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和大家讲个发生在民间的有趣故事。 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位文华殿的大学士,名叫张英。 他的老家呢,就在如今的安徽桐城县,邻居出了个秀才,当地的人都号称叶秀才。 起因是这样的。 张英家要盖房子,地界却紧靠着叶家,于是叶秀才提出一个条件,就是在我的地盘上盖房子,可以,但在中间要留出一条路,方便家里人出入。 这时候矛盾就来了。 张家抗议,说在张家的地契上写明“至叶姓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只要没有碰到叶家的石墙,都可以盖房子,况且按照地契打墙也没有什么不对啊。其实张家想要占多点地盘。 恰好张英在北京做官,他的儿子张廷玉(雍正、乾隆两朝名臣)也考中了进士,在朝为官,并且吩咐家人,具体事务可以交给老管家办理。 俗话说“宰相家人七品官”,于是这位老管家觉得自己是大学士的总管,有地契指正,没有什么不对的,底气十足,加上区区一个叶家秀才,哪里值得搭理啊。 于是这个老管家立即吩咐,沿着叶家的墙根砌起了新墙。 嘿嘿,问题又来了。 这个叶秀才是个吃软不吃硬的家伙,倔脾气上来,一看张家做得这么过分,咽不下这口气,果断一纸文书告到了县衙,和张家打起了官司。 这下有热闹看了,周边的人都知道这件事,很担心叶秀才的安危,因为一个秀才和大学士,也就是当朝宰相打官司,这不是以卵击石嘛。 可是叶秀才就是不听,坚决要打这场官司,说什么也要讨回个公道。 然后呢,张家的老管家一看这事闹大了,不得了,赶紧写了封信,把这件事的原委都告诉张英。 很快,这个老管家就接到了张英的回信,信中没有多话,只有四句诗: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管家看到后,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就来到叶家,告诉叶秀才,张家准备明天拆墙,后退三尺让路。 叶秀才以为老管家是在戏弄他,一点都不相信这是真话。 于是老管家就拿出张英写的那首诗给叶秀才看。 叶秀才看了这首诗,十分感动,连说:“宰相肚里好撑船,张宰相真是好肚量。” 第二天早上,张家就动手拆墙,后退了三尺。 叶秀才见了心中也很激动,就把自家的墙拆了也后退了三尺。 于是张、叶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百来米长六尺宽的巷子,被称为“六尺巷”。 据说,这里成了桐城县一处历史名胜,一直保存下来。 而那首诗,也完全体现出了儒家的仁爱之道。 同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生活不是战场,无需一较高下。 不要以自己的眼光和认知去评论一个人,判断一件事的对错。 心有多大,快乐就有多少;包容越多,得到越多。 与人相处,需要讲究方式方法。 有些事,需忍,勿怒;有些人,需让,勿究。 嘴上吃些亏又何妨,让他三分又如何。 懂得退让,方显大气;知道包容,方显大度。 得意时莫炫,失意时莫馁。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衰。 三分靠运,七分靠己,努力过就好,尽了心就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