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丧葬】

 宜昌石头书屋 2017-09-19

 

(十)丧葬
【烧落气钱】 指老人去世后,立即烧纸钱以送亡者,因此纸钱烧于老人咽气不久,故名之。土家族老人去世之前,其亲生儿女都要守候一旁,长子要把老人的头置于自己怀中,直到老人咽气,俗谓“接气”。老人去世后,要用白布2米将死者抬起(四人各拾一只布角),轻轻置放于堂屋的大门板上,门板则置于房中,再把死者床上的稻草拖至十字路口烧掉。同时烧三斤六两纸钱,三斤烧在一起,六两烧在一旁(相传三斤纸为亡者的用费,六两为无常的差费)。在抬死者之前,还须将死者床上的蚊帐门打开,相传这样升天时不会在阴间错路,而误入“枉死城”中受罪。苗家老人去世之前,其亲生子女在其咽气之时,要大声呼唤老人。老人咽气后,要放三响火铳,俗叫“启程炮”,既是对死者到阴间去表示告灵,又是向寨邻报丧。并立即在锅内烧三斤六两纸钱,并将其纸灰用布袋盛装,扎于死者腰间,相传这样,亡者去阴间才有钱花。
【烧猪头香】 土家族“吊丧”习俗。安葬前天,亲族戚友要前来祭奠,一般要送猪头一只,纸钱三斤六两,挽联一副,亦有送谷米、苞谷、猪羊、祭幛等物者。旧时死者的女儿夫婿均要送猪一头或羊一只,还要送上祭文等。凡前来吊唁者,都要在死者灵前跪拜三下。死者之长子须陪客人一同跪拜,且还须向吊唁者还礼。若吊唁者为女性,一般伏于棺材之头部(靠神龛一端)痛哭,死者亲属女性亦须陪哭,经长辈劝方止。
【下榻】    人断气时由儿子跪着烧落气钱纸,女儿用白布醮水洗死者的心窝和手足心,叫做“抹五心”。给死者穿上寿衣寿鞋,移尸在席子上,脸盖白纸,身盖红寿被。左手拿桃枝,右手握饭团,双足用绳子系住。脚边点一盏清油灯。裤带用棉纱搓成,有多少岁就用多少根。
【浴尸】 即给死者洗澡。旧志载:“既浣尸含殓。”“俗初丧,举家绕白布于首,浼道士取河水浴尸。”“浴尸(清水于河)大殓。”土家族老人丧葬,由死者亲人到水井取一罐井水,烧热,用温水一盆,在死者胸前和背后,用湿帕子分别抹三下,以示洗澡。苗族老人丧葬,丧家要派不同姓氏的邻人到牲口饮用的水井取一罐水,并用少量菖蒲、乌泡叶、桃树叶一同放入罐中烧煮,且三脚架要倒放,烧火要倒向。水烧热后,用温水“抹身”。
【含口】 即老人去世后,要在老人口中放一些物件,故名。各地区含口的物件略有不同。土家族老人去世时,家人以碎金块或银子作为“含口”,亦有以玉作为含口的。“含口”的习俗源于灵魂观念,并相信亡人之灵要远行,“含口”则作为其富贵之象征。
【鸡鸣枕】 土家族地区丧葬习俗中的死者之枕头。其枕为三角形,用红布缝制,内装灯草,相传灯草是空心的,老人死后睡灯草上,其子孙后代不会出聋哑残疾人,并在枕头的表面绘一只白色的大公鸡,故名“鸡鸣枕”。“鸡鸣枕”上寄托着土家族人民“灵魂不死,鸡鸣复活”的古老观念。
【人殓】 死人入殓时,在棺材底垫一层筛过的火灰,用茶杯在灰上印圆圈,死者有多少岁就印多少圈。再用皮纸或钱纸按死者岁数折成人字形铺在灰上,垫上被单,放入尸体,用死者旧衣将尸体塞紧,盖上寿被,揭下盖面纸,让亲属瞻仰遗容,然后闭殓。富有的人家出讣告,扎灵堂,大门前贴上“当大事”三个大字。请道士做道场,三、五、七天不等。
【堂祭】 亲友悼念,举行“堂祭”。女婿至亲送猪羊祭,一般人送三牲祭。孝女守在灵柩旁,见来祭人便痛哭举哀;孝男在灵堂旁向来祭的人下跪致谢。孝男孝女都穿白布孝衣,至亲晚辈女婿女儿、孙子外孙也都穿孝衣。一般人戴孝帕。富豪者死了,请读书人在夜晚举行“家祭礼”,请知县点主。土家族的贫穷人家,请歌师在夜晚唱孝歌,“伴灵”到天明。
【绕棺】 又名“打绕棺”、“穿花”。由巫师主持,也有由年长者主持的。常常是巫师一人在前引导开路,其后孝子及亲属三至七人跟随其后围绕棺木旋转跳唱,故名之。孝子身穿孝服,头包孝帕,其余人等听便, “绕棺”以跳为主,以唱为辅,伴之以鼓、锣、钹等打击乐器,场面十分热烈。跳者动作要突出“绕”,且以膝部松弛,含胸下沉,出胯,颤动等为其特点。就其舞姿内涵而言,多表现古代军战、原始渔猎生活内容和农事生产活动的内容等。其唱词多为亡人生平、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绕棺”仪式常由缓起,愈来愈急,所跳跃的路线为“S”形,且旋转亦愈来愈快,到高潮之处,真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是古代“绕尸而歌”之俗的遗传。
【跳流落】 又称“跳牌”,土家族葬俗。老人寿终,洗澡更衣,抬到堂屋柳床,即请“流落”(相当于汉族道士)为亡人取水、开路。“流落”身穿法衣,手拿祖师刀,负鸡笼酒坛,挂包袱雨伞。传说送包袱雨伞给亡人替阴间三王爷出差。若亡人是女性,外加织布的扣一把,意为去替三王爷织布,为战士缝战袍。哭孝人要头顶一匹白布,称“舞龙”,传说三王爷是龙的后裔,取水意即龙归大海。祭奠牲礼依贫富而定,富者杀牛一头,杀猪一头,牛敬三王爷,猪祭亡人;贫者杀猪一头,羊一头;再贫者杀羊、鸡各一只。开祭,要先交牲,即抬猪、羊或牵牛绕棺。“流落”则念词作法,请天王降临,安坛设位;再宰杀。第三个晚上由“流落”“跳牌”,分跳“双牌”和跳“单牌”两种,“双牌”四人、“单牌”二人。“跳牌”时,“流落”身着法衣、肩扛祖师刀,击鼓,安白马土地。开跳时,装扮成将兵的人,手拿竹弹弓听从“流落”指挥。踏着鼓点绕棺环跳,作冲锋陷阵厮杀之状。跳“流落”后的第二天抬丧出门,沿路要丢“买路钱”,还要有人用“子孙棍”敲打棺材,敲着锣鼓送上山,到了墓地,由“流落”在墓井内用小米画上卦,洒雄黄酒,才放棺入井,堆土垒石,插上“活乐伞”、“子孙棒”,然后燃放鞭炮结束安葬仪式。
【唱丧歌】 “丧歌”又叫“孝歌”。土家族死人后其亲人请唱丧歌的歌师夜晚在灵柩前歌伴灵柩,歌师不要工资,有唱一夜的,也有唱两三夜的。丧歌分“歌头”、“歌身”、“送骆驼”三部分。夜晚孝男在灵柩前摆一张方桌,桌上摆酒、菜、茶、烟,歌师围桌而坐,边饮酒边歌。开始一人用低沉悲凄的声调起歌头,主要唱亡者从病到死的经过,歌身是唱亡者一生的事迹。然后唱《二十四孝》、《教子》、《十月怀胎》以及《散花》,也可即兴而作,还可唱历史掌故。天快亮时,唱“送骆驼”。
【报丧】    当老人亡故后,孝子要派人去亲友家“报丧”。苗族报丧习俗是要在屋外报,不能进屋报,等主人知道是前来报讣,并同意进屋后.报丧者方可进屋,其报讣的话一般是:“(称谓:舅舅或伯伯,)你们的某某找龙(或回官)去了。”听者自然就明白了。土家族报丧形式与苗族相似,只是报讣之话略不相同:“(称谓:舅舅或伯伯,)你们的某某老了。”听者自明。旧时,土家人还要跪在亲人屋前报丧。
【吊丧】 即亲族戚友来丧服之家吊唁。据古代州、县志载:“吊唁毕至,各分白布一段,日‘散孝’。”“次日,亲故致奠赙,姻妞陈牲牢酒醴,用祭文吊祭之。”“里邻无论亲疏,或负米一囊,或包谷一袋,皆来赙。子婿则必各具牛只、纸扎旗伞一套,用鼓乐助奠于灵前,名日‘上祭’。”一般前来吊唁者,为村寨邻居及各亲友,或以粮食,或牵牛、羊、猪等牲品,前来资助。且土家、苗族等来吊唁者,其礼物在堂屋前就已交托孝家,自己则一跨进堂屋即哭拜于灵前,而孝家之女、媳们闻声,亦纷纷前来一同拜哭。
【哭丧】 即老人去世,孝子全家及亲戚朋友为之痛哭。老人去世,除了向亲友报丧,烧落气钱等俗外,民间还有“哭丧”之俗。其族间主要是孝女儿们、媳妇们、侄儿媳们、侄孙媳们等哭丧,其亲戚主要是出嫁的女儿,侄女们哭丧。哭诉的内容大都是诉说死者对自己的恩德教诲及死者一生的言行功德,盛赞死者以及对死者离去的深情痛惜和难舍之情。整个丧期不时地有哭丧之声,尤以夜晚最盛。土家族人认为哭得越凶,表示哭者越知礼,越得到村人的赞扬,且其孝子家亦复兴旺发达。
【棺罩·旗伞】 “棺罩”,即罩于棺材上的一种装饰,此为土家族地区盛行之葬俗。先量好棺材之长宽尺寸,再请人用竹子扎成棺材帽的竹架,其上缀以五色纸花若干,其棺材罩正中或立一“风”鸟之形,或立一龙虎之状,或立其他图案。五彩缤纷,光彩夺目。出殡时一并抬上山,垒砌坟墓后,将棺罩盖于坟上。“旗伞”,苗族丧葬之器具,据旧志载:“惟初丧时用五色纸张扎旗伞,剪白纸作标钱悬挂于死者棺首。…‘则必各具牛只,纸扎旗伞一套。”此处的纸旗实为棺材的一种装饰物,但却包含着祝福死者在另一世界里扛旗征战,以为先锋之意。纸伞即为“引魂伞”,可引亡魂回归祖先地,不致迷路。
【哭丧棒·扫屋】 土家族地区的一种丧葬习俗。“哭丧棒”,即孝棒,又称子孙棒,简称“子杠”。系用一根竹子制成,其长约1.6米,每间隔约16厘米处,用纸钱或白纸剪成的特殊形状包上一层,直至顶端。若为葬母,须用一根桐木制成,意为父节在外,母节在内。每个孝子手中均要拿一根哭丧棒,一路护送灵柩至墓地。相传“哭丧棒”主要用于抬丧时打鬼用。若棺材沉重时,孝子用“哭丧棒”在棺材上猛击,以驱恶鬼,棺材就会轻一些。“扫屋”,棺材一抬出屋,屋内需仔细打扫一番,扫时要把房子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清扫干净,其垃圾堆于庭院角烧掉,意为“扫晦气”、“扫邪气”。相传这样可使家人平安大吉。
【发丧】 即棺材出殡前的丧葬仪式。发丧一般在黎明时举行,道士或巫师先念一遍经文,手摇动引魂幡。念毕,将引魂幡交与孝子,随手抓起一根法棍(俗称打丧棍)朝棺材头部小板凳上的瓦片击去,打得瓦片四散飞溅,随着这声响,十几位青壮后生以双手扣住棺材,使劲将棺材抬至屋外的两条长凳上,同时鞭炮齐鸣,送棺材出门。此时管事人一面分派人扎草鞋,一面分派人破篾捆棺材,系抬丧杠,孝子孝媳及其亲属则铺一草把,跪其上,在棺材四周放声痛哭。待准备就绪,孝子执幡并怀抱一只“引魂鸡”和灵牌行前,哭喊:“父亲(或母亲),跟我来吧。”众人(一般为16人)用肩扛着棺材随之而行,孝子前面是吹鼓手组成的乐队,棺材其后是送葬的人们,一路向新挖的墓地进发。
【抬丧】 即扛棺材上山。土家族人抬丧,无论墓地多远,其棺材不能停留,因为抬丧的队伍多至三四十人,可中途换人,轮流休息。抬丧时,遇山路难行之处,棺材两头各系一条长长的粗绳,由大人小孩组成上百人的拖丧队,将其棺材拖上去,抬丧者只需以肩负棺材随行即可。凡棺材所过之处,无论稻田庄稼,均可直线前行.踏坏庄稼,均无需赔偿。苗族抬丧则别有特色,抬丧者经常向孝子或孝婿索要酒食,且经常停留于中途,如不应允,则置棺材于路上,众人散去,为求亡者安慰,孝子孝婿常先备酒食若干,当需要酒食时,便供抬丧人吃饱,以免误了下棺埋葬的良辰。苗家这种风俗,主要是认为老人去世是喜事,不必过于悲伤,故而添点插曲,使气氛活跃一些。
【放飞煞】 土家族丧葬习俗中一种特殊的巫仪。一般是在抬丧人员个个都感到棺材沉重,难以前行时,便认为有恶鬼作祟,需要行此巫仪,请梯玛巫师或有很高法力的道士主持,其仪:巫师取雄鸡一只,在死者堂屋中作法事,先取清水一碗,巫师杀鸡,滴血于碗中,并烧香化纸,对水念咒,咒毕,喊一声“畜牲,快走!”相传“放飞煞”后,其棺材特别轻,十数人如肩上无物、脚下如飞。同时,抬丧队伍不能转弯,需直线前进,遇坎越坎、遇涧跨涧,尤其是不宜对面遇上行人,否则,行人会得重病,在行此巫仪时,死者家中不宜有人,否则,也会为“飞煞”煞气所伤。
【送葬】 送葬当日清早,死者附近的青壮年男子自愿来到为之出柩上山。时辰一到,灵柩起动、锣鼓齐鸣,鞭炮震天,全家举哀,亲朋戚友,随后送葬。一人在前,沿途丢“买路钱”,孝子长抱着灵牌引幡,走在棺前,碰到艰难险径,孝男女下跪迎灵,哀求大家谨慎,哭声悲切,深得抬柩人怜惜,于是合心齐力,渡过难关。“抬丧不认路”,凡灵柩路过之处,有庄稼可以践踏而过,遇障碍物可拆除而行,主人不能干涉,因有“凡亡人踏过的地方,损失之物,来年可以补回”一说。这样,直达葬地。送葬人可自回,但要揭去头上孝巾,不能回头张望。
【安葬】 安葬坟地,先由阴阳先生按死者生年死日及其子孙八字,择其山向,一般多在山脉的起落处,后有大山,前望山尖,层层相连,越远越好。墓井早已派人挖好,灵柩一到,就在井内烧钱纸和芝麻秆“热井”;后由阴阳先生在井内画八卦太极图、洒朱砂,以接地气;下葬时,锣鼓鞭炮齐鸣,落棺于井,孝长子跪在棺上先盖三锄土,众人接手抢埋,棺墓四周边洒雄黄边掩土,以防虫蚁。堆坟头时,将地契埋于底部。白族还用一陶罐装五谷茶叶和五条活泥鳅随葬。坟为椭圆形。堆坟毕,阴阳先生“安山”撒“阴禄米”,孝子们跪坟前施接,并以钱酬谢。安葬结束,在回家路上,孝子边走边喊死者回家。
【土葬】 即将死者遗体埋入土中的葬法,约始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智人阶段。土葬多有不同质地的棺椁和殉葬品。最早的土葬多在人类居住的穴内外地表搁置死者,然后垒以土石,或掘一浅坑埋葬,后发展演变为多种形式。土葬时多挖一深1米~1.3米的长方形土坑,将死者置于棺木内(棺木多为杉木制成).置棺于土坑内,其上覆盖以泥土,四周砌以石块,谓之“坟墓”,墓前立一石碑,碑上有碑头,呈船形。碑上刻有死者姓名及其子孙的姓名。此种习俗实为汉文化传播的结果。
【哈哈台】 土家族地区丧葬仪式习俗中停放死者的处所。“改土归流”以前,土家族老人逝世后丧葬仪式由巫师梯玛主持。老人逝世后,在本家堂屋中神龛顶上,揭开几块瓦开个天窗,谓之“天门”,意为亡灵升天之门,并在天窗口置一辆纺车,堂屋正中央搭一座约3米高的台子,谓之“哈哈台”。堂屋外面的坪坝中,竖一根大竹桅子,再用一匹数十米长的白布,一头系在天窗口的纺车上,一头遮过神龛,铺过“哈哈台”,扯出堂屋门外,系在大竹桅子上端。然后,将死者洗好澡,穿好衣,用双腿盘坐或平卧形式放在“哈哈台”上,脸上盖张黄纸。梯玛巫师祭丧时,将纺车慢慢倒纺三转,以示亡灵乘着飞车,沿着白麻布铺成的“灵魂之路”徐徐升天。此时,锣鼓齐鸣,炮火连天,牛角呜呜,极为悲壮。此俗“改土归流”后,因官府严禁,只用于土老司丧祭仪式,平民百姓多依汉俗。
【挖三锄】 棺材放入墓坑中后(棺材中的死者头靠内壁或靠山,脚朝外),治丧人用白酒喷于棺材盖上及四周,并撒放雄黄、朱砂.以防虫子打扰死者,孝子左脚曲跪于亡者头部方向的棺材盖上,右脚立于地,双手握锄,挖土,并将泥土覆盖于棺盖上,每挖一锄,要呼喊一声亡者,挖至第三锄时,锄头不能提起。这时众抬丧及送葬人合力用黄土掩埋棺木。有的地方土家族则将孝子手中的引魂幡和哭丧棒插于坟头,并放上棺罩,其上以一把旧雨伞撑开,一并插于坟头。还有些地方土家族则在墓前插上神龛下的七把桃木弓箭。苗族亦有此“挖三锄”之习俗。挖毕后,道士站在棺材上部,撒富贵米,孝子则跪于坟前用衣襟兜接。葬毕,道士执引魂幡回家,凡踩了新坟土者均须先到丧家,丧家在门口摆上稀饭,拌几枝桃树枝,让参与送葬并垒坟者,吹上三口,俗称“摘荔枝”,方可进屋。
【合棺】 一般是将死去的父母二人的棺材合葬于一个墓穴中,即挖开原来墓之一侧,再置棺于旁,合而为一座坟墓。
【修包坟】 又名“打新居”,即在坟墓四周用青石条砌好,并用石灰和糯米粉塞缝,严如一座石头城堡,其坟之正面立有共碑。共碑有“三镶”、“七镶”、“九镶”之别。“九镶碑”最为壮观,共有三块碑石,三座碑头,三副碑柱,碑头如船形,两头翘昂,气势有腾飞之状。碑柱上刻有对联,中间碑石上刻有亡者姓名及其子孙族属的姓名,上有横匾,刻有“天福地”、“不夜之城”等字样,左右二块石碑上刻有墓志铭文及其各种吉祥花纹图案,非富有人家不能为此。
【立碑】 即在老人坟前竖一组石碑,一般为“三镶碑”分碑头、碑柱及碑座,其形制如“九镶碑”,然无祭文及墓志铭刻。立碑亦须要选择吉日。立碑之前,先请石匠将碑制好,然后孝子带上香、烛、纸、酒、肉、饭食等祭品,请十几名亲友或邻居前往。将碑立毕后,要烧香燃烛,化纸,献祭品以祭之。无论是“合棺”、“打新居”或立碑,均为后代子孙对亡故的亲人的一种孝心的表现。
【拾骨葬】 又叫“二次葬”;指死者遗体或停于棺木中,或埋于土中,待其腐朽后,再拾其遗骨,盛于小棺木葬之。新中国成立前,有的土家族地区老人去世,用一匹白布裹尸或只穿旧单衣(或旧棉衣),有的用一匹白布作“天桥”,死者成坐式或仰卧式,停尸三日则上山,不用择吉日,不打鼓踏歌,不隆重祭祖。上山时,装死者于白木棺中(不上漆的棺材),埋于土中,谓之“新寄”。“新寄”坟以三年为限,满三年后,再择日子进行“实葬”。“实葬”时,要请土巫师梯玛行法事,亲戚眷属饮宴舞戏,场面十分隆重壮观。“实葬”时,将“新寄坟”挖开,打开白木棺,把死者的遗骸捡于长方形的精致的楠木匣子内,楠木匣要漆得红鲜透亮,然后将楠木匣置放于新油漆的一头大一头小的船形棺木中,择风水宝地以葬之。老死者非“寿终正寝”,则还需迁葬多次,相传,“殇亡”者经多次迁葬后,就会忘魂迷路,不会在后人家中作祟了。桑植县土家族人则将死人之棺木停于山中,待三年后再择日进行拾骨重葬。
【挤问】 白族语音译,意即唱白祭文。白族丧俗,家有老人去世,出殡的头天晚上,都要唱白祭文。旧时,村寨中有专门从事创作和吟唱白祭文的人。举行葬礼前几天,要由治丧者以请柬和礼物请人创作和吟唱曲白祭文。其内容包括死者之生平、业绩、家史、家庭成员的关系等。对死者及其家庭的任何事情,创作者都可任意作出自己的评价。按旧时习俗,对祭文的内容,死者家属不得干预,唱时不得阻止。事后不得报复。唱时有独特的唱腔,并有小唢呐伴奏。因此,死者及其家属如果勤劳正派、家庭和睦、乐于助人者,就会从中得到褒奖,反之,如死者死前受家庭虐待,就会遭到当众挖苦、讽刺,如属为富不仁,创作者也会当众揭露,毫不留情。
【开路】 将死者收殓入棺后,丧家请道士或和尚诵经文以超度亡魂。谓之“开路”。有关县志记载:“民家命道士诵经,以引魂幡导引亡魂归蒿里,日‘开路’。”一般请道士3至5人,先制作“引魂幡”一面,幡宽30厘米,中间一块宽20厘米,两旁各有一块宽约10厘米,幡上画有道教的符篆,用一小竹(长约33厘米)穿起,用白线悬于竹竿之端,道士一边诵经超度亡灵,一边手执引魂幡在棺材头部招摇,并击罄鸣铙,引孝子一道绕棺而行,孝子手持清香一炷,不时地随着道士给灵柩磕头作揖。道土念完超度经文后,念读“路引”并挥舞招魂幡,最后烧“路引”,以示已引亡魂归“篙里”。
【者发向】    白族语音译,意即“杀方相’。“方相”,为白族巫教观念中一位为亡灵开路的神灵。“杀方相”,即催促方相去为死者之灵开路的仪式,是白族丧葬习俗,丧葬当天,人们用纸扎一高约10米的纸人,名为“方相”,立于大门之外。出殡时,由扮演文生的人上前向“方相”叩拜,拜毕,武官则骑马,手持大刀绕“方相”三转,然后用力挥刀,将“方相”砍倒,随即迅速逃走。意为“方相”已为死者之灵开通道路,随着“方相”的倒地,鸣枪发炮,众人开始出殡。
【路菲】    主要指对非正常死亡者的一种丧葬之俗。旧时,白族人认为,自杀者或其他非正常死亡者的灵魂,不能进入天堂,亦不能进入地狱,更难投胎,再生于人间,他们死后只能作为野鬼,游荡于田野山谷或村头巷陌。由于这类亡灵缺乏衣禄,就往往偷偷投胎于村中妇女腹中,待骗得衣禄后再死去。因此,村中妇女遇上几胎都无成活者,就认为婴儿是“偷生鬼”投胎。如再遇婴儿死亡,就将其尸葬于乡间大道的正中,上压石板。意思是让千万人踏,使之永世不得超生。此俗同于土家族地区的“天亡葬”。
【解结】 是一种为死者解冤或对死者进行劝释的仪式。丧家在死者死亡后半月内,请3至5个道士或僧尼到棺材前诵经唱戏,并举行“解结”仪式。先由丧家用黄线穿过钱币,打成若干个不易解开的死结。道士或僧尼一边诵经,一边解结。其意义有二:一是替死者解开其生前和他人所结下的冤仇;二是死者阴魂不散,不愿意离开人世,故特地念经劝释。其经文内容有劝慰世人,宣扬生死有因,表彰好人,劝人为善,以及勿作奸恶等,解出的钱币归念经者所有。解结时,除亲人参加外,还有许多听众,并在死者临终的房内、厨房和灵前,分别烧上香烛,供素蔬酒饭祭奠。
【舞龙取水】 土家族地区的丧葬习俗。老人去世后,家人在门外竖一竹竿,摆上一匹白布,俗称“绕孝”,意在向村邻报丧,继而领请巫师梯玛作“取水”法事,即到河边或井边祭龙神,祈龙神吸水给死者洗浴。孝子打着“引路旗”(旗仅为一张白纸条,贴于小竹竿上),一人挑鸡笼酒坛、包袱雨伞(若死者为女性,还要带一把织布的器械),一人击鼓,一直敲至水边。巫师则肩扛环刀跟随于后。死者之女性亲属,用一匹白布披于每人之头顶,随巫师前行,俗称“舞龙”。土家族亦视龙为图腾,老人去世,是回到龙祖那里去,即“老龙归山”。“舞龙取水”之俗,即送亡灵归山之隐意。
【送火把】 又叫“送节把”或“送烟包”。土家族地区老人亡故埋葬后连续三个晚上,要在新坟上烧火,俗称“送火”。其火除了要用柴草聚一堆烧之外,还要编一条长长的大草把,亲人要用稻草按死者年龄札成火把若干节,直放于坟头,点燃烧之,谓之“烧草龙”。若燃完,意为死者一切满意。旧时苗家人则于坟前点灯三夜,谓之“送灯”。两者用意均为给亡灵送去灯火以照明,以消除新亡者的黑暗和寂寞。
【送亮】 即送灯。土家族地区老人亡故后,于当年腊月三十日,孝子带祭品与香纸蜡烛前往坟前祭之,祭时要点烟把烧香纸。回家时,还要呼唤亡者与自己一同回家过年团聚。旧时土家族地区,孝子三个月不剃头,戴孝帕三年为孝服期,旧俗今已废。
【夭亡葬】 主要指未满12岁的小孩及尚未成年者的天亡。夭亡者一般不用棺材,而是用几块木板临时钉成的木匣子装殓。一般无停柩于堂屋的习惯,当天天亡,当天埋葬,不做任何葬仪。当太阳落山时,请二、三人抬木匣到偏僻处葬之。埋葬时,其父母要扎个艾蒿烟把,点燃跟随木匣之后送也。葬后,将烟把置于其坟墓之旁,且一连点三个晚上,每晚均送烟把于坟前,以示惋惜。土家族人若一连二三个婴儿均未满月天亡,便认为这是恶鬼投胎,故意戏弄人,便会惩治恶鬼,不让他再来作祟。埋葬时,在大路上挖个坑,将其尸葬于坑中,上面用木板盖好,让众人践踏,意即永世不得转世投胎。
【化生子】 民间对12岁以下死亡儿童的蔑称。其为“报前世仇,讨前世债,哄爹娘”者,当天死,当天埋。有的无子,屡生屡折,即使痛断肝肠,也要用锅底黑灰涂尸面作标志,匍埋,以使其不再作祟。
【祭祖坟】 土家族人认为祖先坟墓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许多家族的祖坟都修建得非常讲究,有高大的墓碑。一年中较隆重的祭奠活动有四次:一是春节送亮,先后有6至15个晚上;二是清明扫墓,在坟上挂清明吊,整坟培土;三是冬至节;四是死者生日。祭扫时,在坟前摆供品,烧香纸,放鞭炮,裔孙行三拜九叩首礼。
张家界旅游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