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民间,有许多关于酒起源的传说,我们的先民,在酿就美酒的同时,也给我们的后人留下了一段段酒文化的传说:“猿猴造酒说”、“仪狄造酒说”、“杜康造酒说”、“上天造酒说”等流传至今。这些民间传说,由于影响非常大,以致成了研究中国酒起源的正统观点。对于这些观点,宋代窦苹的《酒谱》就曾提出过质疑,认为“皆不足以考据,而多其赘说也”。 那么,酒在中国到底是谁发明的?谁才是中国最早的酿酒祖师爷? 笔者近年来潜心研究中国酒文化,在查阅了大量史料后分析推断,中国酿酒的祖师爷应是距今5000余年的炎帝神农氏。依据如下: 一、从历史史料中考证
《中国茶酒词典》列有《中国酒事纪年表》,记录酒事从古至今发展的重大事件,排在头条的是炎帝神农氏造酒:“神农耕而作陶,陶以盛酒。距今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的陶器、甲骨文、金文中即‘酒’字。”说明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就有酒了,这个时代,正是炎帝所处的时代。晋代江统作《酒诰》称:“酒至所兴,肇自上皇。”这里所指的上皇,应该就是炎帝。
(1)裴李岗、河姆渡和磁山文化时期 考古资料显示,在裴李岗文化时期(公元前6000~5000年)和河姆渡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4000年)均有陶器和农作物遗存,这表明当时已具备酿酒的物质条件。有人认为在距今7235~7355年前的磁山文化时期,人类以谷物粮食为原料酿酒的可能性很大。据有关资料证实,当时的农业经济已比较发达,在遗址中发现的“粮食堆积为100立方米,折合重量5万公斤”,同时还发现了一些形状类似于后世酒器的陶器。
在距炎帝陵不远的茶陵县枣市乡虎形村,发掘出距今6000—7000年的独岭坳遗址,出土了手工制作的石器、木器、骨器、陶器等物。陶器有釜、盆、罐、碗等,还有烧制食物的陶支架。在离炎帝陵不远的株洲县漂沙井黄霞垅村,发掘出了3万平方米的磨山遗址,又出土了大批陶碗、陶釜、陶罐等物。还出土了一些酒器,如陶壶、陶杯、陶碗等。陶壶造型简朴,腹鼓、壶口较大,呈灰色,壶面粗糙,陶杯有点像现在的矮脚杯。考古成果显示,在距今6000—7000年的炎帝神农氏时代,炎帝的部落在这里已栽种稻谷,建造房屋,制造陶器,饲养家畜,炊煮食物,酿造酒液……磨山遗址陶制酒壶酒杯的出土,充分地说明了当时已有了较发达的农耕文明,已有了美酒,而炎帝神农氏正是酒的始创者。
我国考古学家在四川省广汉县发现了一批遗址,即三星堆遗址。从里面所埋藏物可知,该遗址大概在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2870年之间。在三星堆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青铜酒器,其器形有杯,觚,壶等。可见,当时已经存在酒器,酿酒技术已经开始。
1979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山东莒县陵阴河大汶口墓葬中发掘出很多酒器。据考古人员分析,此墓主生前可能是一个职业酿酒者。在发掘到的陶缸壁上发现刻有一幅图,据分析是滤酒图。在墓中发现了一组酒器,其中包括酿造发酵所用的大陶尊,滤酒所用的漏缸,贮酒所用的陶瓮,用于煮熟物料所用的炊具陶鼎等,另外还有各种类型的饮酒器具100多件。
除此之外,近来考古学家又发现了我国酿酒的新史料,即在陕西临潼白家村遗址,发现距今约8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的酿酒工具“滤缸”,将我国酿酒的年代又向前推进了近千年,证明我国在8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酿酒。 从以上考古发掘资中分析证实,酿酒在炎帝神农氏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三、从民间传说中考证
在这个传说里,古人提出剩饭自然发酵成酒的观点,是符合科学道理及实际情况的。吃剩的熟谷物也会发霉,这些发霉发芽的谷粒,就是上古时期的天然曲蘖,将之浸入水中,日久便发酵成酒,即天然酒。现代科学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是:剩饭中的淀粉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糖分,酒精,自然转变成了酒香浓郁的酒。 晋代的江统作《酒诰》说:“酒之所兴,乃自上皇,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历代悠远,经口弥长,稽古五帝,上近三皇,虽曰贤圣,亦咸斯尝。”这想必是受了“神农酿酒”这一民间传说的影响。汉代王充大概也受了这个民间传说的影响,他在《论衡》中描写古代酿酒也云:“蒸谷为饭,酿饭为之酒”。 据说炎帝神农氏发明酒后,为了感谢上天神灵带给他的灵感,便将每次酿出来的酒,首先祭敬天神,于是,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动在炎帝时就始为惯习,酒也成为各种祭祀活动必不可少的祭品之一。 另一与炎帝神农氏酿酒相关的民间传说,就是涿鹿之战,炎帝、黄帝联盟大战蚩尤。而帮助炎黄盟军赢的战争的就有炎帝神农氏造的酒。 《史记·五帝本记》载:“黄帝与炎帝结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结盟的炎黄军兴于黄河北岸,很难适应阴湿的天气,加之食物匮乏,伤寒、痢疾等恶疾在军营中蔓延,严重影响了部族的战斗力。而蚩尤部族地处东南,对潮湿的天气习以为常,部队战斗力很强。据说一日双方交战,炎帝兵败太行山下,率兵躲入深山,此时大雨已经连下了三天三夜,山中雾气弥漫、寒气逼人。连夜奔逃,士兵筋疲力尽,不少人感染疾病,痛苦呻吟。炎帝心有不忍,便率随身护卫,冒着风雨到深山中寻草药食物。 炎帝等行至山腰之际,忽又电闪雷鸣,暴雨倾盆,炎帝等人匆忙进一山洞躲避。而想不到的是,这洞中是一群猿猴的居所,炎帝见之率众人追捕猴子,以作充饥之物,追至山洞深处,忽觉空气中香气扑鼻,越往里,香味越浓,仔细一看,只见群猴围着一汪清水上蹿下跳,不时俯而饮之,饮后手舞足蹈甚是欢愉,炎帝料想这香气定是池水所发,但一汪清水怎能发出如此香气,炎帝大为不解,令兵士先隐蔽观察,只见猿猴不时将水果、花朵投入池中,池底满是花瓣和瓜果,炎帝恍然大悟,原来是花果浸水的甜香。于是一声号令,众人一跃而起,群猴四散逃跑,但仍然有数只被抓。炎帝来到水池前,捧香气之水尝之,甘甜可口,胃中感到一阵暖流,再饮两捧,双颊红热,周身温暖,很是舒服。于是,炎帝引大军驻入洞中饮此果水,不出数日,士兵湿寒之气尽去。
炎帝率部出山时蚩尤部已收兵。撤回部落大本营后,炎帝神农氏经认真思考,烧制了水缸大小的陶器数十口,习猿猴之法,以花果置于缸中,藏入封闭之所,发酵数日,最终酿为美酒。在远古时代人们的食物中,采集的野果含糖分高,无须经过液化和糖化,最易发酵成酒。这种酒族人饮后,祛湿寒、疏经络,面色红润身强体壮,常年耕作之劳顿消退。为表示对炎帝神农氏的感激,族人以美酒配佳肴宴请炎帝,以表恩情。几年之后,炎黄联军与蚩尤再战,提早备足酒做战时供给之需,并命士兵战前饮用酒,提高士气,炎黄联军终于大败蚩尤,征服中原大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