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1—2运动的描述
2017-09-18 | 阅:  转:  |  分享 
  
§1—2运动的描述(1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体验物体运动
和静止的相对性。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
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二、教学重难点《运动的描述》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它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等相
关知识的学习,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机械运动的引出,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
教材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实例,形成机械运动的概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
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抽象事物本质的能力。本节内容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的作用。重点:参照物概念、物体
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难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三、教学策略机械运动的现象很普遍,学生也非常熟悉,要充分利用实例(图片或录像
),在课堂中进行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变化的运动,认识运动的普遍性。参照物在机械运动中起到“标准”作用,通
过课本内容学习使学生体验类似的场景,使学生体验到:对于同一个物体,由于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得到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从而进一步认识物体运
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实例通过分析思考,理解运动物体的共同特点(即它们位置的改变),掌握机械运动的概念,通
过学生简单的实验及对实验的分析,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进而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并能根据指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会根据物体
的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获得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整合网络、钢尺、橡皮筋、木梳子。五、教学过程教
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5分钟)视频:播放孙悟空“腾云驾雾”有关镜头。问:大家喜欢看《西游记》吗?你知道孙悟空的“
腾云驾雾”是怎样拍摄的吗?学习了今天这节课,你就会明白了。欣赏,思考。激起学习的兴趣。新课教学(30分钟)一、机械运动奔驰的骏马、
行驶的火车、自转中的地球,还有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奔腾的江水、划过夜空的流星、腾空而起的“神舟号”飞船……这些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
点呢?请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交流归纳:上述运动物体的位置随时间不断地发生变化。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思
考讨论:正在走动的钟表的指针是否做机械运动?你能找到不运动的物体吗?学生思考并归纳。学生可以进行辩论,了解物体位置的改变可能是距离
的改变,也可能是方向的改变,或者可能是距离和方向同时改变。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得出机械运动概念。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二、参照
物当你在路边站立时,你认为路边的树木是静止的;而当你乘坐在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时,感觉路边树木在向后退,认为树木是运动的,为什么会
有这样的感觉呢?归纳:在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总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
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通过讨论交流明白,人通常是以地面为“标准”,相对于地面,树木没有位置的变
化,认为是静止的;而当人乘坐在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时,不自觉地选择汽车为“标准”,树木相对于汽车有位置的变化,所以感觉树木在运动、
向后退。结合生活实例,引出物理问题,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课程理念。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实验:请同学们将书本放在课桌上,把钢笔放在书
本上,用手缓慢地推动书本,使书本载着钢笔沿桌面向前移动,思考下面问题:(1)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书本相对于桌面是运动的还
是静止的?(2)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有无变化?钢笔相对于书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3)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钢笔相对于桌面
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能明白什么问题?总结:(1)整个宇宙中的物体都是运动着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所以
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体的静止只是相对的,平时我们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2)参照物选择的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
运动情况可能不同,所以确定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是选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两个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相
同,运动的方向相同,这两个物体就是相对静止。例如,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是静止的,
属于相对静止。思考:1.现在你明白孙悟空的“腾云驾雾”是怎样拍摄的吗?2.在美国电影《生死时速》中,展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竞赛:
在一辆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发现被恐怖分子安装了炸弹,只要车速低于50Km/h,炸弹就会自动爆炸,如何将车上的乘客安全撤离汽车呢?3
.有关太阳、地球、卫星的运动和静止(1)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东升西落”,是以谁为参照物呢?(2)地理学科中所说的“地球绕着太阳转”
又是以谁为参照物呢?(3)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一起在做同步运动,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是运动还是静止?4.甲、乙两辆汽车在
同一条平直公路上行驶,甲车中乘客观察乙车,发现乙车向正东方向行驶。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判断错误的是:A.
甲乙两车都向东行驶B.甲乙两车都向西行驶C.甲车向西行驶,乙车向东行驶D.甲车向东行驶,乙车向西行驶学生进行实验,并经过讨论思考
交流得出: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变化,书本相对于桌面是运动的;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没有变化,钢笔相对于书本是静止的;钢笔相对于桌
面的位置发生变化,钢笔相对于桌面是运动的。钢笔相对于书本静止而相对于桌面是运动的,说明参照物选择的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可
能不同。先拍摄出孙悟空在“云朵”(布景)上的镜头,再拍出天空上的白云、地上的山河湖泊等镜头,然后将两组画面放到“特技机”里叠合。叠
合时迅速地移动作为背景的白云和山河湖泊。我们看电视是以白云和山河湖泊作参照物,于是就产生了孙悟空腾云驾雾飞奔的效果。让另一辆汽车与
这辆车沿相同的方向行驶,当两辆车并排行驶速度相同时,乘客就可以安全撤离到另一辆汽车上。即让两车保持相对静止。学生思考并回答通过亲身
体验明确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理解机械运动的相对性。体现学以致用。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的能力。课
堂小结(5分钟)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作业:P18动手动脑学物理1、3梳理本节课知识内
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梳理机械运动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
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教学后记成功之处:1.教材中关于机械运动的描述非常简单,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很抽象,因此本节课的开篇,我通过
一些教学视频的利用,直观生动的使学生对于运动的认识变得很轻松,在此基础上,我带领学生做了一个在学生闭眼过程中判断我是否运动了的小实
验,让学生真正的懂得,我们所认为的运动或者静止,就是根据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作为判断依据的,从而轻松突破这一难点。2.在此基础
上,我通过引导学生探讨“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而言的?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先让学生通过看书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感知,再结合第
二段视频的观看,最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进行学习、交流,并要求学生人人都要发言,我在各组间巡视指导。看到同学们都能够举出很多日常生活中现
象和实例来说明上面的问题,是学生真正懂得了,我们所说的运动或静止都是依据情境中的某个特定的物体来说的,依据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
同,今儿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而言的。再通过全班的汇报、总结。教师做简单的概述,并帮助学生及时的纠正在交流中出现的错误或片
面的认识。同时引出参照物的概念。最后,教师和同学一起概括出参照物的概念、参照物选择的方法及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等知识。这一节课整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处在一种兴奋的状态之中,学习效率很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足之处:由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对于相对性的讨论没有更多的深入,部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认识还不够。在热闹的讨论之后,没能给学生一定的静思时间,让学生重新理解这一问题和知识点。在学生的作业中仍然发现参照物选择不明,判断错误的现象。1
献花(0)
+1
(本文系中英文文丽...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