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国府志卷十一舆地志

 君子养源 2017-09-19



按:府境水道皆随地立名,旧府县志皆不详其源委,稍加别白,止随其土名而分列焉。一水



流名至数十,而又上下不接,俨如百道分流,茫无头绪,何以令阅者了然,此不知叙水体例

之故也。今据《水经注》之例,以水道跨二县以上者为经流,水出自何县,即于此县归合大

水者为支流。水道虽历二县,而于府境内止径一县界即归合大水者,亦为支流。

皆以郡县境界为纲,而据古地理书及旧府县志所载水道,所过异名,附于各水下以为

之目。不敢摹写景物,蹈方舆之故习,亦不欲牵合词赋,隔阅者之观瞻,参证古今,求其详

备而已。南江虽湮,亦详载故道,以存《禹贡》三江故迹,庶使此方好古之士,有所据依。

其湖地井泉则附于各县支流下,不别立目,亦详考古今,参酌废兴,以期有补于民用焉。




府境经流

青弋江,古名清水,又名泠水,又名清弋水。汇太平、旌德、泾县诸水,至泾县北始名青弋

江。北流入宣城西界,与南陵县以江为界,又北流别合宣城县黄池河入大江。其正流北入南

陵县界分为二支,又东北合为一,又西流至芜湖县界入大江。丹阳郡宛陵清水西北至芜湖入

江。《汉书·地理志》。泠水出宛陵县西北入江。许氏《说文

解字》。按:清泠同音,泠水即清水也。青弋水在宣州西五十九里。《元

和郡县志》《方舆纪胜》同。源出泾县及池州府石埭县,又太平县及府西南境诸水

皆汇入焉,东北流径行廊山下,又北合诸山溪之水,

《大清一统志》云受白洋寒亭水。经方山下又北出杨青口会太平府黄池河,又北流入

芜湖

县界注大江。又南陵县青弋江径县东之长池塘分为二支,至县东北五十里漳陵港,复合为一

江,以东即宣城界。西泻马家滩,会于芜湖之石渡,由鲁港入江。《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同。鲁阳江即清弋江,有三源:东南源曰梅溪

河,出旌德县南与绩溪县界之铺头镇南山。南源曰小溪河,出太平县南与歙县界黄山北麓。

西南源曰阳溪河,出石埭县西北分水岭,阳溪河既会小溪河;又东北流百余里,至泾县境与

东南之梅溪河合;又东北九十里,分支津北流入横湖,注石河,北入江

正派。东北流八十里至宣城县湾镇,西北又分二派,一西北流经方村镇东,一东北流至黄

池镇。南有乌溪镇水,东北自水阳来会,又分支渠北达水阳河,其一支西北流与方村镇一派

合曰县河。西流径芜湖县城南折而西北流经鲁港镇之东北入大江。齐召南《水道

提纲》按:梅溪即泾溪,阳溪即舒溪,小溪即麻川,称名与诸志略异。其叙下流最详,今

全录之以备考。青弋江北十里为湾,又北径行廊山,受白洋寒亭水至五花潭,受萧

公桥溪水,方山至湾而北,出杨青口合黄池下流,同入芜湖。《乾隆宣城县志



按:青弋之名,始见于《晋书·钟雅传》,此清水自汉以后别名青弋之证。自明以来皆以泾

水、舒溪为青弋之源,其实青弋自有正源也。盖汉以后唐以前,青弋水在宁国府之西北,由

芜湖

入江。南江在宁国府之南境,东南入广德州界,二水各不相涉。故郦氏作《水经

注》并不

言及清水。泾溪、舒溪自南来,以有南江介其间,故二水皆入南江,且无由得至泾县

城。

在泾县南境,古安吴县界已入南江。何得北越南江泾县而入青弋江乎?此以知青弋自

有正源

,泾、舒二溪唐以前必不能为青弋之上流也。按《汉志》丹阳郡宛陵清水西北至芜湖入江,

细绎此语,而南江青弋之水道益明。盖班固志郡县水道,皆自发源之某县表之,例最详审。



各郡县体例皆然,详考自得之。著清水于宛陵县下,明即发源于宛陵耳。宛陵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