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中华珍贵医药典籍展”在国家图书馆开幕。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左二),文化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高树勋(左三),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周和平(左一),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刘保延(右二)等出席开幕仪式并剪彩。 摄影 中国网苏向东 5月18日,“中华珍贵医药典籍展”在国家图书馆开幕。图为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向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捐赠《中国佛教医药全书》。 中国网文化中国讯 5月18日上午,“中华珍贵医药典籍展”在国家图书馆开幕。展览全面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中医古籍保护工作成果,系统解读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共展陈90余种珍贵的中医药善本古籍、60余件药具实物及多种药物标本。 展览期间,《中华医藏》编纂出版项目将正式启动。该项目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面、大规模地对中国传统医药文献(包括少数民族医药文献)进行调研、整理、选编与原书影印出版工作。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文化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高树勋,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周和平,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刘保延等出席开幕仪式并剪彩。 开幕式上,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向国家图书馆捐赠了《中国佛教医药全书》。中国嵩山少林寺武僧现场表演了易筋经罗汉十八手、八段锦等中医传统养生体操,博得热烈掌声。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示,中华传统医药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防治病方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展览以历史年代为线索,列叙各时期的医药典籍和医学发展,系统体现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整体展示了我国民族医药文献的构成情况并反映出中华医药知识的东渐西被。 展览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医古籍保护成果,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籍保护和中医古籍事业的发展;第二部分为珍贵中医典籍展示,按时代顺序展陈各时期代表的中医药著作和民族医药著作;第三部分为中医典籍的传承与国际影响,介绍中医古籍的海外流传和收藏情况、早期朝鲜刻本、日本刻本、中医外文译本等;第四部分为药具、药物标本、模拟药房等实物展示。 在众多展品中,历史最为久远的是可追溯到商武丁时期(前1250-1192)的龟甲卜辞,存3字。该卜辞中的“龋”字,是商代有关龋齿的记载,比埃及和印度的同类记载要早700-1000年;吐鲁番阿斯塔那153号麹氏高昌国墓葬出土麹氏高昌时期(499-640)写本《医方》记有白梅皮、杏仁、去核大枣等药材及其适应症,可以推知此地医药文献的一般情况;敦煌遗书中的唐写本《新修本草序例》印证着中古时期中国中医药学发展;位于龙门石窟的古阳洞与奉先寺之间的药方洞,为唐代刻石,刻有140首药方,涉及药物120多种,大多数至今仍在民间沿袭传用,此次也将以国家图书馆清拓本展示。 为了增加展览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展览期间将邀请中医诊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进行手诊等中医特色文化展示,演示中药炮制过程、模拟药房等。举办专题讲座,播放中医发展简史、《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申遗纪录片等视频节目,力求生动再现中医普惠民生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为参观者解读丰富的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 “中华珍贵医药典籍展”由文化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全国中医行业古籍保护中心)承办。展览将于6月30日结束。(文图 苏向东) 附:特色展品介绍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之名可见于《汉书·艺文志》等书,后世简称《内经》,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全面总结了汉以前医学成就,奠定了其后两千多年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原书十八卷,其中九卷名《素问》;另外九卷无书名,故汉、晋医家以《九卷》为名(见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原书早佚,流传至今者多为后世整理补注本,其中《素问》和《九卷》各自成书,均形成二十四卷本和十二卷本两个版本系统。由于《九卷》开篇便有“先立《针经》”之语,故也称《针经》,唐代王冰时称为《灵枢》,至宋代史崧献家藏《灵枢经》并予以刊行,《灵枢》始有定本。此后《素问》、《灵枢》遂成为后世《黄帝内经》的两大部分。 新刊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十二卷 (唐)王冰注 (宋)林亿等校正 (宋)孙兆改误 元后至元五年(1339)胡氏古林书堂刻本 此元至元五年胡氏古林书堂刻本为现存《素问》十二卷本中保存完好的最早版本。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名录号00627。此本已申报《世界记忆名录》,并于2010年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此本今藏国家图书馆。 新刊黄帝内经灵枢十二卷 (宋)史崧音释 元后至元五年(1339)胡氏古林书堂刻六年(1340)印本 此元至元五年胡氏古林书堂刻本为现存《灵枢》十二卷本中保存完好的最早版本。瞿氏铁琴铜剑楼旧藏。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名录号00633。此本已申报《世界记忆名录》,并于2010年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此本今藏国家图书馆。 《本草纲目》金陵本 本草纲目五十二卷图二卷 (明)李时珍撰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金陵胡承龙刻本 《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花费毕生精力、历时27年写成的自然科学巨著。该书总结了我国明代以前的药物学知识,详细描述了1892种植物、动物、矿物等类药物的名称、产地、形态、栽培、采集、炮制以及它们的药性和作用,并首创科学的药物分类法。17世纪传入欧洲,达尔文称该书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此本为该书最早版本,也是经过李氏家族亲自校订过的原始刊本,是后世众多版本之祖本,存世极少。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名录号01798。此本已申报《世界记忆名录》,并于2010年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此本今藏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 卜辞 商武丁时期(前1250-1192) 兽骨 10.3*2.3厘米 存17字,记录有关妇女怀孕的内容 摄影 中国网苏向东 古代制药器皿 摄影 中国网苏向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