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宣城日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君子养源 2017-09-19

宣州统领8县,宣城县、当涂县(武德八年来属,贞观元年丹阳县省入,乾元初曾一度属昇州)、泾县、广德县、南陵县、太平县、宁国县、旌德县。上元二年(761),溧阳、溧水二县由昇州划归宣州,光启三年(887)复归昇州。文德元年(888),析南陵地置义安县,后废为铜官冶。

唐朝初年,宣州隶属江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江南道为江南东道和西道,宣州隶属江南西道。唐乾元元年(758)置浙西道,宣州改属浙西道。唐肃宗李亨贞元三年(787),分浙江东、西道为浙西、浙东、宣歙3道,宣州隶属宣歙道(治宣州)。贞元十二年(796),宣歙道改名宣歙池都团练观察使(仍驻宣州),宣州隶属宣歙池都团练观察使。唐大顺元年(890)三月,宣歙池都团练观察使更名宁国军节度使,宣州隶属宁国军节度使。

隋唐时期,宣州(或宣城郡)辖区范围最大时包括今安徽长江以南,黄山、九华山以北地区及江苏溧阳、溧水、高淳等市县地,具体是芜湖市、铜陵市、马鞍山市,宣城市(除绩溪县),黄山市黄山区、池州市部分地区和江苏溧水、溧阳、高淳等地,计25个县(市、区),面积2.4万多平方公里。

五代十国时期,宣州先后属庐州人(今合肥人)杨行密创建的吴国和徐州人李昪创建的南唐。昇元元年(937),宣州统领的当涂、广德二县划入江宁府。宣州领6县:宣城县、泾县、南陵县、宁国县、太平县、旌德县。

唐朝末年和五代十国时期,今宣城市境内分属宣州的宣城县、泾县、宁国县、旌德县,歙州(唐武德四年(612年),改新安郡为歙州)的绩溪县(唐永泰元年(765)设置)和江宁府的广德县。

北宋,宣州先后隶江南路、江南东路。开宝八年(975),广德、芜湖、繁昌县属宣州。太平兴国二年(977),芜湖、繁昌县改属太平州。四年(979)于广德县置广德军,并于端拱元年(988)析置建平县,即今郎溪县。北宋开宝八年(975),绩溪县属江南西路歙州;至道三年(997),属江南路歙州;天禧二年(1018),属江南东路歙州;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绩溪县属江南东路徽州。

北宋末年,今宣城市境内分属宣州的宣城县、泾县、宁国县、旌德县、徽州的绩溪县和广德军的广德县、建平县。

南宋,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南宋第二代皇帝宋孝宗赵昚被立为皇子,制受宁国军节度使。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禅位赵昚。乾道二年(1166年)初,宣州官史吴府等人上书朝廷,要求以“孝宗皇帝潜邸(即:非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之前的住所)宣州”,乞求将宣州升格为“府”。八月,孝宗皇帝诏令天下,升宣州为“宁国府”,延用自己曾任宁国军节度使的官号,取“安宁定国”之意,并令朝中左朝请大夫臣允协在朝堂之上书写“宁国府”三字赐予。宁国府统领原宣州的宣城县、泾县、南陵县、宁国县、旌德县、太平县6县,历经元、明、清三代至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实行省直管不变。

元代,宁国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为宁国路总管府;二十一年(1284)隶江浙行中书省江东建康道(大德八年治宁国路);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占领宁国后,先后改宁国路为宁国府(一说宁安府)、宣城府、宣州府;二十七年(1367)改名宁国府。广德军,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为广德路,隶江浙行中书省江南诸道行御史台;龙凤二年(1356)六月更名广兴府,改广德县为广阳县改属江南行省;明洪武元年(1368)更名广德府,统领广德县和建平县一直不变。绩溪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属江淮行省徽州路;二十一年(1281)属江浙行省徽州路;至正十七年(1357)即宋(韩林儿)龙凤三年,属朱元璋江南行省徽州路,旋改徽州路为兴安府;吴(朱元璋)元年(1367),改兴安府为徽州府,隶属徽州府。 (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