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廖鸿荃

 拥抱寂寞与狐独 2017-09-19

  自清代嘉庆朝以后,福州廖氏家族先后出现6个举人、7个进士、9个知县和4个知府、补用知府,还有刑部主政、工部主事、兵部员外郎、江西督粮道兼兵备道、工部尚书与太常寺卿,成为清代福州城内首个鼎盛之家。

  《庸闲斋笔记》的传奇

  清代海宁人陈其元所著《庸闲斋笔记》,多记清代的历史掌故,其中收录福州廖氏家族五子登甲第的轶事。他认为廖家兴起是因为廖陆峰为善之报。嘉庆年间,海盗朱渥投诚,官府获得沿海居民通海盗的名册,不下数百家。廖陆峰时为郡吏,他说:“海盗都投降了,就不必追究了。”将名册投火焚之。不久,官府想照名册诛杀这些居民,找不到名册只好作罢。如果不是廖陆峰冒着风险焚册救民,数百家居民势必身首异处,血流成河。作者慨叹地说:廖的初衷不过是对人存有不忍之心,“未尝图报也,而报之彰彰如是”。他认为廖家五子登科,是善有善报。“廖年八十余,殁时,异香满室”。

  这则传奇和廖家世代相传的故事略有不同。说的是廖陆峰在台湾任邑吏时,救助海滨被诬陷的善良老百姓的故事。当时他并非当众投册焚书,而是以失火为幌子焚烧诬良为盗的名册。廖陆峰9岁寻父的坎坷经历铸就他胆识过人、侠肝义胆的性格。

  廖家府邸、尚书第和廖笠樵故居

  廖家府邸位于今西湖宾馆内,西濒西湖,东靠北后街、三角井,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小桥流水,绿树成阴。几经改拆,至今尚存磨心池、小桥小岛、湖心亭亭阁和牌坊构件等遗迹。廖家自清嘉庆年后即世居于此。邻居是龚家,龚易图自光绪年中叶从广东宦游回乡,开始营造“环碧轩”,与廖家府邸比邻。

  榜眼廖鸿荃分居位于津泰路西北侧偏中地段的“尚书第”,坐北朝南,四周环绕高大的黑色砖土风火墙,整体屋宇呈硬山式的灰瓦顶。正门两扇,门庭天井开阔,木柱条石宏大;墙头翘起,雕饰泥狮走兽;门窗棂格,玲珑剔透,雕梁纹饰,华美精细。府邸系两进“五间排”木构建筑,占地面积不大,但设计精巧。首进西侧开一门通向花厅,地形狭长,少许假山奇石点缀其中。两进隔墙石门的框顶上浮现滴水瓦筒形状,瓦当中各镌福、寿、禄字样。踏入第二进,渐入佳境,大厅一扇红底贴金的隔扇门,饰以展翅飞禽的团形图案。上端横镶一列花鸟走兽的透雕木刻。五间排的设计“明三暗五”,精巧无比。“明三”之前环有回廊,左右“暗五”之前各设密室。廖宅“尚书第”并不奢侈铺张,以构建奇妙、造工精美取胜,是福建古民居建筑的精品。可惜上世纪90年代被拆毁。

  光绪末年,八世廖笠樵辞去宛平县知县、顺天府(今北京市)补用知府的官职,返回故里。祖屋族居已满,他最初赁寓孙氏小园,不久购下邓氏园林(在半野轩附近)退休养老。他很满意这座幽静的别墅,命名为“适园”,住了十多年。1919年长子为返乡报效祖国在德国遇害后,老人心情不好,终以其境过清,卖掉适园,转购城中吉庇巷一座四进直透的大宅院(现门牌号为66号),其东邻为谢家祠。宅院原有花厅、客厅,四个天井,第二进天井有鱼池,池畔植着桑、枇杷。花厅前有一棵高大梧桐树。第四进左右回廊树立“肃静”、“回避”执事牌。这座宅院现已列入三坊七巷保护的古民居。

  一百多年前省城建祠的盛事

  嘉庆十四年(1809年),廖家两兄弟同榜中进士,廖鸿荃高中榜眼。陆峰公喜极而惊,总觉得是“祖宗日显冥汉,佑启后人”。为报答祖宗恩德,他萌发联络全省廖氏宗亲,在福州建立宗祠的想法。

  嘉庆十六年(1811年),他派出四子鸿苞、五子鸿藻分赴龙岩、延平、建宁各地,自己亲赴兴化、惠安、安溪等,拜祠叙谱,拜会各地宗亲,散发《世彩堂榕城建祠大略启》,倡议在省城建立廖氏宗祠。他认为省会地气深厚,土脉隆旺,有利于各地宗亲联络,使族人兴旺发达。他强调省城文化教育风气之盛,便于族人学子科举学业交流切磋,来省城参加乡试时有下榻住宿的地方。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全省宗亲子孙能有更多的人走上读书致仕的道路。

  《大略启》传抄散发到全省各地,甚至送达早已分支几百年的德化县琬坑廖氏宗亲(他们至今还珍藏这份文书)。当时交通闭塞落后,联络工作竟能深入到万山莽莽的戴云山脉大山深处,不能不令人称奇。可见此活动范围广、工作细,反映了福建古代宗亲拜祠联谊盛行和联系渠道周密细致的民俗。倡议得到全省廖氏宗亲的响应。福州廖氏宗祠建在中军后(南营与东泰路南端交接处)。这里距离鳌峰书院很近,便于族人学子到省城读书学习。

  嘉庆十七年(1812年)农历九月初三,廖氏宗祠落成。全省廖氏嗣裔代表相聚一起,敬祝天地,祭拜祖宗,举行开配神主祀典仪式。祠内崇祀福建廖氏两大远祖:宋湖广参政大夫廖实蕃和宋代名臣廖高峰。自此,每年春分、秋分日会祭,延续百年。

  廖家五世兄弟的故事

  清嘉道年间,廖家五世兄弟在科举场上成绩辉煌:嘉庆甲子(1804年),廖鸿苞、鸿荃同榜中举;嘉庆己巳(1809年)廖鸿荃又与廖鸿藻同榜中进士,高中榜眼;鸿翔、鸿禧也先后中举,五子登科;三兄弟又同朝为翰林院编修。连创奇迹,当时不多见。

  廖家兴起,主要归功于陆峰公一生尊师重教,崇文重德。老一辈人说,这也与长子廖鸿翔对诸弟的严格督课分不开。他以优良的品学影响几个弟弟,使他们个个成才,满腹经纶,写得一手好文章,在仕途中个个显露精明能干的才华。

  廖鸿苞,号竹臣,少年时十分聪颖,文章写得好,且工书法,笔姿险劲,常和弟弟吟诗作词,著有《世彩堂同馆赋钞诗钞》、《竹臣诗草》。嘉庆丁丑(1817年)年他中进士,授江苏阳湖县升太湖同知。湖中多盗匪,廖鸿苞采取宽严并济的策略,平息太湖盗匪的猖獗活动。上司器重他的才干,调其署扬州府知府。任上廖鸿苞体恤民众疾苦,尊重知识分子,人称其有古循吏之风。逝世时,林则徐题挽联痛悼。

  常州旅游景点崇法寺,十分推崇道光十二年(1832年)廖鸿苞为该寺所作的碑记。碑文记述东南郡会兰陵,丛林名刹居多,城之东有崇法寺者,其始法筵之盛,香积之饶,与天宁几大名寺齐名,“数百年来无复有踵其旧而新之者”。他感慨地说“盖尝闻洛阳伽蓝记,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迄今无一存者。虽佛法广大,而其兴废隆替则存乎其人,得其人则兴,不得其人则废”文章结尾耐人寻味。

  廖鸿藻,字应祉,从小善于写文章,16岁就中举人,27岁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教习、江西督粮道兼兵备道,先后几次主持四川、江南乡试。他任的江西督粮道,被视为肥缺。他廉洁奉公,革除粮道管理的弊端,诰授中议大夫。他素与林则徐几个挚友棋酒往来,怡然终老。其性格很好静,终日坐在厅堂毫无倦容。享年72岁,著有《弈戒四章》。

  廖鸿荃,名金城,号钰夫。他是兄弟中最聪明的,20岁中举,25岁中榜眼,官至工部尚书、太常寺卿,是清朝一代重臣,几朝皇帝对他均十分器重,委以重任。

  林则徐和廖家兄弟情同手足

  嘉庆三年(1798年)14岁的林则徐考入鳌峰书院,和同窗廖鸿苞、廖鸿藻、廖鸿荃兄弟结识。他们在学业上经常相互切磋,成为莫逆之交。

  鳌峰书院是清代福建最高学府,是有全国影响的学术文化中心。嘉庆朝时又扩建,加强师资,扩大生源。鳌峰书院涌现出大批人才。廖鸿荃、林则徐、高祖望脱颖而出,号称为当时的鳌峰三大才子。

  林则徐和廖家兄弟先后中进士,又同朝为官。嘉庆十四年(1809年)廖鸿荃中榜眼;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以二甲四名中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赴京和廖家兄弟相聚,异乡逢知己,格外亲热。林则徐日记中记载着和廖家兄弟亲密往来。

  林则徐在嘉庆十八年五月初九日记记载,廖仪卿(鸿藻)钰夫(金城)“俱来寓叙饮”;十六日记载,“午后至廖宅赴席”;十月二十日记载,“上午往琉璃厂,顺赴廖钰夫处席”;嘉庆十九年十月十七日记载,“廖钰夫生辰,招饮,赴之”。嘉庆二十一年十二月初二记载,“晚出城赴廖仪卿席”;初八日记载,“廖仪卿夫人以生产而殁,往唁之”。日记反映了廖、林两家日常生活中亲密无间的交往,反映了他们官场活动和学习中的深情厚谊。

  嘉庆十八年五月十五日,林则徐日记记载,“闻简放湖南、四川试差:四川正考官廖鸿藻……刻下试差才放七省,吾闽已有三人,实为从来未有之盛”,“是午赴叶、廖两处称贺,晚回寓”。二十一日“下午赴福州会馆会饯叶芷汀、廖仪卿,晚归”。十一月初九日记载,“廖仪卿自蜀回,为之缮复命折子”,廖仪卿从四川主持乡试回京后,因旅途困倦需要休息,林则徐即为他抄写给皇帝的复命奏折。两人的友好之情可以想见。嘉庆二十一年五月初一,林则徐日记记载,是日有旨,十六日在正大光明殿考试试差。十一日“赴廖仪卿处会课,因考期已近,同人各书折字,不作时文,晚饭后散”。

  林则徐的父亲宾日先生,喜宋朝隐士林和靖“梅妻鹤子”的韵事,养鹤植梅,陶冶性情。林则徐拿“放鹤图”请同窗好友题诗。廖鸿荃题了一诗:“忆曾文笔峰前过,放鹤人归处士家,不敢轻将和靖比,一生孤冷伴梅花。”

  道光十六年(1836年)廖鸿苞去世,林则徐送挽联痛悼:“卅年来同谱同舟,忽魂归缥缈峰前,转悔量移空借箸;一门内难兄难弟,竟望断逍遥堂后,不教旧约践连床”情真意切,表达了他与廖家兄弟风雨同舟,情同手足的赤诚之心。

  廖慰慈和梁漱溟

  廖慰慈是廖家九世杰出人物。著名学者梁漱溟在晚年回忆录中,记述他在顺天中学堂勤奋学习,同窗好友的故事。

  顺天中学堂是清末福建人在北京创设的一所名校,出了不少近现代史上的名人。校址在北京地安门外。慰慈之父廖笠樵任知县的宛平县衙门,当时就在地安门附近。学堂里的汉文教习,福建人居多。

  梁漱溟回忆说,他们班上四个年纪最小的同学,都是十四五岁的少年。廖稍长一两岁。“在廖大哥领导之下,我们曾结合起来自学。这一结合,多出于廖大哥的好意,他看见年小同学爱玩耍不知用功,特来勉励我们”。

  当时,他们天真、热情,常去酒楼吃螃蟹、喝酒。“廖大哥提议彼此相称不用大哥、二哥、三哥那些俗气,而主张以每个人的短处标出一字来,作为相呼之名,以资警惕。大家都赞成此议,就请他为我们一个个命名”。

  廖慰慈很有眼力,他看出梁漱溟弱点是傲气十足,为其起名“傲”。果然梁漱溟日后傲气名闻天下。上世纪20年代,梁在北京大学任哲学教授时,和毛泽东的恩师杨昌济是同事挚友。毛泽东当时是北大图书馆馆员。他们在杨家常见面。毛对梁很尊重,常去旁听梁的哲学课。建国初进北京城不久,毛泽东多次约梁叙旧会谈。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梁漱溟因农民政策问题与之顶撞。毕竟是师长辈,历经多次运动劫难总受到保护。傲气可想而知。

  梁回忆说,廖大哥自名为“惰”,“这却太谦了,他是最勤学的一个呢”,“廖对习题都做,其所做算非常清楚,整齐悦目”,“先生教到全书的一半时,廖己读完全书”,“廖自是一天才,非平常人之所及”。

  后来,廖慰慈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学校,赴美国留学,归国后主修我国几条大铁路。后历任之江大学、浙江大学教授、工学院院长,为我国工程建筑培养不少人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