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交际花盛衰记(三)

 alcoa99bs 2017-09-19

1928年Daisy(右一)从中西女塾毕业,看似柔弱的身影,表情却很坚毅。英文Daisy是一种单叶的雏菊,常常开在春天的草丛里。


1909年Daisy出生在澳大利亚悉尼Petersham区。她是家里第七个孩子,父亲很宠爱她,把这个小女儿的婴儿房放在自己卧室的边上,晚上亲自照顾她。1917年父亲带领全家回到了上海定居。


1928年Daisy从中西女塾毕业。当时从中西女塾毕业的女孩有两个选择:订婚、嫁人或者去美国留学。Daisy对父亲说,她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也厌倦了不管去哪里都有几个保镖跟随的束缚,她想去美国留学,靠自己的力量闯一闯。


父亲不同意,她实在不舍得女儿离开自己,去那么远的地方。我想她父亲如果知道了Daisy以后的遭遇,一定会为自己当时的决定后悔不已。Daisy留在了国内,去了北京,她与一个同自己家是世交的富家子弟订了婚。


宋美龄结婚时Daisy做女傧相(左一)。


不过,渴望自由独立的Daisy不久即撕毁婚约,走进燕山大学主修心理学。当时她的未婚夫从美国赶来,用枪逼她回心转意,Daisy回答:你不杀我,我不会跟你结婚;你杀掉我,我更不可能跟你结婚了。我不能嫁给一个和我谈论丝袜结不结实的男子。


因为有一次她的未婚夫从美国为她带来了新式丝袜,跟她说:这袜子很结实,能穿几年不坏。Daisy想:这个人居然要我几年只穿这样一双丝袜?太小气了。这样的生活太无趣。


Daisy后来的丈夫吴毓骧,是福州林则徐家的后代,他母亲的奶奶,是林则徐的女儿,吴毓骧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主修电机工程,辅修工商管理。


     

Daisy流传最广的是这张照片,20岁的时候她有了中文名字郭婉莹,是随了作家谢婉莹(冰心)的名字。


1934年郭婉莹跟吴毓骧结婚,郭家席开几百桌,非常隆重。图为结婚照。


吴毓骧、郭婉莹夫妇摄于利西路老宅。摘录自《最后一瞥:老上海的西洋建筑》。感谢好友李先生提供照片。


1936年,婚后的郭婉莹跟朋友张海伦,在静安寺路国际饭店里面,创办了“霓裳新装社”,专为上流社会名媛淑女设计、定制具有中国元素的高级成衣。再后来她还做广告生意,一直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郭婉莹的父亲创办了南京路上永安百货公司,现在华联商厦的前身。像郭婉莹父亲这样从澳大利亚返回的华人,还在南京路上开设了先施百货和新新百货。


1957年,郭婉莹丈夫因为跟犹太人做非法生意,被判刑并死在监狱里。郭婉莹被要求代替丈夫偿还欠国家的14万元巨款。一贫如洗,一无所有的她,带着儿子蜗居在定西路的一个棚户区,那是一间6平米的亭子间。晴天时,有阳光会从屋顶的破洞里射进来;而有北方寒流到来的早上,她醒来时,常常发现自己的脸上结着冰霜。


小房子没有厨房,没有水,没有厕所,她用脸盆接水回到房间里洗,然后出去倒水。 那时她每月的生活费是24元,其中15元是儿子在同济大学每月要交的费用,留给她自己的是9元。


1943年郭婉莹和家族成员在延安西路949弄25-47(利西路)自家花园里的合影,郭婉莹订婚时,曾在这个大草坪上席开几百桌,可惜现在这个大草坪已经荡然无存。照片里最左边的是郭婉莹。


郭家旧宅德国式建筑风格,占地面积约306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40平方米,而郭婉莹后来只住在6平方米的亭子间,此间的落差只有她自己体会。摘录自《最后一瞥:老上海的西洋建筑》,感谢好友李先生提供。


郭婉莹回忆道:


9元每月的生活费里,每个月3元的公交月票,是必须的,剩下的6元钱,就是我一个月的实际生活费了。这仅仅够我吃东西。我不吃早餐,在学校食堂里吃最便宜的午餐。可我实在不能忍受,再在红卫兵的叫喊声中,吃食堂的晚餐,所以我只能去找最便宜的小吃店。


我找到了八仙桥附近的一家面条店,店里墙上写着菜单, 肉丝面:2角3分、咸菜面:1角3分 、 阳春面:8分 。 我想吃第一项,可太贵了;第二项也不坏,也更便宜,不过我知道我不够钱吃它;所以我要了第三项,8分钱一碗的阳春面。然后一吃就是几年。


阳春面是那么香,那些绿色的小葱漂浮在清汤上,热乎乎的一大碗。我总是全部吃光,再坐一会儿,店堂里在冬天很暖和,然后再回到我的小屋子去。”


难以想象,从前Daisy去法国总会玩,吃一顿大餐,给侍应生的小费是五元,可以供一家人吃一个月的大米。


68岁起(1979年),郭婉莹开始了在校外教授英文课的生涯。她除了去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授课外,还在家里收了一些学生。开始,他们大都为了考大学,后来,他们为了出国留学。在家里靠窗的小圆桌上教英文的生活,郭婉莹一直延续到她生命的最后一个夏天。



郭婉莹与哥哥、姐姐合影。


文革结束后,郭婉莹独自住在上海一条安静的大弄堂里,以一个退休老人的养老金和家庭英文老师的授课费生活,还保留着喝下午茶的习惯,在她家靠窗的小圆桌子上,放着曲奇饼和茶杯,她也曾说起在没有烤炉的情况下,怎么用锅蒸自制蛋糕。她至今喜欢自己做蛋糕,那是七十年前在中西女塾学会的。


郭婉莹家靠窗的小圆桌,她工作的地方。这是她最喜欢的照片,她说这张照片表示她一直在工作,她也要求把这张照片作为她追悼会的遗像。


1987年,澳大利亚重开驻上海总领馆,郭婉莹协助领馆的工作人员翻译文件、教他们中文,并且担任中澳关系史顾问。1990年,郭婉莹82岁时,澳洲政府特别举行了一个仪式,授予她澳大利亚公民身份。


郭婉莹为什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加入澳洲国籍?我们很难猜测,我想文革的经历,尽管郭婉莹不曾抱怨过,但在她内心深处可能还是会有些怨恨吧。


照片摘录自《最后一瞥:老上海的西洋建筑》。感谢好友李先生提供这张照片。


在江似虹(Tess Johnston)编辑的《最后一瞥:老上海的西洋建筑》书里,有一张郭婉莹的照片,她站在上海如今已经颇显老旧的家族大宅外,身着黑色丝绒连衣裙,戴着一串白珍珠,站在一条晾衣绳旁和开裂的水泥地上。照片上的她看起来应该至少七十多岁了。照片下的文字注解是:Daisy,在上海的澳大利亚人,在澳大利亚出生,1917年来到上海定居。


1998年9月,生命在她90岁的时候画上了句号。那天的黄昏,郭婉莹独自上完厕所,  躺在床上,轻轻说了句:从来没这样累呀。片刻后,她静静地离开了人世。


有忍有仁,大家闺秀犹在

花开花落,金枝玉叶不败


这幅对联是对郭婉莹最好的总结。内心的骄傲、坚韧,一直支撑着她迎风而立,就像她的英文名字Daisy一样,是一朵如此艳丽而强韧的雏菊。


面对一生跌宕起伏的坎坷命运,郭婉莹说:我只是不觉得真的有那么苦,既然你不得不要过这样的日子,那么就把它接受下来。那时候,大家都一样的苦,别人能这样生活,我也可以。她的确是一个没有野心的富家小姐,经历了这样的一生,在八十岁的时候,仍旧说不出很哲学的话来。

如果大家想要详细了解郭婉莹一生坎坷、跌宕的故事,可以参看陈丹燕的《上海的金枝玉叶》一书。


下一篇文章的主角,我一直很犹豫是不是要写。其实,我们公众号以前转载过的《江苏路285弄》这篇文章,还有第三部分,我当时没有转载。第三部分的主角就是这位女性,她被称为“钢琴诗人”。当时因为她的故事太悲伤了,所以我没有转载。这次又讲到中西女中,我觉得不应该再刻意回避她了。


她从小就有音乐天赋,3岁学琴,5岁进中西女中附小钢琴科学习。9岁时得中西女中附小琴科主任印贞蔼辅导,技艺大进。1954年她从中西女中毕业后,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办了钢琴独奏音乐会,并直接考入上海交响乐团任独奏演员。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她的名字:顾圣婴。


永远的“钢琴诗人”顾圣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