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始的开始我们都是孩子
最后的最后渴望变成天使
也许谁都忘记谁的名字
但记得北京东路的日子
之前小资介绍过《北京东路的日子》这首歌,北京东路不仅是南外人的北京东路。她的故事可以倒退到一万年以前........

一万年前,北京东路沿线是古秦淮河,北京东路九华山路段就是秦淮河古河道。
背依“南京龙脉”,作为南京城市的中轴线。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北京东路的西段,鼓楼到成贤街一段,原来是保泰街。1895年张之洞修筑了南京的第一条马路,当年的保泰街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1959年,这里因地处鼓楼广场和北京西路之东而得名。
北京东路上最常见到的公交车就是31路。
31路的前身就是“辫子”车,这种车需要靠头顶上的电线才能行驶。如果车顶上的电线松动了,车就开不动了,驾驶员要重新去搭“辫子”才行。
当时乘客还会在车厢内起哄!“翘辫子啦I翘辫子啦”,经过时代的变迁,31路“辫子车”已经不再了,但是这句大俗话保留了下来。

▲北京东路的樱花
1984年北京东路上灿烂的樱花在老南京人心中印象深刻。
那个年代,蓝白相间的公交车行驶在开满樱花的樱花道上,风起时,樱花飞舞再随风飘落,时光仿佛定格在了那一刻。
鼓楼公园的英语角曾经出现了很多专门为了锻炼英语来此的学生。马云当年练习英语去了西湖和游客切磋,鼓楼广场就是当年的小西湖。

当然除了英语角,相亲角也是鼓楼公园的一大风景。鼓楼相亲会,“纯公益活动定期组织”,大爷大妈在相亲角交换着各自闺女儿子的信息,暗自角逐,互相审视。


天气晴好的周六周日,树干上挂着一张张相亲牌,为儿女婚姻大事操碎心的中年父母们游走其中,打量着一个个相亲牌上年龄、身高、工作、收入等类似基本信息,宛如在隔壁的兰园菜市场买菜一般饶有兴致地交流嫁娶心得。


北京东路上的北极阁广场也曾经是无数孩童心目中的乐园。历史上这里曾经是六朝皇家园林的所在地。玲珑毓秀的小山,苍翠葱茏,绿荫如盖。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这里都热闹如常。
这些年,真山变成假山,广场上的儿童游乐设施日渐萧条。北极阁广场上又有了一个新名字,环亚凯瑟琳广场。


变身之后的广场新店开业不断,人们早已将自己的热情转移到了一家家可自拍的网红店。

和平公园也一直是北京东路不变的风景,天空上空经常飞翔着一群群和平鸽,在热闹的市中心这里拥有自己的一方宁静和安详。
随着四号线的通车,如今公园内又多了一处标志,是四号线鸡鸣寺站的出口之一。

不远处的和平大厦杵在北京东路中间,阻挡了南京的天际线,从兴建之初,和平大厦就一直伴随着各种争议。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只是一幢3层楼高的和平大楼。附近的居民大清早到和平大楼里绕上一圈,采购各种百货和蔬菜。对于住在附近公教一村、兰园、兰家庄、成贤街的居民来说,十分方便。

北京东路36号的兰园市场在这里开了很多年。拥有大棚子一样的长长通道,不仅仅是平日里买菜,周围居民家里来了客人都要到兰园菜市场采购一番。


马路对面的北京东路小学是南京有名的小学,名气不输拉力琅。对于原住民来说,与隔壁的北京东路小学挨得近也是住在这里的优越感之一。
附近的学区房,土壤所、公教一村、兰园、兰家庄的二手房价一路涨到了五万一平方,有的小区甚至报出过八万一平的天价。

公教一村正是是抗战胜利后为了解决大量人员重回南京的住房问题而盖的房子。
当时每家27平方、39.5平方的空间内还有独立卫生间,卫生间有浴缸、洗脸池和抽水马桶,这样的配套在当年可以配得上“奢华”两个字了。


最后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南外。叱咤南京中学风云的南外本部就在北京东路上,对于南外学子来说,这条路可能走过千千万万遍。
2010年6月,南外高三(6班)的毕业生合力录制了一首歌曲《北京东路的日子》来纪念他们即将告别的高中岁月,将回忆永远铭刻在记忆之中。
北京东路的日子来自南京小资生活00:0004:39
▲北京东路的日子


在这里读书的日子还会去荣军巷品尝鸡蛋煎饼、老鸭粉丝汤、手工水饺、里脊肉串、花甲小海鲜、刘长兴……等等数不尽的美食。
小小的便当店里,也有一整面墙的留言条记录着那些穿着校服的日子和青春期的碎碎念。


住在这里的人是幸福的,一路从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念到小学、初中直到考上南外,就一路这么念过来甚至一代代循环往复。顺利而又令人羡慕。

春天时去鸡鸣寺看樱花,夏天逛到后花园玄武湖赏荷,平日里就到兰园菜市场买菜,退休后就到就近的和平公园打太极。如今周末又多了一个去处凯瑟琳广场。
更何况地铁四号线的开通,带来的交通的日渐便利。北京东路一直在和这个时代一起奔跑向前。
难忘,北京东路的日子!

撰文 ✎ 水冰月小姐
部分图片 ✎ 来自网络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商务合作 ☏ 13813938021(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