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高血脂人群只高不降,新指南说:得治!

 郝汉生 2017-09-19

1、血脂异常与我国心血管病发病增加有密切的关系

近30年来,中国人群的血脂水平逐步升高,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加。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人群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升高将导致2010-2030年期间我国心血管病事件约增加920万。2012年全国调查结果显示,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4.9%;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病率13.1%;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的患病率33.9%。

2、降低血液中LDL-C或胆固醇,可预防冠心病和卒中等致死、致残性疾病风险

冠心病、卒中和外周动脉疾病等,是导致我国居民致残致死的主要心血管病,统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虽然其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首次发病就可能有致死、致残的高风险。而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对预防冠心病和卒中等疾病有重要意义。

LDL-C或胆固醇升高为特点的血脂异常,是ASCVD重要的危险因素;无论采取何种药物或措施,只要能使血LDL-C下降,就可稳定、延缓或消退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并能显著减少这些致死致残性疾病的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3、对血脂异常患者,防治工作重点是提高血脂异常的三率

近年来,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者的知晓率和治疗率虽有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血脂异常的防治工作亟待加强,控制率的提升亦需多方促进。

4、定期检查血脂是防治心血管病的重要措施

早期检出血脂异常,监测其血脂水平变化,是预防ASCVD的重要措施。为及时发现血脂异常,建议:

(1)20~40 岁成年人至少每 5 年测量 1 次血脂(包括总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和HDL-C);

(2)建议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每年检测血脂;

(3)ASCVD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测定1次血脂;

(4)因ASCVD住院的患者,应在入院时或入院 24 h内检测血脂。

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包括:

(1)有ASCVD病史者;

(2)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等多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者;

(3)有早发性心血管病家族史者(指男性一级直系亲属在 55 岁前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在65岁前患缺血性心血管病),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

(4)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5、健康生活方式是防治血脂异常和ASCVD的基石

血脂异常明显受饮食及生活方式的影响,饮食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善是治疗血脂异常的基础措施。无论是否进行药物调脂治疗,都必须坚持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坚持心脏健康饮食、规律运动、远离烟草和保持理想体重。生活方式干预是一种最佳成本/效益比和风险/获益比的治疗措施。

在满足每日必需营养和总能量需要的基础上,当摄入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总量超过规定上限时,应该用不饱和脂肪酸来替代。建议每日摄入胆固醇<300 mg,尤其是已有ASCVD或高危人群,摄入脂肪不应超过总能量的20%~30%。高甘油三酯血症者更应尽可能减少每日摄入脂肪总量,每日烹调油应少于 30 g。脂肪摄入应优先选择富含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鱼油、植物油)。

建议每日摄入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50%~65%。选择使用富含膳食纤维和低升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替代饱和脂肪酸,每日饮食应包含 25~40 g 膳食纤维(其中 7~13 g 为水溶性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摄入以谷类、薯类和全谷物为主,其中添加糖摄入不应超过总能量的10%(对于肥胖和高甘油三酯血症者要求比例更低)。

建议每周5~7 d、每次30 min中等强度代谢运动。有心脑血管病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身体活动。

6、依据ASCVD发病风险,采取不同强度干预措施是防治核心策略

危险评估应按推荐的流程进行;对年龄低于55岁人群应关注心血管病余生风险。根据个体ASCVD风险程度,决定是否启动药物调脂治疗。将降低LDL-C水平作为防控ASCVD风险的首要干预靶点。

调脂治疗需设定目标值:

(1)极高危者LDL-C<1.8 mmol/L;

(2)高危者LDL-C<2.6 mmol/L;

(3)中危和低危者LDL-C<3.4 mmol/L。

(4)LDL-C基线值较高不能达目标值者,LDL-C至少降低50%。极高危患者LDL-C基线在目标值以内者,LDL-C仍应降低约30%。

临床调脂达标,首选他汀类调脂药物。起始宜应用中等强度他汀,根据个体调脂疗效和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剂量,若胆固醇水平不能达标,与其他调脂药物联合使用。注意观察调脂药物的不良反应。

他汀可在任何时间段每天服用1次,但在晚上服用时LDL-C降低幅度可稍有增多。他汀应用取得预期疗效后应继续长期应用,如能耐受应避免停用。有研究提示,停用他汀有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如果应用他汀类后发生不良反应,可采用换用另一种他汀、减少剂量、隔日服用,或换用非他汀类调脂药等方法处理。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壁的细胞、细胞外基质、血液成分(特别是单核细胞、血小板及LDL)、局部血流动力学、环境及遗传等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故应注意,有冠心病危险因素存在,并不等于就是冠心病。

对冠心病的治疗现在值得一提的就是抗动脉粥样硬化疫苗,此疫苗也叫胆固醇抗原疫苗,或胆固醇免疫治疗。是用自身血清培养的胆固醇抗原回注到自身体内,刺激自身免疫系统产生胆固醇抗体,来调剂胆固醇的代谢水平,把血管内沉积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代谢掉,可明显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对冠心病的预防,治疗,及支架后防栓,溶栓,软化血管,消除斑块有重大意义。

对于此种疫苗的研究,最早的是匈牙利的科学家霍尔瓦特伊斯特万教授,他早在1983年的时候就发现了胆固醇抗原的存在,由于它对人体的健康有重大意义,霍尔瓦特伊斯特万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全部投入到对它的研究上。

终于在2007年匈牙利的科学家霍尔瓦特.伊斯特万(Dr. Horváth István)教授发表一种胆固醇免疫疗法应用于临床,其在冠心病的应用中,防栓,溶栓,软化血管,消除斑块方面的效果显著,对于冠心病早期的治疗和支架后防治再次堵塞的治疗意义重大。

希望患有冠心病的人们,能够相应“治未病”的健康工程,在我们生活中有效实施,加强对心血管疾病的管理与控制,使突发性疾病不在成为我们生命的“无声杀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