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假三国》:留得生命在,万事皆可为

 金色年华554 2017-09-19

第四回 曹操献刀(内容回顾)

《三国演义》的第四回中,也发生很多事情,董卓废帝、杀帝,拥护陈留王为帝,王允等人怒哭局势、陈宫追随曹操到放弃曹操而去。完整描写了一个朝代被所谓他人窃取权力之后,群臣的变化。

有丁管朝堂怒怼董卓,为被杀之死。被歌颂为“惟有一人是丈夫”。有伍武将试图杀董卓而被弄死,又被称为豪气冲天,是大丈夫。这让我想起苏联解体的时候,听大师曾经感叹过:“没有一个人站出来,竟无一人是男儿。”似乎应该血气方刚成为一种呼唤和号召,而其他则被视为无义。

就连王允等人群哭局势的时候,曹操一笑,还被认为是没有情谊。但也正如曹操所言,就算你们哭死,也解决不了董卓,董卓也死不了。随提出主动去刺杀董卓,正要刺杀董卓的这一幕太惊险了。

曹操到董卓那的时候,正有吕布在,曹操借口看马一事把吕布给支走了,而董卓由于太胖,坐一会就不行,就躺下休息,背对着床外。而正当曹操准备行刺的时候,董卓从镜子里感觉到曹操的举动,就问曹操怎么回事,而恰好这时候吕布也来了。顶住压力,曹操说:“我是来献刀了。”

而这也被吐槽说,曹操没有一跃而起杀了董卓。而后来杀了吕伯奢一家更是被吐槽为和董卓是一路货色,都是狠心之人。

这一回,前面有“义士”舍生取义,而后有曹操为了保命而逃跑,尤其是杀人一事也成为陈宫弃他而去的重要理由。陈宫有言,原以为这厮杀董卓是义气之士,没想到却杀无辜之人的一家,太不仁义,杀了他又显得不仁义,我还是弃他而去吧。

这一对比,似乎是抹黑曹操。然而,我不完全认同作者对曹操的评价,这是不仁不义之举。曹操一开场为驱逐黄巾贼竭尽全力,而后在何进执掌大权的时候,也一心想让朝堂安定。在全臣都在哭而不想办法的时候,他行动了。

只不过是行动受阻,而保全自己没有继续行刺而已。试问朝堂其他人都不行动,不正是害怕自己被杀吗?自己害怕被杀,而何以让命他人拼死以示正义,更何况正义这种东西,玄而又玄。为何就不能留有性命,东山再起。

越王尚可卧薪尝胆,难道曹操就不行?这是什么道理?至于杀吕伯奢一家,这也是保命之举,又有何从道义上来指责的呢?

如果,吕伯奢没有被杀,曹操和他说先走了。回到家发现全家被杀,吕伯奢就不会去报官吗?再或者,如果一开始就不杀吕伯奢的家人,要是他真的去报官呢?吕伯奢能不报官,府上的下人呢?

而我们之所以吐槽曹操,不过就是因为吕伯奢一家已经被杀,而无法证明他们是否存在要去报官的心理,死无对证。

至少在我看来,活在乱世之中,丛林法则,保命是第一要义。没有生命,何谈再谋大事,只不过是为所谓大义再添一把骨头,没有任何用。哭也好、死也好,既然解决不了时代赋予的难题,又有什么用呢?

在说不清对与错的时代,让动荡重归于平静,才是真正的大义所在,才能真正造福于人民。


这也就是我非常佩服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一样,是寄希望有这么样的君主带领意大利人民走向统一,减少绞杀更多的血肉。先有稳定,才能谈别的,不论是《利维坦》的秩序还是《政府论》的有限政府,都是在稳定之后才能来进一步探讨的。

而为了达到稳定,所进行的阴谋、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值得的。就像是我们为了带领中国走向统一,成立新中国,我们也和国民党进行较量,也有过会议上的合谋与再合谋。这有什么问题?

而在大革命失败之后,我们也不是一样跑到农村去弄革命,才有后来革命军的辉煌。面对国民党的围剿,我们不是一样选择保命而长征,这有什么问题吗?

连命都没有,何谈革命?就像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连本钱都没有,还如何革命。

所以,在我看来,留得生命在,才能会有无限可能性,万事才可能达成。

此外,曹操和董卓完全不是一路人,董卓霸占权力之后,为所欲为,淫乱后宫,烧杀抢夺,无恶不作,对整个局势的稳定没有任何一点好处,反而激化矛盾。而曹操则是一直以自己的方式试图平定四方,减少动乱,而曹操对于百姓也不会如此残暴。

董卓杀人在于他人违逆他的意见,曹操杀人在于自保,怎可算是一路人。

推荐阅读:

《假三国》:普通人生居高位的悲剧

《假三国》:不第秀才,闯出大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