近欣赏鲁本斯的大作。画中的圣母玛利亚一扫阴郁,神态安详,微微的笑容中透着母性的光辉。这是万灵小教堂里的一面墙,墙上是1914-1939年间阵亡的学院学生、唱诗班成员及学院工作人员的名单。诗人鲁伯特·布鲁克的名字也在其中,位于正数第二个。他是学院的院士。安放管风琴的深色橡木屏是亨利八世的礼物,上面刻着他和王后安妮名字的缩写。经过管风琴屏风便进入唱诗区,铜制的诵经台上是亨利六世的小雕像。是1509-1528年间担任院长的罗伯特·汉寇本的礼物。唱诗区的两边是奢华程度不同的厩,从普通的到极其华丽的。穿过国王学院的草坪继续往西,国王桥横跨康河之上,这里不仅有迷人的剑河风光,更有一块吸引国人的景点,那便是徐志摩的纪念石,几乎每个来这里的中国人都要跟这块石头合个影。过桥往左便能看到这块石头碑石是北京汉白玉,与建造北京紫禁城所用的石头相同,它象征着国王学院与中国的联系经久不断。
1921年,著名学者狄更生介绍徐志摩赴英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在剑桥两年的学习中,诗人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形成其浪漫主义诗风。镌刻诗句的石碑,被切出两个平面,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前两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和后两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被放在参差错落的两个平面上。 这两个参差错落的平面或许是当作省略号,意在指出这相隔的4句诗之间还有很多字句,很多故事。《再别康桥》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朋友们均不在,只有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往重现眼前……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今天,国王学院康桥边上的柳树依然风姿卓越。
在Jim的帮助下,我们有幸进入学院的大餐厅,不为吃饭,只为了解更多。餐厅里就餐的学生不多,安安静静的,我们也不得不尽量不发出声音。餐厅的墙上全是学院的导师们的画像,在英国的大学里,他们不用professor,而说master。又学到了不同于课本的知识。此时游客已经离去,清风徐来,剑河的美此时才真正开始,可惜我们不能停留太长,如若等到夕阳西下,该是何等的模样啊!傍晚的女王学院也呈现出别样的风情,修剪整齐的草坪如丝绒般铺开自行车是剑桥的文化之一,无论是学生还是市民,都首选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这是一家租车行的招牌,太有特色了酒吧文化是英国的特色,Jim一再邀请我们去体验,可惜朋友们兴趣不浓,我也不想太过冒昧。下次有机会一定补上。英国阴雨天很多,一旦天晴时人们便涌到户外尽情享受难得的阳光。Jim说:这样的天气里,呆在家里是浪费。瞧,三三两两的人们坐在草坪上聊天喝酒,好不惬意就此与Jim挥手告别。回到住处才发现脚好痛。一看手机,妈呀!居然走了33775步,二十多公里。累瘫了!次日睡了个懒觉,脚也没恢复,不敢再像昨天那样暴走,就出门购物吧!路过基督学院,顺便免费参观。这是学院小巧玲珑的中庭,别看学院不大,学术成就还相当高。达尔文毕业于此,邓亚萍也是该校的学生。
登上塔顶可以俯瞰剑桥,门票4英镑。塔楼非常狭窄,楼梯空间很小,好在没有什么游客,慢慢爬上即可。黄昏时分,剑桥用绚烂的日落为我的英格兰之行划上圆满的句号!来不及走到景点拍摄,只好趴在阁楼的窗口抓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