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伞谜趣话

 老刘tdrhg 2017-09-19
    日中荷叶影亭亭,两里芭蕉声簌簌。
    晴天却阴雨却晴,二天之说诚分明。
    但操大柄常在手,覆尽东西南北行。
   这是首谜诗,谜底是“伞”,作者是元代诗人萨都拉,创作于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后收入《雁门集》里。这首谜诗介绍了制伞的材料、伞的用途以及它的特殊象征。
   伞,最早发明和使用的是中国,古代称“馓”,又称“盖”。传说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有五色云气笼罩在黄帝头上,人们由此得到启发,制成一座盖,即我国的第一把伞。最早的伞是木柄竹骨丝罗绫缎面,后来伞面改用布面金属骨。唐代时发明了用桑皮纸和柿油层层裱糊伞面。当年的盖并不用来遮雨蔽日的,而是统治者的一种权势象征,皇帝、达官出巡,长柄伞,“万民伞”,左簇右拥,炫耀威严。到了朱元璋执政,朝廷竟明文规定:“庶民不得用罗绢凉伞”,只能用油纸伞。
   一把伞,人为地将人类划分为高贵、下贱,但在民间,则成为一首首耐人寻味的诗词,一曲曲感人肺腑的情歌。昔日纯情的白素贞与许仙在美丽的西子湖畔邂逅,一把绢伞展开了一篇动人的爱情故事。由此,伞与爱情“合二为一”,词意相通。纵观明清之际的“伞”谜诗,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一个“情”字。
   明代李开先《诗禅》里的“伞”谜诗,内容是这样的:“偶因(阴)一语(雨)蒙抬举,反被多情(晴)又别离。送得郎君家去也,倚门独自泪淋漓。”寥寥数言,将那多情女子失意的心态勾勒得维妙维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