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自汉元封二年(前109年)起,二千余年来,历为郡、州、府的治所。城内山水秀美、古迹众多,其地名所饱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厚。 五座城门的历史文化内涵 宣州古城城池在南唐时期定型,明清时期,古城有五座城门。分别是东门阳德门、小东门泰和门、西门宝城门、南门薰化门、北门拱极门,皆有重关。 东门阳德门,阳德指阳气、阳光。晋傅玄《众星诗》曰:“阳德虽普济,非阴亦不成”;《文选·谢庄〈月赋〉》曰:“日以阳德,月以阴灵”;《易辩终备》曰:“日之既,阳德消。”郑玄注曰:“日既蚀,明尽也。”东方最先迎来阳光,因此东门以阳德为名,意为接受阳光普射之意。 小东门泰和门,泰和指天地间冲和之气,有太平和睦之意,扬雄《法言·孝至》:“或问泰和。曰:其在唐虞、成周乎?”;宋光宗《策问》:“其为朕稽古今之宜,推治化之本,凡可以同风俗,清刑罚,成泰和之效者,悉意而条陈之。朕将亲览。”小东门内有宁国府署治所,小东门以泰和为名,有祈求太平和睦之意。 西门宝城门,宝城意为坚固的城郭之意,《文选·陆机〈辩亡论〉下》:“步阐之乱,凭宝城以延强寇,重资币以诱群蛮。”李周翰注:“宝,犹坚也。”西门以宝城为名,有祈求城池稳固,不被侵犯之意。 南门薰化门,薰的本意是一种香草,引申为和暖,温和。左思《魏都赋》:“蕙风如薰。注:风至之貌也。”薰风指的是夏季的南风。相传舜帝所作的《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唐邬载《送萧颖士赴东府》诗:“和风媚东郊,时物滋南薰。”中的薰都是这个意思。薰化,意为接受南风的教化,南门以薰化为名,有祈求百姓接受仁义之君教化的含义。 北门拱极门,拱极是拱卫北极星的意思。孔子《论语·为政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北门以拱极为名,是希望统治者能以德治民,受到百姓们的拥护。 古街巷的历史文化内涵 宣州古城两千年的城市发展史中,涌现出许多古街巷,据嘉庆《宁国府志》记载,清代城内外有街巷九十一条,自清末民国时期,城内演变为人们所熟知的九街十八巷。这些街巷的名称有的至今还在使用。 北门大街是迎恩街(今民生路),因为北门是通往京师的要津,中央旨令都由北门经此街送达,必要时,本城官员还需亲往北门迎接圣旨,故称此街为迎恩街。南门大街元宝街(今仍在),因地势起伏如银锭而得名。东门大街阳德街(今民族路)因阳德门而得名。西门西直大街(今中山路)得名浅显易懂。小东门奉公街(今四小北面)位于府署前,因标榜奉公廉洁的施政理念而得名。镇前街(今叠嶂路区教委段)因位于皖南镇标衙署前而得名。东门的木直街和羊市巷,城中的豆腐巷因巷内商户的经营种类而得名。西门的魁星巷因巷内有魁星庙而得名。南门的古秀才巷(今宣中西大门口巷子)因位于府学和文庙的后墙而得名。北门的朱衣巷得名于明代名臣徐元太。元太,字汝贤,号华阳,宣城县大徐村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历任兵部右侍郎,累迁顺天府尹,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享寿八十有二。曾总督四川,平定西南少数民族叛乱。晚年居住在此巷内,因明制,四品以上官服红色,元太官居二品,后人为纪念他,将此巷称为朱衣巷。 来源:皖南晨刊 作者:石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