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15首引起共鸣的抗战歌曲,你还会唱吗?(纪念九一八事变)

 八一情怀 2017-09-18


1
义勇军进行曲


创作

背景

1934年,田汉决定写一个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剧本。在他完成一个故事梗概和一首主题歌的歌词时,就于1935年2月19日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了。聂耳主动要求为田汉写就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谱曲,很快就完成了曲谱初稿,后来在躲避国民党政府追捕的颠沛流离中完成了曲谱定稿。1949年,《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


2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创作

背景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作于1943年秋,是为汉族民间歌舞《霸王鞭》编写的一组歌曲之一,原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1949年改用现名。这首歌的旋律质朴、流畅,节奏坚定有力,唱出了人民群众的心声,不仅当时广泛流传,而且在几代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团结就是力量





创作

背景


《团结就是力量》是1943年秋在晋察冀边区创作的,原来是一出反映边区减租斗争的同名小歌剧的主题歌。这首歌以激昂慷慨的情绪,雄壮有力的气势,表现出人民群众为创建新中国而团结战斗的坚强意志。抗战胜利后,此歌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学生运动中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每当集会游行,都要高唱《团结就是力量》这首反压迫、争民主的战歌。


4
保卫黄河




创作

背景


《黄河大合唱》作于1939年3月,是冼星海的交响乐代表作。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5
松花江上



创作

背景


《松花江上》作于1936年秋。当时张寒晖随东北籍学生看望因家乡沦陷流亡到西安的东北难民,亲闻难民哀伤的哭诉,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在东北军做地下工作的同乡又给他送来东北军为纪念“九·一八”事变五周年而出版的《东望》专刊,封面上爱国将领王以哲军长的题词:“我们何时能返那美丽的田园?何时能慰我们的祖宗于地下?又何时能救我亲爱的父老兄弟姐妹于水火之中?”使张寒晖夜不成寐,他一气呵成写出了催人泪下的《松花江上》。这首歌很快传遍了西安的街头巷尾,并迅速流传全国,影响极大。


6
南泥湾




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359旅在南泥湾开荒生产。



创作

背景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侵略军的进攻和国民党的包围封锁,解放区的经济和财政极度困难。党中央为此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生产运动。当年八路军三五九旅响应号召到南泥湾垦荒,将昔日荒芜人间穷山秃岭变成了庄稼遍地、牛羊成群的陕北江南。


7
歌唱二小放牛郎




创作

背景


1942年,年仅13岁的王二小在反“扫荡”中,故意把敌人引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被敌人枪杀。当时的《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歌唱二小放牛郎》以叙事歌曲的形式,描述了这位机智勇敢放牛娃的故事,寄托了人民群众对这位抗日小英雄的哀思。王二小的故事先后被编入小学语文课本,写成小说,拍成电影、电视剧,制作成连环画、动漫,几乎家喻户晓。


8
大刀进行曲




创作

背景


1937年的“七七事变”吹响了中国人民全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号角。当时,驻守北平(今北京)西南宛平城的二十九军不顾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命令,组织大刀队浴血奋战,重创日本侵略军,极大地鼓舞了同胞们的抗战信心。麦新对此激动不已,几乎是一气呵成地谱写了《大刀进行曲》,并题“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这首歌迅速传遍全国,成为抗日救亡歌曲的代表作之一。


9
游击队歌





创作

背景


1937年,贺绿汀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一队,辗转南京、武汉等地,到达晋南重镇临汾的八路军办事处。连队火热的战斗生活激发了贺绿汀的创作热情,经过长时间酝酿,《游击队歌》的词曲终于在油灯下跃然纸上。他将这首歌以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一队的名义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1938年初,在八路军总司令部召开的一次高级将领会议的晚会上首演。此后《游击队歌》迅速流传全国,至今保持着经久不衰的魅力。

10
毕业歌




199854日,为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举行的北京大学《光明行》文艺晚会上,北大老校友合唱团演唱《毕业歌》。



创作

背景


《毕业歌》作于1934年,是电影《桃李劫》主题歌。《桃李劫》描写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毕业歌》随着影片公映,旋即成为热血青年投身抗日救亡的进行曲。许多青年高唱《毕业歌》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


11
到敌人后方去




创作

背景


1937年秋,八路军根据洛川会议精神开展游击战争,配合友军与日军正面作战。太原失守后,八路军迅速挺进敌后,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游击战争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在这种形势报告的启示下,赵启海很快就把歌词创作了出来。冼星海看到歌词很欣喜,立即构思谱曲。这首歌写成后不久,即1938年底,晋察冀边区的每一个角落,到处可以听到“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的歌声,成为那个时代的响亮口号。

12
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创作

背景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简称“抗大”。当时,抗大的学习生活非常艰苦。学员们以窑洞为教室,以石头砖块为桌椅,以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白天苦练杀敌技能,晚上伏案苦读。大批有志青年和革命仁人志士就是唱着这首校歌,冒着生命危险,赴前线奋勇杀敌。而今,抗大这个曾经的“窑洞大学”,发展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13
八路军军歌




创作

背景


《八路军军歌》创作于1939年秋,作为《八路军大合唱》八首歌曲中的一首,由公木作词,郑律成谱曲。《八路军军歌》描述了工农红军完成艰苦的长征之后,在国家危难、山河破碎之际,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奔赴战场,共御外侮,经过浴血奋战,不断成长为一支顽强善战的英勇队伍。

14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创作

背景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抗战题材电影《铁道游击队》插曲,创作于1956年。微山湖是著名的抗日根据地,当年铁道游击队和微山湖大队、运河支队等抗日武装,扒火车,炸桥梁,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首歌曲已诞生60多个春秋,但依然广为传唱。


15
新四军军歌




创作

背景


这是一首名副其实的在炮火和硝烟中诞生的《新四军军歌》。1937年抗战爆发后,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色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当军部首长宣布《新四军军歌》正式诞生,大家欢呼之时,日寇飞机突然窜到了云岭一带,狂轰滥炸。文化队队员迅速分散隐蔽,之后就冒着硝烟,高唱这首“军歌”,奔赴各地抢救伤员。从此,这首歌迅速在全军乃至群众中传唱起来,成为力量的源泉,鼓舞着战士们冲锋陷阵,英勇杀敌。

 

祖国不会忘记,那段威武雄壮的峥嵘岁月;

人民不会忘记,那些永垂不朽的抗日英烈。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之际,

伴随歌声,我们一起以厚重之心重温历史,

以敬仰之情缅怀英烈,

以饱满之气开创未来!

部分来源天津广播(ID:audiotj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