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里是九哥】简评诺兰版《敦刻尔克》

 为什么73 2017-09-18
原创 2017-09-18 九天 这里是九哥

—请点上方蓝色“这里是九哥”添加关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诺兰的名气很大,俨然是英国电影界的领军人物,但是百度了一下,却发现诺兰此前拍摄的电影一部也没看过。

在中国电影界,诺兰很受推崇,尤其是当年据说十分烧脑的《盗梦空间》更是被电影界的人士津津乐道。据说就是从那一部片子开始,诺兰形成了自己对电影的独特解构语言,而电影界也将诺兰看成了希区柯克的衣钵传人。

作为二战最重大事件之一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大逃亡),仅仅100分钟的容量显然是不够的,这一点在我进入电影院前就一直疑惑。要知道另一个最重大事件盟军登陆可是整整三个小时的容量。诺兰设计了三条叙事主线,分别是一周、一天和一小时,一周用来表现整个大撤退的历史场景,一天表现一支倒霉的英军炮兵部队的经历,一小时表现敦刻尔克上空的空战。

先说说诺兰这部片子给我个人带来的感动,这个感动就出现在电影的开始,一名英军士兵在同伴都已卧倒以躲避空袭的时候,勇敢的站直了身躯用步枪对来袭的德军战斗机射击,直至德军战斗机越过自己头顶的时候躺在沙滩上继续射击。任何时代、任何时间和任何环境下都需要英雄,而这名没有留下姓名就战死的士兵就是英雄。这是这部电影唯一感动我的地方。

遗憾的是接下来的镜头成为了电影中众多逻辑漏洞中的一个——明明飞来的是战斗机,没有看到俯冲扫射,却看到扔下来一枚轰炸机上才有的航弹。影片开始,男主角的队友被机枪打死镜头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实际上盟军和德军的地面战斗并没有发生在敦刻尔克的街头,而是在敦刻尔克的外围,而且正因为希特勒下令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队停止地面进攻,才有了后来盟军的胜利大逃亡。所以,街头巷战是不可能发生的,至少,在这部电影表现的时间段不会发生。同理,德军在远距离用机枪打穿荷兰人搁浅在敦刻尔克滩头渔船的场面也不会出现。除了这些漏洞外,影片中最大的漏洞是一架英军耗尽油料的战斗机凭借滑翔动力击落一架德军战斗机的画面,实话说这个画面的漏洞感比神剧中“手撕鬼子”的画面有过之而无不及。

影片缺乏大场面,40万人的大撤退,最大的场面看到不足一千人,和1962年好莱坞拍的那部反映盟军登陆作战的《最长的一天》差距不可以道里计。叙事的角度以及题材的把握更是无法比拟,实在不知道那些交口称赞的电影人为什么会如此追捧?

这部影片还有一个我认为很失败的地方,而这一点或许就是今天西方文化衰落的具体体现。敦刻尔克成功撤出了33万多盟军部队,虽然重武器都丧失殆尽了,但却保住了最可宝贵的战士,而这些战士在三年后盟军登陆作战的时候成为了最中坚的力量。用丘吉尔的话说,怎么评价敦刻尔克的历史贡献都不为过。反映这一题材的电影难道不应该讴歌英雄吗?诺兰竟然让一名逃兵担纲主角!不错,人性的潜意识里在面临生死的关头,的确是会更多露出懦弱的一面,但惟其如此英雄才显得更为可贵。

西方文化近几十年来开始更多关注人性懦弱的一面,这种趋势也在影响我们的文化和电影。试想在六、七十年代,汶川地震的范跑跑毫无疑问会是舆论谴责的对象,根本不可能成为热点话题,因为那个年代是一个崇尚英雄的年代,那个年代为了事业、为了理想不惜抛弃生命是被社会舆论赞赏和鼓励的。同样,那个年代西方的电影同样崇尚英雄,事实上今天好莱坞的很多大片仍然轻车熟路的运用着“个人英雄主义”的套路。可怕的是诺兰这样的导演越来越多了,如果西方社会这么发展下去,将很难在不远的将来面临被“绿教”屠戮的命运。

如果我们的文化圈还不觉醒,还在为诺兰这种人的作品叫好,未来也将是十分危险的!

至于诺兰所谓的独特电影语言其实也不见有什么高明之处,电影一开始就参战的英军战斗机,竟然到了影片尾声,几十万盟军官兵撤出后才迫降在了德军的阵地前,电影人们一片叫好声,如果这种颠倒时空的叙述就是你们所谓的高明,那九哥只能一口唾沫吐在地上——我呸!

 

苹果手机打赏专用二维码,请留名留言,以便专程致谢!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