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18国道,赴一场杜鹃盛宴

 阳光普照一生 2017-09-18

杜鹃花在我国东部地区名不惊人,但在西部的横断区和东喜马拉雅的高山峡谷中,杜鹃花却是千姿百态,大放异彩。早在100多年前,西方人就被这里的杜鹃花吸引,涌流不断地奔向我国西南山区来猎取这些美丽的花朵。而今天,中国人的景观大道——318国道正从这片世界上杜鹃花分布最密集的区域穿过。这条大道,可以说是一条杜鹃花之路。

杜鹃花在植物学上属于杜鹃花科杜鹃花属的木本植物,它是被子植物里比较大的家族。我们习惯上常称的“杜鹃花”,实际是指广布长江流域以南的映山红,而广义的“杜鹃花”则是指整个的杜鹃花属。云南山区群众所称的山茶花实际也是杜鹃花的一种;四川某些山区所称的山枇杷,也是杜鹃花的一种。藏族人民把紫菀、杜鹃花、报春花等等泛称为格桑花,彝族同胞把杜鹃花叫索玛花,在陕北叫山丹丹。

现已发现的杜鹃花化石距今约6700~13700万年,起源于地史的中生代白垩纪,至第三纪已大量繁育并广布于北半球的寒带至热带高山区。现代则分布于欧、亚和北美洲,其中以亚洲最为丰盛,约产850东种。中国产约530余种,占世界种数的59%;特别集中于云南、西藏和四川。也就是中国喜马拉雅山系,出于剧烈的造山运动,造成地形和气候等的复杂变化,才逐渐形成了更多的种类。

杜鹃花一名的由来,相传古蜀国的国王名杜宇,很爱他的百姓,禅位后隐居修道,死后化为杜鹃鸟,但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百姓,每到春季,便以自己的叫声提醒大家耕作:快快播谷,快快播谷,日夜辛勤地鸣啼,口中鲜血洒在地上,染红了滿山的野花,这花便叫杜鹃花,民间又叫映山红。但究竞何时所提,已不易查考。

至于近代植物学上的拉丁属名系瑞典植物学家林奈于1753年建立的,由希腊文“Rhodon”(意为蔷薇色)和“Dendron”(意为树木)两字合成,中文译意为红色树木,即我国所通称的杜鹃花。林奈于1753年建立杜鹃花属时,仅指欧洲所产的种类,随后在亚洲、美洲又陆续发现了该属的另外一些种类,但当时未为园艺学界所认识和重视。当1850年英国人虎克出版了锡金——喜马拉雅的彩色原大杜鹃花图册后,轰动了欧洲园艺界,视为稀世奇珍,随之前往喜马拉雅山区探险搜寻杜鹃花者,颇为众多,其中以英国人傅礼士为最。他曾于1904~1931年来我国西南各省和缅甸等地大事搜寻,发现了上百种的杜鹃花新种。从此以后,又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花大、色艳、花期长的园艺品种数以千计,现在均巳蔚然成林。每当春夏之交,花蕾怒放,灿烂辉煌,吸引了世界各国千千万万的杜鹃花爱好者,人们无不啧啧称奇,流连忘返。英国利用我国园艺花卉资源,不仅增添了庭园景色,而且促进了该国旅游业的发展。

杜鹃花通常分为二大类,即落叶类和常绿类。前者包括半常绿类,全世界约100多种;后者约750多种,其中又分有鳞片和无鳞片二大组。中国各地常见供观赏的都是落叶类,也就是映山红、白杜鹃、黄杜鹃、西鹃、锦绣杜鹃等。现在经过园艺学家的育种改良,出现了许多鲜艳悦目的园艺品种。而常绿类杜鹃至今仍埋没山野,很少引种栽培。

杜鹃花有灌木和乔木,矮小的灌木高仅10~20厘米,成垫状;一般高约1~5米;乔木类高约10多米;最高的像近年发现的大树杜鹃高达25米,基径达3米,估计树龄在500年以上,成为亚热带常绿阔叶苔藓季雨林中的上层树种之一。

杜鹃的叶大小不一,小的长8~10毫米,乔木类叶大的一般在15~30厘米,特大的达72厘米。杜鹃花的花冠似古钟形或漏斗形,也有筒状或碗状的,常成圆球状的多花的伞形花序或总状花序,簇生枝顶;雄蕊5~10枚,也有多达25枚的,子房上位,5~10室,偶有16室。果为蒴果,胞背开裂为5~10果瓣。种子细小,粉末状或糠枇状,多数。

据统计,全世界有杜鹃花850多种,我国就有650余种,而仅云南省就有400多种,占世界总数的一半以上。云南以滇西高山地区分布的种类最为丰富,尤其是在海拔2400--4000米的高山冷湿地带。多种常绿杜鹃如黄杯杜鹃、白雪杜鹃、团花杜鹃、宽种杜鹃等各色杜鹃花,常成密集的杜鹃花灌木丛,甚至有连绵10多公里的杜鹃花'花海'的奇观。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灿烂文明。早在公元492年(南北朝)陶宏景的《本草经集注》一书就记载有“羊踯躅(即黄杜鹃),羊食其叶,踯躅而死”。到唐代,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对杜鹃花有:“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李白有:“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宋代杨万里有:“何须名苑看春风,一路山花不负依,日日锦江呈锦样,清溪倒照映山红”。因它绚烂的花形花色,被白居易赞为:“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故杜鹃有'花中西施'之美誉。“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这是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对杜鹃花的赞美,可见杜鹃花在万花群中占有的位置。她不仅有着美丽的外貌,还有那战霜雪、抗风寒的倔强性格。到公元1578年,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记载有:“杜鹃花一名红踯躅,一名山石榴,一名映山红,一名山踯躅,处处山谷有之,高者四、五尺,低者一、二尺,春生苗,叶浅绿色,枝少而花繁,一支数萼二月始开,花如羊踯躅而带如石榴花,有红者、紫者、五出者、千叶者,小儿食其花,味酸无毒”。同书还详细论述了羊踯躅的药性和功效等。稍后,公元1586~1641年,伟大的地理学家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一书,就记载有山鹃、马缨花等杜鹃花。明代《旧云南通志》载:有五色双瓣者,水昌(今日的云南保山)、蒙化(今日的云南巍山)多至二十余种。1688年,清代陈淏子的《花镜》中就有了关于杜鹃花的栽培环境、施肥、繁殖嫁接等的记载。 1708年,刘灏等编的《广群芳谱》中也收集了咏杜鹃花的诗词。1849年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一书中也有杜鹃、羊踯躅等的记述。1896年擅萃著《滇海虞衡志》中有:“杜鹃花满滇山,当行洲乡穿林数十里,花高几盈丈,红云夹舆,疑入紫霄,行弥日方出林。因思此种花若移植维扬,加以剪裁收拾,蟠屈于琼砌瑶盆,万瓣朱夷,至为樵子所薪,何其不幸也”!

如果留心观察雅安至二郎山沿途的杜鹃花,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低海拔往高海拔上行,杜鹃花先是高高在上,植株高过我们很多,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植株慢慢变矮,我们的高度超过了杜鹃花,到了山顶的灌丛草甸,杜鹃花则成了矮小的灌丛林。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坡上,阴暗针叶林的上方,杜鹃花群落呈灌丛状分布,其高度不足1米。

杜鹃花喜生于空气洁净的山间或丘陵,特别喜好深山和高山,平原很少有杜鹃花的天然分布。其理想条件是气候冷凉,空气潮湿,云雾缭绕,雨量充沛。耐严寒,忌酷热。凡红壤、黄壤、冰迹土、石砾地、砂地都能生长,喜酸性,忌盐碱。有喜阳光的,也有耐阴的。从寒温带的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一直到达南方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季雨苔藓林中,都有它们的踪迹。西南各省区种类繁多,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一直到树木线以上都能生长。矮生多枝的垫状类杜鹃常形成纯灌木林,成为高山特殊的景观。在那巍峨皑皑的雪山上,那挺拔的高山原始针叶林内,那绿革如茵的高山牧场,那连猿猴、岩羊也难于攀登的悬岩峭壁间,都镶嵌着成片成片的各种不同种类的各色杜鹃花。当你在她的盛花季节来到这高山雪岭、探望幽谷,你会被她的万紫千红所吸引,正因为它深居高山峭壁,远离城市,知道它、了解它的人并不多。在康定的木格错,有一条找约6公里的杜鹃峡谷。初夏时节,杜鹃静悄悄地开放,真是美不胜收。在林芝的拉萨之间、米拉山附近的村落中,可以看到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他们告诉我们:“看到格桑花就是看到了希望,因为它标志着夏季的雨季的到来。”

在西藏的东南部大部分地区都是杜鹃花最为集中的分布区。灿然开放的杜鹃花自然避不开西方早期采集的视线。历史上,西藏是西方人最早进入并进行杜鹃花采集的地区之一。欧洲人早在100年前,就进入我国的西南地区的横断山区进行大量的采集,但当时他们的行为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人们更多地是在抨击那些如斯坦因一样来中国考古探险的。而对于象美国人约瑟夫·洛克,英国人威尔逊之类的植物采集者,中国人大多是给予了他们尊重。这其实是由于人们心中对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持不同的理解而造成的。大部份人觉得自然科学研究和考古、探险、偷运文物是性质不同的。但当我们看到,从中国采集的杜鹃花物种,到欧洲经过杂交繁殖,装点着欧洲的园林,甚至高价出口卖到了中国,那种感觉,其实和大英博物院里,放着中国文物没什么实质性区别。

大批的西方植物采集者中,有个叫乔治福雷斯特的英国人,是从中国采集杜鹃花最多,对西方园艺影响最大的人。从1904年起7次来到中国,采集了三万余份干制标本,为他的国家引回了1000多种活植物,其中包括了250多种杜鹃花新种,使爱丁堡植物园成为了世界杜鹃花研究中心。

西方人对杜鹃花的狂热,似乎和中国人形成了很强烈的对比,也正因为如此,才造成了人们之前对西方人到中国来采集物种的行为的漠视。西方人从中国采集了大量的物种资源,回到自己的国家进行培植、变种,繁殖出更多新的品种,推动了他们国家的园林建设,并从中获得了大量的商业利益。他们用100年的时间,就让中国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中的杜鹃花开满了欧洲的各大植物园,并不断地繁衍生息,如火如荼。而在中国,人们对花卉的欣赏,好象更多地依赖于文化的传扬。而从古到今,文人们咏梅、咏兰,歌牡丹,颂莲花......而人们对于杜鹃花的关注,却远远不及之前的那些花。尤其是现在,人们每每一说到杜鹃,往往只想到映山红,殊不知映山红只不过是杜鹃花的一种,而最美的杜鹃是在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中的高山杜鹃。

318国道,被称为“中国的景观大道”,在这条道路上,盛开着全世界最美的野生杜鹃花。高山和峡谷中凌雪怒放的高山杜鹃,那样的风骨又岂是西方园林温室里的花儿所能匹敌??真可谓“美在深处不自知”!!原来,最灿烂的风景,就在你我身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