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文帝下落之谜,专家从一古墓中找到答案,给出四个理由证明

 风舞猿 2017-09-19

1399年(建文元年),朱棣率大军南下,以“清君侧”的名义向南京发兵,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虽然手握重兵,最终还是没能抵抗住燕王,仅不到四年的时间,朱棣就攻下了南京城,建文帝则在战乱中下落不明,有人说他死于大火,但一直没能找到尸首,也有人猜测,建文帝在南京城破之时已经秘密逃走,至于逃到哪里,几百年来无人知晓。

建文帝在战乱中逃走,并非空穴来风,朱棣对此当然有所耳闻,而且深感不安,因为他获取帝位名不正言不顺,倘若朱允炆还在世,对他来说就一直是个威胁,所以一直没有停下搜寻的行动,但多年未有所获,于是不惜扩大搜寻范围,甚至找打了海外,有人说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就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朱棣如此兴师动众,终其一生都没有找到任何的蛛丝马迹,关于建文帝下落之谜,历代明朝皇室都很关心,在《明实录》里有这样一段记载,一天万历皇帝和内阁首辅张居正对话,万历皇帝问:闻建文当时逃逸,果否?张居正回答: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老相传,言建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后云游四方,无人能知者。

建文帝下落几百年来一直没有定论,《明史》中都没有关于他的记载,因为朱棣不承认建文帝,说建文帝出逃都是凭空猜测,并没有找到证据,近年来,关于建文帝下落之谜,有了一个实质性的进展,福建宁德市上金贝村的一座百年古墓吸引了专家们的注意,有专家不远千里来到此处,看完之后直接给出了肯定的说法,认为此处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墓地。

给出这个结论的有两个代表人物,一个是当年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明史潘群,另一位是明史学者马渭源,当时前去考察的并非他们两个人,而是组成了一支明史研究专家组,不过他们二人提出的结论,得到了专家组的一致认可,依据就是他们提出的四点证据,我们不妨列举出来,大家看看是否有说服力。

专家给出的第一个理由:墓地规格及形式。此墓上方有火龙珠,这是典型的明代墓葬特点,而且流行于明永乐朝以前,再从墓地的规模来看,当地传说这个墓地里埋葬着一位和尚,而一个普通和尚的墓地是不可能有这么大的规模,此外,此墓还用了闭嘴龙的纹饰,在明朝前期,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龙纹饰,普通人不敢用,用就犯死罪。

专家给出的第二个理由:墓碑上并没有任何文字。专家发现墓碑上并没有任何文字,也没有年代记载,这在一个普通大墓上也是不可能出现,专家推断可能是建文帝被燕王朱棣赶下皇位后,他也不承认朱棣的帝位,所以也不使用“永乐”纪年,而且建文帝是亡命天涯,也不敢写上自己的名字,所以最后干脆一个字也不留在墓碑上。

专家给出的第三个理由:明代龙饰袈裟。在这个墓的旁边有一座古寺,寺中保留着一件明代的袈裟,袈裟上部绣有九条金龙,袈裟中间还绣有五条金龙,这就是“九五之尊”的意思,是只有皇帝才敢如此表示,对于此,专家解释,建文帝当年出逃时就是假扮和尚,当时他并没有准备袈裟,只能临时把祖父朱元璋的袈裟拿来用,因为朱元璋做过和尚,当上皇帝后就做了这么一件“九五之尊”袈裟。

专家给出的第四个理由:郑三合与郑洽。据上金贝村的族谱记载,他们的祖先在明朝时期就来到此处,祖上名叫郑三合,专家通过查阅史料发现,当年跟随建文帝一起出逃的大臣中,刚好有一位叫郑洽,郑洽跟随建文帝逃到福建后,也不敢暴露自己的身份,于是就开始隐姓埋名,把名字改成了郑三合,而三合二字就是把洽字拆分开。

专家虽然给出了意见,甚至愿意“用一辈子的名誉担保”,但此墓至今没有发掘,因为根据相关规定,只有当古墓被破坏后,才能进行抢救性发掘,至于此墓到底是不是建文帝葬身之处,只有考古发掘后才能知道答案,不过还是希望此墓永远都不要被发掘,因为不发掘就代表保存完整完好、没有被破坏,也没必要因为好奇心而动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