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悦读论语】小学语文阅读分析常见题型与答题方法大总结

 Tanyanj 2017-09-18


      小学阅读短文分析题,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更多借助短文考察学生的基本语文基础知识,必要的信息提取能力,基本的概况能力和理解能力,小学高年级开始涉及一些人物的评价已经句子、写法的赏析。从应试的角度去讲,还是有“解题方法可循”的。今天就给我们介绍一些常用的解题方法以及解题思路。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字、词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例如:瞻前顾后。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解题方法:

         先找出该词出现在文章哪里,圈画出来;

         再想想字面的意思(可以拆开每一字解释)

         然后找出文中这个词的“主角”,是用来形容谁的?

         最后写文中意思,千万别丢了“文中指”这三个字 


 顺便说一下:

 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找近、反义词;抓住关键词解释、拆字解释、联系生活实际解释和联系上下文解释等方法,小学阶段,短文分析中,联系上下文解释是常见的解题要求。


2.直接理解加点字、词,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举例:《梅花魂》中祖父轻轻地用刀片刮去,慢慢地抹这几个词体现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你如何理解这几个词?)

解题方法:

      解释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结合文章中心。


3.加点字、词换成另外的字、词,好不好?

4.加点字、词删去,好不好?

解题方法:

34):表态,解释原字、词的意思,在句子中有何表达效果或表现何种感情,换(删)有何效果,所以不能换(删)。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用得很好,可不可以将它换成字?为什么?

答:不可以。(表明态度绿在文中是作为动词,有吹绿”“染绿的意思,(解释字的意思),更能体现春风所带来的生机(在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而只是表示春风的动作,如果换了就不能体现这种生机,所以不能换。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1.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有时会题目中会出现“联系你的生活谈谈”)

解题方法: 

字面 中心 

所谓字面 中心指的是,先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解释句中的关键词语,连词成句;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来解释句子,联系文章中心来理解句意,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与我们达到共鸣,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体会。

具体解题步骤:

(1)从文中理解,把文章中的这句话用最通俗的方法再说一遍,可以给这个句子换说法,也可以给这个句子作解释;

(2)根据文章的中心再理解句子,说出自己的看法;

(3)可以联系生活,举个例子再说说。


举例:《窃读记》中国学老师说的话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如何理解这句话?

成长需要物质和精神都有保证,吃饭保证了我们在身体健康方面的成长,而读书保证了我们的精神方面也会成长,二者缺一不可。


2.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什么感情?(也可问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

解题方法:

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例:小溪唱着歌,欢快地跑向了远方。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的水声悦耳,充满生机活力。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例: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强调了万事万物都有再来再生的时候,从而更强调了时光的匆匆和珍贵。


3.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解题方法:

认识表达方式,小学阶段一般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抒情、描写(细节)、议论、说明 表达了中心思想。

细节描写:也有可能是突出了关键人物的某种特点和品质。(见下文关键人物的评价)


4.划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开头:很可能是文章的中心句,一般起到总起全文(统领全文)的作用。

中间:一般有承上、启下、承上启下等作用。

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5.文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解题方法:

①从环境本身的特点(怎样的风光,什么时间、季节,渲染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②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衬托人物什么心理,交代人物什么身份,表现人物什么性格)

③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伏笔,作铺垫。)

(举例:分析和《詹天佑》中塞外狂风怒号,黄沙满天这两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6.“为什么的题型:为什么说……

解题方法:

写清楚因为……所以……”,这是答题的习惯。因为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文章内容,二是文章中心,每一方面至少都要考虑两点以上,或者记住文中有几个人物就从每个人物身上找要点。


7.“从哪里看出来……”的题型

解题方法:

(1)找到问答中的关键词语,要就是抓手

(2)在文中中间勾画出来,再在这个关键词语的前后找语句回答,跟着记住一定要先把语句抄下来;

(3)写自己的理解。



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概括段意(越来越少这么考,会分好段,概况某一段的段意)

  1. 组合法:

    将每一段(层)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

  2. 摘抄法:

    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3. 拓展法:

    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


概括段意的注意点:

1)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出发,不能直接从写法和中心出发,如写《少年闰土》:不能写成,本文叙述了鲁迅和闰土的友谊。

2)不能写成提纲式,如本文写了鲁迅和闰土一起玩的故事。

3)用陈述句的形式表达,不能用疑问句的形式写,如:本文写了鲁迅和闰土怎么玩的故事。


(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还要求多少字以内)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太具体,要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写出来。抓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①要素综合法(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谁干什么怎么样?

②标题法:

      根据文章的标题,加以补充。

③段意连接法:

     把各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稍加整理。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这个内容,请你简要概括出来。

解题方法:

   把握文章大意,抓住关键字、词、句加以概况。如:《烟台的海》,概括烟台的海各季节的特点。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解题方法:

回到原文找到相关内容,在原文直接找到答案,必要时加以概括。


四、对关键人物的评价

1.填空题:要求将人物形象特点填在横线上。

解题方法:

     回到原文找到与人物有关的关键词、句,必要时加以概括。


2.从某个句子中,你可以看出某个人物有什么特点? 

解题方法:

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动作、神态、心理、语言、外貌、侧面烘托等)来分析人物的特点,概括出人物的某种品质。


3.你觉得文中的某个人物是什么样的人?你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

解题方法:

    同上。启发:这个人的何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像这个人一样,要……


4.文中某个人物的做法你赞同吗?说说你的理由。

解题方法:

  表态 (从文章的中心考虑) 联系生活实际


五、理解文章中心的方法

1.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很少直接这么考)

2.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看法,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解题方法:

(理解文章中心 生活实际)

1)写人是为了表达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自己读文章的时候用几个词语通俗的表达一下,提醒自己这几点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能忘记写。(《一面》)

2)写事情的文章,主要表达的目的是情理,自己读时要多想几点,尽量考虑周全,从文章中不同的人物身上找情理,站在不同的人物角度思考问题。(《窃读记》)

3)写景的文章多半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对祖国,对家乡……的爱或者怀念。(《山中访友》)

4)寓言、童话多半是说明一个道理,一定藏在文中,自己要好好领悟。

5)诗歌阅读多半抒情,自己看看作者是向谁抒情,根据不同的对象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表达要清楚。

3.读完这篇文章,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解题方法:

    结合中心谈启发。

4.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散文中的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5.文章中的某个句子或是说法,是否矛盾?说说你的理由。

解题方法:

 表态 分别对立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结合文章中心

6.文中表达了某一种情感,你能写出关于这个方面的诗句吗?

解题方法:

明确文章中心,写出与这种情感对应的诗句。

 

           虽然给大家介绍了这些解题方法,最终前提要在读懂短文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再好的方法也无济于事。孩子们拿到短文的时候,可以先将文章读一读,大概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将文后的题目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再读的时候有针对性,确定一下大致的答题范围,这样才能让阅读“有的放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