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胄70年代前人物画的笔墨风韵

 书画雅苑 2017-09-18


黄胄人物画——70年代前的笔墨风韵

在中国近百年人物画的发展过程中,黄胄绝对算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我们现今很多美术学术届在划分近现代年份时,就是以黄胄先生去世的1996年为界线的;1996年之后,称之当代。黄胄之所以有这么高的荣誉,就是先生在当今画坛,最后一个以中国书法笔力和传统技法以及西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最重要的是将人物画与传统水墨画相结合,做到了最好的极致。

黄胄人物画——70年代前的笔墨风韵

1962年作

黄胄早年师从赵望云、韩乐然学画。对黄胄的艺术生命影响至深的是1948年随赵望云到西北写生。新疆的民族风情、黄泛区的人民苦难,拨动了黄胄的艺术之弦。1949年,黄胄又经赵望云推荐入伍到西北,从事战士读物美术工作,广泛的接触和深入的认识,是黄胄新疆题材的重要来源。

黄胄人物画——70年代前的笔墨风韵

1956年作

从1956年作中看出黄胄先生落款以隶书为主,比较拙嫩潦草。人物和雏鸡的线条亦步亦趋,介于工写之中,而浓淡墨的处理也程式化僵硬。唯整体效果尚可以,对雏鸡的神韵和人物背影的处理,有其独特之处,让人产生想象空间的处理方法。

黄胄人物画——70年代前的笔墨风韵

1957年作

1957年黄胄的《洪荒风雪》获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金质奖章。1958年《赶集》获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铜质奖。

黄胄人物画——70年代前的笔墨风韵

1959年作

黄胄先生人物画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与其对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创新拓展,有很大的关联。说道近现代以及当代人物画的发展,三个人不得不说;徐悲鸿的人物画虽植入了西画技法,但缺少中国画的笔墨灵性;蒋兆和亦是如此,失去中国画的内涵韵味;叶浅予又过于刻板而少了审美意趣。恰恰的是黄胄先生,将人物画与传统水墨画做到绩优。

黄胄先生的早年基础练习就是以写生入手,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奠定了他将人物写生融入中国画写意并开一代之先锋。五六十年代的早期作品比较趋于严谨,笔触上较为细腻,追求人物造型的写实。同时色彩上较为丰富,较重于追求观赏性。

黄胄先生的早年作品其实并不好,但一些重要题材多以高价成交。在人物画的整体布局,色彩艳丽而少了一些新意。在笔墨的表现上稍显拘谨,最重要中国画的味道没能很好诠释出来,相对七八十年代后的作品,相较而言就好得很多。马匹人物距离拉得太大,而忽视了风雪空间的审美感。

黄胄先生作画,每一个人物的面部表情,每一个手势动作,每一种姿势动态以及每一势态所构成的各个局部细节,都是他几十,几百遍的速写写生而来。所以他表现出来人物瞬间的灵韵和态势,都非常优美而完美无缺。图28中的人物掩风挡尘的瞬间和衣纹折带随风而起,甚至野草和骆驼迎风昂立的姿态,都是一气呵成。图29中的墨韵已是出神入化,不仅仅是层次和层层堆染的技巧,还更有远山和近处戈壁,都是信手拈来的随意。

黄胄人物画——70年代前的笔墨风韵

黄胄,男,字映斋,长安画派代表人物。因其父四十多岁方得此子,取乳名“老傻”,以求平安。“黄胄”是初中时自己起的笔名,以后一直沿用此名。

黄胄人物画——70年代前的笔墨风韵

黄胄人物画——70年代前的笔墨风韵

黄胄不仅是一位人民艺术家,同时还是社会运动家。80年代初,他与著名画家李可染、蔡若虹、华君武等共同创建了中国画研究院;而炎黄艺术馆的创办则是梁黄胄更为杰出的代表作。黄胄人物画——70年代前的笔墨风韵

黄胄人物画——70年代前的笔墨风韵

黄胄人物画——70年代前的笔墨风韵

黄胄人物画——70年代前的笔墨风韵

黄胄人物画——70年代前的笔墨风韵

黄胄人物画——70年代前的笔墨风韵

黄胄人物画——70年代前的笔墨风韵

黄胄人物画——70年代前的笔墨风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